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机电排灌.doc

    • 资源ID:3860762       资源大小:121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机电排灌.doc

    第八章 机电排灌为了发展灌溉事业,根据水源分布情况,地表水可以自流灌溉的则自流灌,不能自流灌溉的则发展机电站抽水,地上水不足地区则打井抽取地下水。因而形成了既有纯河水灌区,纯井灌区,也有井河水结合灌区。建站提水、打井抽取地下水,二者既有各自规划范围,又在总体规划下,互相交叉,互为补充。建国后徐州的机电站排灌和井灌,都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事业长抓不懈。二者发展过程相似,都在50年代摸索起步、60年代有所进展,70年代都是发展的高峰时期,80年代起都进入调整、巩固、提高阶段。到2000年,全市有大中小型机电排灌站6304座,装机10133台,37.532万千瓦(详见表8-1),灌溉面积673万亩(包括灌排结合),单排面积92万亩。80年代末根据水源分布特点,又大力发展了轻型井,机电井最多的1991年,达42355眼,灌溉面积174.7万亩。到2000年共有机电井40649眼,其中机泵配套的30389眼,轻型井6万多眼,机电井加轻型井合计灌溉面积155.5万亩。机电排灌发展同时带动了农村供电事业发展,共在农村建成高压线路24662.4公里,低压线路48585.6公里。第一节 机电站排灌建国前徐州地区无任何机电排灌设施。建国后机电排灌事业是根据农田水利规划而逐步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发展每个阶段,机电排灌都相应配套发展。抽水泵站的土建和机、泵选型,也随着农田水利的逐步发展及80年代以后江水北调工程的相继开工,解台、刘山、郑集、沙集等一批中型抽水站的相继建成,而相应逐步提高。机电排灌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放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抽水动力,先人畜力土法抽水,后机力抽水,到电力抽水。抽水目的随农业发展需要而改变,先是以排水为主,后排灌结合,最后发展到以引水、调水发展灌溉占主导地位的机电提水站。、泵站建设机械提水50年代初期,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始出现利用以人、畜力为动力的解放水车抽水,提水浇灌小麦,但面积都很少。到50年代中期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起,机电排灌也开始起步。如为了试种水稻,1955年冬,全市第一座固定机站在邳县徐塘村兴建,抽引官湖河水进行灌溉,使用煤气机作动力,装机5台,每台16.5千瓦(22.5马力),配套35厘米(14英寸)混流泵,抽水能力1.5立方米每秒,控制灌区面积2万亩。紧随其后1956年沛县水利局购置三条流动木机船,船上配18.4千瓦(25马力)柴油机带30厘米(12英寸)混流泵,用于龙固、杨屯、李集(现名湖屯)等沿湖乡村旱改水,灌溉面积约2000亩,是徐州地区的第一支流动机船。1957年、1958年丰县梁寨乡腰里王、伍姓庄,沛县李集北、铜山县沿湖王楼等四座机械排灌站相继建成,动力均为煤气机,总装机36台套,786千瓦。从此徐州的机电排灌事业在以煤气机、柴油机为动力的基础上开始起步。表8-1 徐州市机电排灌逐年保有量情况表年份机电排灌动力其中固定机电排灌站合计其中:电动机合计其中:电动机台千瓦台千瓦处台千瓦处台千瓦1955 5 831 5 83 1957 43815 3 9 215 1958 503 10860 184 3193 23 119 4313 17 65 2874 1959 1190 25237 424 14260 41 312 12793 34 223 11670 1960 1871 36301 632 15795 112 487 21949 52 236 12295 1963 2196 46971 986 20726 145 627 25817 86 362 16736 1965 2031 44160 1378 31078 217 776 34162 151 578 25073 19684153665211814397424461206477703711002324861970 8409 105294 4144 67747 704 1628 63741 621 1410 56075 1971 18017 210728 7143 100132 1013 2264 83141 930 2037 75214 1973 