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
-
资源ID:3879880
资源大小:4.65MB
全文页数:8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项目背景为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提出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管理的重要时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民生水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时期,是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时期。2011年全省水利科技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以全面实施“金水工程”为抓手,基本构建智慧水利框架;省水利厅编制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省水利信息化“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了全面描述, 无疑将进一步掀起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高潮,也将进一步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化进行。2011年4月,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宏坤讲话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水利工作的总要求: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水利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保障水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保护水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把改善水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把彰显水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特色,注重民生优先、人水和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建立健全高标准的水利水务工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走出特色的水利改革发展新路子,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2011年12月,市政府发布的市政府关于发布智慧规划的通知(府2011245号)对市“十二五”期间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容、重点产业及对策与措施等。水利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也是发展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平台。2011年,省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唯一水利现代化试点省份,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常熟市被列为省级试点县。2012年4月,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经水利部、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水规计2012207号)。水利水务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是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是提高水利水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实现水利水务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水务、促进水利水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迫切需要。同时,大力推进水利水务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水务工作科技含量,也是适应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2012年7月,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纲领性规划文件。本期项目建设也是落实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的具体步骤之一。第二章 信息化现状与需求分析2.1 市水利水务信息化现状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现代高新产业基地,城镇密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富庶。水是全年不变的文脉和主题。承载着吴文化的核心与涵,展现着文明发展的轨迹。河湖资源丰富,境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相连,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网,全市拥有长江和太湖岸线300多公里,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级河道2万余条。其中,列入省保护名录的湖泊94个,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河流93条;全市建成200亩以上联圩651个,建成防洪圩堤近5000公里,堤防达标率达到95% ;全市固定灌溉泵站3466座。市水利(水务)局是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行政管理部门,除具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防旱防台等职能外,还将原来相关部门承担的水利管理、水资源开发建设、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以及城市防洪、城市河道管理等职能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结束了多年以来涉水事务面临的“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智能交叉、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十一五”期间,市水利(水务)局围绕建设“三区三城” 三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三城: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目标,服务转型升级,大力开展“水惠民生”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从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文化水利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水利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管理等设施基本配套,初步形成了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水利水务业务信息化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防汛防旱决策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城市水务GIS系统、水利水务公众服务等主要业务系统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增强了信息系统对水利水务业务以及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提高了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管理水平。随着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不断重视,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信息化工作的保障环境有了改善。