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小麦编制说明.doc
国家标准小麦编制说明1.前 言小麦作为世界性粮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而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3511999小麦与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178921999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一起,构建了我国小麦产品标准的总体框架,为调整我国小麦种植结构,实施优质优价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的改善以及落实中央的“三农”政策,原有的小麦国家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国家、种粮农民和企业的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急需对标准进行修订。2.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 国家标准GB 13511999小麦的修订工作,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第一批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下达的任务,项目编号为20065733Q449。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作为标准主要修订单位,全面负责标准修订和组织协调工作。标准修订工作组由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河南省粮食局牵头,负责研究和文本起草,全国小麦主产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研究和调研。2006年11月9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武汉召开了小麦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安徽省粮食局、山东省粮食局、北京、河南、河北、江苏、黑龙江、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中储粮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黑龙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检中心、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27位代表。会议明确了小麦标准修订的基本框架、修订的主要内容以及任务分工。2007年1月11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石化宾馆组织召开了小麦国家标准修订研讨会。北京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河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河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山东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安徽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郑州商品交易所、全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和北京古船面粉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对现行小麦国家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安排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对2006年1300余份会检样品的角质率作进一步检验分析,以便完善软硬小麦判定指标和方法。根据本次会议的意见和建议,在分析整理近年来小麦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数据的基础上,完成了小麦国家标准讨论稿。2007年3月6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小麦、稻谷、玉米标准修订工作会。北京、河南、江苏、河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安徽粮食局、四川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谷物与制品自己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小麦国家标准讨论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麦征求意见稿。2007年3月23日,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印发了(国粮办发200753号),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公司、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全体粮标委委员及技术工作组等对小麦国家标准的意见,同时通过粮标委网站(grain.org)公开征求全社会的意见。2007年3月27日,在广西国家粮食局召开的全国粮食质量工作会议期间,专门组织会议征求了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小麦标准的修改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全国52个单位和部门,其中5个部委、32个省级粮食局、6家科研院所、4所大学、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及若干企业。