26659 316850 8775 131768 1576 4127 129177 1210 3214 100654 1975 33996 395178 9769 114188 1592 4776 146743 1195 3801 116903 1978 41602 494696 14439 220157 2256 8315 184835 1863 4232 147024 1980 46610 589965 18575 305091 2710 6602 237872 2267 5597 201649 19854301553813627480387946416379002757253934746126069619884404955234932679433455433782962941834203803228354819914522455070135474449226499690243020974710871529094919954826561625934998499121525294713303895022910931823219984946163768036840528190572810144352320555999083458202000516896989703065851811063041013337532060259536367810机、电并重50年代后期起至60年代,由于供电事业的发展,电力抽水逐渐增加。此时因地制宜,宜机则机,宜电则电。所建抽水站,大部以排为主,排灌结合。1958年冬,邳(县)新(沂县)沿运及丰(县)沛(县)沿湖洼地治理工程相继兴办,机电排灌初步形成规模。全市第一座临时电力灌溉站是1958年冬建成的沛县城关孟桥站,装55千瓦电动机2台,配40厘米(16英寸)离心泵,当年灌溉三麦1000亩左右;第一座固定电力排灌站是邳县张楼乡(现邳州市城关镇)的张楼电力排灌站,于1959年6月建成出水。1958年邳新电灌工程开始实施,11月邳新电灌第一批电力排灌站开工。1959年5月7日,韩庄至邳县全长70公里的110千伏高压线路及邳县变电所建成,变电所容量20000千伏安。9月中旬邳县滩上、张楼、徐塘、楚布、平墩、泇口、陈庄、李塘、运河、刘庄、梁河、议堂,新沂县李营、范庄、郝庄、窑湾、坝头、王窝、袁村、戴沟等21座电力排灌站相继建成出水,总装机182台套,10010千瓦,受益面积120万亩。同时建成35千伏供电线路108.8公里。(邳北线40.2公里,邳南线13公里,邳新线55.6公里)1959年12月初省厅批复同意兴办湖西机电排灌工程,丰、沛、铜三县机电排灌面积77万亩,建站67座,设计装机总容量为10326千瓦,其中电1095千瓦,柴油机9231千瓦。1960年5月铜山王楼南北站、毛溜站,丰县巩大庄站、黄庄站、邱庄站,沛县的程子庙、李集、红光、侯集及五段南、五段北等站首批建成出水,其余各站在6月份也陆续竣工出水。1960年冬,睢宁第一座排灌站,黄墩湖地区的新工埝站初建。1961年春,邳县黄墩湖机电排灌工程兴办,计划修建土山东、土山西、刘房集、牌坊、王塘及民便河6座机站,总装机5779千瓦,后因国民经济计划调整,仅建成民便河机站装机971千瓦。从1958年到1968年,全地区建成固定站446处,装机总容量47770千瓦,其中电站371处,32486千瓦,机站75处,15284千瓦。机电排灌面积130万亩,水稻面积28万亩,徐州的以排为主,结合灌溉的机电排灌站建设初具了规模。此阶段机泵设备选型比较单一,动力机中煤气机就16.5千瓦(22.5马力)及33.1千瓦(45马力)两种;柴油机以3110型22千瓦(30马力)及4120型44.1千瓦(60马力)为主,也有少数3110型33.1千瓦(45马力)的;电动机主要为JO2型鼠笼卧式22千瓦、30千瓦、40千瓦、55千瓦的4极、6极为主要机型。水泵以30厘米(12英寸)、35厘米(14英寸)、40厘米(16英寸)、45厘米(18英寸)、50厘米(20英寸)混流泵为主泵型,也有少数以立式电动机配轴流泵的。站房土建形式也比较单一,结构笨重,但建筑物施工质量比较好。机电提水灌区范围偏大,送水距离远,灌水周期长,成本偏高。一些站址选点不科学,有的偏高利于灌而不利于排,有的则偏低利于排而不利于灌。电力为主19691979年是机电排灌的大发展时期,电力抽水站占绝对多数,只有少数边远不通电的地方,仍用柴油机抽水。1969年江苏省革委会提出徐州农业生产要大搞旱改水后,地区革委会部署全区8个县(含东海、赣榆两县)计划实现种植500万亩水稻。为确保旱改水任务的完成,全区出现群众性大办机电排灌站的热潮。从1969年到1979年,平均每年兴建固定排灌站200座左右。截止到1979年底,徐州地区(不包括东海、赣榆两县)机电排灌保有量(包括流动机及井灌等)达536408千瓦,十年间机电排灌保有量增加了八倍。其中固定机电排灌站由446处发展到2465处,装机容量达199913千瓦。机电排灌面积由130多万亩增加到588万亩。