2.2 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目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比较成熟的政务网络传输体系,覆盖全市所有党政机关并延伸到下辖市区党政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同时,结合政府大楼改造工程,市数据中心也在同步建设中,未来将以机房大集中、应用大整合、数据大共享为目标,实现网管、信用、数据、应用、灾备、展示、培训等七大中心整合为一体,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以及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全市政府群体系建设也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以“数字”为抓手,全市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数字”基础设施之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地理信息标准规方面、系统建设方面、数据建设方面、硬件网络设施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平台已经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地形图库、遥感影像图库、电子地图库、地名地址库、三维模型库,并利用数据定期更新机制保证了数据的现势性;平台还实现了以上诸多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发布。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共享机制,目前平台已经为市规划局、建设局、公安局、电信局、环保局、供电局、气象局等三十多家部门提供了基础数据服务,避免了数据的重复采集,节约了资金投入。同时,市在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信息库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建立等方面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数据库和平台建设成果的共享利用将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坚实的基础。按照“智慧”规划及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的要求,在设计及开展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时,应充分与现有的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现有的数据标准保持兼容性和一致性,以确保未来系统平台和数据的统一。2.3 需求分析2.3.1 总体设计要求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的总体设计中,需站在“智慧水利”及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本项目各部分建设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充分考虑与省、市(县)之间的接口以及“智慧水利”后继发展的要求,以形成有机的整体。为了保证本项目应用系统的统一性、规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对所有应用软件要求如下:Ø 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硬件平台。Ø 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操作平台。Ø 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网络协议。Ø 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数据库系统。Ø 支撑软件要求采用目前较先进的体系结构,保证高度兼容现有的系统接口,保证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对外提供服务;满足分布式部署细粒度功能的要求。Ø 在对系统更新时,系统所有数据能够无缝、平滑的迁移到新系统中,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Ø 数据库系统要求充分满足大容量数据存储和利用的要求,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Ø 保证软件至少在5年满足应用需要。2.3.2 标准规建设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中,将结合国家、行业、省标准及市实际,制定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数据规,制订本期项目相关的、急需的水利水务数据采集、建库规或标准。可能形成的若干编码规列表如下,具体实施时将根据情况有所增删。1. 水利水务综合地理信息数据规程2. 水利水务综合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3. 水利水务核心数据库建设规4. 水利水务数据交换规5. 水利水务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传输规2.3.3 水利水务数据中心建设水利水务数据中心是本项目建设的重要基础。根据水利水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各类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的要求出发,依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分级维护”等原则建设水利水务数据中心。在建设数据中心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关的数据标准和操作规,以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指导水利、水务、水文水资源等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各基础数据的建设应遵从水利水务信息化相关规划,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充分考虑与相关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数据库的封闭建设和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规化、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考虑到数据中心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的特点,数据库整体的结构采用“集中为主、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放置在市数据中心的数据库集中存储和管理全市围的水利水务管理和决策数据;放置在水利、水务、水文等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行业基础数据,通过汇总、结合本单位的行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部门基础数据库,以存储本行业、本单位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将行业基础数据库进行抽取、整合、汇总到市水利水务数据中心,以便决策分析和信息共享。2.3.4 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是介于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媒介,是提供数据服务、业务服务和中间层服务的数据交换、整合、集成的平台,可为在建的各类平台或拟在建的各类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和功能支撑。根据水利水务业务管理的需要,该平台将整合水利、供排水、水文等各行业的基础数据,形成一个全市围的数据管理中枢系统。通过本平台接入的数据主要包括:水利基础数据、水务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水环境数据、水利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数据、政务数据、GIS数据及其他数据。市水利(水务)局自建的应用系统及相关处室结合管理需要,分别建立了一批业务应用系统,这些业务应用系统及其数据基本处于自发建设状态,所采用的开发语言、数据库平台、技术路线各异,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标准的数据接口与共享服务机制,推翻这些系统进行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将建立标准的接口服务机制,逐步与原有的应用系统或新建应用系统实现数据或功能的共享,最终形成面向服务的企业级体系架构。2.3.5 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政务网对外发布信息的窗口和其他各应用系统统一进入的门户。将实现全市水利水务综合信息资源目录、各专题数据、水利水务专题应用系统的集中展示。