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docx

    • 资源ID:3843226       资源大小:1.84M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docx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根据2017年6月2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体方案,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2015)基础上结合四川实际编制,用以指导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工作。1 技术总则1.1 工作任务1.1.1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复核和评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位置,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危害性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威胁对象,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工作建议。1.1.2 协助当地政府制定、细化和完善防灾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对已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要重点调查其防灾减灾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治理工程的措施建议。1.1.3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单、海报、宣传册、举办知识讲座、现场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手段,逐点实现受威胁人员宣传培训全覆盖。1.2基本要求1.2.1 应遵循“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段开展。1.2.2 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成果,结合相关部门、群众报灾线索,确定排查对象。排查对象为可能受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威胁或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1.2.3 采取群专结合、人技结合、点面结合等方式,充分借助无人机航摄影像或卫星影像,全面摸排灾害隐患,科学评估灾害风险,逐点登记造册入库,逐一完善防灾预案,落实处置措施及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1.2.4 应采用对已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和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相结合的“逐点排查”方式进行,重点排查和一般排查相结合。特别要对场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重要交通干线、农家乐、地震灾区安置点、工矿企业、大型工程建设施工地和生活营区、人口聚居区等进行重点排查,借助遥感影像实现工作全覆盖。坚持逐村入户,要“沟到头、坡到顶”,逐山逐沟、逐家逐户排查是否存在灾害隐患,确保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1.2.5 应加强对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的认识和评估,尤其应评估地质灾害隐患发生高位高速远程崩塌滑坡、碎屑流以及入江(湖)河等灾害链发生的可能性。1.3 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与要求1.3.1应全面收集、分析已有的各种相关调查成果和资料,实地核查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主要包括:(1)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地质灾害新近变化情况及深化趋势预测;(3)危险区的变化情况;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4)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3.2 针对变形加剧的地质灾害体,根据其变化,重新评估危险区范围、威胁对象和危害程度;针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和威胁对象的变化,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1.3.3补充完善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更新已有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1.4 新增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1.4.1 根据遥感影像判识或群众报灾、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均应实地进行调查确认。新增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应按DZT 0261相关要求进行,逐一填写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调查表。1.4.2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调查,宜采用野外踏勘及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手段,查明地质灾害类型、成因、诱发因素、特征和危害等,对其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划定危险区,提出监测预警、搬迁避让、群测群防、工程治理等防治建议。1.5地质灾害排查信息处理1.5.1 在地质灾害排查过程中发现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第一时间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协助指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划定危险区域。1.5.2对经核查确认因灾害已发生而不存在致灾体,或因搬迁避让而没有威胁对象,或因已经采取工程治理等措施灾害已经确认为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向原批准机关提出销号建议。2 排查工作方法2.1 基本排查方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宜以资料收集、航拍、遥感解译及其他先进手段和地面调查核实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2.2 资料收集2.2.1 充分收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研究,及其他相关勘察和防治等资料。2.2.2 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2.2.3 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近期规划即将开展的工程活动相关资料。