这一时期最高年机电设备发展量(10.54万千瓦)超过了建国后二十年全区的发展总和(1968年的机电排灌保有量仅为6.65万千瓦),是徐州市机电排灌发展最快的时期。配合梯级河网建设,为调度水源,建成一批以翻水补水为主的、县级管理的中型电力提水站(属各县的骨干工程)。如丰县的李楼站、丰城站、王岗集站、赵庄站、韩庄站,总装机3160千瓦,提水能力28.8立方米每秒;沛县的苗洼站、冯集站、西关站、五段站、鹿口站、韩坝站,总装机2495千瓦,提水能力49.2立方米每秒;铜山的王山南站、王山北站、郑集站、郑集地涵站、土楼站,总装机4959千瓦,提水能力51.8立方米每秒;睢宁的凌城站、古邳站、新工站,总装机8410千瓦,提水能力47.7立方米每秒;邳县的刘山南站及刘集站,总装机8400千瓦,提水能力80立方米每秒;新沂的马陵山南北两站、塔山东站、胜利站、大墩站、土城站、团结站、小新河站、庄场站,总装机10285千瓦,提水能力69.1立方米每秒。这些站均以国家投资为主,建成后由县级水利部门设立专职机构统一管理。平原区围绕旱改水任务的落实,凡是有水源条件的地方都以社、队为单位,千方百计建小型抽水站。这些站只有12台机组,装机3060千瓦,配套30厘米(12英寸)到40厘米(16英寸)的混流泵,灌溉300500亩耕地。有电源条件地方建电灌站,没有电源条件的建机灌站。有些一级提水不能直接进田的地方,还配置了流动散机散泵。国家不投资,全部由人民公社大、小队组织受益群众集资,自己办站自己管理。70年代实行引水上山,山丘区建成了一批工程量大、扬程高的多级翻水站。如铜山县柳泉乡的向阳渠,汴塘乡的芦山一二级翻水站,大泉乡的大泉翻水站,青山泉乡的工农渠、人民渠;江庄乡的东风渠,邳县燕子埠乡燕子埠一二级站,连防乡的艾山西翻水站等。这些站扬程高,渠系配套任务大,控制建筑物多,部分站为多级提水,完全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成。铜山县柳泉乡向阳渠的建设就是典型一例。柳泉乡紧靠微山湖畔,在建向阳渠以前全乡19个大队,有8个大队面临微山湖但用不上水,生活用水也很困难,五天不雨小旱,半个月不雨大旱。粮食单产仅在360斤左右。1970年冬开始自力更生,兴建向阳渠灌溉工程,修筑干、支石渠总长61.5公里,农渠31.5公里。一干渠建有一、二级两座翻水站,二干渠建有一、二、三级三座翻水站,五座站总装机2320千瓦,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3公里,提水能力5立方米每秒,计划控制灌溉面积5万亩(实灌2.8万亩左右)。建成渡槽5处,长2000米,地下隧洞10处,长3400米。共做土石方58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近200万立方米,实投入劳日609万工日,耗水泥7000余吨,黄砂4.6万吨,炸药450吨。至1975年基本建成,总投资达2700万元,国家补助经费仅27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5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置机电设备,其余部分均以劳代资,土石方开挖、建筑物砌筑所用材料及人工全部为群众自己投劳完成。在施工高潮时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均上工,最高上工人数达到1万多人。当时新华日报曾作了专题报道,柳泉向阳渠工程被誉为江苏的红旗渠(河南省有红旗渠典型)。作为群众自力更生兴建机电排灌工程的典范,为推动全区机电排灌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强的示范作用。由于山区提水扬程高,生产成本大,配套任务艰巨等多种原因,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工程效益有所下降。这一时期由于机、泵用量大,设备选型范围比较广泛。柴油机以S195、S295、S495三个系列为主体,即8.8千瓦(12马力)、18.4千瓦 (25马力)、36.8千瓦(50马力)三种机型。电动机多为JO2型鼠笼式卧式电动机和JSL型鼠笼式立式电动机,其中卧式电机普遍选用46极的10千瓦、17千瓦、22千瓦、30千瓦、40千瓦、55千瓦,配HB型混流式水泵,也少量配用Sh型离心泵。立式电动机多是6极或8极、10极,55千瓦、80千瓦、130千瓦,配50厘米(20英寸)、70厘米(28英寸)、90厘米(36英寸)三种轴流泵。也有还大的机泵,如铜山县王山站与睢宁凌城站,分别采用480千瓦、330千瓦电机,带动100厘米(40英寸)、120厘米(48英寸)轴流泵。这一阶段泵站建筑结构及土建形式较好,有所创新、有所改进,轻便简单。