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谈新准则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doc
目 录一、 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利润操作的“蓄水池”1(一)上市公司的利润操作行为 1(二)经济动机分析 1二、新会计准则的贡献及作用3(一)增加了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 3(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4(三)新准则引入了一系列的概念 5三、新准则实施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6(一)新准则仍然给上市公司留有相当的调节空间 6(二)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对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7(三)公允价值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推行有一定的困难 7(四)“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推行的困难 8四、对策建议 9(一)改革退市制度 9(二)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市、价格市 9(三)打造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9 参考文献10内容摘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未来有关风险所做出的会计估计。一些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利润操纵的“蓄水池”。利用违规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亏,美国SEC称之为“甜饼罐”手法。在我国作为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手段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却有愈演愈烈之势。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39个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专门有一项就是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第8号准则。新准则一出,社会各界反应非常强烈,主流是赞扬,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作行为起到遏制作用。新准则在多个方面重大的改变实现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会使上市公司更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本文借助社会各界学者以往对上市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作行为研究的成果,分析新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影响。【关键词】 新资产减值准备 经济动机 贡献和作用 影响和制约作用 浅谈新准则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一 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利润操作的“蓄水池”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将提取减值准备的范围由原来的四项资产扩大到八项,其中增加了委托贷款相应减值准备的计提。并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权力,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反映财务状况。但与此同时,政策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这应使上市公司有了从事盈余管理的新工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未来有关风险所做出的会计估计。一些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有的甚至将其视为利润操纵的“蓄水池”。(一)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作行为在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的几年时间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T族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资产八项准备,有利于企业增强资产的相关性,挤掉“水分”,提高资产的真实度。因为会计估计涉及面很广,企业未来经营中任何可能发生的风险,都可以通过会计估计来规避和减低,所以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规定。计提标准以及比例只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根据会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提取。从而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致使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成为转移或者调节利润的秘密通道。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当年,沪、深两市公司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为210亿元之多,2003年,沪、深两市共有169家公司出现亏损,亏损总额为276亿元,平均亏损达1.63亿元,大额的计提成为“祸首”。我们在庆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的同时,却不得不注意到这项巨大的资产减值准备正是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在为上市公司以后经营状况不佳年度的利润来源。(二) 经济动机分析 国家对企业业绩的考察主要是依据当期的利润指标。正是因为考察指标过于单一,使得八项减值准备政策出台后,与其谨慎性要求的初衷相违背,变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其利润的“蓄水池”;效益好的时候多计提减值准备,效益不好的时候再转回以保证企业年年都盈利;或是在企业亏损的年度猛提减值准备。以保证以后年度不会再亏损或是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扭亏。(1) 国外研究得出的两种经济动机国外相关研究针对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动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经理人员会利用资产减值政策中的主观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当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发生变更时,企业往往倾向于提取大量的减值准备,从而为将来的业绩提升做好“秘密准备”。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比较高的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提取大量减值准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盈余管理,而是经理人员对变化的经济环境所做出的反映,即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向市场传递经理人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1。(2) 国内企业的经济动机目前中国出现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动机绝大部分是出于上面所述的第一种动机,后一种是对资产减值准则比较客观的运用。下面就具体分析第一种动机的三种情况。 逃离“ST”ST科龙2000年净利润为一6.78亿元;2001年的净利泣为15.56亿元,其中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6.35亿元;在面临三年连续亏损必须暂停上市的压力下,2002年ST科龙的净利润为1.01亿元,其中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贡献了3.5亿元。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应计利润。赵春光(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会计盈余谨慎性的提高来自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应计利润。而原因之一就是计提减值准备的政策增加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利润来管理盈余提供了机会。曹利、刘倩影、李若山(2004)在对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中发现业绩非常好的上市公司通过多计提减值准备、多计提费用或损失来储存利润,而亏损公司则存在着大量计提减值准备的现象 1。 