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实用生态养殖模式.doc
河蟹实用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技术一: 消毒清塘与生物降解清塘的目的是为消除养殖隐患,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工作,对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清塘必须把好三关: 第一关,消毒灭菌除杂(杀死病原菌及杂鱼杂虾杂蟹等):可选用漂白粉、生石灰等,在使用生石灰时必须根据池塘酸碱度掌握合适的用量;使用漂白粉要根据池塘排水多少决定用量,防止用量过大把塘内螺蛳杀死。 第二关,解毒: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毒性,可在消毒除杂的五天后泼洒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 。 第三关,生物净化:解毒35小时后,即可采用蟹爽(101.108)1-1.5l/亩·米+复合芽孢杆菌或复合枯草芽孢杆菌150g-200g/亩·米+底优二代0.5-1kg/亩·米或黑精灵1-1.5kg/亩·米三种混合浸泡2小时后泼洒。,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 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对消毒杀死的生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清塘就不彻底,具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药效过期后就会复活,并利用残留的生物尸体作培养基大量繁殖。前期,恰好是河蟹蜕壳最频繁的时期,蜕壳时的河蟹活力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病原微生物极易侵入蟹体,容易引发病害。所以培植有益微生物种群,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健康养殖隐患,还可将塘底有机物和生物尸体通过生物降解转化成藻类、水草所需的营养盐类,为肥水培藻、强壮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态养殖技术二:肥水培藻、保健养苗 放苗前的肥水培藻(施基肥)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关系到苗的成活率,苗的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养殖过程中河蟹的抗应激和抗病害的能力及河蟹回捕率高低,更关系到养殖产量乃至养殖成败。 肥水就是为了培育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净水(吸收水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又产氧(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大量的溶解氧,水体中70%左右的氧是藻类和水草产生的),还是蟹苗喜食的天然优质饵料(无论是藻本身的营养或是食藻的浮游动物,对苗期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其它任何人工饵料不可比拟的)。水质和藻相的好与坏,对养殖对象的应激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水质爽活、藻相稳定,溶氧和pH值通常是正常稳定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一般不会超标,养殖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健康生长。反之,水质条件差,藻相不稳定,则水中有毒害的物质就会增加,溶氧偏低,pH值不稳定,养殖对象容易应激生病。如何才能培育出优良的水质和藻相呢? 施足基肥是关键。近两年来,很多成功的养殖户,他们都认为基肥不施足,肥力就不够,营养供不上,藻相活力弱,新陈代谢的功能低下,水质容易清瘦,不利于蟹苗健康生长。通常采用“速肥培藻膏”或“碧水膏二代”0.5-1KG/亩·米+“藻源”或“藻种”300ml/亩·米+“双效肥力菌”100-200g/亩·米混合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2天后,用 复合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芽孢杆菌150-200g/亩·米或蟹爽(101.108)0.5-1L/亩*米1-1.5L/亩·米。勤追肥保水色,在投苗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前10天,每3到5天追一次肥,后二十天每710天追一次肥,少量多次,既可保证藻相营养的供给,也可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或者导致施肥太猛,水质过浓,不便管理。在做基肥培藻时,经常会遇到肥水困难的麻烦事,究其原因,归纳为以下10种: 一.春季蟹池水温低,光照弱; 二.重金属含量超标; 三.