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通货膨胀下的出口经济问题 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852788       资源大小:55.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通货膨胀下的出口经济问题 毕业论文.doc

    通货膨胀下的出口经济问题【摘要】在经济学概念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出口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本文阐述了在当前通货膨胀下的环境下,中国面临的出口问题。【导论】由于美国的次债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大幅度下滑已经造成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困难。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大地震的雪上加霜,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石油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也是造成出口困难的原因。【正文】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次级债危机造成美国经济下滑次级债危机在美国国内有愈演愈烈之势。美林和花旗最近分别爆出79亿美元和65亿美元的巨亏,两家机构的CEO相继离职。尽管美联储在9月份和10月份分别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50个基点和25个基点,这除了加剧美元贬值幅度之外,似乎依旧难挽美国整体经济下跌之颓势。尽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3.9%,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但是受房地产市场拖累,绝大多数机构下调了对美国经济2008年增长率的预测。例如,IMF在10月18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美国经济2008年预期增长率从2.8%下调至1.9%。房地产市场是拖累美国经济下滑的最重要因素。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住宅投资环比大幅下降20.1%,远高于2季度下降的11.8%,并拖累同期经济增长1.05个百分点。9月份新房销售量环比增长4.8%,同比下降23.3%。9月份月均现房销售数量环比下降8,同比下降19.1。待售现房数量环比上升0.4%,同比增长16.3%。按当前销量计算,美国目前未售房屋库存可以满足10.5个月的需求。10月份的NAHB建造者指数再度创出新低,而9月份的建筑许可证数也跌至10年新低。现房销售的持续低迷和存货增加反映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现状。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新增房地产的需求(新屋销售增长率)和供给(新屋开工率)同时进入了下降通道。房地产市场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以来,美国居民消费持续高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有房地产价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所导致的。此外,房地产投资在美国国内投资中也占有重要比重。一旦房地产市场陷入停滞,那么将从消费和投资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率造成负面冲击。在美国今年第三季度3.9%的GDP增长率中,居民消费贡献了2.1%,固定资产投资仅贡献了0.1%,净出口贡献了1.8%。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6,这对于美国这样的内需依赖型国家而言是很反常的。换句话说,缺乏内需支持的增长率是难以为继的。如果美联储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能够造成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那么美国经济有望在短期内转跌为升。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周期是漫长的。以美国前两次房地产下降周期为例。在第一次下降周期中,从1979年第一季度的房地产价格波峰跌至1982年第三季度的房地产价格波谷,历时3年半时间,房价总体跌幅13.8%。为了应对该次市场调整,美联储累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858个基点;在第二次下降周期中,从1989年第三季度的波峰跌至1995年第一季度的波谷,历时5年半时间,房价总体跌幅9.7%。为了应对该次市场调整,美联储累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606个基点(哈继铭、邢自强,2007)。与这两次周期相比,目前这次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幅度更大,然而下降周期持续时间仅为1年半时间(从06年年中算起),美联储累计调低基准利率仅75个基点。从历史比较而言,本次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还将在中期内持续。在房地产市场的拖累下,美国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和中期内不容乐观。二、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次级债危机造成的美国经济下滑已经对中国出口造成显著负面影响。考虑到2007年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40。美国经济下滑造成中国出口的萎缩,那么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事实证明,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不容低估,而且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全球性的,中国出口增长趋缓,虽然有助于缓解经济结构失衡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但是对就业环境一直到社会的安全稳定会形成严峻的形势。1,中国的出口增长在2009年的不确定性本来就很大。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0,而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由于J曲线效应的存在,将会滞后1年左右时间。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逐渐显露。此外,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7月起降低了很多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直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强。在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2008年的出口前景已经非常微妙。美国经济衰退和下滑引起美国进口需求下降,那么综合以上因素,2009年中国出口的不容乐观。2,金融危机引起的外需下降和本币升值对中国出口增长都有负面影响,但是前者的负面影响更大。在外需不变的前提下,本币升值意味着现有产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对外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况且金融危机造成的西方经济全面下滑,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这将促使出口商通过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这对于中国出口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益的外部压力。然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恐怕没有动力去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将会继续加剧,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反倾销”和贸易壁垒。3,出口增速下降对出口产业而言是利空消息,但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而言并非坏事。第一,外需下降意味着消费和投资要在GDP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资源将更多地从贸易品部门流向非贸易品部门,这对恢复经济结构中的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中国经济由外需拉动从内需推动的转变而言是有益的;第二,外贸顺差的降低有助于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流动性供给的源头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增加,这对于遏制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继续膨胀是有利的。