SL4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可编辑) .doc
SL44-200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ICS93.160 P58SL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44?2006替代 SL44?9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Regulation for calculating design flood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2006-09-09发布200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前 言根据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 号文精神,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任主编单位,对原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针对近10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后出现的新问题,充分吸收和总结不同类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计算的新经验、新成果,对原规范进行适当调整和补(扩)充。修订后的本规范和原规范内容相比较,总体上是一致的。分总则、基本资料、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根据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以及干旱、岩溶、冰川、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设计洪水的影响共7章14节93条和3个附录。与原规范相比,本规范主要是将适用范围纵向扩大到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已建工程运行期的设计洪水复核,横向扩大到平原河网区和滨海及河口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更加强调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倡新理论、新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相对淡化了对基本资料进行复核的要求;扩展了洪水系列一致性处理的有关方法,将并古洪水纳入历史洪水的范畴;对汛期分期和施工分期的设计洪水计算分别作出规定;以及增加了平原河网区设计洪水、滨海及河口地区设计潮位计算等。本规范为全文推荐。 本规范替代SL44-93。 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原水利部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 俊 陈剑池 郭海晋 张明波 郭一兵 徐高洪 王政祥 蒋 鸣 黄 燕 徐德龙 沙志贵 王 辉1 陈桂亚 李明新 王铁锋 刘翠杰 段元胜 金德泽 邹 鹰 沈国昌 陆卫鲜 赵学民 李爱玲本规范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 段红东 孙双元本规范体例格式审查人:陈登毅 目次21 总则.1 2基 本 资 料.3 2.1 资料搜集与复核3 2.2 洪水系列的一致性处理3 2.3 洪水、暴雨和潮位资料系列的插补延长.4 2.4 历史洪水、潮位和暴雨的调查与考证5 3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7 3.1 洪水系列、经验频率、统计参数及设计值.7 3.2 设计洪水过程线8 3.3 入库设计洪水.8 3.4 汛期分期设计洪水.9 3.5 施工分期设计洪水10 4 根据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11 4.1 设计暴雨11 4.2 可能最大暴雨.12 4.3 产流和汇流计算13 5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15 6 干旱、岩溶、冰川、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计算.16 6.1 干旱、岩溶、冰川地区设计洪水16 6.2 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17 7 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设计洪水的影响18 附录A 洪水频率计算19 附录B 暴雨及产流汇流计算27 附录C 可能最大暴雨32 标准用词说明.36 条文说明.373 1 总则1.0.1 为满足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需要,统一设计洪水计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各设计阶段设计洪水计算和运行期设计洪水复核。 