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0.A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毕业论文.jsp.doc
XXXXXX学院201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题目: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院(系)别 经 济 系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国贸071 学 号 XXXXXX 姓 名 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二一年六月原创声明本人XXXXXX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是本人在指导老师XXXXXX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尊重知识产权,并愿为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论文作者(签字):日期:2010年6月9日摘要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多年累积的外贸顺差产生的正负效应,特别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分析了外贸顺差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疏导外贸顺差的政策建议:调整外汇储备制度,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等等。关键词:贸易顺差,货币政策,外汇储备AbstractIn this paper, continuing our current trade surplu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vealing the many years of accumulated trade surplus generat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especially the impact on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trade surplu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necessity, put forward policy proposals to ease trade surplus: the system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e use of tax lever open to adjust strategy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so on.Key words: trade surplus, monetary policy,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目录前言1一、我国外贸顺差的现状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21.1我国贸易顺差的表现21.2贸易顺差对我国外贸的影响3二、.中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52.1低廉的资源价格52.2 巨大的环境成本52.3集中的产业群体62.4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62.5高储蓄率与外贸顺差62.6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6三、在出现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应如何应对73.1调整外汇储备制度73.2.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93.3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途径10结论11致谢12参考文献13前言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积累了超过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少西方媒体、学者甚至政府机构据此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破坏自由贸易。这种观点不仅可能引导贸易政策走向极端,陷入互相报复的恶性循环,而且从理论上讲也是错误的。我们的研究表明,结构性问题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发展相对滞后的金融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存贷差GDP占比持续上升。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这部分“多余”储蓄被中央银行用于购买国外债券,从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自从1992年的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由1992年的210亿美元(当年GDP的5)增加到2009年6月的2.4万亿美元(接近当年GDP的一半)。人们开始为全球经济失衡而担忧,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积累自然而然的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之一。不少西方媒体、学者甚至政府机构含沙射影,暗示中国政府操纵汇率,破坏自由竞争。过去两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进一步把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世界的媒体和政客们已经开始公然批评中国的贸易顺差,认为这是导致他们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和失业问题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在沉寂多年后重现。一、我国外贸顺差的现状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根据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再次创出新高。巨额的顺差说明我国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这就说明有必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币也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分析,能更好的了解到其中的优劣,为最终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提供依据。1.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麽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我国外贸目前总体形势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成为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出席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欧工商峰会。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为了缓解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矛盾,派出多批贸易投资促进团。赴欧开展经贸活动,今后中方还将继续采取措施积极扩大自欧的进口。”1.2贸易顺差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温总理表示,中国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事实上,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引发新的贸易摩擦,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而顺差带来的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更深层次影响在于,将加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一些企业都普遍认为贸易顺差越大,对我国贸易出口越有利。现在好像这个问题没这么简单。而且这种想法也是不科学的,那么,究竟贸易顺差对于贸易出口有什么样的利弊作用呢?虽然,美国国会老喜欢拿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说事,可以美国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以廉价出租劳动力和资源为代价的,技术核心很少,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也不足以对美国经济造成威胁的。相反,因为美国得到廉价的产品和低息甚至是无息的贷款,这使得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快(中国成了廉价的代工厂)和国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美国资源消耗更少,美国只是将资金和技术提供来)。从宏观经济层面看,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内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冲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产品结构。然而,若因进口增速过高而造成国际收支平衡的严重逆向转变,则会引发人民币汇价对外贬值、资金外逃、国内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应密切关注进口数量、特别是进口结构发展变化动向,趋利避害,使进口贸易发展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1)贸易顺差的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拉动GDP增长、扩大就业及促进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拉动GDP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表现为净出口对GDP的直接贡献。按照支出法GDP核算公式,净出口越大,对GDP的直接贡献越大。