2.2.4 收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规划、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相关减灾防灾资料。2.2.5收集年度群众报灾数据、遥感数据等其他资料。2.3 地面调查2.3.1 充分利用现有高分辨遥感、航空影像或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图件,对小流域、场镇宜采用不小于1:10000地形图(其它地区宜采用不小于1:100000)、分辨率不低于1m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作为野外调查工作手图开展野外调查核实。2.3.2 应根据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并结合当地政府及群众报灾提供的新隐患信息,逐点进行排查。2.3.3 对危及县城、集镇、学校、医院、矿山、重要设施、农家乐、人口聚居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景区、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等应进行重点排查;对于小型规模,且危害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做一般性排查。2.3.4 对出现临灾征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小流域)和地段进行应急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置措施或建议,并第一时间上报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告知受威胁群众,协助政府进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2.4遥感解译或无人机航拍2.4.1 对威胁人口聚居区、且人员实地调查困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借助高精度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现状、发育特征等,并预测发展趋势。2.4.2 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采用无人机航拍或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快速查明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成灾情况。3滑坡灾害排查3.1 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3.1.1 核查滑坡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和建筑工程等的增减,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3.1.2重点核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包括滑坡体上地表裂缝、滑坡位移和建筑变形等宏观变形迹象。3.1.3分析滑坡发生变化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险情,更新危险性区划、滑坡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滑坡防治建议。3.2新增滑坡灾害点调查3.2.1 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分布区及可能造成危害影响的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滑坡成因调查和滑坡危害调查,按DZT 022.31要求填写滑坡野外调查表。3.2.2对于滑坡区,应查明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斜坡坡度、相对高度、坡体结构、植被等,了解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和地震等基本环境地质条件。3.2.3对于滑坡体,应查明滑坡的规模与形态特征、后(侧)壁和前缘等边界特征、裂缝和微地貌形态等表部特征、岩体结构和岩性组成等内部特征以及发生发展的变形活动特征等。3.2.4对于滑坡成因,应通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的比较和分析,初步查明导致滑坡发生或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诱发因素。3.2.5 对于滑坡危害,调查访问滑坡发生发展历史、人员伤亡以及建(构)筑物、田地、工程、环境等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情况,目前的威胁对象,划定滑坡危险区。3.2.6 按照DZT 0218的规定,采用滑坡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形式、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和规模等因素进行分类,对滑坡的发育阶段、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评价和判断。3.2.7根据滑坡体大小以及滑坡体滑动的距离初步划定滑坡危险区,个别情况下,危害范围还包括滑坡活动造成溃坝、堵江等引起的灾害链的危害区。4 崩塌灾害排查4.1 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4.1.1 包括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核查。4.1.2访问崩塌近期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时间、诱发因素、崩塌规模、崩落范围、灾情等,核查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形态、范围和体积等的变化情况。4.1.3重点核查危岩体的变形变化情况,包括裂缝长度、宽度、深度以及临空面变化情况等。4.1.4核查崩塌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及其对危岩体或崩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等,定性判断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4.1.5分析判断危岩体或崩积体失稳后崩落的路径和距离,划定危险区。4.1.6 更新已有崩塌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崩塌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提出防治建议。4.2新增崩塌灾害点调查4.2.1 包括已发生崩塌点和未发生崩塌点调查。对已发生的崩塌点应对崩塌体和危岩同时开展调查,对未发生的崩塌点应对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范围和稳定性开展调查。4.2.2初步调查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4.2.3访问并核实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包括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崩塌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变形、已经造成的损失。