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将在WEBGIS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将气象、水情、工情、灾情信息、洪涝预报结果、灾情评估结果、指挥信息等多源异构水利水务信息在网络上集成发布,搭建“一个平台”、“一个门户”、“一地图”的水利水务综合应用,向全市的各级防汛抗旱、政府提供准确、及时、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提供灵活快捷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服务。平台要求采用流行的客户端技术,支持主流浏览器。平台要求响应速度快,整体要求人性化设计。2.3.6 性能要求(一)整体性能需求1. 网络平台要求数据传输网络畅通、快捷、安全、可扩展;2. 系统平台要求采用通用性好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系统,保证系统良好的性能;3. 应用支撑平台要求为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并具有灵活的可扩充性和高度的可配置管理性;4. 应用系统应满足用户的要求,稳定、可靠、实用,人机界面友好,输出、输入方便,图表生成美观,检索、查询简单快捷;5. 安全性能按照信息密级,在不同的信息安全域实施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通过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实现授权访问,同时,整个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容灾恢复和应急响应等功能。6. 数据应及时、准确、完整,能够满足汇总统计、制表制图、分析计算等要求。(二)系统运行性能指标需求由于系统同时接入访问的用户数多,数据量庞大、数据关系复杂,所以系统应在响应时间、更新处理时间和数据的转换和传送时间上具有很高的要求。在网络速度正常的情况下,要求本系统对用户日常操作的平均响应速度不得大于5秒。2.3.7 系统稳定性要求系统有效工作时间99,系统故障平均间隔时间90天。2.3.8 用户操作要求软件界面友好,简单易操作,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能够简单方便地处理相应业务,用户不需要懂特殊的技术均可以方便地操作系统。2.3.9 系统安全要求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须在通讯链路、数据输入/输出、应用操作以及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保证安全,对系统的所有用户进行分级管理,设置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和数据权限,符合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关于数据性的要求。系统安全特性、访问控制须到页面级,具有较强的系统安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2.3.10 故障处理要求数据库系统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稳定性及对用户误操作的容错功能,保证在正常情况下系统能保持长时间无故障运行。但对于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的系统故障,应提供各种故障处理恢复机制使系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恢复运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2.3.11 进度要求本期项目建设(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系统集成、试运行等阶段)计划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任务。2.3.12 项目其他要求(一)项目管理要求1. 项目综合管理: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工作;2项目围管理:在项目启动时细分工作容并和市水利(水务)局严格确定项目的建设围,如有变动需征求市水利(水务)局的意见,并获得市水利(水务)局的许可;3项目进度管理:投标人应采用分阶段建设的方式,提供完善的进度计划并定期核实工程的进展程度,阶段建设成果和检验结果及时向市水利(水务)局报告工程进展情况;4项目质量管理:投标人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应遵守质量管理计划的容。(二)项目的工作容及成果1. 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数据系列规。2市水利水务综合数据库。3水利水务数据管理交换平台软件安装盘、水利水务政务网信息门户软件安装盘。4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以及数据实体模型、相互关系和数据字典的描述。5提供的其它技术手册(中文),包括:(1)需求分析报告(含软件功能需求与数据要求);(2)系统总体设计说明书;(3)系统测试设计方案;(4)数据库安装手册;(5)程序安装维护手册;(6)软件使用操作手册;(7)软件培训资料;(8)系统的测试报告。(9)项目工作总结。(四)项目培训与服务应根据项目实施的计划、进度和需要与甲方的合理要求,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于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培训目标是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系统操作,并能够保障系统的日常维护、数据的更新维护;对于系统使用人员应使其能够独立地完成系统操作。(五)知识产权要求本项目的最终用户为甲方,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2.4 需求分析结论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是整个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的开局项目。任务重点是制订标准规、搭建数据中心、开发部署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立起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框架,为下步全面开展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面向的用户群目前主要是政府部门用户。同时,将来市水利水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扩展到企业用户和公众用户。水利水务政务业务目标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通过制订数据标准规,建立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等,能实现市水利(水务)局业务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能方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能基于“一底图”实现水利水务政务的协同办公。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水利水务信息系统的作用,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数据更新方案并贯彻落实,以保持数据的更新。总之,市水利水务政务应用对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比较明确、也十分迫切。它是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是提高水利水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实现水利水务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水务、促进水利水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迫切需要。第三章 建设目标、容、周期3.1 建设目标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紧紧围绕“一底图、共享建库、单点登录、分级应用”的水利水务共享应用新格局建设,完善水利水务信息综合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整合和开发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逐步形成水利水务“一图”数据库;在水利水务综合服务基础平台的支撑下,建立市、市(县)区、镇多级互联互通的水利水务政务应用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水利水务信息化体系,为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体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 建立覆盖全面的水利水务信息采集监控体系,实时监测、快速反映;2. 建立标准统一的水利水务“一图”数据库,信息共享、无缝集成;3. 建立功能完备的水利水务综合应用系统,精细管理、智能、创新;4. 