2005年,我国净出口将接近1000亿美元,创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介于3%4%之间,作用巨大,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充沛动力。第二,扩大就业。净出口扩大,主要表现在出口连续第四年高速增长,而进口增速放缓。出口的高速增长直接扩大了出口部门的就业工作,间接地扩大了国内相关配套行业的就业。第三,促进技术进步。近年来加工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着一定的改变,产品结构从最初的初级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逐渐走到了包含更多的IT产品、机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这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很快,其中90%左右是靠加工贸易出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外贸特别是加工贸易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1994年至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已连续13年呈现顺差,2007年这一势头仍将保持,这固然令人可喜,但亦是喜忧参半。贸易顺差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给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难题:不断积累的贸易顺差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产生很大冲击,反过来,企图抑制顺差的宏观政策措施却又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贸易顺差如何“疏导”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顺差的弊:近年来,巨额贸易顺差的负面影响逐步显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第一,贸易摩擦增多。与红红火火的外贸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频繁的贸易摩擦。较大的贸易顺差,成为美欧等国对中国商品设限的主要口实之一。目前对我国纺织、服装、家电等反倾销调查此起彼伏,对外摩擦还呈现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金融、汇率等领域延伸的趋势。对外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不仅会给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而且还会对宏观调控和对外政治外交关系造成严重干扰。第二,进口资源依存度提高。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我国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战略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多种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如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第三,贸易条件恶化。低下的出口效益问题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大多出口商品和石油存在比价关系,但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升,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却不断下跌,近几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近年来,我国每出台一项出口鼓励政策,之后都伴随着外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商的压价,而我国企业为了保住国外市场份额,不得不屈从采取降价措施,使我国政府给予本国企业的优惠转手让渡给了国外,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第四,货币升值压力增大。巨额贸易顺差导致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宏观调控面临的棘手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增加了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贸顺差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有一年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经常项目顺差240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仅为100亿美元,可见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账户顺差)已远远超过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主要来源。持续顺差显著干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1.持续顺差制约了央行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度,成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持续顺差所形成的外汇占款导致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近年来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使购买外汇已经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以2006年为例,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按年均汇率央行投放基础货币14149.9亿人民币,以货币乘数为5计算,派生货币总量70749.5亿元,约占2006年货币供应量(M2)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现阶段的流动性问题与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对央行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制约直接相关。2.持续顺差使“对冲”操作产生副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对于外汇占款形成的高额人民币被动投放,央行常用发行央行票据方式进行对冲干预,初衷是减少流动性货币。但是,大量、长期的顺差会导致大规模的对冲,从而产生诸多难题:一是发行央行票据要支付利息,每年数万亿的票据发行使央行为对冲操作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二是央行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面对顺差导致的巨额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副作用,四是持续顺差难免会给国际投资者形成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外汇大量涌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3.持续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持续外易顺差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波动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过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难度。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近年来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缩水不可避免。也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若为了改善币种结构而大量抛售美元,必然会对周边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国际汇市恐慌,美元汇率暴跌;若不改变现有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不抛售美元,又将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增大,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为减轻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市场影响,央行必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但这恰恰会拉动本币升值;反之,为降低升值压力,央行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这会使本来就因外汇储备而很宽松的货币市场雪上加霜。二、.中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导致中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因素有很多,如低廉的资源价格、巨大的环境成本、集中地产业群体、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外汇储备的原因、加工贸易发展等等。2.1低廉的资源价格。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与初级产品资源方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低廉的价格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一直采用廉价的资本使用价格(很低的利率)“补贴”了“工业生产传导链”上的上下游利益主体。传导链的上游它不仅享受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而且还享受了廉价资本带来的“补贴”效应。这些生产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企业就愿意控制价格增幅(实现更多的竞争收益),卖给工业链条下游企业。2.2 巨大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我国现在疯狂的追求GDP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用“青山绿水”换来的。