如睢宁县的单排井柱与双排井柱式机房,邳县和沛县的双层引排水涵洞相结合,丰县、沛县的闸站相结合等。由于70年代高度集中兴办机电提水工程,国家补助资金根本无法顾及面广量大的小型工程。建站资金90%以上是群众自筹,社、队自建、自管、自用,因此在泵站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施工等技术方面大多因陋就简,先发挥效益。因而虽然泵站建成抽水,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八九十年代的泵站建设则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先后建成了解台、刘山、范楼、梁寨、郑集、沙集、高集、刘集、邳城、新代河等一大批国家投资补助的调水、补水站,这些站在吸取了六七十年代建站的经验教训后,无论是从土建设计到设备选型都做到了精心规划,合理选型,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重引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而且把建筑艺术创作也很好的融合到泵站建设中,因而这批泵站建成后,不仅泵站装置效率高,效益发挥好,而且站容站貌美观大方,实现了建成一站,形成一景。二是小型机电排灌站转入对选型、设计、安装不合理,装置效率不合要求的已建站进行技术改造,并补充建设一些田头站。这一阶段的泵站建设无论是从规划到设计,还是从设备的配套选型及施工安装,都达到了既科学合理,又有较大创新的成熟时期。农村输变电徐州地区农村用电始于1954年,是年铜山县大庙乡佟村接搭驻军电源用作照明,但此次与机电排灌站无关。1958年徐州地区兴建邳新电灌工程,架设110千伏韩邳高压线路,开始建设电灌站,把电力用于农业生产,从此揭开了徐州地区农村用电的帷幕。邳新电灌开始后,电力排灌相继在各县兴起,农电线路增多,农村用电逐渐普及。特别是1969年开始大搞旱改水以后,电力排灌站迅猛发展。电灌站发展到哪里,农电线路架设到哪里。高压线路发展到哪里,低压线路也在哪里普遍发展。不仅灌溉用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照明等也纷纷使用了电力。从50年代中期农村用电为零开始,到2000年初止,全市农村高压输配电线路(包括110千伏,35千伏及610千伏)总长度达24662.4公里,低压线路48585.6公里,变压器容量达200万千伏安。110-35-10千伏供电网络已覆盖全市农村,全市所有乡(镇)、场圃、村、组都通了电,除个别偏僻地方外,基本实现了户户用上了电力照明。二、泵站改造70年代之前,限于当时排灌设备(电动机、水泵、变压器、柴油机等)属计划供应,计划分配的设备不仅数量满足不了建站需求,规格型号也受到一定局限,加上当时技术力量薄弱,在建站时出现了设备选型、配套、安装上一系列不合理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大机小泵(即大马拉小车)、高扬程低出水(即高扬程水泵用于低扬程灌区)、出水口高射炮(增加了出水口扬程)等。1971年起对一些机电设备选型配套不合理的排灌站进行了设备调整配套。由于70年代边建设边改造取得了一定经验,加上70年代的大发展,一些地方机电排灌工程也接近饱和状态,能腾出时间考虑技术改造问题,因而大范围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80年代即转入大范围的普及推广。为了扎扎实实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目的,首先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新建站实行规范化,二是对旧有站实行泵站改造。1980年初,徐州地区水利局与铜山县水利局组成调查组,对铜山县柳新乡的机电排灌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写了“铜山县柳新乡机电排灌情况调查报告”,报告对柳新乡的机电排灌站现状、存在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等做了分析研究,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此报告获省政府1980年科技进步调研奖)。并以此为基础,对全区的机电排灌状况进行了普查登记。根据普查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了全区机电排灌调改计划。