建立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管理服务有序畅通。3.2 本期建设容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部分的建设容包括:1. 数据标准规制订。制订本期项目相关的、急需的水利水务相关的数据标准规。要求服务于大市围。2. 水利水务数据中心建设。要求服务于大市围。但本期主要满足数据建库和平台运行的基本要求,随着市云数据中心的建成或后期项目的实施,逐步完善。3. 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建设。要求服务于大市围。4. 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要求服务于大市围。3.3 建设周期本期项目建设(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系统集成、试运行等阶段)计划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第四章 总体设计4.1 建设思路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既要遵循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又要与市水利现代化规划、“智慧”规划保持一致,充分共享应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同时结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IT技术,多、快、好、省地实现各项目标。4.2 指导思想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遵循“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需求牵引,应用主导;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基础先行、分步实施;实用先进、发挥效益”的建设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推动水利水务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发展,加强纵向(省、市、市(县)区、镇之间)、横向(与规划、水文、气象、环保、建设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政府水利水务管理效能、效益、效率的提高,全面提升水利水务管理能力,为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目标提供有力支撑。4.3 设计原则1. 统一规划、协调推进水利水务信息化中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业务应用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逐一落实,注意协调推进水利水务各业务部门信息化进程,注重发挥市、市(县)区、镇多级水利水务信息化的整体效益。2. 需求牵引、应用主导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文化水景观等水利水务现代化中心工作,积极开发和应用业务信息系统,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效益。3. 平台共用、资源共享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需要可对标准进行扩充,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整体的协调性和兼容性,也便于数据和应用的规化处理,以及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应充分利用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水利水务信息化体系和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以水利水务数据中心为支撑,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4. 基础先行、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要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优先启动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建设,然后逐步推进水利水务各专业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在建设策略上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积极营造信息化保障环境,提高水利水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水务信息化健康发展。5. 实用先进、发挥效益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要求借鉴各系统的成功经验,注重吸取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在技术选型上,要求采用国际上先进且成熟的技术,使得设计更加合理、更为先进;同时要充分考虑市现状和特点,注重实效,注重解决水利水务建设与管理的突出问题,在此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并力争有所创新,建立示模式。4.4 设计依据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国家及省、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水利水务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与规性文件要求,结合市水利水务工作和信息化实际情况编制。主要的编制依据包括: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2.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及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7月)3.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2月)4. 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2010年1月)5.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6.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施方案7. 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2011年3月)8. 省信息化“十二五”规划(2011年6月)9. 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10. 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11.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12. “智慧”规划13. 市水利现代化规划14. 关于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的批复(水规计2012207号)15. 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4.5 总体框架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将以进一步完善水利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起完善的水利水务信息化综合体系,使信息化对水利水务工作的整体支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结合市水利(水务)局的业务应用需求,参照国家、省电子政务一系列规以及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形成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的总体布局如下图所示。图4-1 市水利水务信息化总体布局在总体布局中,针对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三要素”(保障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业务应用)进行了细层次划分。1. 保障环境建设由标准规体系制订、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人才队伍培养等部分组成;2.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了信息采集、工程监控、视频会商、通信设施、信息网络、监控指挥中心与数据中心等,我们将它细分为设施、采集和资源三部分;3. 综合应用体系是指满足水利水务业务管理、公示公开、便民服务、辅助决策和应急指挥需要的各项信息系统建设,我们将它细分为基础、应用、服务三部分,分别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应用需求。