我国现在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片面的考虑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这种现象同时透支着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利益。长期以来,我国以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为了维持进一步的发展,必然会加剧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严峻挑战。资源的开发一般会引发环境问题,使我国近年来逐渐开始重视环境税的征收,使环境税成为影响资源价格的重要部分。尽管目前我国已存在若干具有法律基础又具有环境和资源意义的税收政策与渠道,但与国外相比及与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相比仍差距甚大。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没有把煤炭消费纳入到征收范围内,石油产品的总体税负低(仅占总价格的 25%以下),超标排污收费明显偏低、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覆盖面不够等。因此,完善环境税征收体系将对资源价格的合理确定具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对资源的节约、资源消费品种的选择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3集中的产业群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或是直辖市,对三资企业实行政策优惠,目的在于形成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产生资源积聚效应,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企业间学习与交流创新,可以提高品牌效应以及培育分工协作的竞争机制。具体来说,产业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出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和就业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保证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等一系列因素,我国在当前的对外贸易中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种保护下的贸易使我国的部分产业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虚假繁荣。另外,对外贸易对我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影响深远,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产品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从而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2.4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转自亿维部分文摘: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集中度作为反映市场竞争程度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它的基本逻辑是:较高的集中度表明更多的销售额或其他经济活动被很少一部分企业所控制,从而这一小部分企业拥有相当的市场支配力,特别是价格支配力,使市场的竞争性较低。但非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对这一逻辑提出了质疑。该理论认为,市场的竞争性不仅与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有关,还与市场进入障碍等其他因素有关。正如保罗·萨缪尔森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由单个企业构成的产业的集中度可能为100%,但是如果潜在的供给弹性足够大的话,该厂商的垄断势力可以为零。如果存在着一种能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那么现有的垄断就会受到新进入者或该产业中原有边际厂商扩张引起的冲击。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 (如潜在的供给弹性足够大),集中度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竞争性弱,高集中度可能与激烈的竞争并存,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 2.5高储蓄率与外贸顺差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外贸差额应与储蓄与投资之差相等。即X-M=S-I,这里的S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是一个流量指标。企业利润、政府预算盈余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都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国民储蓄。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形成国内投资的资金来源,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部分形成经常账户的盈余,其中主要是贸易顺差,所以国民储蓄越是大于国内投资,贸易顺差就越大。中国近年来一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并且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是一定要转化为投资的,国内吸收不了的储蓄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以出超的方式将资本借给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从而形成对外债权。所以,高储蓄率是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只要国民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情况不变,贸易顺差就将延续。2.6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加工贸易迎合了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化要求,而中国也具备产品内分工的禀赋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因此产生了产品内分工时代背景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互动关系:加工贸易作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得以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以中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核心的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新的产业链,特别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实现与参与的加工贸易占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因此,加工贸易积累的贸易顺差可以理解为使中国经济开放成长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可持续现象,具有经济合理性。加工贸易造成的贸易顺差很难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加工贸易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是中国重点发展的贸易方式,目前,国外的投资正往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增加,说明产业转移还没结束,这一经济结构还将持续。况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需要加工贸易的继续推动。三、在出现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应如何应对基于外贸顺差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并仍将持续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策略:3.1调整外汇储备制度(1)积极管理外汇储备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央行既持有储备又经营储备。从信托角度讲,相当于集受托人与托管方于一身,这样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借鉴国际上和东亚储备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外汇储备管理原则,将储备分为投资头寸和流动头寸两部分。央行持有流动头寸部分,用于满足支付和稳定货币政策的需要。投资头寸部分由新成立的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作,可用于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投资参股,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倾向。对于从央行置换外汇所需资金,可以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或中国外汇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获得。这样,过量的外汇储备将由专业投资公司“疏导”到境外进行投资,而过量外汇储备导致的人民币放款也回笼到央行手中,不断积累的外贸顺差对常规货币政策制约的矛盾便能得以缓解。(2)放宽企业及个人用汇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用汇量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量的重要原因是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我国汇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愿结汇、藏汇于民,但是,完全的意愿结汇需要资本项目放松管制,现在条件还不具备。