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浙江省出口贸易可持续性研究综述.doc

    • 资源ID:3826994       资源大小:109.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浙江省出口贸易可持续性研究综述.doc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浙江省出口贸易可持续性研究综述前言出口贸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浙江省作为出口贸易大省,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年来,学术界针对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以及出口贸易的增长趋势及贸易潜力,有了比较广泛和成熟的讨论。他们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利用不同的模型及研究方法,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原因及趋势做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就当下的出口贸易现状提出意见,希望得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一、关于出口贸易增长的研究出口贸易是国家及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就出口贸易增长的研究来说,学者们主要从市场环境、人力资源要素、国际分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向出发,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出口贸易的增长做一定分析,基本肯定了上述要素与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并就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一)市场环境在波特1的“国家钻石”框架中的政府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影响四个基本因素,即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我们可以对这四者中的每一个因素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国家竞争优势。波特认为政府在保持产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是从属性的。其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存率提高的良好环境,提供高素质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完善的基础涉世,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等等。政府的制度、政策应给产业发展提供优良市场环境,以促使产业竞争力提升。张钱江、顾国达(2008)2认为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是外贸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加入WTO。中国入市10年,中国外贸增长惊人。作为东部沿海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无疑是经济全球化、WTO体系的受益者。浙江省在这几年中外贸出口跃上千亿美元平台。第二,汇率变动。汇率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经济杠杆和政策工具,汇率变动对外贸出口具有机器重要影响。国际汇率的变动及中国政府会汇率政策的调整,势必影响各省出口贸易,徐梅(2007)3的研究肯定了这一说法。第三,退税因素。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2004年起国家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并且根据不同的出口情况进行调节,以确保出口退税在对外出口中的积极作用。第四,基础设施改进。在中国“九五”“十五”时期,指浙江省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高潮时期,其有效改善交通、电力等设施,优化口岸通关环境,促进口岸整体效率提高。(二)人力资源要素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波特提出钻石模型,认为一国竞争力取决去四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第二,需求条件。第三,相关辅助产业支持。第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表现。其肯定了人力资源在国家竞争力构建中的重要性。此外,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说(Theory of Human Capital),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由于不同产品在生产中需要的人力智能的类型和程度不同,人力资本在产品的比较优势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各国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多少与程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李璐、崔森(2009)4运用协整和VAR 模型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其对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动态影响,其认为人力资本是出口贸易增长的Granger原因,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稳定关系。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具有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是一种递增的生产力, 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存量。因此国家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发挥其内部和外部效应,起到促进出口健康、持续增长的作用。 (三)国际分工垂直分工垂直专业化分工是指各国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 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垂直专业化分工兴起于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主要指各国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某个或某几个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贸易现象。其主要特点是一国向他国进口中间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品,并利用进口的中间品生产加工后出口至第三国,第三国再将进口品当作中间品投入,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目的地为止。Audet(1996)5、Campa和Goldberg(1997)6等的经验研究表明, 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全球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上升, 对各国的生产效率以及出口绩效产生了重大影响,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取得了长足发展。张小蒂、孙景蔚(2006)7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发现近15年来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是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中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稳步上升, 尤其是电子通讯设备和机械运输设备等技术资。其得出了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出口贸易有一定影响。(四)国际直接投资出口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出口竞争力,一国竞争力有通常由出口贸易额表示。Blomstrom、Graham、等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对FDI与东道国的对外贸易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高度相关。