4.5.1 水利水务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1.标准规和规章制度制订标准规、规章、制度建设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标准规主要是针对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接口、业务管理,如水资源、河道水系、农村水利、水利工程、水务、防汛、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环保、水文、气象等容的技术标准规等。标准规的制订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同时需要结合市的实际进行适当扩充,最终确立适合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确保网络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换。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要着力创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思路和体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省、市已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规、制度等。如制度、系统维护管理方法、网络运行管理办法,等等;同时又要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市水利现代化对水行政管理模式的整合再造等应用需求,积极创新,建立适宜的管理体制。标准规、规章、制度的研究与制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容小视。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网络和信息容的安全。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配置必要的信息安全设施,还应进一步加强全市水利水务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力度,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建立起严密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3. 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加强水利水务信息化基础研究和科研能力建设,开展以物联网、云计算、遥感、虚拟现实与仿真等关键技术在水利水务信息化应用实践的研究,解决一批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难点,为全面开展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充分体现“智慧水利”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4. 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要加强领导,完善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组建专门的技术队伍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和维护;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引进和培养信息化技术带头人,形成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有计划、分阶段组织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在实践中迅速提高信息化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4.5.2 水利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分为设施、采集和资源建设三部分。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建设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水务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基础及必要保证条件,包括机房、硬件设备、数字化监控指挥中心、平台支撑软件、信息安全设施及网络环境。信息安全设施包括灾难备份与恢复、信任体系和信任服务(用户身份安全认证体系等)和网络监控安全体系(防火墙、IDS等)等;网络环境包括政务外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等,将在市的政务外网基础上构建水利水务专网,实现各级水利水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纵向上的信息互联互通。2. 信息化采集监控设施建设采集部分包括了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设备(如自动监测、视频监测、无线监测及人工观测等)、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图、影像图、电子地图等,通过遥感、测绘等手段采集、更新,将由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共享)、交换数据(如气象数据、环保数据、水文数据等,由其他部门采集、更新后,共享使用)。3. 信息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资源部分主要指水利水务综合信息资源库,它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容和基础成果之一。规划期间将围绕推进电子政务、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水务管理等主要业务工作的需要,充实信息容,整合信息资源,为各项业务提供全面、客观的支持和指导。结合市水利(水务)局的业务职责围,水利水务综合信息资源库由基础地理数据库、水利水务专题数据库(包括水资源、河道、湖泊、堤防、水闸、泵站、供水、排水等)、水利水务政务信息库以及其他部门(如环保、水文、气象等部门)的共享数据库四部分组成。4.5.3 水利水务信息化综合应用体系建设1.基础平台在规划期,市水利(水务)局将重新整合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将原有面向业务办公流程为导向的、众多纷杂的系统转变到面向各类数据库对象为导向的集成平台上来,所以在总体框架设计中增加了水利水务综合服务基础平台,类似于信息系统架构中企业服务总线(ESB)的作用。在实现水利水务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实时监测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水利(水务)局众多的业务应用系统与各数据库关联起来,实现水利水务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以及数据的安全、共享与集成,为应用软件的开发、运行和整合提供统一的平台。2. 业务应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容就是建立和完善水利水务业务应用系统,满足水利水务业务管理的需求。以水利水务综合服务基础平台为总线,新建和改造一批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包括:防汛防旱决策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河湖工程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管理系统、引调水工程管理系统、城乡供排水管理系统以及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系统等综合电子政务系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应遵循新建业务系统基于统一平台搭建,既有业务系统基于统一平台进行迁移改造的策略,逐步提高资源共享能力和业务协同效率。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需要将信息共享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信息共享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水利(水务)局部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二是与市级公共信息平台(如市行政服务在线系统、市电子监察系统等)之间的对接;三是与省水利厅下发的各类软件(如水资源管理软件、水利水务执法监察系统等)之间的信息接口,需实现信息对接,方便信息的上报;四是与市(县)区水利水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3. 