可以遵循渐进法则,逐步放松外汇结汇制度,允许部分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自愿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这可以减轻贸易顺差给央行造成的外汇占款和对冲压力。通过制定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资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个人到技术先进国家学习和深造。还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向本国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注资,让被注资企业以外汇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也可以动用现有的外汇储备收购某些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等。(3)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当今世界上,黄金仍然是最具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在金价稳中有升,美元未来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抑制因美元贬值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而且进口黄金可以减少外贸顺差。3.2.调整开放策略,扩大内需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扩张性经济政策除了针对即期萧条状态之外,进一步的意义则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城市化进程具有不断加速的趋势,这些特征客观上决定了采取必要的经济政策往往是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有着普遍的、持续的影响力,有力地支持了“发展是硬道理”观点。这是迄今为止出台各项经济政策和应对各种危机办法的基石,也是政府大有作为的理论依据。但是,迄今为止,财政政策的作用力为何这么有限,带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持续的时间为什么这么短暂?可以摆出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结果:从1998年下半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来,政府性投资并没有引致民间私人投资,虽然工业产品产值仍然增长较快,但是,投资开始出现断层现象,现在人们紧紧盯住物价,看物价能否回升,产出能否持续增长,担心仅凭已实施的那些财政政策的力量还不足以引致民间私人投资,显然,这就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1)运用税收杠杆,调整外贸顺差适当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开放策略。减少和取消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其他进口限制性措施,从而实现进出口贸易差额的缩小。(2)从战略上改变外贸依存度偏高,储蓄率偏高,内需不足的状态内需不足是外贸顺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扩大内需的口号喊了多年,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还是偏低并且下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社会分配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储蓄,这种储蓄结构决定了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率偏高,从而导致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必须把扩大内需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应加快和完善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储蓄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实现储蓄、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3.3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途径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扩张性经济政策除了针对即期萧条状态之外,进一步的意义则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城市化进程具有不断加速的趋势,这些特征客观上决定了采取必要的经济政策往往是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有着普遍的、持续的影响力,有力地支持了“发展是硬道理”观点。这是迄今为止出台各项经济政策和应对各种危机办法的基石,也是政府大有作为的理论依据。但是,迄今为止,财政政策的作用力为何这么有限,带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持续的时间为什么这么短暂?可以摆出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结果:从1998年下半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来,政府性投资并没有引致民间私人投资,虽然工业产品产值仍然增长较快,但是,投资开始出现断层现象,现在人们紧紧盯住物价,看物价能否回升,产出能否持续增长,担心仅凭已实施的那些财政政策的力量还不足以引致民间私人投资,显然,这就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1)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富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我国现在“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状况,可以向日韩在化道路上品牌塑造汲取有用经验:严把出口商品质量关;坚持自主品牌,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的形象宣传;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品牌带动产品出口;重视人才的培养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才会逐步实现。(2)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改变当前对外贸易的粗放型状态,转向集约型经营,即由传统的拼资源、拼价格向以质取胜的增长模式转换;同时,要使外贸经营的管理方式由外部管理、被动管理、经验管理,向内部管理、主动管理、技术管理的高级管理模式转变。(3)改善我国外贸的智力基础。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另外,整个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这无疑大大削减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可以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国际贸易专业,培训更多高层次的熟悉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对外贸易的培训机构,实现对现有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产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防止智力外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4)有效运用相关政策。我国企业应当有效的运用包括国营贸易企业、关税结构与出口退税政策、反倾销、反补贴、报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结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宏观经济背景,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提高。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致谢首先要深深地感谢指导老师XXXXXX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从选题、构思、论文框架的确定到章节中多处细节的推敲,从初稿完成到几易其稿再到定稿,我自始至终得到了周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关心,周老师深厚的学识、敏锐的学术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并将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还要感谢朝夕相处并给予我热情帮助的同窗好友。最后,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谢谢您们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的毕业论文答辩,谢谢您们即将给予我的论文的评价和斧正。参考文献1 Prahlad,C.K and Gary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一June 1990.2金柏松.对扭转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的建议J.国际贸易论坛,2006(4)3何凡等: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6)4蔡超:央行票据的调控效率及其可持续性J.上海财经2006(2)5陈铨亚:理性看待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N.经济学消息报2007-03-096于民:国际贸易人民教育出版社05年三月出版7敬丽敏:未来经济国际中文出版社8王山文:贸易与主张北京大学出版社97版9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张幼文:世界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1刘晓峰:金融市场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12王自力:金融前沿纵横,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