谢建国(2003)8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与FDI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FDI在打破这种路径依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FDI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对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尤为明显。此外,其有利于优化中国产业结构, 从而促进中国出口结构向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迁移。二、关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应用研究综上述可见,学者主要从资源要素、国际分工、国内市场环境等多方面,为中国出口贸易增长分析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为研究出口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但是,极少有学者从技术效率研究角度出发,直接对出口贸易增长及可持续性做一定研究。(一)技术效率的内涵Farrell ( 1957)9年首次提出了技术效率的概念,其从投入的角度给技术效率下了代表性的定义, 即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 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投入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而Leibenstein ( 1966)10 则从产出的角度给技术效率作了定义, 即技术效率是实际产出水平占在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及市场价格条件下所能达到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 技术效率和生产性可能性边界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 指的是在一定的要素投入下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不同的要素投入对应不同的产出, 所有产出所形成的曲线便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技术效率便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 其产出离最大产出的距离; 距离越大, 则技术效率越低。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主要源于要素投入和生产率的增长, 前者的作用是短期的, 因为随着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 要素的边际收益存在递减的现象。因此, 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依赖生产率的增长来获得, 早期的理论把生产率的增长全部归功于技术进步,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 (二)技术效率的测度经济学中有两类方法可以对前沿生产函数或生产边界进行估计。一种是非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是建立在Farrell ( 1957) 和Afriat ( 1972)11的基础上,根据所有样本中的个体投入和产出构造一个能够包容所有个体生产方式的最小生产可能性集合, 即所有要素和产出的有效集合。所谓的“有效” 是指以一定的投入生产出最大的产出或者是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一定的产出。一个个体的技术效率衡量的是在给定该个体的产出能够实现的前提下, 和生产可能性集合中生产等量产出的投入量相比, 其投入还有多大的节约余地, 余地越大,说明该企业的技术效率越低。另一种是以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的参数方法, 最常用的为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随机前沿模型,以下简称,SFA),其基本方程为 ,其中Y 代表产出, X 表示一组投入量,为一组待估的参数向量, 误差项为复合结构, 第一部分 代表影响生产活动的随机因素, 服从 分布, ;第二部分 代表那些仅仅对某个个体所具有的冲击, 。因此, 个体的技术效率状态则用来表示。当时, 厂商正好处于生产前沿面上; 若, 厂商就处于生产前沿下方, 即处于无效率状态。根据对U分布的假设不同, SFA 可以得到不同的计量模型。参数方法通常是先设定一个生产函数, 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描述,且考虑到该生产函数中误差项目的复合结构及其分布形式, 并根据误差项的分布假设不同, 将误差项分为两部分,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来估计生产函数中的各个参数. 从而将将导致技术无效率的因素与随机误差区分开来。(三)SFA的起源对随机边界分析发展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的是有关生产效率的理论起源。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Koopsmans(1951)12、Debreu(1951)13和Shephard(1953)14为代表,其提出关于技术效率的定义:当且仅当不减少其他产品产量或不增加投入成本的条件下,不可能再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生产才是具有技术效率。Koopsmans(1951)、Debreu(1951)引入的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是构造多元产品技术模型的一种方法,也是测量生产偏离边界的径向距离的重要方法。而随机前沿模型最早出现在几乎是同时发表的两篇论文上。一篇作者是Meeusen and van den Broeck,MB(1977)15,另一篇晚于其一个月后发表,是Aigner,Lovell and Schmidt,ALS(1977)16。紧接其后,Battese and Corra(1977)17发表了第三篇关于SFA的学术论文。三篇SFA的早期论文均在生产边界模型中采用了组合误差项,方程表达式为,其中Y代表产出标量;代表投入矢量;代表技术参数。另外,第一个误差项用以控制统计噪音,而第二个误差项则用以衡量技术非有效性。这样,判断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是在随机边界标准上还是地狱这个标准线,只要看还是。MB假定服从指数分布;巴特细与柯拉假设服从半正态分布;ALS则更加全面地将两种假设均考虑在内。模型中须估测的参数包括,。关于的分布假设意味着组合误差项必定为负偏。用最大似然可估算出技术非有效性均值的估计值,其在半正态分布假设下为,而在指数分布情况下为。(四)SFA的发展Forund,Lovell and Schmidt,(1980)18认为随机边界分析模型的主要不足是无法将误差项分解为统计误差和代表非有效性的单边误差,因此,他不可能测度技术不到位情况下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最多能做到的是求得非有效性样本均值的估计值。而Jondrow et al ,JLMS(1982)19提出的条件分布的均值或众数可测度出样本中个生产单元的技术非有效性的估计值。这一方法的极大扩充了SFA的发展空间。对单边非效率误差项假设的半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从事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很快就研究出了更具灵活性的双参数分布。Greene(1980)20提出Gamma分布,Stevenson(1980)21也提出了Gamma分布和截尾正态。之后Lee(1983)22提出了更具灵活性的四参数皮尔逊分布。尽管如此,最初的两个单参数分布假设仍然在绝大多数实证研究中被采用。通过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学者认为可以快速获得个生产单元的概况,而面板数据则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可靠的信息,因为面板数据可以反映每个生产单元在一定时间区间中的连续性。很早之前,Hoch(1955,1962)23和Mundlak(1961)24就已经利用面板数据来校正农业生产函数中参数估计值的偏差,他们分别将这种偏差归结于技术效率的变化和管理偏误。最后,Pitt,Lee(1981)25将横截面数据的最大似然估计技术推广到面板数据。Schmidt,Sickles(1984)26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将Hoch和Mundlak的技术延伸到效率度量研究。Schmidt,Sickles(1984)提供的方法的贡献不是在于消除参数估算的偏差而是更准确的度量各生产单元技术效率的估计值,使长面板数据在时间上连续测度的优势更加得以体现。