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对策分析.doc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对策分析英文题目 Expands China to ASEA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Analysis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告院(系):商学院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论文(设计)题目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对策分析题目来源及意义题目来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老师指导,题目自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我国机电产业迎来了更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其贸易逆差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电产品缺少核心技术,该产品同制化程度高但处于较底水平。 随着机电产品的贸易形式由产业间向产业内的过渡。我国机电产品怎样更好的规避风险和寻找新的市场,东盟市场的潜力为我国机电产品寻找到了突破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次有利的时机。顺应市场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开拓多元市场,走好“东盟路线”。论文题目研究领域状况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即不同国家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其原因是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机电产品生产全球化,加快了全球机电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变了许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出现了众多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产业内贸易。它不仅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及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贸易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机电产品的中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 按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机电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高科技机电产品的投产需要大量的RD(研究开发),这种研究开发则要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来支撑。跨国公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机电产品贸易在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推动下,呈现出产业内贸易扩大的趋势。内容提要或实施方案自从2002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和东盟国家降低部分机械产品进出口关税,这为我国机械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中国东盟双方的贸易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在人们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满怀憧憬。 通过了解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影响因素,以我国和东盟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为背景,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进行分析,使之更顺利的进入东盟这个新兴市场。实施方案:第一阶段:2008年1月22日前查找资料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题目、写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08年3月25日前,将电子稿和初稿打印稿上交指导教师保存。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日前,进行毕业论文期中检查。第四阶段:2008年5月4日本科毕业生返校,5月5日至16日集中进行毕业论文最终修改定稿,准备答辩。第五阶段:2008年6月10日起,符合答辩要求的论文可以申请答辩。主要观点或主要技术指标第一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1.1 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动力1.2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呈现多元化趋势1.3 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1.4 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呈逆差第二章 影响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分析2.1 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2.2 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趋同与竞争2.3我国机电产品缺少自主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第三章、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对策措施3.1我国企业应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各项协议3.2 人民币升值方面的对策3.3针对东盟国家市场状况采取相应出口对策3.4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方共赢3.5要发展核心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丽荣、胡枚等:国际经贸组织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M,2006年1月,第7085页。2王绍熙: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中国教育出版社M,1994年新编本,第7883页。3 冯祥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外经贸法规汇编M ,高教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6572页。4 胡小娟:试析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形势及其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2000 年,第7卷:第5 期,5 王耀中,尹国君.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优势分析.J (双月刊) .2002 年7 月,第23 卷:第118期6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第3035页。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J,2007年第五期。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世界经济导刊J,2007年第四期。9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社:外贸经济M,2007年第五期。 10 由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世界经济导刊J,2006年第12期。11袁向东:国际商务研究 J., 2003 年第 6 期519页12徐梁 :中国机电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及提升措施思考N, 2004 年第 11 期,232613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N,2004 年第 5 期, 303714 刘晓将、赖明勇: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N,2004 年第 11 期. 222515 Freeman, C :technological Intra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Change, MVol.13.80-8616 17 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对策分析摘 要自从2002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和东盟国家降低部分机械产品出口关税,使得中国与东盟双方的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为我国机械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在人们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满怀憧憬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现阶段我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贸易区的建立将会对我国的出口结构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带动我们经济的引擎的机电产品,又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了解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影响因素,以我国和东盟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为背景,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之更顺利的进入东盟这个新兴市场。