4.2.4确定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降水、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4.2.5初步判断危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规模及其运动的最大距离、路径和危害范围,应重视气垫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4.2.6调查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结构、密实度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分析崩塌堆积体可能失稳的因素,判断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4.2.7 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带宽度初步划定崩塌隐患点的危险区,查明威胁对象,进行险情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等方面的防治对策。4.2.8 按DZT 0261要求填写崩塌野外调查表。5 泥石流灾害排查5.1 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5.1.1核查新近泥石流的发生情况,包括泥石流发生的次数及对应的时间、规模、危害和灾情等。5.1.2核查泥石流危险区(包括流域内部和泥石流沟沟口)及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5.1.3核查流域内人类工程活动(修路、采矿、水电建设等)及植被的变化情况(植被类型和覆盖率变化等),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和植被变化等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5.1.4核查流域内泥石流松散物源量的变化情况,包括流域内新增滑坡、崩塌和人工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等不良现象的发育数量、规模、稳定性及分布情况,估算泥石流的物源量,分析判断泥石流的发展趋势。5.1.5 核查泥石流沟沟床的堵塞程度,查明沟床严重堵塞段及堵塞体的类型和特征等。5.1 6划定泥石流影响区和危险区,评估泥石流灾害的险情。5.1.7更新已有泥石流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泥石流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防治建议。5.2新增泥石流灾害点调查5.2.1 调查内容包括流域调查、成因凋查、特征调查和危害调查等,并按DZT 0261要求填写泥石流野外调查表。5. 2.2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5.2.3 泥石流沟流域调查5.2.3.1 调查形成区的地势、沟谷发育程度、冲沟切割深度和密度、植被覆盖情况、斜坡稳定性及水土流失情况等。5.2.3.2调查流通区的长度、坡度、形态、跌水、急弯、卡口情况以及冲、淤和堵塞情况等,根据表1对泥石流沟堵塞程度进行评价。表1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判别表堵塞程度特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60。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5.2.3.3 调查堆积体面积、形态、体积、叠置或切割情况,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和颗粒级配等,初步判断堆积扇的发展趋势等。5.2.3.4 确定泥石流流域在地质构造上的位置,重点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对地形地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阐明与泥石流活动的关系,分析地震对泥石流的触动作用。5.2.3.5 调查流域内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调查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工程弃渣、弃土、垃圾)的堆放位置、堆放形式和体积规模等。5.2.3.6 调查流域类植被分布和土地利用情况,圈定流域内植被严重破坏区和陡坡耕作区等。5.2.4 泥石流成因调查5.2.4.1 基本查明泥石流的物源条件,包括物质来源、类型、分布、储量、特征和补给方式等。5.2.4.2 基本查明泥石流发生的地形地貌条件,包括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床比降、山坡坡度和流域形态等,确定流域发育演化历史及泥石流活动的发育阶段。5.2.4.3 泥石流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包括诱发泥石流的暴雨、冰雪融水、水体溃决(水库、冰湖、堰塞湖)等因素,调查流域内降水、山洪的变化特征,尤其是最大暴雨强度及年降水量、暴雨中心位置及山洪引发泥石流的地段。5.2.5 泥石流特征调查5.2.5.1 调查泥石流的活动历史,包括历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模、泥石流泥位标高,确定泥石流发生规模和频率。5.2.5.2 调查泥石流的运动过程,测量了解泥石流的动力特征(流速、流量、弯道超高、冲击力等),估算泥石流的一次最大堆积量。5.2.5.3 根据泥石流的水源类型、地貌部位、流域形态、物质组成、固体质提供方式、流体性质、发育阶段、暴发频率和堆积物体积等分类指标,按DZ/T 0261要求对泥石流进行综合分类。5.2.5.4 采用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数量化表,根据附录B.2对泥石流沟易发程度进行评判。5.2.6泥石流危害调查5.2.6.1 调查了解历次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采用泥位调查法划定泥石流危险区(参见表2)。泥位调查法难以确定危险区范围时,可按设防的降雨频率雨量,计算泥石流流量和泥位线,并划定危险区范围。5.2.6.2 调查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淤埋和漫流、冲届4和磨蚀、撞击和爬高、堵塞或挤压河道)以及灾情。表2 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划分表危险分区判别特征极危险区1.泥石流、洪水能直接到达的地区:历史最高泥位或水位线及泛滥线以下地区2.河沟两岸已知的及预测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地区:有变形迹象的崩塌、滑坡区域内和滑坡前缘可能到达的区域内堆积扇挤压大河被堵塞后引发的大河上、下游可能受灾的地区危险区1.最高泥位或水位线以上加堵塞后的壅高水位以下的淹没区,溃坝后泥石流可能到达的地区2.河沟两岸崩塌、滑坡后缘裂隙以上50 m100 m范围内,或按实地地形确定大河因泥石流堵江后在极危险区以外的周边地区仍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影响区位于危险区与危险区相邻地区,它不会直接与泥石流遭遇,但却有可能间接受到泥石流危害的牵连而发生某些级别灾害区安全区不具备泥石发生的物源、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地区,或高于泥石流泥位的地区6 不稳定斜坡排查6.1 已有不稳定斜坡核查6.1.1重点核查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迹象及发展变化情况,包手地表变形(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地面隆起或地面凹陷等)、建筑物变形、树木歪斜或冒浑水等。6.1.2核查不稳定斜坡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包括危险区的人口的迁移、土地利用的变化。6.1.3核查不稳斜坡影响范围内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与不稳定斜坡发展演化之间的响应。