早期的面板数据模型是建立在效率项为非时变的假设基础上。面板的时间序列越长,上述假设越失去意义。而Cornwell,Schmidt and Sickles(1990)27;Kumbhakar(1990)28;Battese and Coelli(1992)29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果允许效率具有时变性,学者认为应该在不同生产企业中或者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段中去寻找导致效率变化的决定因子。早期学者主要采用两阶段估算法。在第一阶段先测度撤效率估值,然后在第二阶段用一系列解释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近期学者,如Kumbhakar,Ghoshand McGuckin(1991)30; Battese and Coelli(1994)31等均采用一阶段估算法,其使解释变量直接合并到非效率误差项中,该误差项的均值或方差被假设为解释变量的函数。(五)SFA的应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该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技术有效性分析中,特别是近几年计量经济学中面板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使该模型的计量更加精确。随着更多统计软件将该模型收入其中,利用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更加变量。该模型虽然始于生产最优化研究,但迄今为止,其已经突破了生产经济学领域,已经被尝试性地应用于其他经济学领域。钱蓁(2003)32利用SFA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做了一定研究,用随机成本边界模型测算了中国从1995-2000年8 家商业银行的X- 低效率,并且从微观层面对影响银行X- 低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其认为自有资本比例、所有权结构安排(国有/ 非国有变量) 、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因素,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几个变量的优化来提高银行的效率。黄薇(2006)33运用SFA方法首次对19992004年中国28家寿险和非寿险保险机构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进行了评估。在影响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其通过将效率影响因素引入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因素分析,避免了一般使用两阶段因素回归法可能造成的偏差。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片面的改变保险机构产权结构并不能有效提高效率,公司治理结构、组织形式、营销体系、资产规模、产品多元化程度是影响中国保险业效率的主要因素。王德祥,李建军(2009)34基于SFA方法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 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研究发现: 19972005 年中国各地区税收征管效率呈上升趋势, 总体效率提高19%。此外,其研究认为,提高税务机构女性工作人员比重有助于征管效率的提高, 而3645 岁年龄段的人员在税收征管中具有更高的效率;适度减少税务机构人员数量可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除了在金融财政方面,SFA也被学者广泛用于区域和行业的效率分析。Wu(2000)35综合中国24个省1981-1995年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刘传哲、 王艳丽(2006)36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基于29 个省市自治区12 年的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了对外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省际差异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 1992-2003 年全国及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是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提升我国技术效率有一定作用。顾乃华李江帆(2006)37 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劳均服务业增加值区域不均衡的影响。其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服务业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该中现象加剧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失衡,而其关键原因主要在于各个区域的市场化进程不一致。章上峰、许冰(2008)38利用浙江省1952-200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attese,Coelli (1992)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浙江经济技术效率估计及其历史变迁。吴迎新、徐淑一(2010)39用其研究纺织业技术效率问题。余泳泽,武鹏(2010)40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物流产业的效率, 并考察了物流资源利用率、地区制度变迁、区位优势等因素对我国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其研究认为, 我国物流产业效率整体不高, 但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区域间效率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资源利用率、地区制度变迁、区位优势以及港口物流的重要性对地区物流效率有显著影响。盛垒(2010)41基于SFA方法的检验结果显示: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提升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跨国公司R&D投资的溢出效应明显呈现出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在出口贸易方面,学者利用SFA进行的研究并不多。Wu(2003)42将随机前沿模型首次引入到贸易潜力的问题研究。其通过SFA,研究中国对外贸易潜力及外贸增长的决定因素。其将中国出口增长分解为贸易潜力变化、贸易效率变化和贸易投入变化;其认为出口增长涉及3个投入要素变量:劳动、资本、人力资源;4个环境要素变量: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改革和政府支出。在现实意义方面, 通过贸易潜力、贸易效率和贸易投入变化对出口贸易增长贡献分析, 提出并分析了中国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施炳展、李坤望(2009)43在Wu(2000、2003)模型的基础上,认可了将中国出口增长分解为贸易潜力变化、贸易效率变化和贸易投入变化。通过随机前沿分析,导入相关变量,其发现, 就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研究来说,贸易潜力呈递增趋势,贸易效率呈递减趋势;贸易潜力的上升大于贸易效率的下降;贸易投入对于贸易增长的作用小于贸易潜力。最终你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的贸易增长主要是源于贸易潜力的推动, 因此中国的出口增长是可持续的。但是, 中国的贸易效率较低, 因此在加速对外开放的同时, 必须深化国内市场改革。此外,就贸易潜力问题研究方法方面,其对引力模型做了一定评述。其认为引力模型研究贸易潜力, 在估计引力模型的基础上, 得到双边贸易的拟合值,并将拟合值作为双边贸易潜力, 然后和实际贸易量相比较, 看贸易发展的空间。而这一方法有一些不足。其认为,“在概念上, 生产潜力和出口潜力是内涵一致的经济范畴, 因此按照生产潜力的逻辑, 出口潜力表示给定贸易投入后出口的最大值, 它是一个最优值, 而通过引力模型回归得到的拟合值, 实际上是最贴近现实贸易量的一个平均值, 因此引力模型测算的潜力在内涵上与出口潜力的概念是冲突的; 在结果上, 潜力值是现实值的上限, 生产潜力表示各种投入产出的上限值, 实际产出不可能突破它, 同样, 如果贸易潜力与生产潜力中的潜力概念内涵是一致的, 那么现实的贸易值也不会突破贸易潜力, 不会出现所谓贸易过度的结论。”44三、结论综上所述,学者对出口贸易增长研究的方向离不开资源要素、市场环境、竞争力等要素,其认为该些要素会对出口贸易增长有一定影响,从长远角度,更是出口趋势变化的动因。