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外国教育史教案.doc

    • 资源ID:3845082       资源大小:379.50K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外国教育史教案.doc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外国教育史 课程教案课程编号:06004总学时:72 周学时: 4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教育学、学前教育 二年级开课时间: 第4学期 使用教材: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 授课教师姓名:贺国庆 郭健 朱文富 何振海 张 宛 章节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并予以评析;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概况,掌握其基本特征。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1掌握最早的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2把握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讲授法与讨论法相关内容素材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学起源论 19世纪末开始流传,将教育视为生物本能活动,认为在非脊椎动物中即有“指导”与“学习”现象。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等。2.心理学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美孟禄等,20世纪初提出。3.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是人类从形成起就在生产劳动中所进行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首创者:原苏联米丁斯基等。4.需要起源论 认为人类教育的产生并不仅与生产劳动有关,还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首创者:杨贤江。20世纪30年代提出。二、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1.前氏族时期 (约400万至1.5万年前)。生产水平极端低下,人们使用旧石器,教育仅是由成年人在生产劳动或生活中向年轻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2.母系氏族时期 人们使用新石器。 原始的畜牧业和种植业成为氏族公社成员的主要生活依靠,幼小儿童在妇女身边受教育,八九岁以后男女儿童按劳动分工分别接受教育,包括社会生活知识和宗教道德教育。后期出现教育胚胎形式的“青年之家”。3.父系氏族时期 金、石、木工具并用,产生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伦理道德、军事体育,并在到达成人之际举行“成丁礼”(或称“青年礼”)等特定的仪式,对后世影响较大。4.军事民主制时期 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剩余产品个人占有现象,从而出现特权人物,逐渐形成阶级。军事教育的地位提高。重视道德与精神教育,阶级教育的萌芽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引导学生在了解原始社会前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及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概况基础上,探讨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原因,并归纳其基本特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特点)。(一)教育内容1 劳动生产经验方面的教育2 社会生活方面的教育3宗教教育4军事教育(二)教育方法1从观察与实践中学习2从练习与教导中学习(三)教育特点1教育的平等性2教育的非形式性 分组讨论后,进行小结: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产生了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改变性质,并产生学校的萌芽。章节第二章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 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学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最早的学校。2了解亚非主要文明古国的古代教育概况及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结合汤因比的“世界文明流动说”,从而正确认识“西方中心论”。3.了解奴隶(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根本区别。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 掌握奴隶(阶级)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根本区别 比较法与讨论法相关内容素材一、巴比伦位于两河(幼发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初即有了楔形文字;公无前7世纪已形成藏有大量泥板的“图书馆”。数学、天文、医学、法律都很发达。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2,100年即有宫廷学校出现,为已知的最早的学校。书写载体:泥板。二、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00年的古王国时期即已有宫廷学校存在,为有史可稽的最早的学校。主要学校形式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僧侣学校。各类学校目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亦不同。书写载体:紙草。三、古代印度位于印度河及恒河流域。教育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及宗教性。家庭教育的地位仍较重要。有寺院学校,古儒学校等教育形式,各具特点。主要经典:吠陀。书写载体:树叶。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帮助学生在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了解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各种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进一步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一、古代埃及的教育1宫廷学校2职官学校3文士学校4僧侣学校二、巴比伦的教育三、古代印度的教育分组讨论后,进行小结:最早的文字及学校出现在东方,东方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主要类型及教育特点:1.主要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宫吏。(2)祭司学校:培养高级僧侣。(3)僧侣学校:培养一般官吏及神职人员。(4)文士学校:为初级启蒙学校。(5)古儒学校:古代印度一种私塾式的学校。2.教育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明显,一般只招收奴隶主或自由民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2)大多设施简陋,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4)脑体分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5)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总的来说,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的教育相比已有了根本的不同。