6.1.4分析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自然和人为因素),判断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和发展演化趋势,划定危险区,进行险情预测。6.1.5更新不稳定斜坡资料信息,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并提出防治建议。6.2新增不稳定斜坡调查6.2.1调查范围应包括可对不稳定斜坡有影响或不稳定斜坡能危及的所有地段,判定对县城、村镇、集中安置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构成威胁的斜坡是否为不稳定斜坡。6.2.2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形态,软弱层和结构面产状、性质以及斜坡变形特征(是否出现过小规模崩塌、滑坡,后缘是否出现过拉张裂缝,前缘有鼓胀变形、裂隙与软弱结构面、地下水溢出或库水位变动带等)。表3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斜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坡脚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坡体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发育或存在易滑软弱结构面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裂隙较发育或存在软弱结构面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没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不发育,不存在软弱结构面坡肩可见裂缝或明显位移迹象,有积水或存在积水地形有小裂缝,无明显变形迹象,存在积水地形无位移迹象,无积水,也不存在积水地形岩层中等倾角顺向坡,前缘临空。反向层状碎裂结构岩体碎裂岩体结构,软硬岩层相间。斜倾视向变形岩体逆向和平缓岩层,层状块体结构地下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发育。具多层含水层裂隙发育,地下水排泄条件好隔水性好,无富水地层7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 序言内容主要包括:目的任务;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防治概况;本次排查工作方法、排查工作过程、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内容主要包括:在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简单论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与水文地质特征以及植被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应加强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其与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之间响应关系的分析和论述。第三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发育特征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数量、灾情、险情等方面排查前后的变化对照与分析;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与成灾机理;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与趋势预测。县域内受潜在地质灾害威胁人口在100人及以上的典型小流域、重点场镇、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提交专题报告,并逐点提交比例尺不低于1:10000的防灾工作建议图(注明隐患点分布位置、类型、威胁对象、避险路线、临时安置场所位置及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及其他防灾措施建议)。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排查工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建议与成效分析;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一步工作建议等。8 地质灾害分布图编制8.1 地质灾害分布图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图是以排查工作区行政区划及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图面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行政区划要素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环境要素。第二层次:各类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地质灾害用点状符号表示;规模用点状符号大小表示,规模大者应以实际边界表示;稳定性或易发性用颜色表示。排查后新增地质灾害通过不同颜色予以区分。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说明表。镶图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灾害成因、引发因素的说明,如降水量等值线图、暴雨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说明表主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危害性预测等。8.2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编制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 000 1:50 000。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以排查工作区行政区划与简单地理要素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防治重点和防治对策建议。图面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要素。简化行政区划要素,应表示到乡、镇及重要居民点;标明风景名胜区及已建和拟建的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第二层次:防治分区类别及分区界线。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定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需要保护的对象确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口密集居住区(城市、集镇、村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干线、通信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重要经济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大中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点、文化遗存、地质遗迹)、重要农业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特色农业区)等存在危险的区域应划定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第三层次:防治措施。