【关键词】东盟,机电产品,对策分析ABSTRACT Since 2002, China and ASEAN signed the "China-ASE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an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Agreement ", an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ASEAN countries started lowering some import tariffs machinery products This machinery products to China's export opportunities. China-ASEAN bilateral trade structur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people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have expectantly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have to consider, at this stage most of China and the ASEAN countries wer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trade zone will be established on China's export products structure how kind of impact? Particularly driven China's economic engin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how will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y understanding the export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in China the status, impact factors China and ASEAN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 China's exports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making them more smoothly into the emerging markets of ASEAN.【KEYWORDS】 Export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Core competitive ability,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目录目录6引 言7第一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81.1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动力81.2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呈现多元化趋势91.3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101.4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呈逆差10第二章 影响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分析122.1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122.2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趋同与竞争132.3我国机电产品缺少自主产权和核心竞争力14第三章、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对策措施153.1我国企业应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各项协议153.2 人民币升值方面的对策163.3针对东盟国家市场状况采取相应出口对策173.4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方共赢183.5要发展核心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9结束语21参考文献22致谢23引 言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来,双方的贸易额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2005年双边贸易额为1300多亿美元增长21.6%,2006年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2007年将达到1800-1900亿美元。2008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的大关,并预计2015年中国与东盟实现一个经济总量达2.4万亿美元,形成一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在我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机电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贸易也在逐年大幅增长,但是其贸易逆差比较大,并且这几年一直保持着这种态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机电产品缺少核心技术,产品研发水平还处于较底水平,和我国和东盟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但随着我国机电产品的贸易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度,相信这一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东盟市场如今已是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并且双方贸易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因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次有利的时机,顺应市场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为我国机电产品寻找到了突破口,开拓多元市场,走好“东盟路线”。 第一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1.1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动力自2002年中国和东盟启动自贸区进程以来,我国与东盟贸易得到了长逐的发展。2005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1300多亿美元增长21.6%,其中机电产品占双边贸易额的60%;2006年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东盟一跃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2007年达到1800多亿美元。预计至2015年中国与东盟将实现一个经济总量达2.4万亿美元,形成一个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并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到,2007年 1-4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595.6亿美元,增长26.6%,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达到245亿美元,实现了稳定快速发展。并且从国际上的实践来看,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货物贸易关税一般在0 5的水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水平也将以此为参考。这样一来由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税会很低,因此区内一个成员的国内产品会被另一成员更低成本的进口所取代,这也就意味着将有利于我国企业能够扩大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并且随着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便利化措施方面也将会有合作,这也将有利于降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成本,使的机电出口企业得到快速发展。1. 附表格 1: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对全球及东盟进出口情况比较(信息来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全球东盟文莱缅甸柬埔寨印尼出口总额5933.7429.00.59.34.562.6机电产品出口3234.0237.00.14.40.627.1出口比例54.5%55.2%29.0%47.3%14.1%43.4%进口总额5614.2629.82.52.10.372.0机电产品进口3019.0365.70.00.00.014.9进口比例53.8%58.1%0.0%0.0%0.2%20.7% 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出口总额0.980.942.7126.957.842.6机电产品出口0.752.123.187.529.911.4出口比例77.3%64.5%54.2%69.0%51.7%26.7%进口总额0.1181.490.6139.6115.424.8机电产品进口0.0121.683.384.460.21.3进口比例0.0%67.1%91.9%60.5%52.1%5.2%1.2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呈现多元化趋势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以前我国出口到东盟国家的主要产品为拖拉机、摩托车和轴承,另外还有手工工具、手表、柴油机、机床、矿山设备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而近两年的出口产品结构看,呈现出高新机电产品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且出口以螺丝、螺帽之类的标准件和手工工具为起点,加大对小机电产品的出口,如电线电缆、插头插座、计算机零部件、钕铁硼永磁体、空调器、吸尘器、电池、打火机、手电筒、空气加热器等,并且进一步扩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其中以汽车、电器、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为主。