思考题:1埃及的学校类型。2比较奴隶社会教育与原始社会的本质区别。 章节第三章 古代希腊的教育 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两种典型的教育模式,包括其成因和异同;探讨影响教育制度的多方面因素。2掌握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教育观点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在了解斯巴达、雅典的社会特征及其各自的教育状况基础上,着重分析斯巴达、雅典教育各自的特点,比较其异同,并说明原因。比较法与讨论法相关内容素材教育制度及实施古代希腊史前称为“荷马时代”。約从公元前98世纪进入奴隶社会.先后经过古风(前800前500)、古典(前500前330)以及希腊化(前330前30)时期。古风及古典时期以斯巴达及雅典的教育最具特征,且影响深远。一、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国家重视教育,视之为国家事业进行监督管理。(2)教育为政治服务,具有鲜明阶级性。(3)注重军体训练、性格训练,忽视文化教育。(4)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的特点 (1)智德体美和谐发展。(2)教育机构有私立(文法、弦琴、体操学校)和国立(体育馆)两种,制度化程度较高。(3)教育和生活需要紧密结合。(4)不重视女子教育。3.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成因 主要是由二者的政治经济制度(政体)、地理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所决定。二者教育特征上的重大差异亦可由此加以解释。4.影响 二者作为古代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对后世影响颇大。尤其是斯巴达的性格教育、雅典的和谐发展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二、希腊化时期的教育此时希腊本土丧失独立,但以雅典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各地。文化教育中心转移。教育名家及思想一、智者学派为公元前5前4世纪之间,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古代希腊哲学家们的称号。创立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争辩术)。最著名代表为普罗塔哥拉(前481411)。二、苏格拉底(前469369) 1.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名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古代最著名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特点: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不是将现成答案教给学生,而是从最浅近的道理入手,提出系列问题,要学生回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让学生自己作出结论。后世的启发式教学法即由此发展而来。主要方法及步骤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2提出知识即道德的著名命题。三、柏拉图(前427347)代表作:理想国,历史地位及影响。1. 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从学前到研究院的教育体系。 2. 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强调了教育服务于社会及政治的功能,成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首次提出了优生、胎教、计划生育及公共学前教育的思想,并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4强调学前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文学、音乐等)应具有教育性,从而开创“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先河。 5第一次确定了心理的基本范畴及相应的伦理学范畴(即理性、意志、感情及智慧、勇敢、节制)。6提出了重视女子教育及男女平等的思想。 7提出了“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支配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 8将培养心智能力放到首位,开创了主智主义教育传统。其弊病则是抬高理性,贬低感觉,轻视生产实践,助长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9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并影响西方的思想及文化教育达二千年之久。10由于强调神性至上、至善,从宏观上说,开创了西方教育科学的神学进程。柏氏思想精伪并存,但总的来说,堪称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四、亚里斯多德(前384322)1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儿童天性)的思想,并据此作了划分儿童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开创后世“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 2.亚氏的“白板”说后为洛克等人继承发展,成为“外铄论”。而他的“潜能发展”说则萌芽着“内发论”的倾向。亚氏对后世这两大思潮形成发展都有一定影响。3首先指出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要求教育与人的心理活动特点相适应,论证了以美育为重点的德、智、美和谐发展的原则。4倡导文雅教育,对后世亦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让学生了解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两种典型的教育模式,包括其成因和异同,并思考影响教育制度的多方面因素;掌握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一、 斯巴达的教育1社会概况2教育组织、内容与方法3女子教育二、 雅典的教育1社会概况2教育理想3雅典的学校第二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一、 智者派的教育观点1智者派产生的背景2教育观点二、苏格拉底的教育观点1生平及哲学观2苏格拉底方法三、柏拉图的教育观点1生平及哲学观2教育观点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1生平及哲学观2教育观点在了解斯巴达、雅典的社会特征及其各自的教育状况基础上,分组讨论斯巴达、雅典教育各自的特点,比较其异同,并说明原因。思考题:1雅典的和谐教育理想2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的比较3苏格拉底方法4柏拉图的教育最高培养目标章节第四章 古代罗马的教育 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的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状况;2了解以西斯罗和昆体良为代表的罗马教育理论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1了解古代罗马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与古代希腊的联系。2掌握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历史法与讲授法相关内容素材教育制度及实施一、 王政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主要是军人与农夫的教育。