表示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分期、防治分级、防治重点和防治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避让、治理等)。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防治区划说明表。如有必要可作重点防治地段或重点防治城镇等的镶图,比例尺适当放大。防治区划说明表主要反映重点防治区的名称、位置、面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危害,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等内容。9 其他成果9.1 数据库地质灾害数据库应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库,并结合本次地质灾害排查成果进行其更新和完善。9.2 其他附件9.2.1 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以遥感影像为底图,并在影像图上逐一分类标注排查隐患点位置(已有点与新增点应分颜色标注)。9.2.2 地质灾害隐患点典型照片集,要求每一处灾害隐患点要有全貌、受威胁对象及相关变形迹象证明等典型照片(并逐一附文字注释说明),缺一不可。9.2.2 野外调查表、视频、及其他调查手段获得的原始成果及分析报告等。9.2.3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专题报告、小流域(潜在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专题报告、重点场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专题报告等。具体编写格式参照第7章第三部分。9.2.4 宣传培训工作总结报告(含附照)。9.4 地质灾害隐患汇总一览表。附表1 *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情况统计表(1)市(州)县(市、区)基本情况完成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核)查(处)威胁情况幅员面积(km2)乡镇(个)村(个)调查面积(km2)完成率(%)乡镇(个)完成率(%)村(个)完成率(%)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其他新增点(个)原调查点(个)户数(户)人数(人)财产(万元)合计备注:1、表中各项数据均按累计值填报。2、表中所填乡镇、村及隐患点的相应工作量均须全面完成才纳入统计。附表1 *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情况统计表(2)市(州)县(市、区)群测群防预案避险搬迁调查已销号点核查一日一移交宣传培训建设工程复核新技术、新方法调查*应急转移*排查单位落实监测人员(人)预案编制(份)“两卡”发放(份)搬迁户调查(户)安置选址(处)点数(个)次数(次)场次人数资料发放(份)点数点数面积场次(次)人数(人)(场)(人)(个)(个)(km2)合计备注:1、 表中各项数据均按累计值填报;2、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是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LIDAR、INSAR等手段和方法。3、“应急转移”指当地政府根据排查单位移交的“一日一移交”资料而组织的应急转移或撤离情况。排查单位: 填表人: 审核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附表2*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信息汇总表序号市州县市区隐患点名称主要灾害类型经纬度位置行政位置灾害体规模灾情主要诱发因素发生时间稳定性评判威胁对象险情分级防治方案建议防治费用(万元)防治紧迫程度排查日期是否新增点(是、否、加剧)经度纬度乡镇村社体积 (万方)危险区面积(万m2)规模分级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财产损失(万元)现状趋势类型户数人数财产(万元)排查单位(签章):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时间: 年 月 日附表3:*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复查复核汇总表编号市(州)县(市、区)隐患点名称灾种所在位置坐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竣工状态有效性目前安全性下一步工作建议估算补充经费工程概况工程外观备注经度纬度状态竣工时间补充工程治理补充避让搬迁安置补充其它工作排查单位(签章):填表人:填表时间: 年 月 日附表4(一式两份)*市(州)*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一日一移交”表排查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报送时间排查队伍组成人员当前到达地点当前排查区域次日排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进展情况(当天汇总信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措施落实复核情况(当天汇总信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场复核、评估情况(当天汇总信息)应急处置建议(对险情紧迫、危害大或短时间难以完成整治的隐患点,提出针对性应急处置措施建议)移交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情况(接收人签名)(接收人签名)排查组负责人(签名): 报送时间: 年 月 日附表5 *市(州)*县(市、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汇总表序号隐患点名称详细位置规模(万米3)威胁状况(人、财产)防治措施建议如需治理,治理经费估算(万元)调查时间调查人(签名)排查组负责人(签名): 总工程师(签名) 单位负责人(签名)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附表6 市(州) 县(市、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汇总表编号市县(市、区)工程名称涉及主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防灾建议移交情况调查时间调查人(签名)排查单位: 复核(签名):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附表7 *市(州)*县(市、区)已销号地质灾害点核查情况汇总表编号市县(市、区)原灾害点名称销号时间(年)销号原因核查情况核查时间核查人(签名)(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如有,则简略说明灾害类型、规模、威胁对象,并提出防治措施)排查单位: 复查人(签名):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附表8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表表81 滑坡野外调查表项目名称: 表81 滑坡野外调查表(续)项目名称: 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调查单位:表82 崩塌野外调查表项目名称: 表82 崩塌野外调查表(续)项目名称: 野外编号: 崩塌平剖面图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调查单位:表83 泥石流野外调查表项目名称:表83 泥石流野外调查表(续)项目名称: 野外编号:信手图调查负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