收集书面反馈意见31家,口头反馈意见2家。共收集反馈意见93条,其中采纳和部分采纳的有53条,未采纳有40条。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小麦国家标准送审稿。2007年4月20日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标委第一届七次工作会议,对小麦国家标准的送审稿进行了审定。根据审定意见,形成了标准报批稿。根据上级领导关于应使用仪器方法,科学、准确、公正地判定软硬质小麦,切实落实好中央托市收购这项惠农政策的指示精神,针对2006、2007两年小麦托市收购中存在的感官检验角质率无法准确判定软硬质小麦的问题,标准起草组对小麦硬度测定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对硬度指数法(HI)与角质率法、单颗粒硬度指数法、颗粒度指数法等小麦硬度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经过大量的分析和验证的基础上,标准起草组提出了采用硬度指数法代替角质率方法进行软硬质小麦判定。2007年8月22日,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小麦硬度判定方法及测试方法标准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农业、粮食部门有关科研院所、院校、检验机构和小麦主产省及大型粮食企业的30余位有关专家,就小麦国家标准中以硬度指数代替角质率(包括粉质率)作为硬、软及混合小麦分类指标的专题研讨;标准起草组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小麦硬度检验和分类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全面比较了国外的单颗粒硬度指数(SKCS)、颗粒度指数(PSI)与我国提出的硬度指数(HI)的相关性和差异;根据对2006年、2007年3500余份全国小麦会检样品硬度指数(HI)测定结果,比较了硬度指数(HI)与角质率检验的相关性和差异,对各省份和主要品种小麦的硬度指数(HI)分布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判定我国小麦硬、软及混合分类的硬度指数(HI)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采用小麦硬度测定仪代替角质率进行小麦软硬判定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促进我国小麦育种和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商品小麦种植和收购过程中容易混杂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标准的延续性要求(即与原来的角质率判定结果尽可能衔接)以及能够与国际标准衔接等因素,会议确定硬麦的硬度指数(HI)设在60以上(含60),软麦硬度指数(HI)在45以下(含45)比较适意,会议还对配套小麦国标的小麦硬度测定硬度指数法国家标准和小麦硬度测定仪通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行业标准进行了审议,这二个标准将与小麦标准一起发布实施。3.小麦国家标准的编制原则按照GB/T 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4.确定小麦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4.1不完善粒4.1.1黑胚粒和生芽粒由于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的尺度差异很大,因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以“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形式对黑胚粒和生芽粒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并于2006年7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直接采用了该修改单上黑胚粒的定义。由于要界定芽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归属,将生芽粒的定义调整为“芽或幼根未突破种皮但胚部种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的颗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芽或幼根超过本颗粒长度的归为杂质。原则上与修改单上的定义相一致。4.1.2生霉粒此次修订将原标准中的“霉变粒”改为“生霉粒”,定义没有改变,主要原因是为了与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 27152005)中的霉变粒指标进行区分。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 27152005)中的霉变粒是指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子叶)、无食用价值的颗粒,规定不得超过2.0%;而生霉粒是粒面生霉的颗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霉变粒是生霉粒进一步恶化的结果,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受损害程度不同,因此,此次修订将原标准中的“霉变粒”改为“生霉粒”。4.1.3赤霉病粒考虑到赤霉病粒是小麦感染了禾谷镰孢霉引起的,其毒性较大,主要是在种植期间感染真菌引起的,因此仍将其归属于病斑粒中,由不完善粒总量控制,而其安全性由卫生标准控制。4.2小麦硬度小麦硬度是由胚乳细胞中蛋白质基质和淀粉之间的结合强度决定的,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在硬麦中,细胞内含物之间结合紧密。