亚硝酸盐偏高,pH值偏高或偏低(9.0以上或7.0以下); 四.消毒药的残留过大; 五.用井水做水源; 六.用受过工业污染的水源; 七.底质老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 八.泥浊、藻种缺乏; 九.塘底有青苔、丝状藻、泥皮; 十.新塘缺乏有机质。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通过技术服务平台,与行业中资深的经验人士沟通交流,现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介绍给大家。 第一. 春季蟹池水温低,光照弱,肥水困难。水温低,光照弱,空塘时间长,清塘药残难以消除,有机质缺乏等都会对肥水培藻产生不利影响。多数养殖户不明个理,盲目施肥,甚至猛施肥,将大量的鸡粪往塘里撒,仍不见有太明显的效果(施鸡粪肥易导致中后期塘底泥皮、青苔、丝状藻发生,造成问题水质、问题底质、引发河蟹病害)。 如水温太低,藻类生长会受到抑制,如采用无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培藻,都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水温低,养分易向下沉入塘底,由于底泥中有机质缺乏,养份易渗漏流失,有的养份结晶于底泥中,水表层的藻类很难吸收到养份,所以肥水培藻很困难。 建议措施:(1)用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水体解毒;(2)施基肥:解毒后第二天按“速肥培藻膏”或“碧水膏二代”0.5-1KG/亩·米+“藻源”或“藻种”300ml/亩·米+“双效肥力菌”100-200g/亩·米混合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3)追施肥:肥水3天后,再“氨基酸速肥王”或“大肥神”1-1.5L/亩·米追肥。由于水温低,肥水难度大,常规肥水很难见效。采用上述方法虽然成本略高,但肥水和稳定水色的效果明显,有利于蟹苗的健康养殖。第二.重金属含量超标,影响肥水效果。可按第一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操作。 第三.亚硝酸盐偏高,pH偏高或偏低,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可采用“亚硝氨净”250-500g/亩·米+“黑精灵”或“活水王”2KG/亩·米全池泼洒,2.施基肥:第二天按“速肥培藻膏”或“碧水膏二代”0.5-1KG/亩·米+“藻源”或“藻种”300ml/亩·米+蟹爽(101.108)1-1.5L/亩·米混合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3.追施肥:肥水34天,用“藻源”或“藻种”300ml/亩·米或“氨基酸速肥王”或“大肥神”1-1.5L/亩·米追肥稳定水色。4.pH值偏高或偏低,影响肥水效果时,建议措施:当pH值偏高时,“解毒降碱灵”250-500ml/亩·米+红糖3斤混在一起降pH值。当pH值偏低时,用生石灰或熟石灰调高pH值,用量根据pH值的情况酌情而定。可在510公斤/亩用量范围选择,待pH值调至8以后,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参照“第一”种方法。 第四.消毒药的残留过大,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消毒清塘后,适当延长空塘曝晒时间,一般为一周2.用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3.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第五.用井水做水源,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进水后开增氧机曝气三天;2.用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解除重金属;3.解毒3小时后,引进5公分含藻新水;4.引进含藻新水后即可按“第一”种方法操作。 第六.引用受过污染的水源,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用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解毒;2.解毒3小时后,引进5公分含藻新水,再按“第一”种方法操作。 第七.底质老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先用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解毒;2.施基肥和追施肥均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第八.泥浊,藻种缺乏,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用解毒绿水王、解毒碧水爽、解毒绿水宝250-500ml/亩·米解毒;2.解毒3小时后,引进5公分含藻新水,再按“第一”种方法操作。 第九.