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利器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导致上市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其典型方式就是市公司对大股东的销货款和贷款担保,然后通过计提坏账准备等方式冲销大股东的“债务”,使大股东合法侵吞中小股东的权益。如济南轻骑2000年报显示大股东轻骑集团对其存在25.8亿元的巨额欠款而创下中国证券市场之最。该年也因计提对大股东的应收款项的坏帐准备而导致当年亏损2.72亿元,相比上年利润下降1400%。每股亏损0.28元,从绩优股跌到亏损的深渊,使其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 满足经营者特定的需要2005年4月16日,四川长虹公布的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因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该公司2004年度出现了近37亿的亏损因这刷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亏损记录中,25亿元是坏帐准备,11亿元是存货跌价准备。这两项准备暴露了长虹长期以来销售回款能力差和存货严重积压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其最近几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存在着粉饰行为。备受质疑的是长虹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2002至2004年,长虹对APEX的销售收入占各年销售收入总额的40%以上,对其赊销金额更是占到赊销总额的80%以上,2002年开始,长虹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出现了负值。在对APEX赊销金额与回款金额相差最大的2002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达到了-29亿元。面对不断增长的高风险应收账款,长虹却仍然延续其显失审慎的坏账计提政策,以此粉饰APEX差强人意的回款情况。2004年估计比较高的存货减值的计提比率(18%)一方面是为历史划句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彩电行业的激烈价格竞争格局。2001年彩电类上市公司几乎全线亏损,唯独长虹“一枝独秀”,显然与它将本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递延至2004年确认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公司2004年发生高层的变动,新上任者想借此“清光历史包袱”,以便轻装上阵。大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休克疗法”,是新老交替时新经营者甩掉历史包袱的惯用手法。 除此以外,著名经济学教授郎咸平经过他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认为长虹此举是由于高层们前仆后继地进行“MBO (管理层收购)”。此处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不便进一步探讨。二 新会计准则的贡献及作用在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有关部门岂能坐视不理。财政部公布最新的会计准则里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作了比较大的改变,既有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有自创的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一) 增加了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新准则增加了可回收金额计量的操作性,其中包括公允价值的使用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1) 可回收金额我们知道,判断资产是否已经减值,主要的依据是可回收金额。现行会计制度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3。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新准则大规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可回收金额就是其中一个反映。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销售净价从本质上是一致的。(2) “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 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 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 也就是说,只要是来自于公平市场交易的价格都可算作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比现行会计制度的“销售价格”更加恰当,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利润操纵,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根据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描述,确定的标准由先到后分别是:1)买卖双方信息对称,公平协商;2)按照活跃市场的价格;3)参考同类资产最近交易价。(3)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新准则中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国际准则的“使用价值”从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现行会计制度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的指导几乎空白,新准则参照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其中,主要包括:1)资金持续使用过程中及处置时产生的现金流入和为此而产生的现金流出。2)如果是建立在预算或预测基础上,预计现金流量最多能涵盖5年,若时间更长,则需证明是合理的。增长率必须是合理的,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所处行业或地区,或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3)以资产当前的状况为基础,不包括资产重组、资产改良、筹资活动、所得税收付、或有事项等产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4)折现率必须是税前的,若涉及到外币,则按照现值计算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4。(二) 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既然在大方向都是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为什么在“转回”这一个问题上与国际背道而驰呢?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不允许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新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这方面具有“中国特色”。虽然中国致力推广公允价值,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中国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以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允许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转回使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众所周知, 在公司盈利上升时, 多计提减值准备; 而盈利下滑时, 再将减值准备冲回, 这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会计准则变动后, 上市公司就不能冲回上述准备。按照新的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的操控大门,一定程度上对利润操纵具有遏制作用。(三) 新准则引入了一系列的概念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并且规定了商誉的测试。(1) “现金产出单元”我国现行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 都是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 但是, 要估算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是十分困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企业的特殊资产, 如路桥公司的道路桥梁、运输公司的运输装置外, 大部分企业的资产难以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企业在确定可回收金额时比较资产的销售净价(国际会计准则)与使用价值,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IAS36规定, 如果不能在单项资产的基础上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就应当以“现金产出单元”(CGU) 为基础确定可回收金额。现金产出单元是从持续使用的中产生现金流入最小的可辨认的资产组合。