案例一:重庆市对东盟摩托车品种出口呈现多元化在2005年重庆地区出口的摩托车产品为38类,2006年增长达到81类,翻了一番还多。同时,每类出口产品的型号增多。如出口摩托车在2000年前仅有50cc,70cc,90cc,100cc,125cc等系列的不足10个型号的两轮车出口,如今增加了48cc及以下排量,110cc,150cc,175cc,200cc等系列的30多个两轮及三轮摩托车和越野摩托车。此外2000年以前,该地区出口拖拉机以中小功率为主,如今发展到大功率拖拉机占到30%左右,出口型号扩大了1倍还要多。由此可以在一方面反映出机电产品的多元化出口,尤其出口到像东盟这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更能满足其不同国家的需求。1.3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从我国机电产品的发展来,我国机电产品生产的布局过于集中,呈现着东强西弱,沿海地区在优势的局面。就全国范围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带(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省市)的进出口额占全国对外机电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90%以上。而这里面又以沿海地区几个大省为重,(如: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其出口机电产品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沿海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到东盟超过300亿美元,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8.4个百分点。可以看成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仍是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支柱。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世界经济导刊J,2007年第四期而相比较于内陆省份,由于工业和技术上的相对落后,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较低,但近两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省份工业的到了长逐的进步,如新疆的出口增长了95.8%,四川省出口增长了71.4%,为全国省市中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这也表现出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也将有力地带动了全国出口总量的扩张和机电产品的发展。1.4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呈逆差我国大规模的对外贸易中机电产品顺差起自2005年,2006年持续大幅增长,达到近4900亿美元,预计2007年将达6000亿,同比增长17%。占全国商品进出口额的60%, 但我国机电产品对东盟贸易中却一直存在着逆差。在双边的经贸关系当中,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增速始终低于从东盟进口增长的速度,而且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作为机电产品互为我国和东盟的出口优势产品,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十分突出。相比较而言,我国机电产品的总体竞争力略低于东盟国家,是构成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到2001年时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项下出现贸易逆差还较小,之后贸易逆差逐年扩大。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主要由加工贸易产生,其中逆差最大的商品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占逆差额的一半以上。而这些逆差主要是由东盟发达成员国引起的。由于我国机电产品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东部沿海又以广东对东盟机电产品的出口所占的比例最大,由此广东对东盟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可以映射我国的大体情况。案例一:广东与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状况:广东与东盟机电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产生的逆差较小,仅占总逆差额的5%。但机电加工贸易占有很大比例。并且这些逆差全部是由对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三国的贸易逆差构成。2006年,广东与马、新、泰、菲和印尼等五国的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分别约为60亿、57.6亿、46亿、45.5亿和24.3亿美元,五国进出口合计占广东对东盟机电贸易总额的98.3%;其中对马、菲、泰三国的逆差分别为36亿、34.6亿和22.7亿美元,合计达93.9亿美元;对新和印尼贸易为顺差,分别为4.7亿美元和3.2亿美元。而2006年,广东与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3.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广东对东盟贸易总额的65.3%;其中进口151.1亿美元,增长14.4%;出口78.1亿美元,增长27.7%;逆差73亿美元。这里面广东对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主要由加工贸易产生,其中逆差最大的商品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进口47.5亿美元,出口4亿美元,逆差43.5亿美元。而广东与东盟机电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产生的逆差较小,仅占总逆差额的5.2%。 由此从侧面看来对东盟的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其中逆差最大的商品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占逆差额的一半以上。而我国与东盟机电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产生的逆差较小, 第二章 影响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分析从九十年代初,我国对东盟的贸易开始出现逆差,自此以后,我们进口的速度增长幅度始终高于中国产品出口到东盟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我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为48亿美元。到2005年,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逆差高达196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这一态势仍然持续。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地区之一。由此看出发展好与东盟的贸易将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影响我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因素。从2005年以来的发展来看,其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2.1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贸易顺差逐步加大,从而也进一步造成我国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特别是近两年来,受到来自欧美、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压力,使得我国人民币不得不进一步升值。尤其是从2005年年初以来,因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出口加速而进口放缓。到2006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虽然2%的升值幅度小于预期的5%,但对我国的机电产品有不小的影响。(一)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国内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人民币的升值直接提高了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使得出口产品的国际比较成本优势被弱化。特别是机电产品、家电、机械等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领东盟市场的产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在机电产品涵盖的产品中:家电、电子电器、电工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显示器、机械设备及基础件等等诸多类别的产品,占据我国机电出口绝大部分份额,而这类消费电子类、家电类、数据处理设备类等产品对汇率波动又比较敏感,最易受到直接冲击;同时这些产品也面临着非常激烈国际竞争,依赖的又往往是低廉劳动力支撑的低价优势,一旦升值幅度较大,很容易产生出口替代。