以家庭教育形式为主。二、 共和时期(前509前30)以演说家的教育为主。主要有初等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三、 帝国时期(前30476)与独裁政治相适应,(1)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官吏和顺民。(2)加强国家对学校的控制。(3)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4)基督教教会地位的变迁。在后期逐渐控制了学校教育。并成为后来中世纪基督教会控制学校的根源。教育名家及思想一、西塞罗(前10643)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素养的雄辩家及“人文之学”的概念。二、昆体良(约3595)罗马时期的教育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昆氏的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此书也是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主要观点是:(1)论述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驳斥了少数人才能受教育的陈腐观点。(2)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还首次提出,要将学生分班,实施集体教学。(3)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4)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5)论证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主张因材施教,教学要量力而行,劳逸结合,课业按多样性原则编排,反对体罚等。三、普罗塔克(约46118)儿童教育家。对儿童时代教育的意义,天性与教育,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均有深入探讨。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在让学生了解共和早期和晚期罗马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思考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特点;掌握帝国时期罗马教育行政制度;掌握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第一节 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一、共和早期的教育1社会概况2农民-军人教育二、共和后期的教育1社会概况2雄辩家的教育三、帝国时期的教育1教育目标的改变2国家对教育的控制3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改善四、基督教对罗马教育的影响1基督教的兴起2罗马学校教育的消亡第二节 古代罗马教育理论一、西塞罗的教育观点1生平2最高培养目标-雄辩家二、昆体良的教育观点1生平2教育目标3论教育与天赋的关系小结:古代罗马是欧洲第二个典型的奴隶制国家。总的说来,罗马文化堪称希腊文化的继续。主要教育特征是: 1. 教育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服务于奴隶主阶级。2模仿希腊的较多,自已独创的较少。 3和希腊比较起来,有更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工作实践,故比较重视课程问题与各种教育方法的研究。以昆体良为代表,在这方面取得较大成果。4.教育在罗马后期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以培养帝国的官吏和顺民为目的,为此加强对学校的控制,为后世初步树立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体系的先例。章节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早期与中期的教育 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欧中世纪早期和中期的教育状况;了解经院哲学对教育的影响,了解中世纪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1了解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思想上宣扬或推行的主要观点、政策以及对文化教育的影响。2了解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变化的基本线索及后期的进步(包括进步的原因)。历史法与讲授法相关内容素材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一、社会特征中世纪前期指的是511世纪。西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缺乏自己文化的蛮族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基督教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领域都占据独尊地位。在思想上,教会宣扬的观点或推行的政策有:1.原罪说及赎罪论 教会引证圣经,宣扬自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其后代及子孙就有了原罪;人必须皈依上帝,人生在世要不断用自己的血汗来洗涤自己的罪恶,才能求得上帝的赦免和救赎。2.禁欲主义 教会宣扬“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只有压制人的情欲,摧残肉体才能得救。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成为基督教会倡导的世界观的主要特征。3.蒙昧主义 即愚民哲学,禁止文化教育的传播,禁绝独立思考。教会鼓吹一切认识都来自“神启”,“无知是信仰之母”,“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经上提出来了”,迫使科学与哲学成为教会恭顺的奴仆。4.文化专制主义 即用强制手段禁止并扼杀一切与基督教教义不同的精神文化的滋生、传播。由于基督教宗教蒙昧主义的黑暗统治,阻碍了科学及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明的衰落及普遍的愚昧。二、儿童观1. 原罪说 认为人生来染有原始的罪孽,人性恶。2. 预成论 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要求按照成人标准去规范儿童。三、教育的主要特点 1.文化教育基本由教会垄断。 2.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其目的主要是训练僧侣、封建官吏、骑士,以及对平民进行宗教教育,以维护封建主的统治。四、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1.教会教育 包括招收僧侣及贵族子弟,以培养僧侣及封建官吏为主要任务的寺院(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及招收平民子弟的教区(堂区)学校。教育内容中,神学处于“王冠”地位,此外还有贯穿宗教目的的“七艺”(在寺院及主教学校中)、无体育。强迫学生盲信盲从。 2.骑士教育 教育对象为世俗封建贵族子弟,主要在贵族家庭中和生活实践中进行,大致采用易子而教的方式。目的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既虔敬上帝,又能维护封建统治的纠纠武夫,文化知识则无足轻重。3.宫廷学校 设在宫廷中,以培养王公贵族子弟为己任。西欧中世纪中后期的教育一、 社会特征欧洲中世纪后期指的是1113、14世纪。这时社会发生明显变化。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市民阶层;2 王权和教权斗争加剧;3 十字军东征及后果;4 异端流行。上述变化(及事件)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导致非正统的世俗性教育的发展。