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ppt-北师大版课件.ppt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夏(前22世纪到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与西周(前11世纪到前771)东周(前770到前256)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前221到前206)两汉(西汉(前206到25)新(8到23)东汉(25到220),的顺口溜(含年代),三分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二晋前后沿(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南北朝并立(420-589,386-581)隋唐五代传(581-618 618-907 907-979)宋元明清后(960-1279 1206-1368 1368-1644 1616-1911)皇朝至此完(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的顺口溜(含年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否定了儒家思想改革开放后:批判地继承,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士,卿大夫,诸侯,天子,学术:学在官府(贵族)学在民间,战国“士”阶层之崛起,西周春秋等级秩序,战国时期的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是当时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个阶层。战国时代,游说和从师是士进入仕途的两个主要途径。战国中期以后,各国有权势的大臣多养士为食客。,孔子 核心:仁 对统治者要求:为政以德,爱惜 民力 对人际关系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对礼的要求: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等代 儒家 孟子 仁政 性善论 仁政保民表 荀子 重民思想 性恶论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人 老子 核心:道;辩证法: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 物 道家 而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及 庄子 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顺从天命、安于现状思想 墨家: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法家:韩非子 依法治国 法术势相结合 加强中央集权,中文名:孔丘外文名:Confucius别名:孔子,仲尼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职业:教师信仰:儒学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代表作品:春秋身材高大 有幽默感 威而不猛 和蔼可亲,孔子 思想:仁 礼 核心:仁 对统治者要求: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目的:维护奴隶主等级 对人际关系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秩序,但对人尊重 对礼的要求: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个性教育)教学原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 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 教学精神:诲人不倦,儒家,创立:,孔子,思想学说,政治主张,“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伦理观)哲学:敬鬼神而远之。,“苛政猛于虎也。”,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教学精神,文化贡献,创办私学 整理六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仁者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仁”通过“礼”来实现,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的孔子:丧家犬(孔子自嘲)圣人(历代封建帝王的封赐)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妖人(洪秀全)变法先驱(康有为)民族罪人(陈独秀等)阶级敌人(四人帮)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由此你得出哪些认识?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认识: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以及阶级属性不同,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有所不同。2、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但不管后人对他是褒是贬,孔子的理想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3、把孔子置于公正、客观的天平上,我们发现他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执着的大学者。,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有教无类;(最有价)2.学习要实事求是;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4.要学思结合;5.要坚持真理;6.其它因材施教等,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庙,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 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思考,孟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核心)性善论(仁义礼智先天固有)仁政保民民贵君轻荀子 重民思想 性恶论(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特点),孟子“亚圣”荀子“儒家中的另类”异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仁”“义”(核心)性善论(仁义礼智 先天固有)仁政保民 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荀子的思想:,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重民思想“君舟民水”(民本)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特点)以德服人,哲学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荀子天论,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他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材料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的一种政治思想,他把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目的:,孔子,孟子、荀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 有人接受?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 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提示:1.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 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中文名:李耳 别名:老聃国籍:中国(春秋楚)民族:华夏族出生地: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出生日期:约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辩证法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经,西游记中太上老君,A.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B.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影响:(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家学派:老子,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辨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看不到事物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文学巨匠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思想主张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顺从天命、安于现状,生 死 皆 逍 遥,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庄子及其思想: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材料“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韩非子 依法治国 法术势相结合 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特 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思想主张,墨家学派:,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主张,“尚贤”,“节俭”“节用”“薄葬”,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法 家 学派:,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相结合,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课堂探究1: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课堂探究2: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课堂探究:,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恶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继承老子的学说,逍遥,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 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古为今用,3、百家争鸣的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引发了社会危机(国家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问题严重);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2)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主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2、董仲舒,A 历史地位:,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B 思想特点:,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C 著作:,春秋繁露,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生平,3、新儒学的内容,A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3:“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材料2:“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2、新儒学的内容,A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B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为人处世标准,C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为政治服务,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2、董仲舒,3、新儒学的内容,5、新儒学的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4、新儒学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吾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汉宣帝,6、汉武帝采用新儒学:,A 原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 措施:,(根本原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C 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利于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但儒学独尊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消极影响),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实质:,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法家:,道家:,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说话的现象?,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民本思想,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性。,“民贵君轻”的观点。(1分)“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2分)唐太宗时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趣味百家,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评价新儒学,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