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到东盟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在出口领域主要为国外的品牌占据着,国内品牌出口的比重偏低,成本的增加令国内品牌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难度进一步加大。(二)由于发达国家在机电技术上掌握了核心技术,而我国在缺乏核心技术及领跑世界前沿产品,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及简单加工贸易为主,并且我国机电产业升级滞后,这使得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缺乏足够的技术空间来消化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由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金融风险、汇率风险意识淡薄,未采取金融保险工具进行防范,同时,出口自主品牌占比较大比例的大型单机和成套机电设备因出口时间跨度长、资金占有量大和收汇周期长而受到很大影响,大量未收汇资金受到损失。据统计2006年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因汇率造成的损失在50亿美元左右。总而言之,在经济转轨期,适应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是决定我国机电产品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因此我国机电企业要想出办法解决以上矛盾,使之得以健康发展。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社:外贸经济M,2007年第五期2.2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趋同与竞争(一)从产品的要素结构来说,中国与东盟之间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格局是相似的。而且双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均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都是世界中低档制成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例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出口的产品已经由80年代时候的初级产品转变为现在的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已颇具规模,他们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多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这些也决定了我国和东盟在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方面的趋同与竞争。(二)由于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市场都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约占五成左右,使得我国和东盟贸易关系的竞争性主要存在于同一发展层次的地区经济之间和第三方市场。而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地区经济之间则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上的竞争就不很突出。(三)虽然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我国以较低的劳动成本与东盟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关系更多地体现在同一个目标市场上,如对某一发达国家的市场而言,来自中国与东盟的某种同类产品是竞争的。例如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发达地区工业部门齐全,在信息产业、消费类电子产品、机电产品与东盟的发达成员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四)虽然我国与东盟在传统产业间贸易具有互补性,而且产业内贸易也正在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的互补性分工,但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机电技术领域内的贸易竞争关系还将长期存在。.徐梁 :中国机电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及提升措施思考2.3我国机电产品缺少自主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机电贸易出口规模跃居世界第四位,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日渐巩固。但我国外贸增长的质量还不高。目前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缺乏自主出口品牌。贸易中的“贴牌”现象仍十分普遍,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10%,全国出口机电产品名牌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出口产品还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二)部分国内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这种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商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不利于机电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三) 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出口的企业主要由我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组成。我国企业出口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机电技术产品,出口商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质量水平也不高,相当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加工链条短,技术含量低,本土化研发创新少,并且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 如今机电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虽然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产业结构总体规模和外贸出口迅猛增长的同时,机电技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始终是困扰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这对中国的机电类商品的出口是目前难以摆脱的现实。第三章、扩大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对策措施中国-东盟经济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相互之间搭建更为通畅的经贸桥梁,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条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进一步融合,通过我国产业竞争合作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3.1我国企业应深入学习和灵活运用各项协议 在建立了自由贸易后我国企业与东盟的对外贸易中,我国的一些企业存在着对于如何申请和运用自贸区的优惠关税待遇还不十分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税所应带来的实际效果,使得区域关税优惠协议使用效果不明显。在2005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2000余种商品的降税计划,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大部分企业尚未申请原产地证明出口。面对中国与东盟降低“贸易门槛”,实现互惠互利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我国部分省份企业表现并不够主动。例如,广东省相当多外贸企业还不知道持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东盟国家签发的原产地证明书是享受关税优惠的必备条件,2005年上半年,全省签发一般产地证8000份,签证金额2.8亿美元。广西2005前10个月共签发原产地证明1.3万份,同比增长6.35%,金额为9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至2005年9月,海南省检验检疫局仅签发了一份原产地证明。以上数据说明我对东盟出口仍然是按照以前的运作模式出口,大部分出口货物未享受到降税优惠。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国内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还不清楚有降税优惠协议;二是东盟对我国出口的减免税商品管理严格,进口实行细查细验的通关模式,造成商品通关周期长,出口企业通关成本较高,企业申请少;三是申请手续繁琐,企业反映冷淡。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各地应当加强岗位培训,及时组织签证人员学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定产品原产地标准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签证核查程序,促使原产地证签证人员熟悉政策和操作程序,提高签证质量和效率。同时现在为了方便企业、为其节省时间和费用,我国应加快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也开始实行电子签证,让申请手续更便捷。