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3870826       资源大小:661.50KB        全文页数:8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项目名称.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2 项目承办单位.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项目主管单位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项目拟建地点.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5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2.研究工作的依据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2 研究工作的范围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 预期效果.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4 资金来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5 项目结论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第二章 承办单位概况及现状分析承办单位概况及现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2.1 承办单位概况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2 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21 基本现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3.1 项目建设的背景.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能够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错误错误!未定义未定义书签。书签。.2.2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3 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目前农村现存问题的需要.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3.4 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空前机遇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第四章 目标与预期效果目标与预期效果错误!未定义书签。.1 发展目标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4.预期效果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五章第五章 项目选址原则和建设条件项目选址原则和建设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1 项目选址.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 选址原则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1.2 项目选址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2 建设条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21 交通条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2.2 气象、地质条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2.城镇规划及社会条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4 公用设施条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2.5 施工条件.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六章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工程建设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61 建设标准和指标的采用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 建设内容和规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3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方案.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3.设计理念.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3.平面布局原则03 6.33 新型农村社区平面布局方案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4 新型农村社区建筑方案设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4.1 设计依据.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5 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设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1 道路交通.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5.给排水工程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2.1 给水工程.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5.2.2 排水工程.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52.3 消防给水.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5.电力电讯工程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5.绿化工程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5.5 沼气、天燃气利用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6.6 环卫设施工程.错误错误!未定未定义书签。义书签。6 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方案设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第七章 环保、消防及防灾环保、消防及防灾错误!未定义书签。7.1 环境保护.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1 采用的环境保护法规及标准.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2 环保措施.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13 主要污染源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1 主要污染物治理措施.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1.5 环境影响评价.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 消防及安全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消防设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2.安全设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7 防灾减灾.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第八章 节约能源节约能源错误!未定义书签。81 设计依据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8.2 设计原则.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8.节能措施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8.3.节约用水.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83.2 电器节能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8.3.节约用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九章第九章 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及规避措施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及规避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9.1 项目风险因素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9.2 对策与建议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十章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项目实施管理组织机构与项目实施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0.1 组织机构.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0.2 项目组织管理.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 实施进度计划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项目招投标方案项目招投标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11.1 招标原则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2 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21 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2.2 招标组织形式.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2.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见下表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3 招投标程序.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3.1 招标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1.32 投标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3 开标、评标和中标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21 投资估算.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2.1 估算说明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2.2 投资估算依据.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13 编制方法和估算指标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2.14 总投资估算.