塘底有青苔、泥皮、丝状藻,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速效培藻膏或碧水膏二代0.5-1L/亩·米+江海肥水王0.5-1kg/亩·米+大肥神或氨基酸速肥王1-1.5L/亩·米三种混合浸泡2小时加水全池泼洒,2、若水清见底,用量加倍使用,或隔天晴再如上使用一次,等2-3天后,水肥再补有益菌:江海活菌王或蟹爽(101.108)0.5-1L/亩*米+免疫酵母金维500g/亩·米混合浸泡2小时后泼洒来稳定水色。(如塘底青苔和丝状藻太多,先用人工尽可能捞干净,再采取上述方法处理,既安全,效果又明显,如用化学药品消除青苔和丝状藻,蟹苗会产生药害,对肥水不利,对已栽水草不利,不宜采用)。 第十.新塘,缺乏有机质,影响肥水效果。 建议措施:1.先引进35cm的含藻种的水源;2.速效培藻膏或碧水膏二代0.5-1L/亩·米+江海肥水王0.5-1kg/亩·米+大肥神或氨基酸速肥王1-1.5L/亩·米三种混合浸泡2小时加水全池泼洒; 肥水培藻,保健养苗,关系到苗的成活率,关系到养殖产量和养殖成败,所以,在处理上述肥水培藻疑难杂症时,方法虽然有些麻烦,成本上有些偏高,但我们强调的是良好的作用效果,否则,春季的肥水培藻做不好,养蟹的问题就多了。因此,我们务必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千万不可“偷工减料”。生态养殖技术三:优选蟹苗 目前,养蟹生产中流通的蟹苗,其繁育亲本有长江蟹,辽蟹,瓯蟹等之分。不同品系的河蟹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其个体大小生长性能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地域养殖河蟹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养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一) 选择优质蟹苗的关键控制点: 选择本地培育的优质苗;一般土池培育的的蟹苗较工厂化培育的蟹苗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在同等条件下,应选土池培育的蟹苗为首选。 苗龄已达6日龄以上,淡化超过4日,盐度降至3左右,并已维持1日以上,大小均匀比例达8090%的蟹苗(以重量推算:淡化23日,20万只/kg;45日,16万只/kg; 68日,12万只/kg);不选淡化时间不够、个体太小或大小不均的“嫩苗”和“花色苗”。 选择品系纯正、苗体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洁不沾污物、色泽鲜亮、活动敏捷的蟹苗;苗为整齐的淡黄色、晶莹透亮,黑色素均匀分布;不选体表和附肢有聚缩虫或生有异物的不健康苗;不选壳体半透明、泛白的“嫩苗”或深黑色的“老苗”。 手抓一把蟹苗,甩干水后,轻握有弹性感、沙粒感和重感;放在耳朵边,可听见明显的沙沙声;轻握再放开,能迅速四处逃散,无结团和互相牵扯现象,则为健康苗,否则为劣质苗。 将捏成团的蟹苗放回水中,马上分散游开,而不结团沉底;连苗带水放在手心,苗能带水爬行而不跌落。 观察蟹苗在水中游泳的活力和速度的快慢;选择在水中平游,速度很快,离水上岸后迅速爬动的健康苗;不选在水中打转、仰卧水底、行动缓慢或聚在一团不动的劣质苗。 蟹苗胃里有饵,但不多;蟹苗过秤时应无残饵杂质和死苗,苗在网箱应沥水后过秤(含水分适量,过秤时以不滴水为准). 仔细观察苗池中死苗数量的多少,如池中死苗多,则尚存活者也是病苗。(室内干湿法模拟实验:干法是将露出池的蟹苗称取12克,用湿纱布包起来或撒在盛有潮湿棕片的玻璃容器内放在室内阴凉处,经1215小时后的检查,若80%以上的蟹苗都是活跃爬行,说明质量较好,可以运输。湿法是将出池蟹苗称取0.51克放在小面盆和小木桶中加少量水,观察1015小时,成活率在85%以上,证明蟹苗质量较好,可以用塑料袋充氧进行长途运输。)蟹种选择标准: 应选一龄扣蟹苗,不选性早熟的二龄苗和老头蟹苗; 选择品系纯正、苗体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洁不沾污物、色泽鲜亮、活动敏捷的蟹苗; 随机挑35只蟹苗把背壳扒去,鳃片整齐无短缺、鳃片淡黄或黄白,无固着异物、无聚缩虫、肝脏呈菊黄色,丝条清晰者为健康无病的优质蟹苗;若鳃片短缺、黑鳃、烂鳃、肝脏明显变小,颜色变异无光泽为劣质苗、带病苗;蟹种规格在100200只/千克(即610克/只)的二龄河蟹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600800只。) (二)13种劣质蟹苗不宜购买 1.非长江水系的蟹苗种:辽、浙、闽蟹苗种如果移到长江水系中养殖,其生长缓慢、早熟现象明显、个体偏小、死亡率高、回捕率低。这类苗种形体近似方圆,背甲颜色灰黄,腹部灰黄且有黄铜水锈色,额齿较小且钝。 2.药害苗:人工育苗时反复使用土霉素等抗菌素药物,可造成蟹苗蜕壳变态为子蟹后,身体无法吸收钙质,甲壳无法变硬,常游至池边大批死亡。 3.蜕壳苗:如果蟹苗中已有部分蜕壳变态为一期子蟹,不能购买,否则在运输后,蟹苗会大量死亡。 4.花色苗:蟹苗体色有深有浅,个体有大有小。这种蟹苗,如果是天然苗,可能混杂了其它种类的蟹苗。如果是人工繁殖苗,是蟹苗发育不整齐,在蜕壳时极易自相残杀。 5.海水苗(指未经完全淡化的蟹苗):蟹苗淡化不彻底,如将它们直接移入淡水中培育,无论是天然苗还是人工苗都会昏迷致死。判断方法如下:未淡化好的苗杂质和死苗较多;颜色不是棕褐色,夹有白色;用手指捏住蟹苗至秒放下后,活动不够自如,爬行无力或出现“假死”。 6.待售苗:一些育苗单位因蟹苗育成后没能及时找到买主,只能在较低温度的育苗池中保苗。