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第一章公司治理基本理论课件.ppt
2023/3/23,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第一章公司治理基本理论,了解企业的演进、公司治理的产生、公司治理的定义与特征熟悉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和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理解公司治理原则的主要内容掌握公司治理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框架能够科学评价公司的治理状况,教学目标,企业的演进与公司治理产生 公司治理的理论公司治理的定义与特征 公司治理原则及框架,目 录,第一节 企业的演进与公司治理产生,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业主制企业个人出资,企业的成立方式简单;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储蓄、贷款等,但不能以企业名义进行社会集资;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收入为业主收入,业主以此向政府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寿命与业主个人寿命联系在一起。合伙制企业一般合伙人对所有债务负有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仅限于赋予其出资额相应的责任公司制企业公司制的概念及其特点 现代公司的产生公司制的类型,一、企业的演进,公司治理产生的背景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首次提到“公司治理问题”,它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源泉。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公司治理财务报告 公司治理:公司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如何分配狭义概念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广义概念公司治理指企业中关于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公司治理中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早已存在于经济与管理实践中公司治理每一步发展往往都是针对公司失败或系统危机做出的反应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泡沫,这一事件导致了英国商法和实践的革命性变化;1929年美国的股市大危机又使得美国在其后推出了证券法。,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谁控制了公司所有者抑或经营者?两权分离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发了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关注。无论是日德的法人相互持股,还是英美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消除两权分离的状况,即公司经营者控制所存在的风险。两权分离是持续存在的,公司治理也就成了公司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伯利与米恩斯(Berle and Means)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1932),该书对所有者主导型企业和经理主导型企业做了区分,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理论,从而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代理理论奠定了基石,引起了人们对股份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可能引起公司管理效率缺失的怀疑。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鲍莫尔(Baumol,1959)、马瑞斯(Marlis,1964)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3,1967)等人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点是以经理(管理者)主导企业为前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Chandler)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中通过分部门、行业的具体案例分析,进一步描述了现代公司两权分离的历史演进过程。,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高薪引起了股东和社会的不满1957年美国只有13个公司的CEO年薪达到40万美元;1970年,财富500强公司的CEO平均年薪是40万美元;1985年,美国大公司执行董事的年薪基本都在40万-67万美元之间;1988年美国300强公司CEO的平均年薪是95.2万美元;1990年,商业周刊调查中的公司CEO平均工资和奖金达到120万美元。如果加上股票期权和其他长期薪酬则达到195万美元;有媒体报道,财富杂志排名前100位企业CEO的平均年薪约为3750万美元,竟是一般员工的1000倍。,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机构投资者兴起与股东参与意识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东进一步法人化和机构化的趋势使得英美国家股东高度分散化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养老金和共同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股份。到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1000所规模最大公司的60%股权,而在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司内,他们更集体持有超过50%的股权。在英国差不多75%的英国股票皆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其中三分之一由退休基金持有。“投资者资本主义”替代“经理资本主义”,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兼并收购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兼并收购的浪潮。在这一浪潮中,股东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接受并购协议,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在1980年至1993年间,仅美国9大公司裁员就达100万人以上,员工根本没有安全感。因此,人们开始反思早期的观点(即股东是所有者,公司的目标就是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社区、政府等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也开始广泛关注公司治理。反恶意收购条款,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公司丑闻案件是引发各国公司治理改革的直接动力80年代中期,英国不少著名公司如蓝箭、克拉罗尔、波莉、佩克等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上下对公司治理的讨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对东亚公司治理模式有了清楚的认识;2001年以安然、世界通信、施乐事件为代表的美国会计丑闻又暴露了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重大诈骗案件,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轰然倒下,显示风险管控的缺失。伴随着诸多知名公司丑闻的接连披露,如何加强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投资者投资对象的选择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2001年发表的一份投资者意向报告表明:3/4的投资者表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治理同该公司的财务指标一样重要;80%的投资者表示,他们愿意出更高的价钱去购买公司治理好的公司的股票;在财务状况类似情况下,投资人愿意为“治理良好”的亚洲企业多付20%-27%的溢价,愿为“治理良好”的北美企业多付14%的溢价。