江河流域规划阶段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洪水计算可参照执行。 1.0.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各种标准的设计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时段洪量、洪水过程线,洪(潮)水位、洪(潮)水位过程线,最大排涝流量及其过程线等,可根据工程设计需要计算其相应内容。 1.0.4 水利水电工程应以设计断面的设计洪水作为设计依据。对于水库工程,当建库后产流、汇流条件有明显改变,采用坝址设计洪水对调洪计算结果影响较大时,应采用入库设计洪水作为设计依据。 1.0.5 设计洪水计算应重视基本资料,广泛搜集有关水文信息,充分利用历史暴雨、洪水资料。当实测水文资料缺乏时,应根据设计需要补充观测或设立专用站。 1.0.6 设计洪水计算所依据的水文资料及其系列应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1.0.7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或流域的资料条件,设计洪水计算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1 工程地址或其上、下游邻近地点具有 30年以上实测和插补延长的流量资料,应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洪水。 2 工程所在地区具有 30年以上实测和插补延长的暴雨资料,并有暴雨洪水对应关系时,可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并由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 3 工程所在流域内洪水和暴雨资料均短缺时,可利用邻近地区实测或调查洪水和暴雨资料,进行地区综合分析,计算设计洪水。 1.0.8当工程设计需要时,可用水文气象法计算可能最大洪水。 1.0.9对设计洪水计算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资料、计算方法及其主要环节、采用的各种参数和计算成果,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检查,论证成果的合理性。1 1.0.10 资料短缺地区的设计洪水计算和可能最大洪水计算,应采用多种方法;对计算的成果,应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定。 1.0.11 对大型工程或重要的中型工程,用频率分析法计算的校核标准设计洪水,应对资料条件、参数选用、抽样误差等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如成果有偏小可能,应加安全修正值,修正值一般不超过计算值的 20%。 1.0.12 设计洪水计算应积极、慎重地采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1.0.13 设计洪水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基 本 资 料 2.1 资料搜集与复核 2.1.1根据设计洪水计算的需要,应搜集和整理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道特征,暴雨、洪水、潮汐,水库运行、堤防溃决、分滞洪,既往规划设计成果等资料。 2.1.2 对计算设计洪水所依据的暴雨、洪水、潮位资料和流域、河道特征资料应进行合理性检查;对水尺零点高程变动情况及大洪水年份的浮标系数、水面流速系数、推流借用断面情况等应重点检查和复核,必要时还应进行调查和比测。 2.1.3资料复核中,对有明显错误或存在系统偏差的资料,应予改正。2.2 洪水系列的一致性处理 2.2.1洪水系列应具有一致性。当流域内因修建蓄水、引水、提水、分洪、滞洪等工程,大洪水时发生堤防溃决、溃坝等,明显改变了洪水过程,影响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或因河道整治、水尺零点高程系统变动影响水(潮)位系列一致性时,应将系列统一到同一基础。 2.2.2根据影响因素的特点和工程设计要求,洪水系列的一致性处理应重点考虑下列情况。 1 洪水系列受分洪、滞洪、堤防溃决、水库或湖泊溃坝等影响时,应予以还原。 