保苗时间过长,大量细菌原生动物进入蟹体内,这种蟹苗一旦进入较高温度的培育池中,会很快蜕壳,大部分外壳虽蜕下但旧鳃丝不能完全蜕下,蟹在水中无法呼吸氧气而上岸,直至干死。 7.嫩苗:蟹苗体呈半透明状,头胸甲中部具黑线。这种蟹苗日龄低,甲壳软,经不起操作和运输。 8.高温苗:在人工育苗时,有的为了缩短育苗周期,降低成本,用升高水温来加速蟹苗变态发育。升温育成的蟹苗,对低温适应能力差,到子蟹培育阶段成活率低。 9.早熟蟹苗:有的蟹苗虽小(只有25克)但性腺已经成熟,开春后直至第一次脱壳时会逐渐死去。这种蟹前壳呈墨绿色,雄蟹螯足绒毛粗长发达,螯足一步足刚健有力,雌蟹肚脐变成椭圆形,四周有小黑毛。 10.小老蟹苗(又称“懒小蟹”、“僵蟹”):已在淡水中生长二秋龄,因某种原因未能长大,之后也很难长大。一般性腺已成熟,所以背甲发青,腹部四周有毛,夏季易死亡,回捕率很低。 11.病、残蟹苗:病蟹四肢无力,动作迟钝,入水再拿出后口中泡沫不多,腹部有时有小白斑点,残蟹缺肢少足,或有其它损伤。病、残蟹不易饲养管理。断肢河蟹虽能再生新足,但商品档次下降。 12.咸水蟹苗:这种蟹在海边长大,它的外表和正宗蟹种没有明显区别,但如果把咸水蟹放在淡水中一段时间,则有的死亡,有的爬行无力,有的则体色改变。 13.氏纹弓蟹苗(又称铁蟹、蟛蜞):淡水河中较多,长不大(最大50克),品质差。因其幼体外形和中华绒螫蟹酷似,所以常有人捕来以假乱真。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氏纹弓蟹背甲方形,步足有短细绒毛,色泽较淡。 (三)掌握蟹种和“小老蟹”的鉴别方法 在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避免性早熟蟹。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其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在盐度变化的刺激下,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这种未达商品规格就性成熟的蟹通常被称为“小老蟹”。“小老蟹”个体规格约为每公斤20只28只,因其大小与大规格蟹种差不多,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如果将这种“小老蟹”作为蟹种笫二年继续养殖时,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易因蜕壳不遂而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因此,掌握蟹种和“小老蟹”的鉴别方法对于河蟹养殖生产至关重要。现介绍一些较为简便易行的鉴别方法供养殖参考: 看腹部:正常蟹种,不论雌雄个体,腹部都狭长,略呈三角形,随着生长,雄蟹的腹部仍然保持三角形,而雌性蟹腹部却逐渐变圆,所以选购蟹种,要观看腹部,如果都是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蟹种,即为正常蟹种,如果蟹种腹部已经变圆,且圆的周围密生绒毛,即有可能是性腺成熟的蟹种。 看交接器:观看交接器是辨认雄蟹是否成熟的有效方法,打开雄蟹的腹部,发现里面有两对附肢,着生于第一至第二腹节上,其作用是形成细管状的第一附肢,在交配时1对附肢的末端紧紧地贴吸在雌蟹腹部第五节的生殖孔上,故雄蟹的这对附肢叫交接器。正常的蟹种,交接器为软管状,而性成熟蟹种的交接器则为坚硬的骨质化管状体,且末端周生绒毛,交接器是否骨质化是判断雄蟹是否成熟的条件之一。 看螯足和步足:正常蟹种步足的前节和胸节上的刚毛短而稀而在成熟蟹种上表现粗长,密稠且坚硬。 看性腺:打开蟹种的头胸甲,若是性腺成熟的雌蟹,在肝区上面有2条紫色长条状物,这就是卵巢,肉眼可清楚地看到卵粒。若是性成熟的雄蟹,肝区有2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俗称蟹膏。若是正常蟹种,打开头胸甲只能看到黄色的肝脏。看背甲颜色和蟹纹:正常蟹种的头胸甲背部的颜色为黄色,或黄里夹杂着少量淡绿色,其颜色在蟹种个体越小时越淡,性成熟蟹种背部颜色较深,为绿色,有的甚至为墨绿色,蟹纹是蟹背部多处起伏状的俗称,正常蟹种背部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蟹种背部凹凸不平,起伏相当明显。 称体重:个体重小于15克的扣蟹基本上没有性早熟的;“小老蟹”体重一般都在15克50克之间。选择蟹种时,在北方宜选择体重10克15克的蟹种,在南方一般选用5克左右的,这样既能保证达到上市规格,又可较好地避免选中“小老蟹”。(四)蟹苗的运输 蟹苗运输多采用干运法,也有采用塑料袋装的湿运法。 1.蟹苗用干运法所需自然条件: 一是保持运输箱内湿润,不能干枯。在运输途中要选择人可食用的清洁水,用喷雾器喷洒如雾状,湿润蟹苗。二是运输时要选凉快一点的时候运,天气太热了不行,容易造成死亡。 据试验,蟹苗离水24小时,成活率达90%以上;离水36小时,成活率为60%80%;离水48小时以后,成活率约为30%。 因此,在运输途中如果气温高、通风好、水分蒸发快,就会严重影响运输的成活率。 2.蟹苗运输箱的制作与装运:箱体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10厘米,箱的四个侧面要开纱窗,纱窗大为4厘米×(1530)厘米,纱窗均用塑料纱布或者用聚乙烯丝织网制作,网目为1毫米左右,以不跑蟹苗和能通畅的交换气体为宜。也可用竹篾编成箩筐(50厘米×50厘米×50厘米),筐内垫上蒲包,再垫上嫩水花生枝叶,放上蟹苗(以不能爬动为宜),加盖扎牢起运。 