在软麦中,淀粉粒表面附有较多分子量为15K道尔顿的蛋白质(Friabilin),削弱了蛋白质与淀粉之间结合的强度,这种蛋白由2个多肽Puroindoline a(Pin a)和b(Pin b)组成,主要受一对主效基因影响,PinA蛋白缺失或PinB蛋白基因突变均可使小麦胚乳质地变硬。目前,世界各国一般依据小麦硬度(籽粒质地的软硬)、皮色和种植季节等进行小麦分类,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利用角质率表示小麦软硬,澳大利亚则采用颗粒度指数法(PSI)表示将小麦软硬。近年来,美国、法国、加拿大在年度质量报告中引入了基于仪器方法的硬度指标,美国为SKCS硬度指数,法国为NIR硬度指数,加拿大为颗粒度指数法。不同硬度小麦食用品质和用途不同。高硬度小麦适于制作面包粉、通心粉,中等硬度小麦适于制作面条粉、馒头粉,软质小麦适于制作饼干粉等。小麦硬度与小麦加工工艺密切相关。小麦硬度直接关系到制粉中设备工效、动力消耗、出粉率和小麦粉质量,指导制粉工艺和设备参数调整,确定配麦方案和最佳生产工艺。4.2.1小麦硬度测定方法小麦硬度测定方法主要有感官方法(角质率法)、研磨法(研磨时间法GT、颗粒度指数法PSI、硬度指数法HI)、近红外光谱法(NIR)、压力法(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法SKCS)等几大类,其中颗粒度指数法(PSI)被认为是测定硬度的基准方法。4.2.1.1角质率法角质率法是一种测定小麦籽粒软硬的感官测定方法,通过观察籽粒剖面玻璃质部分所占的比例,判断其硬度。角质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对来自同一生产、收获环境的样品可以用角质率大致判断硬度大小,但对不同生产、收获环境下的样品,误判的可能性较大,人为因素也直接影响判定结果。国内外角质率检验的判定尺度存在较大差异,软硬麦检验结果明显不同。4.2.1.2单颗粒硬度指数法(SKCS)为消除水分对角质率法检测小麦硬度的影响,真实反映小麦硬度的遗传学特性,减小人为检验误差,美国农业部与瑞典波通公司开发了单颗粒谷物特性测定仪,用于小麦硬度指数测定。SKCS 法是将小麦籽粒碾碎,测定所需外力,用这个力的大小来表示小麦硬度。目前,美国农业部给出了按硬度指数的小麦分类建议,并在年度质量报告中发布。4.2.1.3硬度指数法(HI)该方法基于不同硬度小麦在一定的粉碎时间内粉碎,穿过规定筛网的粉粒质量不同,用存留在筛网上的粉粒质量占测试小麦样品质量的百分比值表征小麦的硬度。硬度指数法是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基础上建立的,并与仪器生产企业完成了检测仪器的开发和生产。4.2.1.3.1 HI与角质率关系通过对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的商品小麦进行硬度指数与角质率的相关性研究测定,数据表明硬度指数(HI)与角质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006年1700余份样品的相关系数为0.623,2007年1800余份样品的相关系数为0.646。见图1、图2。图1 2006年硬度指数与角质率的关系 图2 2007年硬度指数与角质率的关系4.2.1.3.2 HI与SKCS的关系通过大量样品测定,硬度指数与SKCS硬度指数相关性显著,数据见表1。表1 硬度指数与SKCS的相关性年度样品测定单位相关性R2相关性R20002002国内外小麦50份河南工业大学0.9760.98820002002品种小麦30份河南工业大学0.8590.9272006商品小麦1284份河南工业大学0.8740.9352007商品小麦1678份河南工业大学0.8440.9184.2.1.3.3 HI与PSI的关系2002年68份品种小麦HI与PSI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 R=-0.986;20002002年国内外50份小麦HI与PSI显著线性负相关,R -0.988。见图3、图4。图3 HI与PSI相关性 图4 HI与PSI相关性4.2.1.3.4 角质率法、HI法和SKCS法的比较我国小麦种植品种繁多,且每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小,加之种植规范化差异、气候差异、种子变异、检验人员技术水平等因素,造成角质率检验误差大,影响了收购定等准确性和公正性,不利于维护农民利益和小麦合理利用。2007年,通过对采自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的近1900份商品小麦角质率和硬度指数的测定,表明角质率检验误差较大,硬度指数法误差较小。测定结果见图5图10。图5 豫麦34图6 郑州9023图7 矮早图8 烟农19图9 豫麦18图10 周麦184.2.1.3.5 硬度指数法的稳定性从图5图10数据看出,不同地区的相同品种硬度指数变幅较小,一方面说明检验方法稳定性好,同时表明,该方法反映了小麦硬度的遗传特性,能更好的反映小麦真实硬度和品质。4.2.2 我国小麦的硬度指数分类综合分析2007年全国及主要小麦主产省的角质率、硬度指数和SKCS硬度指数 3种分类方法的检验结果,见表2、表3。结合我国硬质小麦实际分布情况,按照以硬度指数判定的硬质小麦比例与角质率判定的硬质小麦比例基本上一致的原则,确定硬麦的硬度指数不小于60(含60),混合麦硬度指数4560,软麦硬度指数不大于45(含45)。 本次测定的样品为农户样品,考虑到农民混收、混打,以及粮食经纪人的混收、混售,实际商品小麦的硬麦比例会偏低。