2 洪水系列受上游已建的大、中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等影响较大时,应还原至天然状况。 3 已建水库工程设计洪水复核时,应对工程兴建前后的洪水系列进行一致性处理。 4 当堤防防洪能力发生变化,明显影响洪水系列的一致性时,可分别计算归槽与天然状态下的洪水系列。 2.2.3 因河道整治等而影响设计依据站水位系列的一致性时,应将整治前的水位3 处理成现状条件下的水位。当水(潮)位站零点高程发生系统改变时,应将观测的水(潮)位逐年订正至现状条件下的水(潮)位。 2.2.4对洪水系列一致性分析处理的成果,应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其合理性。2.3 洪水、暴雨和潮位资料系列的插补延长 2.3.1实测洪水系列较短或实测期内有缺测时,可用下列方法进行洪水资料的插补延长。 1 当设计依据站水位观测系列长、流量观测系列短,且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较稳定时,可根据水位和水位流量关系插补延长流量系列。 2 当上、下游或邻近流域测站有较长实测资料,且与设计依据站同步资料相关关系较好时,可据以插补延长设计依据站资料系列。 3 当洪峰流量和时段洪量之间或不同时段洪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好时,可相互插补延长。 4 本流域暴雨资料系列较长,且暴雨与洪水的关系较好时,可根据暴雨系列插补延长洪水系列。 5 冰川融雪地区,气象要素与洪水要素关系较密切时,可根据气象要素插补延长洪水系列。 2.3.2实测暴雨系列较短或实测期内有缺测年份时,可用下列方法进行暴雨资料的插补延长。 1 设计依据站与邻近站距离较近,地形差别不大时,可直接移用邻近站暴雨资料。 2 设计依据站邻近地区测站较多时,可绘制同次暴雨等值线图进行插补,一般年份也可采用邻近各站暴雨量的平均值。 3 本流域暴雨与洪水的相关关系较好时,可利用洪水资料插补延长流域面雨量。 2.3.3设计依据站潮位资料系列较短或实测期内有缺测年份,邻近站具有较长潮位资料系列,且潮位特性相似,并与设计站同步资料关系较好时,可根据邻近4 站资料进行插补延长。 2.3.4采用相关法插补延长洪水、暴雨、潮位资料时,相关线的外延幅度不宜过大。2.3.5对插补延长的洪水、暴雨和潮位资料,应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论证,检查其合理性。2.4 历史洪水、潮位和暴雨的调查与考证 2.4.1对搜集的历史洪水、潮位、暴雨资料及其汇编成果,应进行合理性检查;对历史洪水洪峰流量应进行复核,必要时应补充调查和考证;对近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水及特大潮,应进行调查。 2.4.2 历史洪水的调查,应着重调查洪水发生时间、成因、洪水位、洪水过程、主流方向、断面冲淤变化及影响河道糙率的因素等,并应了解雨情、灾情、洪水来源、有无漫流、分流、壅水、死水,以及流域自然条件变化等情况。平原地区还应注意调查溃堤破圩、分蓄洪情况;涝渍地区还应调查了解洪涝降雨量、最高积水水位及相应影响范围、排涝时间、外江最高水位等。 滨海及河口感潮段历史高潮位的调查,应重点调查最高潮位、发生日期、持续时间、过程和成因;对感潮河段还应调查洪潮遭遇情况,同时宜搜集台风(热带气旋)路径、风向风速、浪高等资料。 2.4.3根据资料条件,调查洪水的洪峰流量可采用下列方法推算。 1当调查河段附近有水文站时,可将调查洪水位推算至水文站,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求洪峰流量。 2当调查河段无水文测站、河床稳定时,可用比降法推算洪峰流量 。 3当调查河段较长、河道比降及过水断面变化较大、洪痕点据沿程均有分布时,可采用水面曲线法推算洪峰流量。 有条件时,可采用上列几种方法计算洪峰流量,经综合比较后合理确定。 2.4.4历史洪水的洪量可根据调查的洪水过程估算,也可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水情、雨情和灾情的描述,判断洪水类型,参照同类型实测洪水的峰量关系估算。 2.4.5对历史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洪量,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及相邻流域的洪水5 进行对比分析,检查其合理性。2.4.6可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开展古洪水调查,并进行考证分析。 2.4.7应根据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文物等,分析大洪水、大暴雨及特大潮发生的次数和量级,合理确定历史洪水、暴雨及潮水位的重现期。