3.装箱注意事项: 运输箱装运时,要防晒、防雨淋,苗小、体弱经不起这种折腾,应保持湿润、通气与阴凉。 如果将蟹箱套叠成一大箱,大箱内也不要装得太多(5箱左右),这大箱内约装蟹苗1千克左右即可。 设置专人使用喷雾器给蟹苗洒水。 如路程太远,运输时间超过了36小时,建议在途中选择水源条件好的、水质好的地方暂养,再起运时除去死蟹。 蟹苗运输要记牢,保持湿润很重要; 运到池边先湿水,水温一致再放苗。 (五)蟹苗放养: 为了预防蟹苗入池后引起应激死亡或成活率低,必须提前做好防抗应激工作。 1.放苗入池前,首先要检测养成池塘的水质条件(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等)及饵料生物的数量。要尽可能使蟹苗在养成池的水质条件与育苗池尽量保持一致(一般要求盐度相差不超过5度,pH值不超过0.3,温差不超过3)。 2.解毒抗应激:由于现在养殖水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放苗前解毒和抗应激非常必要,在放苗前1天全池泼洒用解毒应激宁250-500ml/亩·米+应激离子钙或速补钙100ml/亩·米。 3.水温低于15不要放苗,放苗时间宜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傍晚;尽可能避开暴风雨天气。如果放苗后5天内有暴风雨,则应在池面水草多的地方放些芦席、草帘等遮盖物。放苗时,应先将运抵的蟹苗连箱浸入池水后浸泡23分钟即提出水面静置,或用池水喷淋后静置5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蟹苗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再在池面的上风处,把蟹苗连箱沉在水面,任其自行游入池中,可以提高蟹苗的抗应激能力和成活率。放苗时,池水深度以不超过3040cm为宜,进水应用40目筛绢网布过滤,以免野杂鱼及敌害生物随水而入。生态养殖技术四:选草健草(一)栽培水草的意义: 俗话说要想养好蟹,应先种好草。“蟹大小,多与少,看水草”,由此可见,水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河蟹的规格和产量,这是因为水草不仅是河蟹不可或缺的植物性饵料,并为河蟹的栖息、蜕壳、躲避敌害提供良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水草在调节养殖塘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溶氧状况上作用重大,然而目前许多养殖户由于水草栽种品种不合理,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善等问题不但没有很好的利用水草的优势,反而因为水草存塘量过少、水草腐烂等使得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河蟹缺氧上草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因此,在养蟹过程中栽植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水草的作用主要有: 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A.水草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纤维素等河蟹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不过从水草蛋白质、脂肪含量看,很难构成河蟹食物蛋白、脂肪的主要来源,因而必须依靠动物性食物);水草茎叶中往往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这可以弥补投喂谷物和配合饲料多种维生素的不足;河蟹经常食用水草,能够促进消化,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与其他饵料相比,水草还具有鲜、嫩、脆的特点,便于取食,具有很强的适口性;此外,水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其突出,能够补充蟹体对矿物质的需求。B.水草还有利于浮游生物和昆虫、小鱼虾的繁衍,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 净化水质:河蟹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在池中栽植水草,有洁净水质、吸收水中氨氮,减轻池水富养化程度,增加透明度,调节PH值的作用。 增加溶氧: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为河蟹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相对稳定的水质是河蟹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与鱼类相比,河蟹等甲壳动物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更高些,它们对污染的水体反应比鱼类敏感得多。河蟹适宜在微碱性水中生长酸性水中不利于河蟹蜕壳变态。