1981年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对徐州泵改工程进行评议,认为机电排灌站调整配套不仅对一些配套不合理老站改造极为重要,对提高机电排灌站的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实践,调改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由典型向面上扩展。同时建议将“泵站调整配套”改称为“泵站节能改造技术”,此后江苏省水利厅根据国务院关于节电节能指令和水利部关于泵站装置效率的要求,布置在全省推行泵站改造工作。因而1981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通过节能改造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泵站机组装置效率,达到了节能降本的目的。19811985年的五年中,全市改造泵站510座,860台套,26205千瓦,改造后的泵站装置效率均提高到50%以上,有的站达到62%,超过部颁标准54.4%的要求。由于节能降本成效显著,此项目1986年同时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以后全市不断推广,截止到2000年,已改造泵站1350座、2315台套、76717千瓦,占1981年调查统计需改造站的75%,年可节电1500万度左右。泵改试点1971年3月份,徐州地区水利局首次在铜山县拾屯公社开展机电排灌站调整配套试点,对拾西站做了调改。该站原装机2台套,一台30厘米(12英寸)混流泵配套28千瓦卧式电动机,一台25厘米(10英寸)混流泵配套10千瓦卧式电动机。该站净扬程3米左右,摘去底阀和对进出水管路进行改造后加上损失扬程,总扬程仅为4米,而水泵铭牌扬程分别为7.2米和6.9米,不在最佳工况下运行。于是按实际扬程对水泵进行了降速(降速20%),调整动力设备将原30厘米(12英寸)混流泵的配套电动机换成为15千瓦,原25厘米(10英寸)混流泵配套电动机换为7.5千瓦,总装机容量由38千瓦,降为22.5千瓦。尽管水泵降速后出水流量也相应减少了20%,但装机容量降低了41%,单位千瓦提水量大大增加,能源单耗降低了,装置效率提高了。拾西站的调改成功深受乡、村基层干群的欢迎,也引起了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1972年即对拾屯乡22座配套不合理的站,进行全面调整改造。对泵址选择不当的重新规划调整;对扬程不符的,做经济比较后或调整水泵转速或更换水泵;对动力机配套不合理的,可更换的则更换,可以一机带双泵的则用一机双泵。拾屯乡的试点改造于1974年全部完成。接着是1980年初,在对铜山县柳新乡调查后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试点,下半年即在铜山县及全地区推广。在推广中又有新发展。70年代在老泵站改造过程中,当时使用较多的是混流泵的斜式安装。35厘米(14英寸)以下混流泵摘掉低阀后自加引水自打真空,改变水泵工况的调速、调角运行,改混流泵填料函为橡胶密封圈等,使损失扬程大大降低,提高了泵站装置效率整体水平。而80年代以后除这些调改技术外,对进出水流道以及排灌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进行了引进,改造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86年徐州市水利局与江苏工学院排灌研究所及徐州水泵总厂还合作研制成功了高效的350QSZ-5-30新型轴流式潜水电泵,并于同年6月份在铜山县拾屯乡王新庄建成了第一座无泵房的潜水电泵站,节省土建,操作方便,效率高。继王新庄站以后,全市陆续建成潜水电泵站200多座,后来江苏全省都在推广使用。80年代新建的中型提水站,90厘米(36英寸)轴流泵,配280千瓦(或180千瓦)电动机,成了徐州市的当家泵型,管理、修理都十分方便。乡、村兴建的小型排灌站仍是以30厘米(12英寸)、35厘米(14英寸)、40厘米(16英寸)混流泵,配以JO2型鼠笼式卧式电动机为主。新建站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机电排灌站的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规。泵站运行还推广了集中控制和遥测遥控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泵站技术改造范围通过两次试点和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泵站改造范围。灌区与泵站设备选型、配套不合理。