6 3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 3.1 洪水系列、经验频率、统计参数及设计值 3.1.1频率计算中的年(期)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的洪量系列,应由每年(期)内最大值组成。 3.1.2在 n项连序洪水系列中,按大小顺序排位的第 m项洪水的经验频率 p ,m可采用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mp m 1,2, L,n3.1.2 mn +1式中,n?洪水序列项数; m?洪水连序系列中的序位; mp ?第 项洪水的经验频率。 m3.1.3在调查考证期 N年中有特大洪水 a个,其中l个发生在 n项连序系列内,这类不连序洪水系列中各项洪水的经验频率可采用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a个特大洪水的经验频率为: MP M 1,2, La3.1.3-1 MN +1式中,N?历史洪水调查考证期; a?特大洪水个数; M?特大洪水序位; P ?第M项特大洪水经验频率。 Mn ?l个连序洪水的经验频率为: a a m ?l?p + 1m l +1, L,n 3.1.3-2mN +1 N +1 n ?l +1?m或p m l +1, L,n3.1.3-3 mn +1式中,l?从n项连序系列中抽出的特大洪水个数。 3.1.4频率曲线的线型应采用皮尔逊型。对特殊情况,经分析论证后也可采用其它线型。 3.1.5频率曲线的统计参数采用均值X、变差系数C和偏态系数C表示。统v s7 计参数的估计可按附录 A进行,步骤如下: 1 采用矩法或其它参数估计法,初步估算统计参数。 2 采用适线法调整初步估算的统计参数。调整时,可选定目标函数求解统计参数,也可采用经验适线法。当采用经验适线法时,应尽可能拟合全部点据;拟合不好时,可侧重考虑较可靠的大洪水点据。 3 适线调整后的统计参数应根据本站洪峰、不同时段洪量统计参数和设计值的变化规律,以及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各站的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可作适当调整。 3.1.6当设计流域的洪水和暴雨资料短缺时,可利用邻近地区分析计算的洪峰、洪量统计参数,或相同频率的洪峰模数等,进行地区综合,用于设计流域。 3.1.7当设计流域缺乏洪水和暴雨资料,但工程地点附近已调查到可靠的历史洪水,其重现期又与工程的设计洪水标准接近时,可直接采用历史洪水或进行适当调整,作为该工程的设计洪水。 3.1.8当设计依据站存在归槽与天然状态两种洪水系列时,可分别计算设计洪水。3.2 设计洪水过程线 3.2.1设计洪水过程线采用放大典型洪水过程线的方法推求,并应选择能反映洪水特性、对工程防洪运用较不利的大洪水作为典型。 3.2.2放大典型洪水过程线时,可根据工程和流域洪水特性,采用下列方法。 1 同频率放大法。按设计洪峰及一个或几个时段洪量同频率控制放大典型洪水过程,也可按几个时段洪量同频率控制放大,所选用的时段以 23个为宜。 2 同倍比放大法。按设计洪峰或某一时段设计洪量控制,以同一倍比放大典型洪水过程。3.3 入库设计洪水 3.3.1历年或典型年的入库洪水,可根据资料条件选用下列方法分析计算。8 1 流量叠加法。当水库周边附近有水文站,其控制面积占坝址以上面积比重较大、资料较完整可靠时,可分干支流、区间陆面和库面分别计算分区的入库洪水,再叠加为集中的入库洪水。 2 流量反演法。当汇入库区的支流洪水所占比重较小时,可采用马斯京根法或槽蓄曲线法反演推算入库洪水。 3 水量平衡法。对于已建水库,可根据水库下泄流量及水库蓄水量的变化反推入库洪水。 3.3.2根据资料条件及工程设计需要,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集中的或分区的入库设计洪水。 1 当有较长的入库洪水系列时,可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入库设计洪水。 2 当入库洪水系列较短,不能采用频率分析法时,可采用坝址设计洪水的放大倍比放大典型入库洪水,作为入库设计洪水。 3 当汇入库区的支流洪水所占比重较小时,可采用流量反演法由坝址设计洪水推求入库设计洪水。3.4 汛期分期设计洪水 3.4.1当汛期洪水成因随季节变化具有显著差异时,可根据水库运行调度需要,分析计算分期设计洪水。 3.4.2汛期分期的划分,应有较明显的洪水成因变化规律,各分期洪水量级应有明显差别,以划分 23个分期为宜。 3.4.3 分期洪水系列由每年期内最大值组成,选样时应保持洪水过程的完整性。 3.4.4当上游水库采用分期设计洪水调度时,应计算区间相应的分期设计洪水,并与上游水库相应的下泄洪水过程组合计算设计断面的设计洪水。 3.4.5分期设计洪水计算时,历史洪水重现期应在分期内考证,其重现期不应短于在年最大洪水系列中的重现期。 3.4.6对计算的分期设计洪水,应分析各分期的洪水统计参数和同频率设计值的年内变化规律,并与年最大值洪水统计参数和同频率设计值进行比较,检查其合理性。93.5 施工分期设计洪水 3.5.1计算施工分期设计洪水时,分期既要考虑工程施工设计的要求,又要使起讫时期基本符合洪水成因变化规律和特点,分期不宜太短,一般以不短于 1个月为宜。 