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会计》讲义.doc
国际比较会计教案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2005年9月12月第一章 会计与环境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功地加入了WTO组织。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自身特殊的国情,导致在各种经济贸易与经济交流过程里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必将对我国会计理论及实践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研究会计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各种环境因素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影响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会计也与影响它的环境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会计环境是会计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它是由会计外环境和会计内环境组成的。会计外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律中与会计工作相关联的部分,主要包括会计行为主体的各种功能、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法律制度等因素;会计内环境是会计发展的历史及其实践活动的产物,它具体体现为会计的各个发展阶段里会计人员的价值道德观念、会计工作所应运用的各种方法、理念、对象、手段、内容等会计自身的因素集合。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 1、经济因素。在影响会计的所有各种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不仅直接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间接地对会计产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整个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就越高。直接对会计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主要有各国的经济体制及其发展水平、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国家的经济调控手段等。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已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型经济,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开放的、但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工作因其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它也会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以完善和发展。我国因自身的特殊情况,会计制度与国外会计制度间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将直接影响以后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有效地进行。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必须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加以吸收利用。事实证明,改革开放20几年来,我国政府和会计行业不仅成功地制订和贯彻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而且政府根据国际形式的不断变化并有步骤地颁布、实施具体的行业会计准则和规范,在借鉴国际会计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使我国会计体系不断地完善。会计工作维系着国力的兴衰、政权的安危、企业的盛衰、经营的成败,并在加强企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推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会计起到了完善作用;反过来,会计的不断完善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2、政治法律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会计制度也要体现政治体制的优越性。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原有会计制度中与我国现有国情不相符合的部分近年来一直为大家所研究探讨。政治环境因素实施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政府所执行的政策、制定的规章及颁布的法律条款去实现。政府通过立法可以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这包括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和税法等。如英美法系的国家在法律上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因而就要求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予以确认和计量,对库藏股份则不予确认纳入股本;而在强调“形式重于实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反之。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没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纷繁复杂的会计工作,将会导致我国经济混乱不堪。随着各种会计行业规范的出台,使得各行业有了法律保障和行为准则。这不仅加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会计法律体系,也在间接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会计工作是搞好经济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基础。而要加强经济管理,就必须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坚持在法制的轨道上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会计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价值取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各国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这些将制约着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信念,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这对会计制度改革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集体主义的会计文化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仍然以政府的决策为主导,这样才能确定会计制度的法定权威,使信息的披露更具可靠性,从而建立公众的信心,使经济可以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人主义倾向的加强,它使得不同利益集团将更多地参与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对会计立法的监督之中,会计制度的改革将不再仅仅由政府决定了,而是由市场需求所推动,从而给会计业内带来了新的变化。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人们长期受到儒教的熏陶。中国的传统文化偏好中庸,对不确定的事项比较谨慎,遇到特殊问题都会以老眼光来衡量,比较保守,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因此,中国一贯采用统一会计制度和保守的核算方法。由于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科学、理性、和自主的外部文化,会计准则逐步从过去的大一统的会计制度中解脱出来,会计人员也有了灵活处理会计业务的余地。强调统一性的倾向有所减弱,开始鼓励会计界灵活地制定会计制度,力求在会计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就可以任意改变或曲解会计政策。 (二)内部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会计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会计专业环境。会计专业环境包括会计目标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环境、专业导向环境、会计主体环境等因素的集合。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发展的方向,所以也是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重要环境因素。 1、会计目标环境。会计目标简单说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和要求。由于会计工作的最终表现成果体现为会计信息,显然是因为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产生了设置会计的目的;因此,会计目标的中心内容就是会计信息。具体而言,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然,会计目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跨越了会计内、外两环境,即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调整会计目标,同时作为会计的起点,在会计系统中为会计实践活动指明目的和方向。