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资金运筹与还贷计划资金运筹与还贷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1.资金筹措计划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2 资金筹措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3.资金使用与还贷计划.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4 偿还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4.1 *整体发展状况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3.42 *近三年财政状况.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5 20年至01年财力情况预测.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200 年至018 年财力预计.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36*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财力情况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效益分析与结论建议效益分析与结论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1.1 效益分析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4.结论与建议.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14.1 结 论.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4.2.2 建 议.错误错误!未未定义书签。定义书签。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1.1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项目 1.1.21.1.2 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承办单位:*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项 目 法 人:*1.3 1.3 项目主管单位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主管单位:*人民政府 1.1.41.1.4 项目拟建地点项目拟建地点 项目拟建地点:*所属 7 个乡(镇)1.1.5 .5 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证书编号:资质等级:乙级.2 .2 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研究工作的依据研究工作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6);(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豫政00633 号);(5)*省 2006-220 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6)*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7)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8)*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新政办 2008 9号);(9)*市城市总体规划;(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纲要;(12)*村镇规划;(1)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三、我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上级资金扶持成为我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我村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正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而且随着其快速发展这种表现将更加明显。社会闲散资金难以进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投资具有风险大、报酬率低特点,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盈利少或无盈利且风险性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希望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这方面所存在的矛盾。(2)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土地目前都已经承包到户,在某些项目中占用土地的难度大;二是村里对基础建设项目的通报和宣传工作不够充分,至使村民对村级建设项目认识浅薄,支持力度差;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协调不足,管理难度大,使得投入成本增加,原本就紧张的资金没有充分利用。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的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我村的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就曾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土地征求以及宣传工作不到为的情况,导致了广场的建设工作一延再延。(3)基础设施建设后期保养滞后。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天灾及不可抗因素等存在损坏,蚕食等现状。村里对这些问题处理不积极,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比如,我村的水源地以及村级文化广场的维护等问题。四、我的几点建议()村领导及上级领导在规划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立足长远,突出重点,与村实际结合。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民意,尤其是村级大的事情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基础工作要做到位,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治理的随意性。(2)村领导要为村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做好我村对外宣传工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要敢于带动村民探索我村新的发展方式,不应将我村的发展方向定格化,模式化,要学会“走出去”,只有通过比较,突出我村重点、特点,并很好的联动市场,积极引入外资,才能让我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村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3)要加强工程建成使用后的保养工作。对基础设施的养护应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无人养”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在规划阶段必须考虑后期维护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养护经费来源,建立养护经费保障机制。(4)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建设新农村,农民才是主体,政府只是一个主导者。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调动村民直接参与建设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所以这就需要基层领导广泛宣传,做好群众工作,这也是基层工作中最难的部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五、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就是城市向城镇延伸的一个重要标识,也为以后的城乡结合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判断,城市、农村的结合是未来不可扭转的趋势,这就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这片宽广的农村大地上来,同时,也为一直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探明了方向。1.2.21.2.2 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工作的范围 该项目通过*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项目的现状、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规模、项目选址、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为决策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提供可靠依据。1.31.3 预期效果预期效果 1、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能够节约土地 1.13 万亩,节约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 52%;2、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1.41.4 资金来源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604.47 万元,其中:银行贷款 190万元、自筹资金042.4万元。1 15 5 项目结论项目结论 农村社区项目的实施,将会使农业生产水平获得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符合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该项目科学、可行,建议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该项目建设,尽快发挥该项目的社会效益。第二章第二章 承办单位概况及承办单位概况及现状分析现状分析 2 2.1 1 承办单位概况承办单位概况 *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前身是财政局资金办公室。2006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公司隶属市政府,为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出资人,市属投融资和项目主体。注册地址为*大道财政局六楼;基本帐户开户行为农发行*支行;贷款卡号*;主营业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公司于207年7月被*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本部注册资本5000万元,投资人为*国有资产管理局,下辖四个子公司,分别为:*、*公司、*及*。共有在职职工317人,其中公司本部25人,子公司292人。公司法定代表人*,男,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7年2月出生于*,96年月至99年任*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副经理;9年至20年5月任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200年5月至今任*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财政局副局长、副书记。