主要指泵站装机容量与灌区灌溉面积不适应,尤其村办站,装机容量一般大于实际灌溉所需,致使设备利用率低;泵站所选用水泵铭牌扬程与灌区所需扬程不符,水泵运转时工况点不在高效区范围,水泵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动力机与水泵所需配套功率不合理,小水泵配大动力机,或小动力机配大水泵;一台变压器为多座排灌站供电,造成低压输电线路过长,电压下降,影响供电质量。泵站机组设备设计安装不合理。主要指水泵安装高程、输水管路长短,出水口位置的选择、弯管及阀门等附件配置不合理,造成输水管路损失增加,降低了机组效率。站点布局不符合水利规划要求。主要是大站套小站,大灌区套小灌区,造成设备重复,灌区重叠;农田水利规划不合理,站与灌区不配套,造成泵站站址选择不当,水源供应不足,发挥不了效益。设备型号陈旧或已淘汰,零配件短缺,维修困难,必须更新。泵站改造主要技术措施属于设备选型方面的问题:水泵设计点扬程与灌区实际扬程不符。一是采取变速调节,即按水泵转速改变后与流量、扬程、轴功率相应变化的关系,按灌区实际扬程对转速进行调整,以改变水泵工况使其在高效区运行,以提高水泵效率。二是变角调节,对ZLB型轴流泵,调整叶片安装角度。三是变径调节,用减少叶轮直径的方法,改变水泵性能。四是更换水泵,在变速、变角和变径调节达不到理想要求情况下则更换水泵。水泵流量与灌区实际需要流量不符时,若水泵流量小于灌区实际流量,不能通过调速,或通过调速增加水泵流量得不偿失的,更换水泵;若水泵流量大于灌区实际需要流量,通过调速(降低水泵转速)解决。动力机不配套时,若是小马拉大车的,调换电动机或水泵,如果水泵扬程和流量偏高,亦可降低水泵转速,从而降低水泵轴功率。若是大马拉小车的,调换动力机,若条件可能也可以一机带双泵,以使动力机满载运行。输变电方面的问题,主要指1台变压器为多座排灌站供电,造成线路过长影响供电质量,应改为按站配变压器,以缩短线路长度。对灌溉站或补水站有多台机组,而多数情况下,只能开机一半或更少台数时,为避免变压器轻载运行则可配两台变压器。如果排灌站容量较大,则站用照明、维修应专配站用变压器。属于管路配套和安装方面的问题:缩短管路长度,混流泵斜式安装,减少不必要的弯管。采用经济管径(通过计算尽力减少管路扬程损失)。取消底阀减少损失扬程,以自吸真空的办法启动水泵。纠正高射炮装置。(所谓高射炮出水,指出水口过高,(自由出流),加大了提水扬程)以拍门代替逆止阀和闸阀,以尽力减少损失扬程。属于排灌站前后池和渠系方面的问题:规划布局不合理的,调整规划布局,包括站址选择不当,渠道过长,渠系分散零乱,大站套小站灌区重叠,灌区地面高差过大,大面积高水低灌等,进行调整改变。进出水池高程设计不合理和进水流道有严重缺陷的,按设计、规范要求改正。渠系配套不完整的,逐步完善配套工程,全面发挥效益。三、泵站管理管理体制机电排灌事业的管理,1960年以前省里属水利厅,由农水处、灌溉管理处等部门具体负责。专区、县由专署水利局和各县水利局管理,专署水利局农水科,各县水利局工程股(或机电股、工程股等有关股、所)具体负责。1961年省里成立江苏省机电灌排总站和江苏省机电灌排公司,总站为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建管合一,公司则负责国营排灌站经营管理。徐州专区机电灌排分站相应成立,具体负责机电排灌站的建管工作,属徐州专署水利局和省灌排总站双重领导,在水利局内办公。各县也相继成立机电灌排公司(或机电管理所)。各公社(乡)也相应成立了机电灌排管理站。1964年省成立农机公司,灌排总站并入农机公司。徐州专区灌排分站撤销,在专署水利局内成立灌溉管理科,具体负责机电排灌管理工作,未划归专区农机公司。而各县则曾一度划归县农机公司管理。1969年省农机公司撤销,机电排灌业务划归省水电局。1970年徐州专区革委会水电局成立后,机电排灌业务(建、管)统一由水电局管理,并由局工程组具体负责。1972年水电局科室调整,成立农水科,机电排灌业务划给农水科。1977年省里曾成立江苏省农机局,一度将小型机电排灌管理划给省农机局,1983年又重划归省水利厅。但徐州地区的机电排灌业务一直由地区水利局管理,并一直由农水科具体负责。各县(市)的机电排灌业务(建、管),自1972年以后均划归县(市)水利局(沛县、睢宁县曾一度为水利农机局),由农水股(或工程股、机电股、机电排灌管理所)具体负责。各公社(乡、镇)统一由水利站负责。排灌站管理单位按排灌站投资性质,有国有国营、国有社(乡)营、社(乡)有社营、村有村营四类。地(市)级国营站,由市水利局直接管理,各相关排灌站均成立有管理处(所),负责具体运行管理。县(市)级国营站由县(市)水利局管理,各相关站也均建有专门管理机构。国有社营的排灌站则由乡水利站具体管理。村办站由村管理,乡水利站负责业务指导。1966年底统计全地区有国营站106座,装机容量达34390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90%。