也就是说,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独立影响会计工作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连接会计内外环境的桥梁,因而其对会计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会计人员素质环境。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作用的真正发挥和对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且在相同的目标前提下,在综合素质不同的会计人员身上会反映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与其他任何一门专业岗位的管理人员相比,企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最高的。然而,由于经济、教育科学、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优秀的会计人才极为稀缺。要想真正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还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 3、专业导向环境。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已被会计实践证明确有不适应市场经济之处,尤其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会计政策明显滞后,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措施,如加速折旧方法的准入,制造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坏账准备金的计提等等。 4、会计主体环境。没有会计主体便没有会计行为,会计主体与会计实践这种关系决定了会计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程度:会计与会计主体共存亡。会计主体的构造差异决定着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而且会计主体的性质差异影响着会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所以说如果缺少以上任何一项条件,会计体系将不可能完整。 二、我国会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环境存在不足和漏洞 这几年来,我国为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环境,陆续出台或修改完善了不少法律法规,如证券法、会计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准则的出台,对遏制会计造假行为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由于我国立法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上述许多法律法规过于保守和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是拖了后腿。而且部分法律法规划分过于笼统,没有就细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使违法行为有机可趁。究其原因,会计法律环境存在问题是会计违法的主要根源之一。 第一,会计受法律制度自身科学性与否的制约。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规律性,如果刻意违背其自身规律就会导致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会计法规的制定也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制订工作,必须要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如果制订的会计法规缺乏科学性,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留有余地,从而影响国家正常的会计工作。我国由于法律体制上种种矛盾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会计违法与会计失真情况比较突出,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会计工作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会计受会计法规的可操作与否的制约。在各类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其可操作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成败。由于我国立法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使法律往往脱离了实际的会计操作。部分会计人员正是由于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才会改变会计操作程序,甚至违法犯罪。 第三,会计受相关人员法律意识的制约。大家都知道,人们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人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减少。由于在我国会计人员长期不太受重视,以及会计人员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道德水准普遍较低。正是对法律的无知与漠视,才导致会计人员铤而走险,为了一点点的经济利益而使国家蒙受经济损失并使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 第四,会计受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情况的制约。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的执行情况是制约会计违法产生的关键。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但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足,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不力,客观上导致了对违法行为的放任自流。尽管新会计法强化了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会计造假的产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总的说来产生会计虚假信息的风险仍然较低。 (二)政治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日益成熟和多元化,势必导致各利益主体间矛盾的激化。行政管理部门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不法行为,就会导致会计作假。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个别地区或部门,特别是某些领导为了突出自己任期内的所谓“政绩”,不顾社会公众的利益,明确要求所属企业必须夸大其工作上的“业绩”,而企业为了能完成“任务”只能铤而走险;也有些管理部门严重失职,只追求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管理不严,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更是不闻不问,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也有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会计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职能,会计违法行为得以滋生;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良竞争长期存在的话,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会计违法与腐败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三)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有些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并直接参与伪造、虚报虚假会计资料;有的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置法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顾,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部分会计中介机构违背法律,带头弄虚作假,充当被审单位的保护伞,做出虚假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不讲诚信原则,见钱眼开。正是这些害群之马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给人以不信任感。因此,必须根除会计违法行为,提高会计人员自身道德和专业能力。 三、解决会计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严肃财经法纪,严格执法 各种会计法律、法规都需要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因此这就需要立法机构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全面地总结当前会计工作具体情况与各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我国特殊国情进行必要的修改,以缓和当前这种复杂的局面。如果会计法规模棱两可,操作性不强,其贯彻执行就会大打折扣,不法分子就会乘虚而入。我们在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法律法规时,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内容,使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避免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发生。当然,在对会计准则修订与完善的同时,要注意保持会计准则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其次,国家要严格筛选执法队伍,裁汰素质不过硬人员。