3.5.2施工分期洪水系列选样原则可参照汛期分期设计洪水计算时的选样原则执行。施工期洪水系列跨期选样时,跨期不宜超过 510日,跨期选样计算的施工分期设计洪水不应跨期使用。 3.5.3当设计依据站实测流量系列较长、且施工设计标准较低时,施工分期设计洪水可根据经验频率曲线确定。 3.5.4当上游有调蓄作用较大的水库工程时,应分析计算受其调蓄影响后的施工分期设计洪水。 3.5.5对计算的施工分期设计洪水,应分析各施工期洪水的统计参数和同频率设计值的年内变化规律,检查其合理性,必要时可适当调整。10 4 根据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4.1 设计暴雨 4.1.1水利水电工程各种标准的设计暴雨包括设计流域各种历时点或面暴雨量、暴雨的时程分配和面分布等。 4.1.2流域各种历时设计面暴雨量,可根据流域面积大小和资料条件采用下列方法和附录 B1的有关规定计算。 1 当流域各种历时面暴雨量系列较长时,可采用频率分析的方法计算。 2 当流域面积较小,各种历时面暴雨量系列短缺时,可用相应历时的设计点暴雨量和暴雨点面关系间接计算。 暴雨点面关系,应采用本地区综合的定点定面关系;当资料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借用动点动面关系,但应作适当修正。 3 当流域面积很小时,可用设计点暴雨量作为流域设计面暴雨量。 4 当涝区内暴雨资料短缺时,可采用典型年法计算。 5 当设计流域高程梯度变化较大时,设计面暴雨量应根据雨量随高程变化的规律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作适当修正。 4.1.3各种历时设计点暴雨量可采用下列方法和附录 B2的有关规定计算。 1 在流域内及邻近地区选择若干个测站,对所需各种历时的暴雨量作频率分析,并进行地区综合。根据测站位置、资料系列的代表性等情况,合理确定流域的设计点暴雨量。 2 从经过审批的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上查算工程所需历时的设计点暴雨量。当本地区及邻近地区近期发生大暴雨,或依据不同年代图集查算的成果差别较大时,应对查算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作适当调整。 4.1.4设计暴雨频率分析可按本规范 3.1节的有关规定和本条下列规定进行。 1 特大暴雨的重现期可根据该次暴雨的雨情、水情和灾情以及邻近地区的长系列暴雨资料分析确定。 2 当设计流域或涝区缺乏大暴雨资料,而邻近地区已出现大暴雨时,可移11 用邻近地区的暴雨资料加入设计流域或涝区暴雨系列进行频率分析。但对移用的可行性及重现期应进行分析,并注意地区差别,作必要的改正。 3 设计暴雨的统计参数及设计值应进行地区综合分析和合理性检查。 4.1.5设计暴雨量的时程分配应根据符合大暴雨雨型特性的综合或典型雨型,采用不同历时设计暴雨量同频率控制放大。4.1.6设计暴雨量的面分布,应根据符合大暴雨面分布特性的综合或典型面分布,以流域设计面雨量为控制,进行同倍比放大计算。也可采用分区的设计面雨量同频率控制放大计算。 4.1.7汛期分期设计暴雨计算有关分期的规定,可按本规范 3.4节的有关规定执行。4.2 可能最大暴雨 4.2.1采用水文气象法推求可能最大暴雨时,应分析设计流域和邻近地区暴雨特性及成因,并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采用下列方法: 1 设计流域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放大法。 2 邻近地区有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移置法。 3 流域面积大、设计历时长时,可用暴雨组合法。 4 设计流域及气候一致区内有较多特大暴雨资料时,可用暴雨时面深概化法。 4.2.2放大暴雨时,应根据所选暴雨的具体情况,按附录 C有关规定确定放大方法和放大指标。 1 当所选暴雨为罕见特大暴雨时,可只作水汽因子放大。以地面露点作为水汽因子指标时,应分析地面露点在时间和地区上的代表性。 2 当所选暴雨为非罕见特大暴雨,动力因子与暴雨有正相关趋势时,可作水汽和动力因子放大。放大时应分析上述因子的合理组合。以风速作为动力因子指标时,应分析代表站风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代表性。 放大时应根据因子的物理特性,选用暴雨过程中实测资料的最大值或重现期为 50年的数值作为放大指标。12 4.2.3移置暴雨时,应研究移置的可能性。设计流域与被移置暴雨发生地区应有相似的天气、气候、地形条件。暴雨移置时,应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差异对暴雨进行移置改正。 4.2.4组合暴雨时,应分析形成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衔接演变的可能性,并分析论证组合方式的合理性。 