70年代实行梯级河网工程后,主要输水干线上的流域性调水站,都是国营站,由市水利局管理(也有省直接管理的)。县建县管的中型补水站,属国营站,由县水利局管理。大量直接抽水到田的小型抽水站,属乡、村集体所有,属于两个村以上受益的站,一般由乡管理;属于一个村受益的站,一般都是村管理。管理制度收费制度:1975年以前地区没有制定收费办法,由排灌站自行按成本核算收取,标准不一,较为混乱。1975年1月,徐州地区水利局与地区物价局,经过近半年的调查研究,联合制定了“徐州地区机电排灌站收费(试行)办法”,这是徐州市规范机电排灌管理出台的第一个规章制度。1982年6月,徐州地区行政公署物价委员会与水利局联合对1975年制定的徐州地区机电排灌收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补充,正式制定了“徐州地区机电排灌收费办法”。修订后的收费办法严格按六项成本进行核算,以基本费和生产费两部分计价。基本费由工资及企业管理费两项组成;生产费由动力消耗、基本折旧、大修理、一般维修四项费用组成(动力消耗制定了严格定额标准)。站务制度:为了加强排灌站管理,1982年制定徐州地区机电排灌站管理制度。制度由纪律、岗位责任制、值班守则、交接班制度、文明生产要求、用水制度、灌区工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八个项目组成。机务管理:1982年制定机电排灌站运行操作规程。规程由总则、安全用具、电力排灌站的低压电气设备的检查与操作、机械排灌站的检查与操作、水泵的检查与操作、配电变压器及有关高压设备管理、事故处理7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基层排灌站管理人员了解本站机组装置效率情况,1982年地区水利局又编写了机电排灌站装置效率测试简易办法和机电排灌站八项技术指标要点,及机电排灌站评分定级办法。机电排灌站装置效率测试简易办法,主要是为了便于计算能源单耗,介绍了泵站流量,机组净扬程,耗电量的简易测试方法,易于基层泵站掌握。机电排灌站八项技术指标要点,主要包括设备完好率、能源单耗、用水定额、排灌成本、单位功率效益、渠系利用系数、自给率、产量八个方面的指标。徐州地区机电排灌站评分定级办法,是将排灌站分为机电设备、水泵、管路、传动、动力选型、站房、经营管理、灌区配套、综合经营(以付养主)、安全生产十个评定项目,按千分制对每个项目规定分数。评分结果反映出排灌站管理水平。900分以上为甲级站,801分900分为乙级站,701800分为丙级站,700分以下为不合格站,要限期整改。考核评比按照订立的排灌站规章制度,1983年开始,市水利局每年组织对市、县、乡、村各级排灌站进行一次评分定级。市管站及县管站由市水利局组织各县有关人员进行评分,乡、村两级排灌站由县(市)水利局会同乡(镇)水利站共同参与评分。通过评分定级,评选出先进管理单位,树立好的管理典型。1985年被评为徐州市市级先进机电排灌站的就有刘山南站、凌城、李楼、土楼、邳城、冯集、沙庄、小营、房村、韩庄、陈塘、留武、杏元、前进、红旗、赵墩、窑湾、埝头等42座站。19861989年,徐州市水利局每年都组织机电排灌站的检查评比与评分定级活动。在评选先进站的同时也评选一些优秀机电工,并开会表彰,为徐州市的机电排灌经营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徐州市机电排灌管理的正常化打下了基础。1990年以后则改由市管站由市水利局组织检查评比,县(市)管的站及乡(镇),村管站由各县(市)12年组织一次检查评比,排灌站的考核评比工作转入正常轨道。四、流动机组在兴建固定机电排灌站的同时,还修建一批非固定站作为补充,另外又备用一批机组,作为排涝抗旱的机动力量,这些机泵设备通称流动机组。流动机组分为岸机和抗旱排涝队两部分。全市截止2000年底,流动机组的总动力为11741台套,10.451万千瓦,占全市机电排灌总保有量的14.9%,排灌面积近50万亩,占排灌面积的11%。岸机岸机是流动机的主体,没有固定机房,配有泵、管和地脚木,灌排地点和范围不固定。主要用在一些有水源而无提水动力、灌溉面积较小、建固定站不经济的地方。岸机投资少,使用灵活方便,机动性强。一般都由生产队(村民小组)或农户购置,平时保养在机库内,使用季节临时安装。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灌区范围逐步变小,由于流动岸机适应性强,灌水成本偏低,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有些固定站逐渐被岸机代替,因而流动岸机迅速增加。到2000年全市岸机总动力为11700台套,10.336万千瓦,占流动机总动力的98.8%。