用法律的权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二)加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对会计的行政干预 个别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应放弃功利思想,摈弃所谓的“政绩”,全心全意为人民和经济建设服务。不要向企业多摊派工作任务,这会迫使企业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相反地,也不能放松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更不能不闻不问。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因此,就需要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财务约束,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根治会计信息失真。还必须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工作的建设上,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上,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企业管理上来认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消除会计违法现象。并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和“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工作秩序的意见”,控制内部人员在职消费,规范内部人的财务会计行为,强化财务公开,并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四)加强科技进步,改进会计教育工作 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会计的发展。教育是会计环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其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教育也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我国的会计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解决方法主要有: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环境的需要。 (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相关部门应多举办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学习会等,让会计人员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下,十分有利于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的变化情况;能够通过会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入世”后由于WTO运行规则的需要,会计信息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使我国会计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培养起一支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并懂外语和计算机的国际型、复合型会计职业队伍。第二章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协调首发在会计准则的协调。本文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概念、目标及方式入手,讨论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前景,并对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般的建议。 一关于会计准则协调的界定 从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比较来看,会计准则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与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制定会计准则所依据的会计观念、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及内容详略等都有不同。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因此进行会计准则间的国际协调成为必要。何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呢?说法不一,有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国际化等,但实际上都是指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即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它包括认识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特性,并将他们的目标进行调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减少或消除障碍,增加险乎之间的共同点,使之趋向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使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和等同性。从这里大致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即使增强世界各国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并使之逐渐趋向一致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问题是消除障碍,借助与一些国际性组织和专门机构的活动进行,划定一定的差异范围,保留某种可选择性和折中性而实现的。 一般来说,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国际规范化或标准化进程的先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基于目前会计国家化的现实情况,为消除各国会计准则差异,促进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发展而不可逾越的阶段。尽管人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当然,各国的种种会计差异,如会计立法差异、会计惯例差异等,也最终都要反映到会计准则上来。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正是这种“协调”的立足点。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种有目的的国际性活动,其最终或最高目标是建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统一性;其次才是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协调,在各国较好地实现其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一定的范围或界限内趋于一致,以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框架。而这个可比性目标要建立在协调各国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系,促进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各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准则机构对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国际沟通和协调,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保障。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方式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作为世界范围的活动,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各国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更困难的是还要面对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背后的会计环境差异。其复杂性给协调工作带来了艰巨。因此在协调过程中要结合本国情况,采用相应的协调方式。其分类有:单边协调和多边协调,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所谓单边协调,是指在协调中一方以另一方的会计准则为标准而采取协调措施,向它看齐靠拢。像我国在50年代全盘照搬或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和模式就属此类。而多边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协调方分别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标准靠拢,以达到各国可接受的程度。像现在的欧盟即属此类。这将消除各国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就业等。所谓主动协调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影响下,一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而自动采取的协调行动。比如一国吸收IASC的一些准则,针对FASB中相关准则对本国准则进行改革等。而被动协调是迫于外界压力,如不采取协调措施就会失去某种利益而不得不作为的协调行为。例如我国的会计改革迫于加入世贸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一种被动协调。总之,单边协调通常是协调双方总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经济或政治或军事上依附与对方的一方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多边协调是在独立、平等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协调行为。