4.2.5暴雨时面深概化时,应分析分区综合的可能最大暴雨时面深外包线的合理性。转换为设计流域可能最大暴雨时,应符合设计流域的暴雨特性。 24.2.6当流域面积小于 1000km,暴雨资料又较缺乏时,可根据本地区的可能最大 24小时点暴雨等值线图和点面关系查算设计流域的可能最大暴雨。如本地区及邻近地区近期发生特大暴雨,应对查算的成果进行检查,必要时作适当调整。 4.2.7可能最大暴雨的时程分配和流域面分布,可采用典型或综合概化的雨型放大确定。4.3 产流和汇流计算 4.3.1由设计暴雨计算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可能最大洪水时,应充分利用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实测的暴雨、洪水对应资料,对产流和汇流计算方法中的参数进行率定,并分析参数在大洪水时的特性及变化规律。参数率定与使用方法应一致;洪水过程线的分割与回加应一致。不同方法的产流和汇流参数不应任意移用。 4.3.2产流和汇流计算应根据设计流域的水文特性、流域特征和资料条件,采用与其相适应的计算方法。产流计算可采用暴雨径流相关、扣损等方法。汇流计算可采用单位线等方法,如流域面积较小可用推理公式计算。当资料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计算。 24.3.3当流域面积小于 1000km,实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经审批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作为计算设计洪水的一种依据。如设计流域或邻近地区近期发生大暴雨洪水,应对产流和汇流参数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可对参数作适当修正。 4.3.4当单位线的峰值、滞时或汇流参数有随雨强或暴雨中心位置而变化的趋势时,应作非线性校正。校正时应分析高水位的河槽蓄泄关系的变化规律,拟定13 控制非线性外延的临界雨强或临界流量。 4.3.5当流域面积较大、暴雨在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产流和汇流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可将流域划分成几个计算单元,分别进行产流和汇流计算,再经河道演算、并与底水组合叠加后,作为设计断面的洪水过程线。 4.3.6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后,如工程设计需要,可采用概化方法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 4.3.7由设计暴雨计算的设计洪水或由可能最大暴雨计算的可能最大洪水成果,应分别与本地区实测、调查的大洪水和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检查其合理性。 14 5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5.0.1当设计断面上游有调蓄作用较大的水库或设计水库对下游有防洪任务时,应对大洪水的地区组成进行分析,并拟定设计断面以上或防洪控制断面以上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5.0.2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可采用典型洪水组成法和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拟定。 1 典型洪水组成法。从实测资料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大洪水作为典型,按设计断面洪峰或洪量的倍比,放大各区典型洪水过程线。 2 同频率洪水组成法。指定某一分区发生与设计断面同频率的洪水,其余分区发生相应洪水。两种洪水组成法的各分区设计洪水过程均应采用同一次洪水过程线为典型。 5.0.3对拟定的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和各分区的设计洪水过程线,应符合大洪水地区组成的一般规律,并从水量平衡及洪水过程线形状等方面进行合理性检查;必要时可适当调整。 5.0.4计算受上游水库影响的设计洪水时,可根据拟定的各分区不同洪水地区组成的设计洪水过程线,经上游水库调洪后与区间洪水叠加,得到设计断面不同组合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从中选取对工程较不利的组合成果。设计水库对下游有防洪任务时,下游防洪控制断面设计洪水过程线可按上述原则分析确定。 5.0.5有条件时,可采用地区洪水频率组合法或洪水随机模拟法推求受上游工程调蓄影响的设计洪水。 采用地区洪水频率组合法时,可以各分区对工程调节起主要作用的时段洪量作为组合变量,分区不宜太多。 