现金产出单元的认定需两个前提: 一是资产的使用价值估计与其销售净价并不接近,就好像资产的持续使用中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不是很少而可忽略不计。二是资产的持续使用不会产生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所产生现金流入的现金流入5。 (2) “资产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针对会计实务中,部分企业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而估计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而未直接使用“现金产出单元”这一概念,而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并将“资产组”的认定确认为“应当以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以上我国对“资产组”的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现金产出单元”认定基本相一致,都是在不能估计单项资产现金流量时,需按“现金产出单元”或“资产组”进行估计。“资产组”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一经确定,各会计期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予说明。2) 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基础应一致。3) 账面价值中通常不包括已确认的负债金额,但该负债如不考虑就很难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则可包括已确认的负债金额。从理论上说, 现金流量是企业各种资产和负债组合在资本要素和人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以资产组(即国际会计准则的CGU)为基础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承认了现金流量的产出特性, 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总部资产”当总部资产(即企业集团或事业部管理用资产) 难以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独立确定现金流入,且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减值的,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的可回收金额。解决企业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以适用不同规模企业、不同资产减值测试业务的需要。总部资产的减值处理与商誉的处理基本相同,下面会较为详细地阐述。(4) 商誉的测试规定商誉的减值处理同样是仿效国际会计准则,企业首先应确定与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相联系的商誉是否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如果是的话,则分两种情况处理:1)商誉的账面价值能够在合理、一致的基础上分摊到评估中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计量步骤:将商誉的账面金额分摊到评估中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比较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并按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减值损失的规定处理(即先抵减分摊到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商誉的账面金额,然后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各项资产的账面金额,按比例抵减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最终各资产的账面金额不能低于销售净价、使用价值和零中的最高者)。引用国际会计准则的话表述,就是要进行一次“自下而上的测定”。2)商誉的账面价值不能够在合理、一致的基础上分摊到评估中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计量步骤:比较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不包括商誉的账面金额),并按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减值损失的规定处理(即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中各项资产的账面金额,按比例抵减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最终各资产的账面金额不能低于销售净价、使用价值和零中的最高者);确定包含有评估中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且估计商誉的账面金额能在合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分摊的最小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确定较大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金额与可收回金额(含分摊的商誉的账面金额),如有损失,应全部分摊给较大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商誉。国际会计准则将其归纳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三 新准则实施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新准则对利润操纵的遏制作用到底又多大呢?新准则在理论上有多方面的改善,因为它是在向世界潮流靠拢,这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我们必须承认,国际会计准则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而当代的中国还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新准则的实施和推广还是会受到这个客观现实的影响。(一) 新准则仍然给上市公司留有相当的调节空间在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一个公开秘密:财务报表中“手脚”繁多,利润或亏损往往不是经营业绩的反映,大多数是“做账”的结果。新会计准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根据“专门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精神,明确了的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八项减值适用于各专项会计准则。第8号准则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在新准则中,将应收款项归类为金融资产,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也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第22号准则)中规定,变更为按实际利率法计提。坏账损失依然可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所以从实质上看,对于应收账款的减值,虽然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分类和方法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对企业的影响变化不大。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坏账准备进行一定的盈利操控。此外,企业经常使用的另一个利润操纵的工具存货减值,新准则没有赋予新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期:坏账准备、存货减值准备在新准则实施后,依然是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重要工具。 (二) 新准则的实施对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新资产减值准则会对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将有较大影响吗?比较直接的就是,企业赶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将以前计提秘密准备转回,例如是前期为平滑利润等目的计提的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无性资产等的减值准备。但隐藏在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的潜在利润仍可以继续潜伏,所以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区分具体公司的减值准备计提情况,要分析其构成,不是所有累计减值准备金额大的公司都将产生巨额的冲回利润。难道企业想转回减值准备,就一定可以顺利转回,达到企业预期的目的呢?下面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进行简单的分析。为实现公允折旧而增加的折旧成本远远有可能大于未来一年允许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依照现行会计准则,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条件是,按照公司自行确定的折旧办法,在剩余使用年限结束时,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大于按照估计残值率计算的账面净值,以至于无法完成固定资产原值的系统摊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已恢复的可回收金额重新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当中,继续参与折旧。