换句话说,美国经济下滑导致的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可以缓解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紧迫性将会有所下降。但是,拉动内需的实际效果如何,还需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证实。三、美元贬值造成全球能源和铁矿石等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加上次级债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和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打击,使得美元汇率近来面临很大的贬值压力。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更是雪上加霜,美元在过去三个月中兑所有16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全线下跌。美元贬值使得资金流出美国的速度加快,各国央行纷纷减持美国国债,美国出现多年以来的首次资金净流出,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贬值速度。欧元对美元汇率更是在11月2日触及1.4528的历史高点。美元贬值直接促成全球范围内能源价格与初级产品价格的飙升,其中尤以原油和黄金为著。近来全球主要原油期货结算价格均超过每桶90美元,迭创历史新高。从2001年以来,黄金价格已经从每盎司250美元上涨至目前的每盎司800美元以上,涨幅超过了220,并创下27年来的新高,离历史最高水平的每盎司850美元只有一步之遥。“乱世藏金”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全球原油价格的上涨,原因很多,第一是由当前伊拉克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土耳其与伊拉克之间的冲突导致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扑朔迷离,以及OPEC产油国对合理油价的较高预期所导致;第二是来自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原油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国际原油交易垄断性计价货币的美元币值持续低迷。历史上的石油危机往往与美元危机交织在一起。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日,也是两次石油危机爆发之时。而黄金历来是人们用于对抗通货膨胀和国际储备货币贬值的强有力工具。黄金价格飙升时期,往往是通胀压力加剧,或者美元大幅贬值时期。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和黄金价格,均与美元币值存在反向联动之关系。我们认为,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能否持续,关键要看美元贬值压力是否长期存在。而美元是否存在贬值压力,则取决于美国经济基本面。我们认为,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存在,美国经济在中期内步入衰退的可能性较大,而美元也因此存在中期贬值趋势:第一,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目前仍只是冰山的一角。从2007年7月次级债全面爆发到10月底,不断有著名金融机构爆出巨额亏损。但是,次级债危机最危险之处,在于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房地产开工指数和交易指数均一路下滑。鉴于房地产行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旦房地产市场陷入旷日持久的衰退,那么美国经济增长率将注定下滑;第二,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向美国经济注入通货膨胀压力。美国在近期内很可能陷入滞胀的困境,这将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挑战。在通胀压力高企的前提下,美联储很难大幅度通过大幅度降息来拯救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第三,美国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也限制了通过实施减税等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空间;最后,美国政府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而要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对内需要压缩居民消费,对外需要美元显著贬值。四、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胀压力上升是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之一。自2007年5月CPI指数突破3%以来,6、7、8月的CPI指数迭创新高,分别达到4.4%、5.6%和6.5%。9月CPI指数同比上涨6.2%,与8月份相比略有回落。本次CPI上涨主要源自食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肉禽价格上涨。例如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肉禽价格同比上涨49.0%。肉禽价格上涨的原因包括:能源价格上涨造成全球对生物能源的需求增加,从而提升了玉米价格,而玉米是饲养畜类和禽类的主要饲料之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近年来肉禽价格低迷造成肉禽供给下降等。事实上,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鉴于目前全球原油价格创出历史新高,且猪肉供给在1年左右时间内是相对刚性的。我们预计,能源和食品价格在07年第四季度和08年上半年虽然可能小幅调整,但依然将在高位运行。不过,随着猪肉供给在明年下半年增加,食品价格在2007年夏季明显回落。美元汇率下降所导致的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外部推动压力的渠道是,进口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其次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最终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在中国的19大类出口商品中,有7大类近期始终保持逆差,其中5类主要是资源类产品。美元下滑和国际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本应导致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然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国内对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导致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并未相应转化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例如,在中国2007年1至9月贸易逆差最大的几类产品中,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铜矿砂及其精矿分别位居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位。不过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以及有色金属类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而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指数也仅仅是缓慢上涨。此外,由于中国制造业存在较为普遍的产能过剩,竞争相对激烈,导致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并未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上涨。从2006年年中起,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就存在反向运动趋势:CPI不断上升,而PPI不断下降。这种负相关首先意味着CPI的上升并非由工业品价格上升所导致,其次意味着大量依赖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的制造业企业不能把新增成本转嫁给购买者,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我们认为,从目前来看,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注入的外生性通胀压力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各种价格指数之间的传导存在障碍。