主动协调则是某一协调主体为了采取自己的利益或顺应趋势或自觉采取的协调方式,它通常由游离与一个大整体之外的某一协调主体,或者协调中势力相对较弱的一方所采用。而被动协调是一方有求于另一方,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另一方,而协调又作为交换利益的条件时,它不得不作出协调的选择。 当然,对于协调方式的采用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对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与分析,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等等,都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事情。因此会计准则的协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分阶段进行,逐步推进。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前景。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是指以国际会计准则(IAS)作为统一标准,衡量并消除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促使它们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过程。而这个协调过程就是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是各国会计准则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途径之 一 。 而各国会计准则要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必然要向国际化靠拢,从而达到一定的标准及规范的程度。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活动越来越普遍,会计市场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也将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其国内及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直接导致改过的经济后果的变化,因而哪个国家也不会对此轻易表态和行事。但态度的慎重不等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可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更大利益。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必将火热。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在有关国际区域性的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其前景是乐观的,像一些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职业性组织包括金融、证卷交易、会计、审计等组织,它们为维护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而积极进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推行和实施,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必将对国际准则的推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会计准则国际性协调的功效不仅仅只表现在会计和经济方面。通过这种协调活动,使各国政府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产生联合,使它们之间保持经常联系,并使它们相互认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这种协调活动,可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强交往,优化国际会计的互动环境,使得政府支持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又促进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我国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建议。 由于我国国情的约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些部门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混乱,而现有的会计已远滞后与客观需要,会计制度方法体系的务实性与超前性脱带。再者,缺乏对国外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一些会计学者研究西方的会计发展仅限于翻译或介绍,没有消化和推陈出新,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整个学术界学风不严谨,学术研究缺乏自由气氛,短期功利主义取向严重,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对此建议如下: 1. 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寻求最佳切入点,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2. 积极参与全球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注重国外会计的新发展和新领域,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方面的做法,注重案例分析等。 3. 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要使会计体系的务实性研究与超前性研究相辅相成,并围绕具有国际化精神的会计准则和体系展开配套的改革 4. 加大我国会计界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与理论。第三章 美国会计所谓会计模式,是对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化会计实践活动的综合或描述。世界上很多学者按不同的标准对各国会计模式进行了分类。格哈特·米勒(Gerhard Mueller)教授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不同,将各国会计模式分为四类,其中美国会计模式属于独立学科模式,即:美国企业的会计概念、程序与方法,是在企业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独立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会计实务,强调确保企业收益决定的现实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公正性与连续性;P·H·阿伦(P· H·Aron)博士根据保护谁的利益,将各国会计模式分为五类,其中美国会计模式单独成为一类,美国会计强调企业会计主要应保护权益性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另外,根据各国所依据的经济体制不同,美国会计又是一种典型的竞争性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即:美国实行自由企业制度,公司法对企业注册几乎没有限制,保护竞争,限制垄断,通过法律来干预经济,法律体系完备,在美国,企业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的制约,目前,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_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美国会计对世界各国会计的影响很大。本人通过对美国会计模式的分析,总结了美国会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 一、行业自律的会计管理 美国会计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较少依赖法律,政府的作用较小。在美国会计管理史上,素来就以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为准绳进行管理。美国是由50个州组成的联邦,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机构,这些机构具有在其辖区内控制经济活动及课征税赋的广泛权力。就联邦范围而言,美国不象英国以公司法作为公司组建和经营活动的法律依据,在会计方面也没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有关条款规定。 二、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准则 美国现行实务中执行的会计准则都是由美国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如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订的,但要经过政府机构_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认可并由其颁布。虽然美国的证券法与证券交易法赋予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方面拥有最高权威,但自证券交易委员会建立以来,它一直把行使这种权力限制在监督作用上,准许并鼓励民间职业团体在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保持主导地位,且对会计准则制订活动的干预迄今为止相当少。所以,一直以来,美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来完成。第一个介入会计准则制订工作的民间机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前身_美国会计师协会(AIA)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它从1939年到1959年共发布了51份会计研究公报;1959年,CAP被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取代,从1962年到1973年共发布了31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和4份公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自1973年成立至今,一直负责制定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与CAP以及APB不同的是,它不属于AICPA,为了防止来自外界方面的压力,FASB的7位成员都是专职的,进入委员会之前,他们必须中断以前的全部业务或职业联系。