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doc
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介绍了温室大棚草莓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培育壮苗、整地、施肥、扣棚及扣棚后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草莓温室大棚栽培提供参考。关键词 草莓;高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66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070-01通过温室大棚栽培草莓,可以把草莓上市时间提早到春节,极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现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选用优良品种和培育壮苗栽培的草莓品种应具有休眠浅、花芽分化早、采收期长、品质优、丰产、耐储存等优点。目前,适宜品种有丰香、宝交早生等。栽培时壮苗应达到叶片大而厚绿,叶柄短粗,展开叶4片以上,根茎粗1cm以上,须根多而粗白,单株在2535g之间。2整地和科学定植定植前,施入充分腐熟优质农家肥7590m3/hm2或鸡粪4560m3/hm2,混合氮、磷、钾复合肥750kg/hm2,肥料施入地表后要进行深翻土地,然后耙平,把地整成南北向高垄,垄距90cm,垄高30cm、垄顶宽40cm,定植前1周浇1次水。定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宜。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草莓的高效栽培。过早,温度高,导致草莓生长过旺,在覆盖前不断出蕾、开花、结果,影响产量;过晚,由于温度低,定植后缓苗慢,易结畸形果,影响产量,同时影响上市的时间。定植宜选阴天,苗尽量带土,注意把苗根部的弓背向垄外侧,根系稍向内侧,并使其伸展。栽植深度要掌握“深不埋心,浅不露根”,覆土要实,植后要浇透水。每垄种植2行,栽植密度栽12万株/hm2。3适时扣棚适时扣棚保温是早熟草莓栽培的关键。扣棚过早,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减产;扣棚过晚,导致草莓休眠,发育不良,达不到早熟栽培的要求。在10月上、中旬,即霜冻到来之前,夜温降到58时进行扣棚,扣棚后随气温下降要加盖草帘,扣棚后2周,铺盖黑色地膜,不但可以保温保湿,还可以减少杂草生长;同时要破膜提苗,并在垄上行间打1行洞用于追肥。4扣棚后的管理4.1植株管理病叶会传播病害,黄化老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弱,同时还影响光照,易感病,均应及时摘除。植株生长过程中,一般除保留主芽外,还要保留23个侧芽,过多的侧芽要全部去除,以减少植株的营养消耗。对果实要疏花疏果,每序留57个果,及时去除病、虫、畸等残级果。大棚中湿度大,空气不流通,对草莓的授粉不利,但由于温度较高,适宜蜜蜂活动。因此,花期可以放蜂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4.2温度调节扣棚至现蕾前,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1215,以利于打破和抑制植株的休眠,促进营养生长。现蕾到开花前,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326,夜间812。开花和果实膨大期,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68,此期温度过高虽有利于果实着色和提前成熟,但易造成果实个小、品质差。果实采收期,白天控制在2023,夜间68,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通过放风和揭盖草帘来调节温度。4.3湿度调节保温初期湿度控制在70%80%;花期对湿度较敏感,适宜湿度为40%50%;果实膨大期湿度为60%70%。湿度过高易产生各种病害。因此,在整个生育期内湿度不得超过80%,一般调节湿度与调节温度相结合,多在中午前后进行。4.4水肥管理4.4.1浇水。一般在保温前、盖地膜前各浇1次水,以后每次追肥后都浇1次水。可以在早晨观察叶片,若发现叶缘有水滴吐出,则表示水分充足,否则需浇水。4.4.2追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为促进草莓生长发育必须追施速效性肥料,可用磷、钾肥。花芽分化后10d,应追施氮肥,促进花芽发育。开花、果实膨大及采收前期要分别追施氮、磷、钾各占15%的复合肥,每次追施复合肥150kg/hm2,或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可结合浇水一起施入。5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上,要贯彻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特别在化学防治上尽量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温室草莓病虫害发生较轻,缓苗期后喷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感染白粉病时,喷25%粉锈宁2 000倍液;对于红蜘蛛和蚜虫,可用20%的三氯杀螨醇乳油1 3001 500倍液喷雾。为防止产生畸形果和果实污染,花期和结果期不喷药,但应清除病株病叶。6果实采收草莓是浆果型植物,收获过早,果实味道不好;收获过晚,不耐贮藏。因此,要适时收获。采摘过程中,要小心用手指掐断,以免把别的果实扎破。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