国家发改委对能源价格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的管制,导致进口价格的增长不能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过剩产能的存在和过度竞争,导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能反映到PPI的增长;而制成品消费在居民CPI篮子中的权重不高,导致PPI的升降未必能够左右CPI的动向。从各种价格指数的走势来看,第一,CPI在08年上半年之前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到08年夏季将因为食品价格的回落而下降;第二,随着国内能源和初级产品定价机制的逐渐市场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将会逐渐上升,其上升趋势视发改委放开价格的幅度而定;第三,随着企业对过剩产能的消化,以及制造业企业产业整合的开展,未来的PPI指数将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发生联动,短期内PPI指数可能呈现出缓慢爬升之趋势。五、国际贸易规则: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和规律,若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遭削减的贸易余额会破坏固定汇率。发生在去年5·12的四川大地震,使得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首先是近期发生的地震灾害,市场对贷款的需求度将达到较高水平,流动性可能继续增加。高通胀必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地震带来的经济伤害使得加息的可能性重新估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地震对GDP的影响在局部,目前改变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大可能,但加息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而事实证明此言不虚。, 根据官方的数据,地震灾区总人口在5000万左右。尽管四川仅占中国GDP的4%,但农产品增加值占全国的6%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8%,猪肉产量占全国的11%.因此,此次地震将对全国的粮食及猪肉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次地震使得2008年GDP增长率下降0.4-0.7个百分点,而考虑到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可能此次地震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造成进一步压力。地震使通货膨胀问题恶化。中国2008前4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2%,其中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5%,徘徊于12年高点附近。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增速快于3月份的21.4%.而四川是中国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地震的发生,使已经高企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七、全球的通胀导致金融危机 几年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带来了一些通胀的压力,尤其是在美国。从80年代开始通胀长期减低的趋势现在基本上已经终止了,OECD国家的CPI在75年之后基本上达到一个高点,75年之前有另外一个高点,之后,除了1987年少许波动以外,大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路下跌。但到2005已经不再是持平,而是回升上行。 为什么全球的通胀在增加?一个原因是石油价格,2005年石油价格创新高,但如果按照实际价格计算的话,还没有到70年代的最高价位。2006年石油价格虽然有可能会稍微下跌,但很可能会在高价位上波动,不太可能有大的下跌。除了石油价格上涨外,天然气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对美国的影响尤其较大,因为美国天然气和其他国家的天然气价格不统一,而石油价格基本上全球统一。 另外一个原因是美国的个人消费从2002年开始一直处于比较快的增长阶段,并已经持续了34年的增长。美国的经济恢复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快速消费增长使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在增加。 美国经济的通胀也与其生产力的提高相关。通货膨胀比生产力提高稍微滞后。2000年以后,虽然有纳斯达克崩盘,股市表现不好,但美国生产力的增长并没有由于美国股市的崩盘而有明显下降,虽然它有一定的波动。 美国的通货膨胀会比经济增长滞后一点,经济已经连续增长三年了,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最近才开始增加。美国的房地产也是通胀压力的一个源泉。另外美国个人对通胀的预期从2005有比较大的提升。 美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了控制通胀压力的努力。美联储已经连续几次升息,然而美国的通胀压力仍然存在,所以2006年还可能会继续升息。美国的财政政策也是影响美国通胀压力的一个主要的变量,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虽然美国的债务仍在增加,但是它的财政赤字从2004年后基本上是持平的,每年的赤字并没有大量的增加。 欧洲的情况稍微有所不同,目前通货膨胀不是其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IMF认为欧洲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通货膨胀。欧洲主要的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有所起伏,但总体而言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日本这次的经济恢复是明显的,从通货紧缩走向通货膨胀。但对其通货膨胀的衡量应该是百分之0.1到0.5,而不是一般国家的百分之l到10或者更多。2006年第一季度,日本的经济增长势头会更加明显。 在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看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当然离不开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这里面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尤其是中国。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都是消费品,但中国的公司没有定价能力,所以中国的出口帮助美国等发达国家减低了通货膨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仍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其重要性可能会慢慢的降低一些。如果中国工人工资提高的话,出口成本也会增加。另外如果中国继续鼓励消费,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并从消费品逐渐转向机械电子产品,那末中国出口的商品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通货膨胀起的作用有多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仅出口玩具和成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去,其高速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 所以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全球通胀的影响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中国等国出口消费品可能有助于降低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另一方面,石油和原价格的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增加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 八、全球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应对 虽然欧洲的通货膨胀不是主要的问题,日本的通货膨胀较低,但美国的通货膨胀比中国要高出两个百分点而且上升幅度较中国快。