,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新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产生 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家族模式 内部人控制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欧和东欧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如保加利亚、匈牙利、前苏联等)开始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转轨过程中,中央计划官员撒手放权,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有天真的乐观主义这样认为,只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同时引入股票市场,转轨就可以顺利实现,所引入的股票市场同时也具有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功能。,二、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理论,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备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 激励问题 决策管理与剩余风险承担,一、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 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 市场可以说是一种完备的契约,而企业则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不完全契约理论以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假设为前提,二、不完备契约理论,由于股东一旦与企业签约其投资将成为企业的专有资金而无法直接从企业索回并易受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承担着公司盈亏的风险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签订受法律保护的契约来得到约定的回报雪茄与保险 企业剩余分配应倾向于大股东,三、交易费用理论,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这会影响各方的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与“敲竹杠”问题 因此,应当设计某种最佳产权结构来保证最大化的联合产出 最佳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投资不可或缺的一方,四、产权理论,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定义与特征,在不同的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公司治理有着诸多含义,加之机构和个人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解,因此如何定义公司治理,诸多学者和机构的看法见仁见智。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的柯林梅耶: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一、公司治理的不同定义,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组织中只要存在代理问题及不完全合约,公司治理就必然产生。科克伦和沃特克(Phlip L.Cochran and Steven L.Wartick,1988):公司治理是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获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Keasey和Wright(1993):公司治理和责任机制在于确保代理人按照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行事。,一、公司治理的不同定义,我们认为:所谓公司治理,就是基于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形成的公司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及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权力和利益分配与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就是任何可能影响企业目标或被企业目标影响的个人或集团。包括所有者(股东,stockholders)、董事会、经理层、债权人与债务人、员工、供应商与客户、政府与社会等。,一、公司治理的不同定义,广义地讲,公司治理是公司运作的全部准则,包括法律指引、社会标准、道德行为的普遍标准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创造财富所需的效率最大化和确保控制方对利益相关者尽职这两者之间取得复杂的平衡模式。,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治理的动态性 公司治理的动态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具体的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它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其二是指不同时代的公司治理也有那个时代的独有的特点与内容。公司治理理念发展经历:70年代的管理层中心主义;80年代的股东会中心主义;90年代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和21世纪的利益平衡/风险控制。,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治理的合约性公司治理的合约性是指公司各利益关系人通过签订合约来规定各自的权、责、利。公司治理是一种合约关系,但是由于各利益关系人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特征,所以这些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只能是一种关系合约。所谓关系合约是指合约各方并不要求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而是对总目标、总原则、遇到问题时的决策规则,分享决策权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的机制等达成协议,从而节约了不断谈判不断缔约的成本。公司治理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在本质上就是这种关系合约,它以简约的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约束他们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公司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治理的法治性公司治理的法治性是指公司治理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国家为保护公司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往往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司治理。我国也通过公司法、证券法、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公司治理。公司各利益关系人的权、责、利需要在有关法律基础上加以明确。公司治理机制完善与否,取决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与否。在现阶段,我国尤其应重视对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法律责任的研究,这是我国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之一。,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治理的制约性公司治理强调公司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之间的责、权、利配置及相互制衡。在公司治理中,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监事会同时也对董事会、经理人员进行监督。不仅在公司内部要相互制约,在公司外部也还有社会审计、政府有关机构等社会力量如对公司内部人员进行监督。