二、经院哲学及影响经院哲学是西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其目的在于用抽象推理的方法论证基督教的教条,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其特点是(1)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支持信仰,使科学与宗教调和;(2)崇尚空谈,脱离实际,烦琐无聊;(3)内部存在两派,包括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于“共相”存在)与唯实论(认为“共相”先于一般事物存在),彼此展开斗争。经院哲学对这一时期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影响颇大,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与学风方面。三、城市学校的兴起城市学校是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及经营工商业的实际技能而应运而生的。包括行会学校(初等教育性质)及各种专门学校(中等教育性质)等。在初等教育性质的城市学校中,教育内容除宗教教育外,注重读写算训练,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成为近代小学的前身之一。具有中等教育性质的城市学校后来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之一。四、西欧中世纪大学1.产生的条件 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城市及市民阶层兴盛、各种政治势力相互斗争的产物。从文化渊源上看,主要来自两方面:(1)通过阿拉伯人输入古代东方及希腊、罗马文化精华;(2)通过十字军东侵带进拜占廷和东方文化。2.特点 (1)设立文、法、医、神四科;(2)学习年限为1014年;(3)实行自治,并有较多的特权;(3)学校中有一定的学术自由风气;(4)以“学位”认可学生的学历成绩。3.意义 (1)是新的社会因素的反映;(2)突破了教会对高等教育的垄断;(3)推动了世俗文化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为文艺复兴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4)标志着现代欧洲大学的起源。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让学生了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和思想意识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着重掌握:中世纪教会学校的类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概况;骑士教育产生、发展、衰落及其概况;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发展和意义;城市学校的产生、概况及其意义。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一、教会教育机构1修道院学校2教堂学校3教区学校二、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1目的 2内容 3方法第二节  骑士教育一、骑士教育产生的背景二、骑士教育的实施第三节 经院哲学对教育的影响一、经院哲学的产生与派别1经院哲学的产生2经院哲学的派别3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4对教育的影响第四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一、社会背景1政治经因素2文化因素3其它因素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管理类型1学生领导的大学2教师领导的大学三、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四、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五、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是一种行会组织2是超越地区和种族的团体3享有高度自治和其他权利4专业设置以神学、法学、医学、文学为主第五节 行会教育和城市学校一、行会教育二、城市学校(课外自学:第六章 拜占庭和伊斯兰国家的教育)章节第七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条件及其思想体系人文主义。2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重要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观点及其历史进步意义、局限性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文主义的一般特征以及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历史法与讲授法相关内容素材文艺复兴运动及人文主义教育一、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是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产生的因素及条件:1.思想基础 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及教会内部的腐败导致基督教权威的逐渐丧失。2.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导致庄园经济逐渐崩溃。3.社会基础 中世纪后期农奴起义及14世纪黑死病的流行的影响。4.文化基础 古典文化的广泛传播。上述诸因素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思想、经济、社会基础。 二、文艺复兴的思想体系通常称为人文主义。特征:是一种崇拜现实、崇拜人,并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中古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宗教桎梏。城市市民长期以来向封建统治者争取政治和经济自由的斗争,至此形成系统的理论。三、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1 改变了对教育对象和教育作用的看法,重新提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2 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学校形式趋向多样化。3 教育内容大大扩充。4 注意儿童身心特点,采用新教学方法。重要人文主义教育家一、维多里诺为文艺复兴前期的著名人文主义学者及“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创立“快乐之家”,推行通才教育。二、拉伯雷法国人文主义者。创作巨人传,主张培养博学的人、全知全能的人。三、蒙旦法国人文主义者。创作散文集,主张培养通达人情事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贵族绅士。认为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判断力,反对盲信盲从。其思想后来对洛克产生很大影响。四、伊拉斯谟荷兰人文主义者。创作愚人颂及一个基督王子的教育。对教育、环境的作用及教学方法、德育作了深入探讨。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推崇古典文的教学,对后世有消极影响。五、莫尔及康帕内拉分别为英、意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作分别为乌托邦及太阳城。其中莫尔不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也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预言者。乌托邦及太阳城中的教育体系。