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日益紧密的时候,虽然中国的经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美国的关联度相当高,但是中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差异越大,中国的货币政策继续依赖美联储的政策来做名义锚的合理性就越小,就越有必要增加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另外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汇率政策的灵活性。这也有很多的理由。中国2005年的经常帐户顺差可能达到GDP的7.5%,在这种情况之下贸易压力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另外近来美元实际上对日元和欧元升值,如果中国想要进一步改善汇率机制的话,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机之一。在美元升值的这个时候增加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应该更容易一点。 在扩大汇率的浮动性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再进行一次性升值,应该让新的汇率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逐渐确立信誉。如果扩大人民币的浮动范围,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可能会小幅升值。一个可行的做法是让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浮动区间扩大一点,比如说由现在的每日间0.3%增加到1.0%甚至1.5%,并让新区间真正工作,使人民币小幅多步地升值。同时让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面临升值和贬值的压力,而不是一路往上猛升或狂跌。 产能过剩和通缩的风险分析 中国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要分析中国对全球通货膨胀的影响,必须分析中国会不会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巴克莱的观点是认为中国通货紧缩的风险在2006年会非常小。有几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中国本身的CPI已经不大准确地反映价格水平。如果CPI篮子要做一个适当的调整,那么其反映出来的价格水平可能比现在要高。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二是中国还有一些价格控制,尤其是关于汽油价格,还有其他一些领域,这些机制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时候新引入的。当时的政策是为了防止价格上涨,但现在的价格上涨后面的动力和原因跟宏观调控的时候很不一样。宏观调控的问题主要是中国国内问题,现在的原材料和石油价格不是中国一国能控制的国际市场问题,而且宏观调控是由于中国宏观经济过热,现在问题不同,仍使用价格控制的机制是否有必要?如果让这些机制逐渐退出,原材料和石油价格会逐渐反映到消费价格上。 第三个因素是现在全球的环境有两个大的变化。一个是几年前亚洲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时候,整个亚洲都是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美国通胀压力很小。今天的情况是亚洲其他的国家并不面临通货紧缩,而且美国现在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问题。另一个大的变化是关于日本,日本这次的经济复苏是实在的。如果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经济表现的话,对中国应有正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需求也可能会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升。把这几方面的因素都统筹起来考虑,很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能是西方走出金融危机的一条道路。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本身产能过大,导致了通缩的压力过大,而由于有通缩的压力,人民银行不应该有任何升息的举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通货紧缩的压力变得更大。我认为,通缩压力实际上是结构性的问题,一个主要的结构性关联是因为中国的资本成本特别低,所以就有很多的投资,很多的投资就有很多的产能,导致通货紧缩的压力,反过来要求中央银行不应该提升利息,因为升息可能会增大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是一个怪圈。当然结构性调整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增加货币政策灵活度也是必要的。在适当的时候合适的利率调节有助于打破结构性怪圈。 同时,产能变化是一个经济周期现象,在中国,经济周期被人为地拉长了。中国目前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得大规模的兼并比较困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到尾部的时候自然也会产能过大,主要解决办法是靠公司兼并,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的。目前通过中国的资本市场兼并可能比较困难.但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兼并的机制。 中国一方面出口很多,另一方面要在国际上采购大量的原材料,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出口和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分散报价的体制,定价和报价能力弱。中国应该鼓励竞争并发展资本市场,竞争过程导致强的企业扩容,弱的企业、效益差的企业被兼并掉,资本市场协助这一过程尽快和高效地完成。兼并出来的强的企业本身效益比较高,也有助于解决一些行业中可能的产能过大问题,并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定价和报价能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定价和报价能力的中国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九、拉动内需的潜力以及对出口经济的作用现在看来,国际形势和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样,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冷战的经验表明,大规模扩军备战没有必要。当然,鉴于欧美日仍未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主要应当依靠自己,因此,增加一些国防科研投资,是必要的。不过,这对于经济上拉动国内需求来讲,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在这方面做不了多大的文章。其他的还有: 1、大幅度提高工资,当然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当年的罗斯福“新政”,对扭转大萧条的局面,比较起作用的也是这一条。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很难有大作为。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决定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仍然基本是供过于求,因此,工资大幅度提高不现实。同时,工资大幅度提高,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会牺牲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利的。 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建立,确实水平很低,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不过,应当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我国这些年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人均水平,财力相当有限。社会保障体系要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水平,我看起码还需要五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国力差得还很远,欧美日那些发达国家“饱汉不知饿汉饥”,我们不要听人家夸奖了几句,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3、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无论从财力支持还是从道德角度考虑,应当首先把最基本的保障搞好。