,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治理的价值导向性公司的本质是进行价值创造,公司治理的好坏不能仅以是否实现有效制衡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更应看它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活动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的价值导向性主要是指合理的公司治理要能保证公司对市场的适应性,公司应根据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市场的变化,较快地调整公司管理策略和投资策略,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公司治理的地域性公司治理的地域性是指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背景,公司治理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国外就存在着英美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东亚模式等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公司治理有趋同的特点,但是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各国原有文化基因的不同特点仍然会使各国的公司治理保留一定的特色。,二、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由于公司治理的多角度和多维性,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个目标函数,那么影响公司治理这一因变量的自变量主要有哪些呢?,三、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公司自身的股权结构和运行机制公司股权的分散与集中程度,亦决定了公司治理路径的根本不同:如果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则决定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代理人问题(管理者侵占股东的权益);如果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则决定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除了代理人问题外,还包括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三、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公司控股股东的身份不同身份和类型的股东持有企业所有权的成本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决策能力、对风险的判断和承受能力、对管理者的监督能力、对信息的遴选和甄别能力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差异很大。机构投资者一般中小投资者国家:代理人问题、大股东侵占和政府失灵(political failure)。,三、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公司的发展阶段及其行业特性愈来愈多的学者已经观察到现代公司其实极其类似于一个政治国家的科层结构,公司治理的民主与独裁、分权与集权模式与政治国家的治理形态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公司类型发展阶段行业特性,三、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公司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由科斯关于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原理可知,公司治理与市场的结构、市场的发育程度是直接相关的。市场环境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模式、外部人模式(outsider system)与内部人模式(insider system)。市场的信用机制、信息机制、法律机制等对公司治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三、公司治理的影响因子,第三节 公司治理原则及框架,广义的公司治理原则包括有关公司治理的准则、报告、建议、指导方针和最佳做法等,它通过一系列规则来谋求建立一套具体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维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利益,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公司治理原则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公司治理原则是不断发展的,一、公司治理原则的概念,为了满足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质量的关注,各国与各组织纷纷推出公司治理原则。,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OECD公司治理原则在1999年经OECD部长级理事会会议签署生效后,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国际基准。继2002年 OECD公司治理指导小组对原则进行了重新审议后,目前原则是体现各成员国及非成员国公司治理挑战及经验的范本。原则是一个灵活的工具,提供了适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殊情况的非约束性标准(non-binding standards)、良好实践(good practices)和实施(implementation)指南。,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确保有效公司治理框架的基础为了确保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需要建立一套适当且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管和制度基础,以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其私有的契约关系(private contractual relations)。这种公司治理框架,通常是以一国特殊的自身环境、历史状况以及传统习惯为基础建立的一套由法律、监管、自律安排、自愿承诺和商业实践等要素所构成的体系。,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股东权利与关键所有权功能公司治理框架应该保护和促进股东权利的行使。在此方面除了确保股东基本权利的行使,还应当获得有效参加股东大会及与涉及公司重大变化的决定,并得到相关方面的通知。此外公司应当披露特定股东获得与其股票所有权不成比例的控制权的资本结构和安排、允许公司控制权市场以有效和透明的方式运行、为所有股东行使所有权创造有利条件。,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平等对待股东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者确信其所提供资本会受到保护以及不受公司管理者、董事或控制性股东滥用或不当挪用。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保所有股东(包括少数股东和外国股东)受到平等对待;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能够获得有效赔偿。,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关于确保外部资本以权益和债务两种形式流入到公司,因此公司治理框架应承认利益相关者的各项经法律或共同协议而确立的权利,并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以及促进企业财务的持续稳健性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公司治理框架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所有重要事务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绩效、所有权和公司的治理。一个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推动真正透明的产生,这是以市场为基础公司监控的关键特征,也是股东得以在充分信息基础上行使股东权利的核心。一个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资本市场吸引资本和保持信心。信息披露也有助于加强公众对企业的组织和活动、有关环境和伦理标准的公司政策和绩效、以及公司与所在社区关系的理解。,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董事会责任公司治理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的受托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诚实、尽职、谨慎地开展工作,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二、公司治理原则的内容,公司治理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部分。治理结构是从静态考虑,公司治理是一种政治化、法律化的安排,具有制度性和结构性有关收益和风险的制度安排有关权力分立和制衡的结构安排和组织安排治理机制是从动态考虑,公司治理是一种持续互动的管控机制,表现出系统的无限开放性。,三、公司治理的框架,公司治理法律和政治环境,公司治理框架体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