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让学生在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经济、政治和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上,重点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维多里诺、埃拉斯谟、拉伯雷和蒙旦的教育思想;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和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一、社会背景1经济基础2政治因素二、人文主义的性质1文艺复兴的含义2人文主义的性质3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三、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1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新人2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3扩充教育内容,重视德、智、体、美4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节 人文主义者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与观点1生平与快乐之家2教育理想、内容与方法二、伊拉斯谟的教育主张1生平和著作2教育主张三、拉伯雷的教育观点1生平与巨人传2教育的作用与目的3教育的方法四、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1莫尔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的背景2教育思想小结: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产生是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进步。它对改变中古时期性恶论(“原罪”说)、预成论的儿童观,克服禁欲主义对人的束缚,恢复(或确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按照儿童身心特征施教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世的进步教育家们均从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中获得诸多启示。人文主义教育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脱离广大劳动群众。(2)并未摆脱宗教迷信。(3)“言必称希腊”的结果助长了崇古的倾向,导致了崇尚古典的新的繁琐主义学风,后被保守势力利用。章节第八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课时3学时教学目的了解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概况。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把握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相关内容素材宗教改革运动及其特征宗教改革爆发于1517年,为文艺复兴后,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又一形式。其斗争矛头直指天主教会,主张建立新教以取代旧教。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以一种符合于资产阶级要求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宗教。新教与旧教的主要区别是:(1)反对旧教的陈规陋习;(2)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3)对禁欲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比较起来,带有广泛群众性,参加者涉及社会各阶层,故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 主要新教教派的教育活动一、路德教派为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其领袖马丁·路德不仅是一位宗教改革家、亦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他大力倡导强迫义务教育,主张国家通过教会办教育,建议设立三级学制。上述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最早的以政府名义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在德意志土地上诞生(1619于魏玛公国)。 梅兰克吞与斯徒谟的教育活动。他们分别是拉丁中学及古典文科中学的创立者。二、加尔文教派为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领袖为约翰·加尔文,亦主张普及义务教育。三、英国国教会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但与其它新教教派有所区别,仅组织系统改变了,但承袭了旧教的主要教义及仪式等。故宗教改革后,英国并未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当局仍恪守政府不过问教育的旧传统。耶稣会派的教育活动耶稣会派系隶属于罗马教廷的一个准军事组织及教育团体,为捍卫罗马教廷的利益而创办。注重中高等教育。在教学制度、形式、方法及师资培养方面有所建树。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引导学生在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性质的基础上,探讨宗教改革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并归纳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政治经济原因2新旧教的区别3人文主义者的贡献二、宗教改革的性质三、路德派的教育活动1路德的生活年代2路德的教育主张3梅兰希顿和斯图谟的教育活动四、加尔文派的教育活动1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2加尔文派的教育影响五、天主教会与教育1耶稣会的教育活动2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小结: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进展及主要特点:1积极面:(1)出现了公立的学制和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思想与法令。(2)各级学校(尤其是平民小学)有了较大发展。(3)中等学校开始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办学,班级授课制产生。(4)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查考核及师资培养的萌芽。(5)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文字基本定型,对普及初等教育有重要意义。 2消极面:(1)在新、旧教的学校中宗教仍占据重要地位。(2)新、旧教均接受了古典文化,要求宗教信仰与人文学科结合。(3)近代双轨学制初现端倪。思考题:宗教改革对欧洲初等教育的影响。章节第九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系统了解夸美纽斯有关教育目的、作用、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和道德教育等教育教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1.理解夸美纽斯的重要教育思想。2.了解夸美纽斯对教育的重要贡献及其历史地位。历史法与讲授法相关内容素材一 时代、生平、世界观夸美纽斯(15921670)生活的时代是西欧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也是宗教改革后的战乱时代。夸美纽斯从小接受神学教育,同时也深受文艺复兴以后新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世界观中,体现出人文主义、唯物主义感觉论以及民主主义的进步倾向,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同时也保留有大量宗教唯心主义的成分,对统治者们抱有许多天真的幻想。