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doc
XXXX大学毕业论文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专业名称: 会计学 班 级: 200806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时间: 20XX年5月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申请书姓名: XXX 专业: 会计学 所属学院: 会计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 称: 教授 开 题 报 告 时 间: 20XX 年 12 月 8 日1.拟选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存在问题,与本人实习、社会实践、调研的关系,并附主要参考文献:本人拟选课题为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利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惯用手段。从企业盈余管理角度讲,新准则的实施无疑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遏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制约盈余管理的针对性。然而,由于准则的制定要更多考虑准则的科学合理性与广泛适应性,从而扩大了某些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这在客观上又引起了盈余管理空间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对盈余管理提出建议。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52-58。3王微微,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价值工程2007.9:159-161。4刘英男,王丽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8.2:23-24。2.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完成课题的条件(包括实习单位情况)和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准则一方面遏制管理者操作企业盈余;另一方面也可能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可操纵的空间。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增添了可操作空间,也对盈余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完成课题的条件有: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常对会计准则的关注,查阅图书馆的期刊杂志,搜索中国期刊网的相关文献。论文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3.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报告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4.选题报告会评议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5.学院审查意见: 主管院长(签字): 学院(公章) 年 月 日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出于在证券市场上获取筹集资金的机会、避免证券监管部门的惩罚等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已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政策的选择或交易安排等,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最令人关注。通过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利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惯用手段。从企业盈余管理角度讲,新准则的实施无疑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遏止,如资产减值的计提及转回、存货计量方法的改变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制约盈余管理的针对性。然而,由于准则的制定要更多考虑准则的科学合理性与广泛适应性,从而扩大了某些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这在客观上又引起了盈余管理空间的增长。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愈演愈烈的盈余管理现象引起了社会公众对财务报告系统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与具体的会计处理有关,更多的问题则涉及会计准则的制定。从盈余管理涵义出发,不同的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会计理论界还没有对盈余管理形成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国外盈余管理研究的成果主要有:(l)发现了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2)根据资本市场观,发现了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3)形成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的理论,大量关于报酬契约的研究所发现的证据与管理当局运用会计判断来增加基于盈余的奖金报酬的结论一致;(4)具体应计项目下盈余管理证据的检验为会计准则制定和完善提供了直接的证据;(5)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为盈余管理影响资。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盈余管理的实践,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盈余管理程度及其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和盈余管理研究对准则制定者的启示。新准则出台后,国内学者就新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纷纷展开了探讨。赵春光(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大洗澡。沈烈和张西萍(2007)认为会计准则天生不是盈余管理的动因,但会计准则天生会成为管理当局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会计准则主观上制约着盈余管理,但盈余管理客观上成为了反会计准则牵制的对手,两者在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王薇薇(2007)通过案例对比了新旧债务重组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认为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下,公司有了更大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刘英男、王丽萍(2008)应用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对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仲娜(2008)认为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如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同时有些方面如公允价值的运用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万弯(2007)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变更对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对其进行了制约,但同时也给予盈余管理新的生长缝隙。新的会计准则的诞生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变更并不能杜绝企业的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纠正了不正当的盈余管理,并寄予企业用合理的盈余手段来管理和优化企业的状况。邵毅平(2007)通过对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技术手段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新准则下对上市公司所运用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识别是一个大难题,需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上市公司的审计部门、监管部门熟悉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空间,关注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手段的发展趋势,以尽可能地发现并杜绝上市公司存在过度盈余管理的现象。总之,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的会计工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盈余管理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有利有弊。上市公司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适度的盈余管理,这表明了上市公司作为利益主体通过利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实现,这种行为具有一定正面的引导作用。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往往被过度利用,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的失真。因此,投资者应掌握适当的方法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剔除不当盈余管理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决策。使我国的公司企业在遵守经济运行规则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更充分的发展。三、论文框架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一、盈余管理的内涵(一)盈余管理的界定(二)盈余管理的作用1.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2.企业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二、企业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一)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出台(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不完全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三、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一)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1.制约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调节盈余2.制约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3.制约公司利用合并报表范围变动调节盈余4.制约公司利用企业合并调节盈余5.制约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盈余(二)新会计准则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1.利用公允价值扩大盈余管理空间2.利用债务重组扩大了盈余管理空间3.利用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扩大盈余管理空间4.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扩大盈余管理空间5.利用借款费用扩大盈余管理空间6.利用或有事项扩大盈余管理空间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52-58。3王微微,新旧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价值工程 2007.9:159-161。4刘英男,王丽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8.2:23-24。5刘鹤,浅谈盈余管理,商场现代化,2010.2:32。6刘盼睿,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2007.7:78-79。7牛鹏辉,或有事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2010.7:12-15。8杨荣彦,卢爽,基于金融工具准则分析企业盈余管理新途径,财会月刊,2010.5:18-20。9崔鑫,徐昊,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分析,齐鲁珠坛,2007.4:62-64。10Paul M. Healy & James M. Wha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12:365383。目录一、盈余管理的内涵1(一)盈余管理的界定1(二)盈余管理的作用21.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22.过度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3二、企业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3(一)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出台3(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不完全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4三、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5(一)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51.制约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调节盈余62.