池塘中栽植水草,不仅可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氧气,同时可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以及有机物质,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调节水温:养蟹池最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是2028。水温低于20或高于28,都会使河蟹摄食量减少,活动变慢。若水温再有变化,河蟹多数就会潜入泥底或进入洞中穴居,影响生长。在池中栽植水草,夏天能够遮阳降温,保证河蟹生长在适宜的水温中,并能相应地延长其生长期,有效预防性早熟.。 隐蔽作用:河蟹只能在水中作短暂的游泳,平时均在水域底部爬行,特别是夜间,常常爬到各种浮叶植物上休息和嬉戏,因此水草是它们适宜的栖息场所。栽种水草,还可以减少河蟹相互格斗,是提高各期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保证。更重要的是河蟹周期性蜕壳变态时,常附于水草的茎叶上,因此有助于它们蜕壳。蜕壳之后的软壳蟹需要几小时静伏不动的恢复期,待新壳渐渐硬化之后,才能开始爬行、游动和觅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水草作掩体,便会受到硬壳蟹和某些鱼类(如鲤鱼、草鱼、青鱼、乌鳢等)的攻击或残食。河蟹的生长靠蜕壳来完成。而河蟹蜕壳时喜欢在水位较浅、水体安静的地方进行。因为浅水水压较低,安静可避免惊扰,这样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池中移栽水草正好能满足河蟹的这一要求,使河蟹在蜕壳时能够选择水草丛生的安宁环境。池中移栽水草还可以使河蟹平常遇到老鼠、水蛇等敌害时,容易逃脱,便于隐藏,免遭敌害的袭击。 提高河蟹品质。池塘通过栽植水草,一方面能够使河蟹经常在水草上活动,另一方面又使水质净化,水中污物减少,使养成的河蟹体色光亮,利于品质的提高,保证较高的销售价格。 (二)水草的选择 河蟹养殖中常种植的水草有: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这四种水草都是沉水性植物,也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可用于养殖河蟹的水草良种。 1.轮叶黑藻(又名节节草、温丝草): 优点:喜高温、生长期长、适应性好、再生能力强,河蟹喜食,适合于光照充足的池塘及大水面播种或栽种。轮叶黑藻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不会败坏水质。 种植和管理: 枝尖插植繁殖。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营养体移栽繁殖。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的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公斤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可用碧水丹露定根健草。如有青苔滋生,黑精灵或活水王+复合枯草芽孢杆菌或复合芽孢杆菌消除青苔。 整株种植。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公斤,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2.金鱼藻(渔民称为狗尾巴草): 优点:耐高温、蟹喜食、再生能力强,缺点:旺发易臭水。根据这一特点,金鱼藻更适合在大水面中栽培。而且水草旺发时,要适当把它稀疏,防止其过密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死草臭水现象。 种植和管理: 金鱼藻的栽培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每年10月份以后,待成蟹基本捕捞结束后,可从湖泊或河沟中捞出全草进行移栽。这个时候进行移栽,因为没有河蟹的破坏,基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保护。用草量一般为每亩50100公斤。二是每年5月份以后可捞新长的金鱼藻全草进行移栽。这时候移栽必须用围网隔开,防止水草随风漂走或被河蟹破坏。围网面积一般为1020平方米1个,每亩24个,每亩草种量100200公斤。待水草落泥成活后可拆去围网。三是在河沟的一角设立水草培育区,专门培育金鱼藻。培育区内不放养任何草食性鱼类和河蟹。10月份进行移栽,到次年45月份就可获得大量水草。每亩用草种量50100公斤,每年可收获鲜草5000公斤左右,可供2550亩水面用草。 栽后管理。一是水位调节。金鱼藻一般栽在深水与浅水交汇处,水深不超过2米,最好控制在1.5米左右。二是水质调节。水清是水草生长的重要条件。水体浑浊,不宜水草生长,建议先用生石灰调节,将水调清,然后种草,发现水草上附着泥土等杂物,应用船从水草区划过,并用桨轻轻将水草的污物拨洗干净。三是除杂草。当水体中,特别是大沟中着生大量的水花生、菹草(又称狐尾草)时,应及时将它们清除,以防止影响金鱼藻等水草的生长。3.