7位成员中,3位来自职业会计实务界(CPA)、2位来自产业界、1位来自学术界、1位来自政府部门 。FASB发布的文告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以及财务会计准则解释(FASB)。 三、充分披露会计信息 美国会计主张主要保护企业股东的利益,提倡充分揭示会计信息。比如美国的股份公司的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股东权益变动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注释等共同组成。 1.美国的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主要有帐户式(水平式)和报告式(垂直式)。在资产负债类别、项目的排列上,也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按照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由大到小(或期限由短到长)顺序排列,这称作“流动列前”。这是一种传统方式,应用比较广泛。与此相反,也有把非流动项目排在前面的,这称作“固定列前”,适用于采矿业、公用事业等固定资产占重要位置的行业。除此之外,也存在其他的排列方式。如以经营投资业务为主的投资公司,往往把投资项目列在资产部分的最前面。 2.美国的收益表,有多步式和单步式两种格式。多步式与我国惯用的利润表格式相类似,在表内将各种收入和成本费用项目分类排列,分段计算,以反映销售毛利、经营损益等中间指标,再加减非常性损益后,得出税后净利润或净亏损。单步式则简单地把一切收入项目列在一起并求出合计;把一切成本费用和损失项目另外列在一起并求出合计;两个合计的差额,即是企业的净收益或净亏损。这种格式不反映毛损益、经营损益等中间计算结果,编制程序比较简单。特别是在几个年度对比的情况下,表的设计和编制更显得便利。美国的公司企业采用这种格式的占较大比重。 3.美国股东权益变动表是反映股东权益中各项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告。这种资料对企业管理当局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报表的编制却有很大的灵活性。就最完整的格式来说,表中要把股东权益中的普通股资本额、优先股(按不同种类和规定的条件进一步划分)资本额、留存收益额以及库藏股份额等以专栏列出,分别反映期初、期末余额以及本期的增减变动的具体情况。在表中,通常还设置一栏总计数字,以反映股东权益总额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留存收益以外的其他股东权益部分未发生变动,则往往不单独编制股东权益变动表,而只把留存收益的变动结合在收益表内加以反映。更简单的做法,是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对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加以说明。 4.美国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最初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基础有以现金为基础和以营运资本为基础两种方法供选择。1987年11月FASB发布了第95号财务会计准则要求会计年度在1988年7月15日后结束的企业须按现金基础编制,报表的名称也由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改为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结构,简单说来,即是将一定期间内影响企业现金(包括现金的等价物)增减变动的各种因素,按营业活动、投资活动和财务活动分类、分项列出。表中还列有期初和期末的现金余额,据此可以掌握企业现金流量的全面情况。 5.报表注释。可能与美国会计崇尚信息充披露有关,美国对报表注释极其重视,是财务报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条目繁多,而且篇幅硕大。有的多达10页以上。其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部分: (1)会计政策揭示。会计政策揭示涉及到诸如存货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收入的确认、费用及所得税的递延与摊转、某些债务的处理、职工福利开支的规定,以及每股盈利额的计算等方面遵循的原则和运用的方法(指对财务报表有影响者)等。 (2)财务报表中具体项目的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包括的范围很广,必要时,财务报表中一切主要项目几乎都可能被涉及。在补充说明中,不仅应对各该项目有关的情况需加以解释,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要列出一系列的明细表格和算式,详细表明数字的含义和产生过程。 (3)财务报表格式内难以反映的内容或业务情况。这部分内容也很广泛,如租赁业务合同、退休养老金计划、国外业务、外币折算、非货币交易、关联单位间交易、公司合并、重置成本资料、坏帐重整措施、资产负债表编制后续发事项等等。 除上述内容外,如果在报告期间内,企业在会计原则和方法上发生变化,就需要在报表注释中对变更的情况和产生的影响加以说明,以便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按照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分析有关资料,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四、由民间进行会计监督 美国的特点是,企业财务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能有效,也就是说,美国会计监督以民间审计著称。虽然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晚于英国的特许会计师公会,1887年才组成美国执业会计师联合会,该联合会于1916年改名为美利坚合众国会计师协会(IAUSA),该协会于1917年又改名为美国会计师协会(AIA),1957年再改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但是,由于美国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视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技术与认识方法上,都超越了英国特许会计师审计,以致几经合并与调整,在目前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六大会计公司。第四章 英国会计盎格鲁-萨克逊会计体系可以明确地与大陆欧洲、拉丁美洲、亚洲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区分开来。它不仅在英美推行,而且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制度和实务。与其他国家集群会计相比,盎格鲁-萨克逊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较高。 英国是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会计职业团体的国家,在会计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鉴于殖民时期的广泛的商业贸易,英国的会计方法通过英联邦及其范例,对世界各国早期的会计实务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以及国际间剧烈的竞争,英国目前正面临新的挑战,但无可否认,英国有着丰富的会计思想。1973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Eureopean Community,1993年改称欧盟European Union)。作为欧盟的成员国,必须遵守相应的法规。例如欧盟发布的第4、7、8号指令都是有关会计审计协调的专题规定。无疑地,欧盟在成员国会计协调问题上的积极举措将影响英国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其逐渐向大陆欧洲模式靠拢;同样,英国会计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也会有所增加。 (一)会计的法律规范与监管 英国会计的立法依据主要是公司法。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是适用于在管辖区内组建的所有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颁布的公司法为英国会计模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不但规定了公司(包括公开招股和不公开招股)必须公布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关于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其后英国一直强调企业全部帐目应按“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予以提供。 但“真实与公允”在英国并无官方的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真实与公允”是指以诚实的态度披露所有真实的、可信的重要信息,不抱偏见,不隐瞒或忽略重大事实;必要时可超出规定要求披露有关细节。 自1948年公司法颁布以来,英国立法经历了几次修订和补充,除1948年文本外,1967、1976、1980、1981年(实施欧盟第4号指令)历次修订的文本都作为单独的立法存在,公司在执行或引用时,必须相互参照才能决定取舍,很不方便。这种情况在1985年公司法中才得以统一。这次修订对历次公司法的有关内容加以删改和增补以后,使之合并为一部统一的公司法规。因为全文很长,正文共25目747节,另加附则,被形象地称为“庞然大法”。1989年,英国又对前述公司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实施欧盟第7号、第8号指令。 (二)会计职业界及会计准则的制订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会计实务完全是在法律的支配下由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因此,尽管职业会计师最早出现在英国,但英国会计职业界开展会计准则的制订活动却落后于美国。 英国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称为“会计研究会”的民间团体。由于存在的时间较短,该委员会不曾留下引起后人重视的成果。其开拓性活动便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