服务门户服务部分是指水利水务基础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以及共享交换体系的对外服务,分为政务网信息门户平台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公众服务信息门户。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三类对象。服务渠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类渠道主要通过门户统一展现,即各类水利水务信息资源、业务系统通过统一接入门户,门户按照不同类别重组各类资源,最终实现统一展现服务;第二类渠道主要是通过各个系统自有的登录服务,以单点登录方式直接登录应用系统的服务渠道。服务容针对不同用户的角色及用户的业务需求,进行不同资源的梳理,最终为不同用户提供符合其业务需求的资源容服务。服务容主要包括:日常办公服务、政务协同服务、领导决策、政务公开服务、公共资源服务五个层面。4.5.4 本期建设容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本期的建设容对应到标准规建设、数据中心建设、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水利水务政务网信息门户)等四个部分。框架中的应用系统部分(如防汛防旱决策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本期项目将不涉及,重点是做好与这些应用系统的接口。4.6 开发实现路线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将采用ArcSDE Oracle的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平台为Oracle,GIS 平台主要采用ArcGIS Server。这种开发技术路线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一致,从而能方便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无缝连接。第五章 标准规建设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库涉及容和领域广泛,如何将它们有机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数据库乃至整个应用系统的应用效率。只有将所有的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使其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按类别和代码检索,以满足各种应用分析需求。5.1 标准建设的必要性标准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其意义极其重要。标准规研究与制订是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中,要实现全市水利水务信息的统库和信息共享,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数据资源、共享规则和实施的技术手段。在这些基本条件中,特别是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标准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以数据为例,为了实现行业、区域、国家或国际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必须有不同级别与层次的标准,用以界定它们的分类、编码、格式、科学定义和相互转换的格式标准等等。只有这些都实现了区域的统一标准,才具备交流、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同样,为了达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目的,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技术条件下,技术标准同样重要。通过网络传输地理信息,实现分布式的数据共享,就必须制定相应的网络标准协议,设计信息资源和网络管理中心系统的技术标准,进行各分的标准技术改造,形成统一的结构标准,以达到在网上实现信息传输、下载和共享目的。所以,为了交流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必须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标准化(包括它们交换的标准化),实施技术的标准化和应用的标准化。现有水利水务信息系统共享化程度低,除了数据封闭、数据壁垒和数据垄断等许多人为因素外,数据标准化滞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凡是标准化程度高的领域,一般其信息化共享程度和国家化水平也较高。例如,民用航天遥感信息,其技术与数据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在世界围应用。信息共享立法在于保障信息实现共享,但若没有信息标准化作前提,信息连最基本的交换与共享条件都不具备,那么立法保障便会显得毫无意义。标准规研究与制订是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数据建库、信息系统建设、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均要遵循相应的标准规;水利水务现代化过程中涉及业务行政审批和容的整合,需对各项水利业务流程、业务模型等重新梳理、再造和规化;数据更新、系统运行维护等需要管理制度的保障。凡此种种,均要求信息分类、数据格式、技术流程和配置设备等有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标准、规、规程和约定,以确保信息交换共享、系统间互相兼容、系统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之间上下连接,历史、现时和预测未来的信息相互可比等等,以达到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市与其它城市之间、与上级部门之间的联系等,均能实现共享资源,相互通讯。标准规的制订是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中始终要抓紧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逐步予以完善。5.2 标准编制的主要任务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涉及的标准与规体系主要包括:水利水务综合地理信息数据规程、水利水务综合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水利水务核心数据库建设规、水利水务数据交换规、水利水务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传输规、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标准、网络与硬件环境设计标准等。要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必须根据系统的在技术规律,从实际应用出发,围绕系统的共同特征,针对统一术语定义、统一设计与实施方法、统一体系结构、统一信息分类编码、统一空间定位、统一数据质量要求、统一数据描述、统一数据交换格式、统一接口规等问题,制定一系列标准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同时也要对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软硬件环境、数据通信与系统互连、系统安全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标准化、规化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并为系统开放打下基础。建立市水利水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任务是:制定、发布和实施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有关标准,同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其标准化工作应注意做好下列事项:1. 分析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编制市水利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表。2. 调研已有和正在制定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国际标准,根据市实际提出相应的标准制定项目建议和标准制定规划。3. 针对当前市水利水务信息化系统和数据中心设计等标准,虽急需而短期因条件尚不成熟、暂不能制定的有关标准,可先组织制定一些部规定或指导性文件,通过实践发展提高,为制定有关标准创造条件。4. 关于各专业部门的信息化标准,建议在制订时重点参考国家、行业、省标准等,以“采标”为基本原则,并不是所有专业应用系统都要重新编制标准,一般建议各专业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字典或者数据库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