制约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63.制约公司利用合并报表范围变动调节盈余74.制约公司利用企业合并调节盈余75.制约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盈余8(二)新会计准则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81.利用公允价值扩大盈余管理空间82.利用债务重组扩大了盈余管理空间93.利用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扩大盈余管理空间94.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扩大盈余管理空间95.利用借款费用扩大盈余管理空间106.利用或有事项扩大盈余管理空间10参考文献12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已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准则的实施无疑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遏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制约盈余管理的针对性。然而,由于准则的制定要更多考虑准则的科学合理性与广泛适应性,从而扩大了某些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这在客观上又引起了盈余管理空间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对盈余管理提出建议。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增添了可操作空间,也对盈余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盈余管理的界定,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通过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且着重讨论了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别讲述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和新准则在某些方面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便在盈余管理治理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完善提出建议。关键词 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影响Abstract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does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but has diversified and complex tre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guidelines is undoubtedly its awareness of the curb, enhanc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elevance of restr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Howeve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to give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criteria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broad adaptability, which expanded the accounting choices and the scope of professional judgment, this objective also cause the growth of earnings management spac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rder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dd to the operational space, but also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arnings managemen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 of corporat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old and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corporate earnings management, about the restraining effect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new guidelines in some ways to expand the spa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tock market health, analysis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arning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n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ffect企业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研究表明,出于在证券市场上获取筹集资金的机会、避免证券监管部门的惩罚等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已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从企业盈余管理角度来讲,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无疑对其进行了有意识的遏止,如资产减值的计提及转回、存货计量方法的改变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制约盈余管理的针对性。然而,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更多考虑其科学合理性与广泛适应性,从而扩大了某些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这在客观上又引起了盈余管理空间的增长。本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分析了盈余管理受到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以期让企业的相关利益者对盈余管理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一、 盈余管理的内涵(一)盈余管理的界定盈余管理课题是目前经济学和会计学界广泛研究的。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定义,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则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当管理人员根据职业判断,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选择对会计利润产生有利影响的会计方法或会计政策时(如存货计价方法以及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非舞弊性盈余管理就发生了。舞弊性盈余管理并不是在可接受的会计原则范围内操作的,是一种通过伪造、更改和故意操纵利润的非法管理形式。广义的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Schipper,1989)。这些行为既包含合法的操控性行为,例如,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方法、进行职业判断而导致的账面盈余的变动;企业依法重组其经营活动或交易以达到即期或持续影响企业账面盈余的行为等,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例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来影响账面盈余;有意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等。狭义的盈余管理则指非法的或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大敌,无论是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角度出发,还是出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考虑,都必须严加制约和取缔。(二)盈余管理的作用美国学者斯考特(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它是有目的、有意图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盈余管理是出于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目的而在会计法规范围的选择。1.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盈余管理具有二元性,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破坏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机制,而组织目标型盈余管理由于动机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提高会计盈余反映公司价值的准确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相一致。企业管理层通过一定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稳定经营的信息,从而维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企业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契约,而企业的经营者通过盈余管理方法可以把企业的财务数据控制在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内,这样就会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2)提高会计盈余信息内涵。企业管理当局拥有更多的有关本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因此他们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信息整理,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息,促进企业经营平稳;(3)对企业经营者起激励作用。企业在经营中总是存在着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盈余管理给管理者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不可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管理者的报酬风险,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2.企业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不可否认,盈余管理存在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将有悖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盈余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对市场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往往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2)对企业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过度盈余管理严重破坏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盈余信息失去了基本的可靠性,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感觉,导致市场价值下降,对本企业的长远利益将产生不利影响;(3)损害有关各方的利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因而在有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企业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经济利益。二、 企业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出发,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不当盈余管理等行为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危机,许多会计准则将不会出台;而各项准则的出台又给企业带来了新型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一) 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出台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中,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法制也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很容易突破合法的界限,因而不当的盈余管理泛滥,危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这就使得我国近年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对此,准则需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将其控制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建设密切相关,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几乎都有资本市场案例为其背景。1988年10月,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会计准则课题组,着手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统计显示会计司到1996年已经发布了6批共29项具体准则的讨论稿,而且召开了多次小型讨论会,对已立项会计准则进行了必要的论证与修正,但是这些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发布成为真正有约束力的会计准则。