伊乐藻: 优点:发芽早,长势快,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在早期其他水草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只有它能够为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避敌提供理想场所,伊乐藻植株鲜嫩,叶片柔搬,适口性好,其营养价值明显高于苦草、轮叶黑藻,是河蟹喜食的优质饲料,特别是早春秋末生长旺盛、生物量高。缺点:不耐高温,而且生长旺盛。当水温达到30时,基本停止生长,也容易臭水,因此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以内,养殖户可以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进行种植。 种植和管理: 秋冬季或早春栽种1公斤伊乐藻营养草茎,专门种草的池塘当年可产鲜草百吨左右。营养丰富。伊乐藻的干物质占8.23%,粗蛋白质占2.1%,粗脂肪占0.19%,无氮浸出物占2.5%,粗灰分占1.52%,粗纤维占1.9%。据试验,伊乐藻长得好的池塘,蟹生长好,病害少,品质佳。伊乐藻既可作为蟹的优质青饲料,又可作为蟹栖息、隐蔽和蜕壳的好场所,还有助于净化水质、增加溶氧。 栽培伊乐藻采取茎栽插法,一般在冬春季进行。如冬季栽插须在成蟹捕捞后,抽干池水,让池底充分冻晒一段时间,再用生石灰、茶子饼等药物消毒后进行;春季栽插应事先将蟹种用网圈养在池塘一角,等水草长至15厘米时再放开,否则栽插成活后的嫩芽能被蟹种吃掉,或被蟹的巨螯掐断,甚至连根拔起。栽插方法:将草截断成10厘米左右的茎,象插秧一样,一束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栽插要预留一些空白带,作为日后蟹的活动空间,栽插初期池塘保持30厘米深的水位,待水草长满全池后逐步加深池水。4.苦草(又称为扁担草、面条草): 优点:蟹喜食、耐高温、不臭水,缺点: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温期给河蟹喂食改口季节,如果不注意保护,破坏十分严重。有些以苦草为主的养殖水体,在高温期不到一个星期苦草全部被蟹夹光,养殖户捞草都来不及。如捞草不及时的水体,甚至出现水质恶化,有的水体发臭,出现"臭绿莎",继而引发河蟹大量死亡。 种植与管理: 苦草一般在清明前后种植,在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播种,每亩(实际种植面积)播种苦草籽100150克。精养塘直接种在田面上,播种前向池中加新水35厘米,最深不超过20厘米。大水面应种在浅滩处,水深不超过1米,以确保苦草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选择晴天晒种12天,然后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出果实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黏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沙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的果实其中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撒入池中。 种后管理。一是水位调节。苦草在水底蔓延的速度很快。为促进苦草分蘖,抑制叶片营养生长,6月中旬以前池塘水位应控制在20厘米以下。6月下旬水位加至30厘米左右,此时苦草已基本满塘。7月中旬水深加至6080厘米,8月初可加至100120厘米。二是加强饲料投喂。当正常水温达到10以上时就要开始投喂一些配合饲料或动物性饲料,以防止苦草芽遭到破坏。当高温期到来时,在饲料投喂方面不能直接改口,而是逐步地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让河蟹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高温期间也不能全部停喂动物性饲料,而是逐步将动物性饲料的比例降至日投喂量的30%左右。这样,既可保证河蟹的正常营养需求,也可防止水草遭到过早破坏。三是设置暂养围网。这种方法适合在大水面中使用。将苦草种植区用围网拦起,待水草在池底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时,拆除围网。同时,加强饲料的投喂。四是勤除杂草。每天巡塘时,只要发现水面上浮有被夹断的水草,就要把它捞走,以防止其腐烂败坏水质。 经实践证实蟹池中以种植轮叶黑藻为最佳。轮叶黑藻因每一枝节均能生根,俗有“节节草”之称,其再生能力特强,植株被河蟹夹断漂浮水面后能够重新生根而不会死亡,而且河蟹也喜爱采食。伊乐藻亦被生产实践证实是一个优良的养蟹水草品种。该品种生长期长,能再生,冬天亦不会枯萎。(三)水草的合理搭配 水草在蟹池中的分布要求均匀,种类不能单一,种类要合理搭配。一般情况下,水草覆盖面积约占蟹池的1/31/2。蟹池实行复合型水草种植(指水草品种至少在两种以上),不但河蟹品质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养殖产量平均增加20%以上。 池塘或稻田养殖:在蟹池中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菹草、伊乐藻、金鱼藻等)为主,浮水性植物(如紫背浮萍、凤眼莲)为辅。