抗旱排涝队抗旱排涝队(简称抗排队)拥有的机泵设备是流动机的一部分,徐州市抗排队是由徐州市水利局直接掌握的机动排灌设备,其最早组建于1959年的“徐州专区抽水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抽水队移交农机系统,改称“徐州专区抗旱排涝队”。1970年3月抗排队回归水利系统,与“徐州专区水利工程队”合并为“徐州专区水利机械厂”,正常情况搞水利机械加工,汛期服从抗灾排涝。1979年底抗排队与水机厂分开,成立“徐州地区抗旱排涝队”,并于1980年初由水机厂搬出,单独在铜山县大吴乡夏庄村解台闸管理处对面建立了抗排队基地。1983年地市合并后改名为“徐州市抗旱排涝队”。当时拥有各种型号动力设备8370马力,水泵300余台。同时,邳州、沛县、睢宁、丰县等也相继建了抗排队,拥有一定数量的机泵。抗排队从60年代起作为抗旱排涝的机动力量,曾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支持重旱、重涝区突击抢灌、抢排,应急作用十分显著。1963年7月在抗击大涝、大旱中,省、地(市)、县抗排队到灾区进行抢排和抗旱,减少了灾害损失。19821984年,按照省防指统一部署,市抗排队还在邳州民便河站北侧,安装临时抽水机组120余台套,全力翻引江淮水源补充骆马湖。80代中期后全市机电排灌大发展,各地排灌设备大幅度增长,且县、乡(镇)、村、组几乎都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流动散机,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为减轻国家负担,市、县抗排队将部分设备作为扶贫物资,调拨支援了经济条件差又易旱易涝地区,部分陈旧机型予以报废,到2000年市抗排队仅保留41台套1151千瓦的应急机泵设备,继续为抗旱排涝服务。第二节 机井灌溉庄子天地篇和说苑·汉贲有丰县一带用桔槔取井水灌园圃的记载。桔槔是一种取水器,井上搭架悬着汲水桶的器械,是灌溉的农具。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徐州一带就有了井灌设施。金泰和八年(1208年),邳、沂地区近河播种豆麦,无水则凿井灌之。2000年在徐州市区金地商都建设基础开挖发现的城下城考古发掘中,发现石砌、砖砌及陶圈不同形制的6眼汉代水井,深浅不一,从整个地层来看,都不是太深,这说明当时徐州的地下水位较高,便于凿井砌井,这是古代徐州城区人畜饮水井。黄河夺泗后,小型水利失修,未见有凿井灌溉的记载。至建国前,村庄附近都有土井或砖井,只能解决人畜饮水,没有农业灌溉专用井。建国后随着灌溉事业的发展,机井灌溉也相应发展起来。从大口土井到弯砖井,发展到水泥管井、钢管井。从村庄内打饮水井,到村头打抗旱保苗井,再扩展到农田灌溉井,城镇居民供水井。打井工具也不断发展,由人力挖井,到机械化钻井。提水工具不断改进,从人畜力推拉的解放水车,到各种型号的机电泵抽水。为适应井灌事业发展需要,全市相应建立了井灌机构,各县(市)分别建立了机井队,配备了各种类型的打井工具,打井队伍也不断壮大。至2000年底,各县配有300型大钻机25台,150型钻机18台,小跃进钻机7台,300-2型油压钻机1台,30米小钻机40台,反循环钻机1台,黄河钻1台,解放汽车钻1台,大锅锥钻22台,空气压缩机41台,泥浆泵81台。基本上具备了钻打各种不同深度、不同地质条件机井的能力。广大井灌专业人员认真规划、分类指导、科学勘测,徐州的井灌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至1985年累计打机井38505眼,配套27773眼,灌溉农田200万亩;2000年累计打机井40649眼,配套30389眼,灌溉农田128万亩。在扩展农田灌溉的同时,还为工业和城乡居民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一、水井建设建国后,随着人工掘井、半机械化打井和机械化打井的逐步发展,使成井深度、井管结构、提水工具及井灌区配套都整体向前推进。至80年代末,又打小口径的轻型井,小型分散,便于管理和发挥井灌效益。打井深度根据含水层深浅而定,按各地地质情况,一般确定井深60米以内为浅井,60120米为中深井,大于120米为深井。农业井多是浅井和中深井,深井多用于城镇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土井、砖井50年代初期各县在县建设科分工领导下,扶持打土井、砖井。当时是在建国前打土井供人畜饮水基础上,将其引进大田,目的是为了抗旱保苗。土井随挖随用,砖井是在打土井基础上用砖垒砌,施工

    注意事项

    本文(机电排灌.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