表2 按SKCS和HI分析的全国及各省软硬小麦分布比例美国分类SKCS相应的HI指数全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四川湖北超硬>90>790.1 0.0 0.0 0.0 0.0 0.7 0.0 0.0 0.0 很硬819075797.6 1.3 19.5 10.2 11.7 3.7 12.1 1.1 2.0 硬6580687439.3 21.2 74.9 46.3 39.6 25.9 72.7 6.5 44.0 中硬4564606721.2 30.9 3.5 16.5 23.4 19.3 12.1 37.0 24.0 中软3544555915.1 22.6 1.0 9.4 13.6 17.0 2.0 43.5 14.0 软253451548.1 10.3 1.0 9.1 9.1 14.1 1.0 12.0 2.0 很软102445506.1 8.2 0.0 7.4 1.9 15.6 0.0 0.0 14.0 超软<10<452.5 5.5 0.0 1.1 0.6 3.7 0.0 0.0 0.0 表3 按硬度指数和角质率方法分析的软硬麦分布比例区域全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四川湖北硬麦比例按HI不小于60判定 66.851.897.670.574.745.995.940.268.0按现行角质率判定70.7 54.3 96.4 88.8 71.1 47.7 97.0 53.0 55.1 软麦比例按HI不大于 45判定3.16.70.31.80.64.40.00.02.0按现行角质率判定570251309104.2.3 硬度指数方法的实际应用4.2.3.1 仪器综合性能测评为考核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性能, 2003年7月7日由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在河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对无锡锡粮公司提供的3台仪器进行了重现性、台间差、疲劳试验等多项指标的性能测评;测试样品数20个,其中用于重复性和台间差测试的样品19个,疲劳试验样品1个,样品中包括美国和中国小麦品种,涵盖特硬到特软范围。测试结果表明,重现性:平均标准偏差为0.39,变异系数为0.86;台间差为0.57,台间差的标准偏差为0.27;疲劳试验(1份样品连续不间断测定100次,耗时3.4小时),标准偏差为0.4,变异系数为1.4;330个测试数据的最大极差为1.9。7月12日,组织检测技术研究、质量检验、仪器生产等方面的7位专家进行了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仪器测定数据可靠,比角质率判定小麦硬度更为科学、实用,可满足流通领域快速检测小麦硬度的需要,并建议尽快对该仪器进行完善、定型,制定相应标准,以便推广应用。4.2.3.2 小麦收购现场的应用4.2.3.2.1 2003年河北收购现场应用在2003年小麦收购季节,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安排下,由河北国家粮食质量监检中心具体负责,组织无锡锡粮公司采用巡回方式进行了小麦收购现场检验应用,参加应用的单位有河北省辛集市河庄粮油食品站、宁晋县第二、三、六国有粮库、大陆村国有粮站、大曹庄国有粮站、冀州市官道李国有粮库、深州市魏家桥粮库、衡水前么头国家粮食储备库等9个库点。实际应用表明,小麦硬度仪测定的标准差平均值为0.230.46。4.2.3.2.2 2007年河南、河北、山东收购现场的应用为了进一步验证硬度指数测定仪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国家粮食局的统一安排下,2007年7月下旬,组织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北省、河南省的15家收储单位进行了收购现场的检验应用。本次应用共检验样品796份,涉及39个小麦品种。检验数据表明,硬度指数与角质率的相关系数R=0.8164。4.2.3.3 全国小麦会检应用在2006年、2007年国家粮食局组织的最低价预案执行省份及周边相关省份的小麦会检中,均使用小麦硬度指数仪进行了测定,共测定3500多份样品。通过对比小麦角质率、单颗粒硬度(SKCS)等指标,进一步证实了角质率检验误差大,而利用硬度指数能够较好地评价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小麦硬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数据表明,硬度指数与SKCS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与角质率的相关性在0.6左右。4.2.3.4 面粉厂应用2003年上半年,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在河北辛集黑马面粉集团、郑州海嘉食品有限公司、郑州天地人面粉实业有限公司、河北华龙面粉集团等单位试用。辛集黑马面粉集团反映:利用小麦硬度仪测得的硬度指数(1)在小麦的采购中,能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准确区分和采购不同硬度的小麦,能够避免所采非所用的矛盾。(2)准确指导入磨小麦的软硬搭配,避免出现由于角质率法测定的不准确而出现的小麦软硬不均的现象,进而影响面粉质量的稳定性。4.2.3.5 科研单位的应用2003年6年,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在黑龙江农科院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硬度指数与PSI的相关系数为0.9388,方法的重现性较好,可快速、准确测定小麦硬度。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中心应用数据表明,硬度指数与SKCS的相关性为0.954 。4.3 小麦分类由于冬麦和春麦在指标上没有任何区别,检验特征不明显,因此取消按播种季节进行分类的要素,而将小麦按硬、软、白、红分为五大类,其中皮色所占比例维持原标准不变,用硬度指数代替角质率表示小麦的硬、软度。即硬质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60%的小麦;软质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高于45%的小麦;硬质红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60%的小麦;软质红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高于45%的小麦;混合小麦:不符合第4.1条至第4.4条规定的小麦。必要时按季节分冬春小麦类的,可在收购单、调运单、合同等随行文件中或在包装上标注。4.4 不完善粒指标根据05年和06年查库的结果(见表4),不完善粒6的约有20左右,且不易通过整理降低。若中等指标维持6,不利于预案的执行和中储企业 “宜存率”90%的指标的控制,因此将三等小麦不完善粒指标调整为8.0%,其他等级维持原标准不变。