种植面积控制在-沉水性植物,最大不超过2/3,浮水性植物的投放不要覆盖水面面积太大,一般只在池塘的浅水区域,种植面积不超过1/5, 沉水性植物可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利用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的特点,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为河蟹早期生长提供一个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高温期到来时,要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这种水草的早期覆盖率应控制在20%左右,高温期逐步淘汰。利用蟹喜食苦草的特点,把它作为河蟹的"零食",以保证河蟹有充足的植物性饲料来源。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30%,而且为了长期给河蟹供应新鲜可口的"零食",苦草要分期分批播种,错开生长期,防止遭河蟹一次性破坏。利用轮叶黑藻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点,把它作为池塘或稻田养殖类型的主打草进行种植。轮叶黑藻的覆盖率应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中后期生长提供一个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水草种植应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 河沟或湖泊养殖:以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为主,以苦草、伊乐藻为辅。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一般种植在浅水与深水交汇处,水草覆盖率可控制在40%50%。苦草一般种植在浅水处,覆盖率控制在10%左右。"光水塘"如果想在当年培育成草型养殖水体,可在早期种植一些伊乐藻,覆盖率控制在20%左右。高温期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不论哪种水草,都以不出水面、不影响风浪为好。(四)栽培水草的方法 栽植水草可在蟹种放养前进行,也可在养殖过程中随时补栽。无论何种水草都要保证不能覆盖整个池面,至少留有池面的1/3作为河蟹自由活动的空间。栽植的水草应随取随栽,决不能在岸上搁置过久,影响成活。蟹池水草,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几种栽植方法: 栽插法:这种方法一般在蟹种放养之前进行。简便的方法是:首先浅灌池水,将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带茎水草切成小段,长度约1520厘米,(把切段后的水草在碧水丹露或江蓠丰收宝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然后向插秧一样,均匀地插入池底。若池底坚硬,可事先疏松底泥;池底淤泥较多,可直接栽插。 栽培伊乐藻采取茎栽插法,一般在冬春季进行。如冬季栽插须在成蟹捕捞后,抽干池水,让池底充分冻晒一段时间,再用生石灰、茶子饼等药物消毒后进行;春季栽插应事先将蟹种用网圈养在池塘一角,等水草长至15厘米时再放开,否则栽插成活后的嫩芽能被蟹种吃掉,或被蟹的巨螯掐断,甚至连根拔起。栽插方法:将草截断成10厘米左右的茎(把切段后的草茎在碧水丹露或江蓠丰收宝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然后象插秧一样,一束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栽插要预留一些空白带,作为日后蟹的活动空间,栽插初期池塘保持30厘米深的水位,待水草长满全池后逐步加深池水。 抛入法:菱、睡莲等浮叶植物,可用软泥包紧后直接抛人池中,使其根或茎能生长在底泥中,叶能漂浮水面。每年的3月份前后,也可在渠底或水沟中,挖取苦草的球茎,带泥抛入池中,让其生长,供河蟹食用。 移栽法:茭白、慈姑等挺水植物应连根移栽(把根部在碧水丹露或江蓠丰收宝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移栽时,应去掉伤叶及纤细劣质的秧苗,移栽位置可在池边的浅滩处。要求秧苗根部入水在1020厘米之间。整个株数不能过多,每亩保持3050棵即可,否则会大量占用水体,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培育法:青萍等浮叶植物,可根据需要随时捞取也可在池中用竹竿、草绳等隔一角落,进行培育。只要水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它们都可生长良好。若水中肥度不大,则可用江海肥水王兑水泼洒,促进其生长发育。水花生因生命力较强应少量移栽,以补充其他水草不足之用。 播种法:近年来最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苦草的栽植采用播种法,对于有少许淤泥的池塘最为适合。播种时水位控制在15厘米,先将苦草籽用碧水丹露或江蓠丰收宝100倍的稀释液浸泡1天,再将泡软的果实揉碎,把果实里细小的种子搓出来,然后加人约10倍于种子量的细沙壤土,与种子拌匀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