这决定了上市公司在决定转回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同时,必须对折旧年限是否符合正常使用年限加以考虑。如果以往估计的折旧年限过长,需要在转回已计提减值损失的同时缩短折旧年限,并导致增加折旧成本。如果因缩短折旧年限而增加的折旧成本大于已计提减值损失的转回金额,其结果不仅不能增加账面利润,反而会减少账面利润。存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已计提减值损失依然可以在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价值恢复的前提下予以转回。不可否认,目前上市公司的已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绝大部分来自金融资产,尤其是当中的应收款项。这决定了即使是已经累计大量资产减值损失准备的上市公司,也不会出现所谓因突击转回而产生巨额账面利润的情况。所以,预期2006年资产减值准备的规模转回将会是有限的,只有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无性资产等减值准备占据比较大比例的上市公司比较有机会借此大幅度增长利润。例如是万家乐A,2005年底累计有全国最大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9511万,这是我们未来值得关注的公司之一。(三) 公允价值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推行有一定困难公允价值,能较好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地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一项资产买卖中,如果买方对所购资产情况了解不深, 卖方又故意隐瞒所售资产缺陷,该资产就能以相对较高价格出售,这时,我们就不能得到该项交易真正公允的价值。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另外,用现值技术探求公允价值时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和折现率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企业管理当局意志的左右,可靠性受到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对金融工具交易有了更多参与,这给现行会计计量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现行会计计量模式不能充分反映经济现实。新准则提出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技术高超、诚信的评估师队伍以及高素质的企业会计人才,以准确界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当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都难以确定时,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必然加大,从中国现状来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更不敢与国际同行相媲美,因而过多地使用现值来描述公允价值的风险比较大。因而企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及特定风险的确定,没有一个熟悉过程和实践过程,可能很难在实务中操作和推行。当然在实务中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通过会计预算或预测,合理地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确定好折现率,更多地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促进,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四) “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推行有一定困难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世忠教授在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一文中认为,如果现阶段中国引入“现金产出单元”,会面临以下问题:(1)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水平尚不足。CGU的应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2)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中国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甚至退市,利用CGU 划分标准的模糊性, 随意扩大或缩小CGU,据以调节资产减值和经营业绩的动机会比国外上市公司更加强烈。(3)资产分配管理工作量大,且带有较大随意性。为了确定特定CGU 的资产是否发生价值减损, 需要将相关的公司总部资产和商誉分配至不同的CGU , 分配程序相当繁琐复杂(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测试) 。尽管IAS36对此做出了原则上的规定, 但操作性不强, 且这种分配过程中带有较高程度的主观随意性6。本人认为新准则引入的“资产组”和总部资产中的“资产组组合”同样会面临黄教授对 “现金产出单元” 预测的情况。四 对策建议新准则的推行虽然是面临多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是我们改革过程必须经受的。怎样才能给新准则提供一个更好的实施环境?本人提出一些建议。(一)改革退市制度中国股市退市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连续两年亏损被“ST”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就得暂停上市,连续三年半亏损就要终止上市。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利润操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监管政策有关。管理层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保护上市的资格,减值准备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要从根本上防止管理者的越轨,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除了以三年连续亏损为依据外,还应辅以其它指标,如企业经常性净收益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基本停产状态,或资不抵债等指标,甚至干脆变革退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的外在诱因。美国股市也有退市制度,不过人家不是以连续三年亏损为标准的,美国股市的退市制度是以价格低于规定水平、违反交易规定或违法、破产等为标准。我们可以仿效美国的做法,不要简单地以亏损为标准。(二)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 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因此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较差。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三)打造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有了好的规则和环境,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操作。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的专业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均不能与国际同行媲美。所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行会计法规。一方面要加深高校的专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高素质人员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队伍的终生学习,现代知识更新很快,会计是尤其的快,这对会计人员的再学习能力提出了一个高要求。高素质的人才除了要拥有优秀的专业知识,还须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素质的人,才能符合现代会计人员的要求,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参考文献:1 任凌玉.亏损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 学术版,2006年第2期.2 黄世忠,叶丰滢.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上),财会通讯 综合版,2006年第1期.3最新企业会计制度,工商出版社,2001年. 第31页.4 郑庆华,赵耀,齐兆振,陈培霖.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第65到66页.5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减值准备.6 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