毕生致力于恢复民族独立及改良教育的工作。教育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人类改进通论等。二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从宗教引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来世的永生作准备。但又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便通过使德智体和谐发展来为来世作准备,故其教育目的论点采取的是旧瓶装新酒的手法。对教育的作用(包括社会作用及在人的形成中的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三 泛智论泛智即广泛全面的科学、智慧。泛智论是关于让所有人掌握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一切有用的知识的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性,成为夸氏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亦可视为其教育理想。四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普遍的法则,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服从自然界的统一规划。教育亦然。教育中的一切均应模仿自然的秩序。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积极意义及局限性。五 学校教育理论夸美纽斯是学校教育的积极拥护者,论证了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优越性,但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试图进行改革。 1.学制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一个4级单轨学制:(1)16岁,婴儿期,母育学校;(2)712岁,少年期,国语学校;(3)1318岁,青年期,拉丁学校;(4)1924岁,成年期,大学。夸美纽斯在人类改进通论里进一步发展了上述学制。 2.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及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班级授课制及学年制理论。有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六 教学理论1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现实生活有用。针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病,夸美纽斯主张以泛智 论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大改革。2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等书中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包括启发性、直观性、量力性、循序渐进、巩固性等教学原则及方法。夸美纽斯对德育、幼儿教育、教师教育及教科书编写也多有论述及重要贡献。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夸美纽斯生活时代,生平活动和世界观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适应自然和“泛智”思想;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和课程的论述;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和教学用书的论述。第一节 时代和生平第二节 论教育作用与目的一、教育的目的1人生的目的 2教育的目的二、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 2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一、自然原则的含义1自然界的秩序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教育适应自然1教育的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2进步性与局限第四节  论普及教育和学校体系一、论普及教育1一切男女进学校 2进步性与局限性二、学校体系1母育学校 2国语学校 3拉丁学校 4大学第五节 论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和泛智教育一、论学年制1学年制 2学校工作计划二、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 2进步性三、论泛智教育1泛智思想 2学校课程第六节  论教学原则和道德教育一、论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3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4量力性原则三、论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的地位 2道德教育的内容章节第十章 1718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课时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这一时期各国教育制度的特点。2了解17世纪至18世纪各主要欧美国各级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教学重点难点及突出方法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教育发展的共性、趋势以及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法与讲授法相关内容素材英国初等教育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英国初等学校多具有宗教的和慈善的性质。中等教育英国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的类型有文法学校和公学。 1.公学 特点是:(1)创立于14世纪,原由教会创办,且宗旨为公众服务,故名;后逐渐演变为为特权子女开设的纯私立性质的学校。(2)此类学校规模不大,为单性别学校。(3)经费来自学费及捐款,只招收预备学校学生。(4)学制6年,课程以古典文及人文学科为主,注重培养绅士风度。(5)素以教学质量高著称,毕业生多升入牛津、剑桥。 2.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罗马。英国文法学校最早建于10世纪。办学特点与公学相似,惟有各方面条件稍次于公学。3.阿加德米 17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具有实科倾向的中等学校。它吸取了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理想,重视自然科学及外语课程,并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英国的各类中学与初等学校互不衔接,故英国学制属双轨制。 高等教育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仍通过中世纪建立的古典大学进行,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是特权阶层子弟。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与神学。17世纪末18世纪初,也开设自然科学的讲座。法国17至18世纪教育概况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封建主义的教育。詹森派信徒办的学校是这一时期法国教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及耶稣会派的教育活动。第一所师范学校的创办。德国17至18世纪的

    注意事项

    本文(外国教育史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