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课件.ppt
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科学探索的脚步,1944年,艾弗里等人通过细菌转换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58年,德尔布吕克等人发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机理。1960年,信使RNA被发现。1965年,RNA复制酶被发现。1965年,遗传密码表被全部破译。1969年,巴尔的摩和特明发现逆转录现象。,中心法则,材料一:1953年之后科学家陆续认识到:DNA是双螺旋结构;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且DNA存在于细胞核内不能出来;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基于此材料你会提出哪些质疑?,RNA的形成过程示意图,RNA聚合酶,模板链,RNA,游离核苷酸,材料二:1956-1966年间,克里克、霍利、布莱纳等人一直从事翻译工作的研究。他们主要解决翻译过程中两个关键性的问题:(1)遗传密码与氨基酸序列的对应关系(2)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转变机制。,假设某基因中有一片段的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是CGCGACTACAGTCCCGGATGTACTTCGAT(其中示省略了210个碱基)若以此链为模板经转录、翻译成多肽链。,1、写出此模板链转录的mRNA碱基序列、氨基酸序列。,2.合成此肽链总共需要几个氨基酸?,3.假如该基因模板链某个碱基发生替换,是否一定会引起此基因控制的性状的改变?,4.若该基因为豌豆的紫花基因,则此基因在豌豆的每个细胞内都能表达吗?,GCGCUGAUGUCAGGGCCUACAUGAAGCUA,75个,不一定,不能,基因具有选择性表达的特点,mRNA碱基序列:,氨基酸序列:,甲硫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某些不表达的DNA片段突变不同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蛋白质不同,功能相同隐性突变被显性基因掩盖,比较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DNA的两条链,基因的一条链,mRNA,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A-T T-A C-G G-C,A-U T-AC-G G-C,A-U U-AC-G G-C,材料三:科学家通过精确的仪器发现细胞翻译蛋白质的速度非常快,真核细胞每分钟大约翻译50个氨基酸;,讨论:1、为什么细胞合成蛋白质速度会如此快?,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基因的表达方面可能存在哪些区别?,大肠杆菌(原核生物)每分钟可翻译1200个,氨基酸,比真核生物要快得多。,转录场所:,表达过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遗传信息表达示意图(局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拟核、质粒,细胞核内转录成的mRNA经加工后从核孔出来,与核糖体结合,边转录边翻译,材料四: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特明于1960年在研究鸡肉瘤病毒(RSV)的基础上创立原病毒假说:有感染力RSV的RNA是病毒DNA(即原病毒)合成的模板,而原病毒是子代RSV的RNA合成的信息。1969年他用实验证实RSV含有一种DNA聚合酶,该酶以后被称为“逆转录酶”。这个发现补充了原来无人怀疑的“中心法则”,特明因此获得1975年诺贝尔奖。,思考:各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一样的吗?,中心法则,小结,下图为原核细胞内某一区域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两处都有大分子的生物合成,图中DNA可以与有关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B.两处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配对方式均为A和U、G和C,C.处有DNA聚合酶参与,处没有DNA聚合酶参与,D.处有DNA-RNA杂合双链片段,处没有DNA-RNA杂合双链片段,D,练习,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练习,(2)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溴化乙啶、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RNA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由此可推测该RNA聚合酶由 中的基因指导合成。,细胞核,(3)用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溶胶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填序号),线粒体功能(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