在1996年初财政部会计司完成了准则征求意见工作后,很长时间内会计准则制定上并没有进展,直至1997年,财政部才颁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关联方交易准则的公布,与证券市场危机有很大关联。1996年,上市公司琼民源就利用关联交易虚增收入5.66亿,虚增利润5.4亿,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并以此作为利好消息,自我炒作。证监会在对其进行查处时,还没有相关的准则禁止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准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同样其他各项准则都是在几乎相同的背景下出台的。再比如中国证监会1996年1月修改了配股条件,要求“最近两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在10%以上”方可取得配股资格。这就使得从1996年起,很多上市公司进行各种类型的关联交易(如关联方之间的资产置换等)以虚增利润,实现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的“配股资格线”要求,从而取得配股资格。由于上述各种关联交易在虚增利润的同时,通常不会增加现金,因此,在中国证监会的促成下,“现金流量表”准则于1998年初首次发布。从这之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等准则先后出台,之前这些准则主要是上市公司“粉饰”利润的各种手段。因上市公司进行各种虚增利润的交易(如委托投资、售后回租与回购等)手段而发布的准则有“收入”、“租赁”、“无形资产”“建造合同”、“投资”准则。(二) 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不完全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对于会计准则来说,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可能针对每一类经济事项的具体情况都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这是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是各不相同和复杂多变的,准则的制定者很难对企业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事项都事先考虑周全并规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准则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制定权留给企业管理当局,旨在使企业能够灵活面对所处环境和不可预见的契约后果。然而,这也为会计选择中的机会主义留下了空间,不同的会计政策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利益关系人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导致不同的经济决策行为。这种企业会计选择上的灵活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最利于己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即盈余管理行为),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盈余管理的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准则的灵活性。会计准则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时留有可选择的空间。随着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这都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和企业合并范围等准则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体系的质量。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等准则却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三、 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大大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会计准则出台的顺序来看,现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的重点是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确定,而对其他项目则涉及较少。这既体现了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重视,也与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紧迫性密切相关。新旧会计准则无论在会计目标、要素确认、会计计量及披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其对企业盈余管理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一)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财政部制定新会计准则时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影响,在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同时,新增了一系列的规范。新会计准则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修订了存货期末计价方法,改变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合并会计报表的基本理论,部分资产的已计提减值不允许转回等等。这些变化减少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大大的被压缩。1.制约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调节盈余根据旧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用不同的计价方法来进行计算,计算出来的销售成本不同,从而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不同。因此,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规定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可能的盈余空间。所谓后进先出法是指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原材料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原材料的价格。当购入存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前期和后期有涨有跌时,采用不同的存货流转假设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当存货价格呈现下跌趋势时,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增加会计利润,从而多交纳企业所得税;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减少会计利润,从而少交纳企业所得税;当存货价格呈现上升趋势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时会减少会计利润,少交纳企业所得税,而采用先进先出法时则会增加会计利润,多交纳企业所得税。在存货的整个使用期限内,无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对会计利润的影响总额都是确定不变的,对纳税影响也是确定不变的,只是利润和所得税额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有不同的分布。所以说,无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其本质上体现的都是对未来存货价格趋势的预测。存货准则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更多的原因是假设存货价格会上升,这样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会增加而多交企业所得税,同时先进先出法也符合一般企业存货的实际流转情况。将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量限制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中,可以增加会计数据的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2.制约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理论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具体运用。然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很高,往往被一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一般来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主观性很强,上市公司往往在盈利状况较好的年度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相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地转回。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准则的实施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行为。这一规定解决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盈余的问题,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行为,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环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曾经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原来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转回没有特别的限制,只是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因此,有的上市公司往往在某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大幅亏损,然后再在以后年度冲回,借此调节利润。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发生。一些利用大量计提减值准备进行盈余调节的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在2006年剩下的时间里将以前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回, 否则在新会计准则开始执行后,这些“秘密准备”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转回,将永远费用化了,这一举动将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对暂停上市的公司及ST公司的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3.制约公司利用合并报表范围变动调节盈余一些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法是利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这样提到,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都属于其合并范围。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或提高经营状况不同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母公司需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以投资比例作为惟一的衡量标准。合并范围的确定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一变革使得一些企业通过降低或提高经营状况不同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变得无效。此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双方自愿交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避免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生。虽然这一规定不可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但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4.制约公司利用企业合并调节盈余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较,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的控制,更加侧重实体理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并且可以确认购买商誉,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为了避免利润的操纵,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基础。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更加注重实质性的控制,只要是母公司能控制的子公司吗,不一定考虑持股比例,都需纳入合并范围;持续经营的所有权益尽管为负数,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法的处理方法:即对于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不形成商誉,合并对价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权益项目。这一规定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发育,谨慎地使用了公允价值,规范了企业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