采用洪水随机模拟法时,应合理选择模型,并对模拟成果进行统计特性及合理性检验。 15 6 干旱、岩溶、冰川、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计算 6.1 干旱、岩溶、冰川地区设计洪水 6.1.1当计算干旱、岩溶、冰川等地区的设计洪水时,应考虑流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水文特性。 6.1.2用流量资料计算干旱地区设计洪水时,应充分搜集和调查设计流域及邻近地区的洪水、暴雨资料,采用地区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论证,合理确定设计洪水。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合理选定计算时段,分析产流期雨强与下渗的关系,当流域面上产流和汇流条件差异较大时,可采用局部产流与局部汇流方法计算设计洪水。 6.1.3计算岩溶地区设计洪水时,应调查了解设计流域与相邻流域之间的水量交换、伏流暗河区的范围及滞洪与泄流情况等。 用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明流区与伏流暗河区出流组成及其在设计条件下的变化,检查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 用暴雨资料计算设计洪水时,应分析确定设计条件下的造洪面积,按明流区、伏流暗河区分别计算。 在天坑、漏斗等较多的岩溶发育地区,也可采用反映岩溶特征的产流、汇流综合参数计算。 6.1.4计算冰川融雪地区设计洪水时,应了解降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等形成洪水的类型、季节特征等,并分析降雨洪水、冰雪消融和冰川湖溃决洪水的变化规律。 当流域仅有降雨洪水和冰雪消融洪水或两者形成的混合洪水时,可采用年最大洪水系列计算设计洪水,也可按洪水成因分别计算设计洪水。 冰川湖溃决的洪水,不宜直接加入频率计算。可通过调查确定工程以上流域现存的冰川湖数量、分布情况及容积等,估算其溃决洪水。16 6.2 平原及滨海地区设计洪水 6.2.1平原地区的设计洪水,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下列方法计算。 1 洪水系列受分洪溃口影响时,应计算归槽设计洪水。 2 湖泊围垦等对洪水调节程度各年不同,逐年还原困难时,可按控制断面以上总入流洪水系列计算设计洪水。 3 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时,可采用雨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时宜考虑地下水位对产流的影响。 6.2.2涝区的设计排涝流量,应先按本规范 4.1节有关规定确定设计暴雨,再根据所在地区水文资料条件和涝区特点,采用下列方法计算。 1 涝区洪水主要来自山丘区、且有对应的暴雨资料时,可按本规范 4.3节的有关规定,采用产、汇流方法计算设计排涝流量。 2 涝区面积较大、且区域内暴雨洪水资料短缺时,可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计算设计排涝流量,但应对有关参数进行地区综合分析。 3 涝区面积较小、在不超过农作物耐淹历时条件下,可采用平均排除法确定设计排涝流量。 4 涝区蓄涝容积较大时,可采用概化方法计算涝区设计洪水过程线,经排涝演算后确定设计排涝流量。 6.2.3平原河道的设计水位,应根据资料条件和设计要求,采用下列方法计算。 1 平原河道的设计洪水位,可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的 5.1节有关规定执行。 2 当工程设计标准不高、且具有实测高水位资料或历史调查洪水位时,可选用典型年水位或实测最高水位作为设计水位,也可将此水位适当调整作为设计水位。 3 平原水网区,可根据设计暴雨计算分区产水量,并通过水文水力学方法计算控制断面的设计洪水位。 6.2.4滨海及河口地区设计潮水位,可按 SL278-2002的 5.2节有关规定执行。17 7 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设计洪水的影响 7.0.1当设计流域内的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使产流、汇流条件有明显改变时,应估算其对设计洪水的影响。 7.0.2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在流域面上分布不均匀时,可分区估算其对设计洪水的影响。 7.0.3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不同量级洪水的影响不同,除应估算其对中小洪水的削减作用外,还应估算遇大洪水时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损毁对下游设计洪水的影响。 