可以相信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深入和自由贸区政策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自贸区的了解和认识将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也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3.2 人民币升值方面的对策(一)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意识是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根本。过去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价格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额的逐年增加,我国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也成了世界反倾销的重灾区,这些事件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相信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是企业参与竞争最重要的法宝之一。(二)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应实行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如果目标市场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企业也可以选择要素成本低的第三国生产再出口到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因为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若这些国家由于某些贸易限制或外汇管理方面的制约不能进口我国的产品,那新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由此给企业造成的产品积压的问题,并且可以减少贸易争端发生。(三)一个企业要想永保“青春”,那么努力创新就是企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主题。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各出口企业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从生产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过渡。“科技兴贸“是企业发展乃至我国实现2020年战路目标的必由之路。企业应该注重吸收高素质人才,同时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人民币升值后就给企业进口的成本降低带来了一定的益处,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此契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前沿技术为己所用,壮大自己。(四)随着人民币升值的不断加快,企业为了避免人民升值带来的汇率损失应该尽早结汇。在与对方企业洽谈合同时,就应该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如即期信用证支付或付款交单的方式以便尽快收回货款,也可以选择让进口商票汇、信汇、电汇部分或全部货款,并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以激发进口商及早付款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汇率风险也可以提前收款,便于企业内部资金流通。另外,还应合理选择计价货币。如出口用软币有利于出口企业,进口用硬币有利于进口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在对未来汇率变化预测机制,企业应培养或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以便辅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选择。3.3针对东盟国家市场状况采取相应出口对策(一)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机械化都正步入新一轮上升发展阶段,是市场进入的最佳时期。在东盟10国中,有8个国家是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农机生产能力差,许多国家农机产品仍主要靠进口,所以它们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发展农业生产。如柬埔寨、老挝、缅甸3个农业国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占10%, 具体如缅甸农业机械发展水平不高,国内农户对小型农机需求很大,包括手扶拖拉机、动力耕整机、割晒机、脱粒机等;又如老挝,对手扶拖拉机、柴油机、脱粒机、低速汽车需求很大,由此看出东盟市场对于我国农机行业来说具有良好的前景。(二)在市场上与中国产品具有相近性能的日韩农机产品,价格却高出中国产品两三倍。相比之下,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东南亚占据现了相当大的市场优势。其中,重庆物美价廉的中国摩托车因较符合缅甸、老挝当地的消费水平,旺销两国市场,几乎占据当地绝对市场。(三)中国对于新、马、泰等国则涉及到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双方将按照商定时间表全面启动降税进程,7000种商品开始削减关税,其中包括汽车零部件和电子零部件等。这为我国机械类产品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时机,我国企业可以选择有优势而且降税多的产品。此外,国内企业可以利用我国与东盟临近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的优势,在质量同等的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出口到东盟,这样不仅运输费用少,运输距离短,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例如目前利用这一优势出口到东盟国家的有汽车厂家奇瑞、吉利、哈飞等。3.4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方共赢(一)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逐步由基于要素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且贸易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正在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二) 由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基本上都是外向型比较高的地区,而且加工贸易比较发达,关税降低将会使双方贸易市场空间和业务规模扩大,我国的加工贸易将会面临一个更大范围的要素组合,产业内贸易日渐成为中国与东盟间重要的贸易形式,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三)由于早期发达国家在东盟国家投资设过厂,出口到中国的机电产品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机电领域对东盟存在着一定的贸易逆差。此外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它们在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我国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上同新加坡还有一定的差距,可见我国同新加坡有着很大的互补性。而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不太发达的东盟国家,其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国家,而我国的产业相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先进的,所以说也是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 .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四)机电仪器及其零部件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中既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也是主要的进口产品,双方应发展各自有优势的产品,这就显示出由于产品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五)我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已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互补性分工。我国出口到东盟的机器和电子设备大部分是通用或特殊用途,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该类产品非常适合经济不太发达的东盟成员国。另一方面,我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很大一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等产品。总之,东盟各国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制造业从总体上看,基础还很薄弱,门类也不全。东盟各国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东盟提供了空间。 以下以云南省对东盟的出口表现做说明:案例一:云南省与东盟机电产品互补性强2006年云南省机电产品对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增幅扩大,去年该省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创了该省机电产品进出口新高。该省对东盟机电产品进出口达到2.5亿,同比增长16.7%,其中对缅进出口贸易仍居首位,实现贸易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对越居第二,实现贸易额4648万美元,同比增长7.7%;对老挝出口量比较大,达到1607万美元,同比增长7.8%;对新加坡贸易额为158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