我国目前的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具体地说,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个体之间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两极分化,又集中地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户,目前的“农村低保”,每人每月才五十块钱,亟须提高。 4、中国真正大有作为的领域,还是公共工程建设,铁路、公路、水电水利、生态建设、国土整治等,这些算是“硬件”,公共工程,还有一些属于“软件”的内容,如教育、卫生、科研、体育,以及体制、法制的建设等。这方面的潜力巨大。拿铁路和公路来说,美国在1930年代就己建成全国铁路网,总长度30多万公里,大约是我国目前铁路的四倍,在1930年代后,又建起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国地形复杂,铁路公路建设的工程量要大得多;再拿水电水利来说,发达国家水电的开发程度,大都在80以上,我国连20都不到,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我国粮食供应的远景形势相当严峻;至于生态建设,如江河和沙漠治理等,国土整治方面的任务,由我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更是大的惊人。 5、美国现代化建设己经好几百年,中国近代经历了百年战乱,真正开始搞建设,不过几十年时间。不要因为有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认为我们国家的钱多。从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期需求来说,我们仍然是个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任重道远,从根本上说,我们的资金并不多,主要应当用于国内的建设。西方国家经常高估中国,认为中国将在解救这次危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实际是“中国威胁论”的捧杀版。问题来自国际市场,石油为代表包括各种矿产品价格高企,以粮食为主的各种农产品也大幅涨价,波及到国内,应对的措施,主要是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国内经济己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防止经济过热也是政府应当警惕的事。简言之,政府当局的经济决策,是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去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迅速蔓延,波及全球,也影响到中国。欧美日市场萎缩,中国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减速。宏观决策的重点,变成防通缩,防衰退,刺激经济,保增长。 6、通货膨胀,这个已经远离我们多年的字眼再次频繁地出现了。去年一月份CPI达到7.1%,有专业机构甚至预测,由于雪灾、春节的联动影响,二月份CPI会达到惊人的8%以上!自从去年二、三月份CPI数据超出预期之后,人们不断地为其寻找着客观原因,而且不愿意承认中国进入通货膨胀周期,其中不乏大牌的经济学家。这并不是有什么先知先觉的本领,只是感觉在经历了长期低通胀、高增长之后,经济拐点迟早会到来。猪肉曾被列为了CPI高企的罪魁祸首,但是事后大家还是发现,简单将CPI的上涨理解为猪肉价格拉动过于肤浅。21世纪经济报道有篇文章(中国通胀具有权力传导路径)精辟地解读到,“确认通货膨胀大规模兴起的典型标志是农产品部门的整体性价格上涨,因为它们距离通胀权力源是最远。”其实物价水平的上涨趋势早已露出端倪,只是由于CPI采集样本的原因(例如CPI中并未把居民住房价格列入),从而造成了数据与人们真实感受的差异,更造成了决策方面的错觉。针对新一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各位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两项共识:一是国外资本流入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二是压抑已久的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国外资本流入、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未来可能长期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极可能导致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的企业发生亏损、甚至倒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劳动力供给开始减少,这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发生了变化,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二是生活基本资料上涨,引发了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升。过去十年,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成本并未同经济发展一起增长,成就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也成就了企业的超高利润,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效应。随着政府对员工保护的不断完善,对于发展环境的保护,企业过去不正常的超额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其实,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中国劳动力的利益牺牲。【结论】如何看待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出口经济问题”,首先取决于如何判断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至少是有差异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问题”就是由世界或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在对目前中国经济的讨论中,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最多的。第二种看法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的经济就已经出现问题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就是这种看法。他指的主要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旧的发展方式中的问题日积月累。因此,即使是没有这场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也会出现问题。第三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并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经济危机吗?不就是美国不买中国的东西了吗?这种观点的意思是说,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出口困难,而出口的困难与其说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如说是前一段错误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即人民币贬值的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换言之,是内因和外因这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我说的外部因素当然是世界金融危机,即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外部订单减少,出口困难。而内部因素具体指的是,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现在就是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了。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核心的问题是内需和市场的问题,而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造成的困难,恰恰是击在我们的软肋上了。也许更确切地说,是中国本来正在酝酿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而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 强调这两个因素的交织,一是为了表明,这可能使我们看到现在中国面对的问题可能比简单面对金融危机更为复杂。