7.0.4估算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设计洪水的影响时,应以对洪水影响较大的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及成片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主。18 附录 A 洪水频率计算 A.1 洪水频率曲线统计参数的估计和确定 A.1.1 参数估计法。洪水系列统计参数可采用矩法估计,也可采用概率权重矩法、双权函数法、线性矩法等估计。本附录仅列出矩法基本公式如下:1 对于 n年连序系列,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各统计参数: n1均值 (A.1.1-1) X X ini 1n12均方差 (A.1.1-2) S XX in1i 1n n112 2或 (A.1.1-3) S X X i i?n1 ni 1 i 1S变差系数(A.1.1-4) C VXn3n XX i偏态系数 i 1(A.1.1-5) C s33n1n2 X Cvn n n n2 3 2 3n X3n XX + 2 X i i i i或 i 1 i 1 i 1 i 1 (A.1.1-6) C s33nn1n2X Cv式中X?系列均值;S?系列均方差; C ?变差系数; V C ?偏态系数; SX?系列变量(i1,?,n); i n?系列项数。 2 对于不连序系列,其统计参数的计算公式与连序系列的计算公式有所不同。如果在迄今的 N年中已查明有 a个特大洪水(其中有l个发生在 n年实测或插补系列中),假定(n ?l)年系列的均值和均方差与除去特大洪水后的(N-a)年系列的均值和均方差分别相等,即X X ,S S ,可推导出统计参N ?a n ?ln ?a n ?l19 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a n1 Na(A.1.1-7) X X + X j ij 1 i l +1N n ?la n?1 1 Na2 2(A.1.1-8) C XX + XX v j i1 n lX N?j 1 i l +1?a n?Na3 3N XX + XX j in ?lj 1 i l +1 (A.1.1-9) C s33N1N2X Cv式中X?特大洪水变量(j1,?,a); jX?实测洪水变量(i l +1,?,n)。 iN?历史洪水调查考证期; a?特大洪水个数; l n?从 项连序系列中抽出的特大洪水个数。A.1.2 适线法。适线法的特点是在一定的适线准则下,求解与经验点据拟合最优的频率曲线的统计参数。一般可根据洪水系列的误差规律,选定适线准则。当系列中各项洪水的误差方差比较均匀时,可考虑采用离(残)差平方和准则;当绝对误差比较均匀时,可考虑采用离(残)差绝对值和准则;当各项洪水(尤其是历史洪水)误差差别比较大时,宜采用相对离差平方和准则,也可采用经验适线法。1 离差平方和准则,也称最小二乘估计法。频率曲线统计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使经验点据和同频率的频率曲线纵坐标之差(即离差或残差)平方和达到极小。 2n (A.1.2-1) S X ,C ,C Xf p ; X ,C ,C v s i i v si 1式(A.1.2-1)中, 可简记作 f,为频率 p p,i1,?n 时f p ; X ,C ,C i ii v s频率曲线的纵坐标。对于皮尔逊型曲线,则有: (A.1.2-2) f p ; X ,C ,C X 1 + C p ;C i v s v i s式(A.1.2-2)中, 为离均系数。 根据数学分析,统计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是方程组S (A.1.2-3) 020 t的解。式(A1.2-3)中, 为参数向量,即 X ,C ,C 。v s由于式(A.1.2-2)对参数是非线性的,所以只能通过迭代法求解。求解式(A.1.2-1)式(A.1.2-3)的最基本方法是高斯?牛顿法,其迭代程序为: 1?F ?F ?F (A.1.2-4) t t + XF k 0 ,1,2 , Lk + 1 k ?t (A.1.2-5) F f , L , f 1 nt (A.1.2-6) X X , L , X 1 m?f ?f ?f?1 1 1 (A.1.2-7) X ?C ?Cv s?F?M M M ?f ?f ?fn n nX ?C ?Cv s?上列各式中 上标“t”和“-1”分别为矢量或矩阵的转置和逆,K为迭代次数。?F式(A.1.2-4)中的F和 都在 处计值。 k当选定一组参数初值 (例如用矩法其它估计方法),利用迭代程序进行0迭代时,应直到相邻两次迭代结果 与 差别足够小,合乎精度要求时为止,k +1k此时可取 作为 的估计。 k +12 离差绝对值和准则。使估计的频率曲线统计参数值 n (A.1.2-8) S X ,C ,C Xf p ; X ,C ,C 1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