表4 库存粮食不完善粒发布情况不完善粒%>6.07.08.02005年总体12.810.08.3中央储备粮1511.58.82006年总体20.715.87.2中央储备粮24.520.38.84.5 水分指标黑龙江省粮食局提出,原标准中所规定的水分不高于12.5%太严,收获后将小麦水分整理到12.5%以内成本太大,而且根据目前储备库的条件,13的水分不会影响小麦的安全储存,同时也有利于加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小麦标准水分为14.5%,国家标准化组织规定为15.5%,鉴于要求提高小麦水分标准的呼声较高,以及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适当提高小麦水分对储存安全没有影响,因此,送审稿将小麦水分规定为13.0%,同时强调,安全水分由各省确定。在审定会上大部分的专家委员认为小麦水分标准一直执行12.5%,个别情况不能作为修改的依据,况且现在收获管理和清理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故不同意将水分指标提高,因此报批稿仍维持原标准水分为12.5%。4.6 其他指标的确定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普通小麦的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容重、杂质、无机杂质等指标维持原标准仍比较合适。见表5、表6。 表5 2005年普通小麦质量调查结果地区样品数项目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其中三等以上(%)总量其中总量其中矿物质生芽粒黑胚粒霉变粒赤霉病粒河北省346平均值775 12.3 1.2 0.3 5.3 0.9 1.7 0.7 1.6 96.8 内蒙古83平均值800 14.0 0.8 8.6 2.9 3.9 96.4 江苏省812平均值774 12.9 1.1 0.3 4.1 1.4 2.4 2.3 0.7 95.6 安徽省368平均值774 12.6 0.9 0.5 6.0 0.3 1.3 0.8 0.9 92.9 山东省681平均值758 12.2 1.1 0.6 6.4 1.6 2.7 1.6 1.7 85.6 河南省288平均值767 12.1 0.8 0.3 6.6 0.5 1.0 2.5 2.1 74.3 四川省208平均值755 13.2 0.9 0.3 7.9 2.0 0.6 0.9 0.4 63.6 陕西省210平均值768 11.0 0.7 0.2 7.9 2.9 1.9 1.2 0.4 89.5 新疆54平均值798 10.7 0.5 1.9 100.0 平均值77412.30.90.35.81.61.91.41.188.3表6 2006年普通小麦质量调查结果地区样品数项目容重角质率角质率不完善粒其中三等以上(%)总量其中生芽粒黑胚粒霉变粒赤霉病粒河北省225平均值773 100 91.8 3.2 0.5 0.3 89.8 江苏省139平均值781 92.0 83.6 2.2 0.3 0.4 95.7 安徽省157平均值779 96.4 79.0 2.7 0.5 0.3 92.4 山东省353平均值773 99.9 91.7 3.6 0.5 0.5 89.8 河南省565平均值786 100 84.0 4.1 0.8 0.5 97.5 湖北省50平均值772 100 74.8 3.4 0.5 0.6 100.0 四川省98平均值764 94.3 64.6 20.0 1.0 2.5 82.7 陕西省69平均值781 99.9 92.3 5.5 0.6 0.4 95.7 平均值77697.882.74.50.60.792.94.7 增加了检验规则为便于本标准的执行和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增加了“检验规则”一章。在该章里对检验批、判定规则作了定。4.8 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为加强商品小麦的可追溯性,本次修订增加了关于“标签标识”的内容,规定“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等。5. 新旧国家标准的总体对比修改和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进一步规范了名词术语,以便于检测人员理解掌握,保持操作上的一致性;调整了小麦分类,并引入了小麦硬度指数指标,使其检测仪器化,以减少人为误差,实现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标准接轨;调整了三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量值,以更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增加了检验规则和标识条款。6.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标准的制修订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因此在标准修订上既要考虑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修订。7.参考的国际标准参考了美国小麦的硬度指标。8.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该标准规定了在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其卫生要求和植物检疫按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执行。9.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应在实施前保证文本的充足供应,让每个使用者都能及时得到文本,保证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配备到位,这是保证新标准贯彻实施的基础。发布后、实施前应将信息在媒体上广为宣传。对于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疑问,要在媒体上撰文事先予以解释。要分别对标准的不同使用对象,包括收购企业、储存企业、加工企业、质量监管部门等,有侧重点地进行培训、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