二是为了表明,将这两个因素加以区别,注意到两个因素各自的逻辑,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这次经济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美国的问题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即使中国的问题是由美国引起的,但美国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大面积的房贷断供,没有明显的信贷链条的断裂,没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中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从时间上看似乎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但两者实际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股市在2007年10月跌势开始的时候,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发生,但其世界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还没有发生。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明确以上问题的意义是: 第一,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更具有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特点。应当看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危机,与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这场危机的原发地美国,危机发生前几乎没有任何生产过剩的迹象,相反倒是“消费过旺”。如果说这次危机中也存在生产过剩因素,这种过剩也是在全球整体的意义上存在的,是在危机的非原发地存在的(如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而美国的“寅吃卯粮”则使这种过剩维持了表面的平衡。就危机原发地美国本身而言,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之后,由于信贷紧缩,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恶化,才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美国大量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是建立在信用消费的基础上)。尽管如此,直到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到达一种很严重的程度,并不是其经济危机中的主要问题。而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则不一样。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一开始就是发生在实体经济的环节上,生产过剩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对于生产过剩危机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对其“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尽管人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笔者则主张,生产过剩危机是耐用消费品时代特有的现象。因为耐用消费品时代打破了生活必需品时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直接性,扩大了产能的弹性,从而也就强化了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均衡的风险。 第二,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正在酝酿中的中国生产过剩危机。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所发生的问题,实际上既可以看作是世界性金融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危机过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但正如此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过程那样,这个转型是相当艰难的。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已经全面转向耐用消费品,而同时该社会还形不成全面消费内用消费品的条件,生产过剩危机就有可能形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不过,加速的全球化过程,特别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外移过程对“中国制造”的需求,缓解了这个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早在2005年就会进入传统市场经济式的生产过剩危机,新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危机得以迟缓,但也在被推迟后以更大的程度出现。而这种危机的发生,会取决于许多可能的引爆因素。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在2004年写就的中国的大萧条一文中就指出,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2)美国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与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引爆的关系,或者说是挤压金融泡沫和资产泡沫的过程演变为挤压中国生产过剩的过程。这是我们分析这次危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前提,而对经济危机社会后果的讨论,也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的基础之上。第三,生产过剩危机将会是我们今后要不时面对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转型期的非常规发展过程。但在30年后的今天,这种非常规发展过程将会逐步转变为一种常规的发展过程。在常规性发展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加以正视的:第一,正如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中国将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时代,我们也许要习惯一位数的增长。当然,这种变化也许是在几年之后。第二,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其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时爆发就是不可避免的。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有两种误解。一是以为这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插曲,插曲总会过去,一旦插曲过去,一切又可以回复往常。二是以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来说,这次的危机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而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两种误解将会导致我们对今天和将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在出口经济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货膨胀带来的既是危险,也是机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西方收入的减少,实际正是我国廉价商品出口的机会。中国毕竟是个大国,内需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很多这场危机的冲击。正是占领市场,等待全球经济复苏的良机。 主要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112期。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9月。3.联合国LINK项目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hass.utoronto.ca/link/。4.陈佳贵主编,刘树成、汪同三副主编: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5.陈佳贵、汪同三、李雪松:经济运行形势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人民日报2007年7月30日。6.汪同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日报2008年1月4日。7.北京

    注意事项

    本文(通货膨胀下的出口经济问题 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