从事经济及投资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2.2 2.2 基本基本现状现状和和存在的存在的问题问题与与分析分析 .2.2 基本现状基本现状 、*基本概况*辖 13 个乡镇,7 个行政村,地域面积 882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19.8 平方公里,总人口9 万,其中市区人口 18 万。209 年全市生产总值 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规模工业增加值 23.1 亿元,增长 15.6%;实现利润 39 亿元,增长5.6%;全市用电量 8.亿/千瓦时,增长 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5.6 亿元,增长 29.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7.3 亿元,增长 2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0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 亿元,增长 1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400 元,分别增长7%、7.8。200年末城镇新增就业 11余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00 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 6.亿元。2、人口结构状况 本项目将66个行政村整合为18个新型农村社区,整合区域包括*镇、*镇、*镇、*、*乡、*乡、*乡 7 个乡镇内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本项目整合区域内总人口为 77人,户数 19138 户,户均人口 3.97 人,人口占*全市的 15.5。男女比例达到 104.:,其年龄结构如下图:18 个整合区域人口平均增长率为 6,规划到 2020 年,区域人口达到人。、区域经济概况 本项目整合的区域中大多处于平原,个别为山区,009 年区域内生产总值5.3 亿元,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一、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图20%64%16%1-15岁15-60岁60岁以上二、三产业比例为 2.1:.2:3.7。2009 年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4元.区域内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为辅。部分靠近城市区域的居民,经济来源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4、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整合区域内现有总用地 12554 亩,其中农业用地 9469亩,工业用地796 亩,村镇建设用地81亩,其它用地 624亩。具体见下表:土地利用现状平衡表 用地性质 总用地面积 农业用地 工业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 其它用地 面积(亩)1255 946 69 81 2 所占比例(%)10 73.0.25 16.84 4.82 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各类用地中,农业用地(耕地)占到了73.09%,人均耕地为.24 亩,其次为村镇建设用地,户均建设用地为 70 平方米,工业用地及其它用地占到总用地 10%左右。、现有村庄建设现状 本项目对整合的 6个行政村的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总建设用地面积 2181亩,其中:住宅用地面积1920105.6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 3852平方米,道路广场面积 779.5平方米,绿化面积 792836平方米,其它公共设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180000 200000 总用地 农业 工业 建设 其它 面积(亩)施用地面积平方米.现有各类用地面积见下表:现有村庄各类用地面积统计表现有村庄各类用地面积统计表 序号 内 容 村庄总建设用地(亩)村庄人口数(人)居住用地(平方米)公共建筑用地 小学面积(平方米)幼儿园面积(平方米)村 委 会面积(平 方米)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商店面积(平方米)养殖场面积(平方米)公共设施面积(泵房、配电房等(平方米)道路广场面积(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其他房屋面积(平 方米)其他占地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 量 数量 1*社区 2.43 1664.66 31 32 2013.00 286591 *社区 79 .2 16269.78 75 70 10 969.0 179.60 3 社区 2 14 153 3440 9 00 28358.74 008.9 4*社区 1 .2 50.8 30 42 0 4343691 46.9 5*社区 3 7.1 141.4 3 4 071 2767 6*社区 5 .12 45.9 6 1 150 1025.83 83.84 7*社区 1438 5241 64549 49 7948.23 62 480 51481.8 541.91 8 后*社区 1 30.35 99563 37 26 12 320 160 346 65 90 9*社区 7.92 327.4 6 32 2 657.0 10*社区 9 .12 2949.97 3 1 540.4 5765.1 11*社区 50 363 700.1 2599.85 35 0 394590 402.8 12*社区 4.95 2892.58 3554 76 1 5.60 805.9 13*社区 2 228.6 489.2 356 36 1235 6 00 642731 681.7 14*社区 1197 420 73641.240.347 6 1 .4387.45 15*社区 17 .42 2961.27 3 4821.67 581624 *社区 22 448 1724.8 3389 1 65 368.23 7*社区 1248 77 7278.02 14273 45 230 295.3 789.83 18*社区 7 77 1182.72 3498 2 1248 872 231.49 合 计 2181 6077 11215.96 388592.2 281 759 2737 10790 860 4170 7 7 7.58 9283.64 2.2.2.2.存存在在的的问题问题与与分析分析 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发现,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废弃土地、荒芜用地随处可见。由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农民建房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先富先盖,后富后盖,随意性很大。这些农户迁入新居后,村中的老宅大部分被闲置,形成空心村,本项目区内户均建设用地 70 平方米,几乎是规划新村的 2.7倍。尤其是最近出现在粮田里盖房的现象,成为耕地的又一杀手。废弃土地复垦不到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差的村庄成了空心村;一些乡镇集体企业撤并后,原企业用地部分出现荒芜;特别是近些年来,大修公路成风,修好新路后,旧路弃而不用,造成土地闲置。由于复垦费用大,这些土地利用率几乎为零。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造成土地浪费和利用率不高。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照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的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进行分户经营,大量的田埂、沟堰占用了不少耕地、土地利用率偏低,造成耕地的严重浪费。加之农业效益较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出现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土地污染现象不可忽视 工、农业污染,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部分环保不达标企业进入乡村,造成空气污染,水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农民过量不科学的施用化肥,使土地养分失衡、土壤团粒结构破坏,板结现象严重,土地质量明显下降。3、农村居住环境较差,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不容乐观 由于农村缺少建设性规划,使得村庄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庄建设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的粗放式发展状态,以家庭为单元的低效率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村居住分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民住宅呈现“遍地开花”的零散格局。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随之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部分村庄道路泥泞、窄小,缺乏给排水设施,垃圾遍地,人畜混居、卫生医疗、幼儿教育、文化活动等设施短缺或质量不高。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 .1 项目建设的背景项目建设的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新政办 2008 95号),在调查了解了乡镇和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为指导新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经综合考虑,确立了此项目的建设。3 32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其中需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其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能够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能够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村容整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村容整洁的必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1、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课题中应有之举,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3、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4、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统筹城乡发展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2.22 2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富民政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新型农村社区地位日益凸现。随着镇、村合并,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经济强村因基础条件较好,正越来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现出新型农村社区的明显地位,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农村面貌迅速变化。*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3、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村级建设的重点,2006 年*省村村通建设现场会两次在我市召开,村级主干道路修建、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电网改造等有了新的进展。4、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实现居住环境的城市化;通过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集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就业结构的转换、公共服务的均衡,最终实现农民消费方式的城市化。.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目前农村现存问题的需要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目前农村现存问题的需要 *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农村建设,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尤其与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大部分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2、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社会资源和个人财产的巨大浪费;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建筑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内涵,没有地方特色;5、人居环境不优,农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因此,面对农村现存的诸多问题,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规划,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群众观念转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3 32.4 2.4 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面临面临的的空前机遇空前机遇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总面积8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5万亩,总人口 49 万。全市共有3 个乡镇、3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农村人口、农村经济所占比重很大,“农”字的分量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400 元,城镇化率已超过 36%,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谋划和加强“三农”工作。从全国宏观环境看,中央明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在宏观调控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强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机遇。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项目具有前瞻性、必要性。第四章第四章 目标与预期效果目标与预期效果 4.14.1 发展目标发展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从010 年开始,用 3 年时间将重点区域内的七个乡镇的 66 个行政村,整合为 18 个新型农村社区。4.24.2 预期效果预期效果 1、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能够节约13455 亩的土地,节约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目前,村庄建设占地面积 2181亩,户均 760 平方米。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在保持人口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到02年,户均按 280 平方米标准计算,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占地 10471.亩,与现在相比,节约建设用地 11345.亩,节约土地占原有土地面积的 52,整理出来的土地,可用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将重点区域内的七个乡镇 66个行政村整合成 18 个新型农村社区,使村庄规模由原村均 110人(若按自然村算,则规模更小)到 2020 年每个社区平均达到000 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小镇的居住规模,有利于规模化管理及生产的集聚,也更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现状和建设规划集聚对比表新型农村社区现状和建设规划集聚对比表 村庄数量(个)总人口(人)村庄规模(人/村)备注 现有(209)66 7607 150 含 2-个自然村 规划(020)含 3-6 个行政村 第五章第五章 项目选址项目选址原则原则和建设条件和建设条件 5.5.项目选址项目选址 .1 1 选址原则选址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要加强对拟建新址的周边环境、地质环境、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的调查,避免使搬迁对象再次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进行二次搬迁,在尽量靠近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新村的规划建设,其具体选址原则如下:1、交通便利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上,新选址集聚的新型农村社区要靠近主要的交通线路或者有专门的线路与交通干线相连,距离交通干线不易过远,这样便于社区居民出行的便利,同时要避免外来车辆穿行社区内部。2、中心集聚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时,一般是以-个行政村向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集聚,选择新型农村社区时,选择那些地势较为平坦、人口较多且尚能满足建筑社区的土地等条件的自然村落,这样可以减少居民搬迁量,便于利用现有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省资金,同时村落搬迁于此地,也便于村民的融合与管理。、靠近城镇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要选择靠近市区或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的区域,该区域一般为城镇规划发展用地,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推进,该区域会成为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城镇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区域经济发达,有利于安排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近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要体现出就近原则,在同一片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习惯相近,彼此之间也有一定了解,耕作土地首尾相连,通过住宅社区集聚在一起后,更容易使村民之间进行融合,生活与生产也较为便利,若个别村庄搬迁距离太远,会造成一定的生活差异及土地耕作上的不便,搬迁的村庄距新型农村社区一般不超过 3 公里,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心,辐射 15 公里半径区域为宜。5、环境优美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应选择那些现有植被、水体或山体环境保护完好的村落,这样便于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水体资源、山体环境,为住宅社区的环境营造出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要避免选择在洪水、山体滑坡、大风沙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的区域。6、民主自愿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要遵循民主自愿的原则,应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对于不愿搬迁的村民,要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7、有利于生产、安排就业的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结合城镇规划,合理安排居住、生产用地,在给居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做到生活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实现方便就业、安置多余的劳动力。8、政府引导原则 项目选址上,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而非村庄与村庄之间随意的合并与分离。政府要在论证村庄合并的可行性之后,引导村庄之间的合并,减少合并后村庄的矛盾,做好利益协调工作,优化村庄治理。5.1.2 5.1.2 项目选址项目选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共涉及重点区域内的 7 个乡镇 66个行政村,用 3 年时间整合为8 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时遵循以上 8 条选址原则,以选择最优化、最能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2.2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5.25.2.1 .1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 *地处中原腹地,紧邻*省会郑州,襟带辐射豫北,京广铁路、1国道、京珠高速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出发,一个半小时左右即可通达郑州、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城市,沿京珠高速公路南行,距新郑国际机场0公里左右。.2.2 气象、地质条件气象、地质条件 ()地质地貌*地形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类,平原占总面积的 34%。平原地带为黄河冲积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的过渡区,土层深厚肥沃,平坦辽阔。山区和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乡、乡四个乡镇。(2)水文条件*地处海河流域,目前水库容量 57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境内长度1 公里,南水北调通水后,*每年可获得300 万立方米优质水。新型农村社区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泾流通畅,补给充足,水位通常在1

    注意事项

    本文(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射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