但是,学者直接从技术效率的角度及使用SFA对出口增长做一定分析,预测其潜力的研究比较少。此外,相对与引力模型的应用,随机前沿模型的应用并不是那么广泛。而已有的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做的研究,学者数据源主要集中于利用中国各省的板面数据,然后做基于省际差异的各个领域的技术效率研究,比如省际经济技术效率、省际出口贸易效率、省际某行业技术效率等等。虽然,后者其将随机前沿模型带入到细分行业的技术分析,是研究对象更加具体,有一定突破意义,但是其仍然是基于省际差异进行的。而后,少量学者将该模型引入省区域进行研究,但是其研究对象仅仅指向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并没有就某个区域的更加具体的问题做一定研究。而基于省区域所做的出口贸易研究更是空白,由此可见,通过随机前沿模型研究基于单个省区域的某个具体问题研究将更加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1美麦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张钱江、顾国达.出口逻辑浙江省外贸结构的实证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徐梅.进出口贸易增长、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贸易均衡汇率决定J.当代财经,2007,(2).4李璐,崔森.基于VAR 模型的人力资本与出口贸易增长的关系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6).5Audet.D. Globalization in the Clothing IndustryR.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6Campa, G.M. and Goldberg, Linda .The Evolving External Orient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vidence from Four Countrie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7.7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产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8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3(7).9 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 .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10 Leibenstein H. Allovative Efficiency vs “X- efficienc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3).11 Afriat S N.The efficiency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s J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 1972, (13).12 Koopmans,T.C.An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s an Efficient Combination of Avities,in Koopman,ed.,Activity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allocation,Cowles Commiss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MonographNO.13.New York:Wiley.(1951)13 Debreu.The Coefficient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J.Economeetrica.1951.19(3).14 Shephard,RW.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J.Prienton Univerisity Press,1951.15 Meeusen,W.and J.van den Broeck.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Composed Err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2)16Aigner ,D.J. ,C.A.K. Lovell and P.Schmidt.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6(1).17Battese ,G.E. and G.S.Corra .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f Eastern Australia J.Austrlian Jour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1977,21(3).18Forund ,F.R. ,C.A.K. Lovell and P.Schmidt.A Survey of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fficiency Measurement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0,13(1).19Jondrow,J. ,C.A.K. Lovell, I.S. Materow and P.Schmidt.On the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n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2,19.20Greene,W.H.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Econometric Frontier Function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0,13.21Stevenson,R.E.Likelihood Function for Generalized Stochastic Frontier Estimation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0,66.22Lee,L.F.A Test for Distributional Assumptions for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Function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3,22.23 Hoch,I.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 Parameters Combining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DataJ.Econometrica,1962,30(1).24Mundlak,Y.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 Free of Management Bia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1,43(1).25Piit,M. and Lee,L.F.A.The Measurement and Sources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n the Indonesian Weaving Indust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1981,9.26P .Schmidt and Sickles, R .C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Panel Data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stics,1984,2.27 Cornwell ,C. ,P .Schmidt and Sickles ,R.C.Production Frontier with Cross-Sectional and Time-Series Variation in Efficiency Lev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0,46.28 Kumbhakar,S.C. Production Frontier ,Panel Data ,and Time-varing Technical Inefficienc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0,46.29 Battese , G .E .and T . J . Coelli.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3).30 Kumbhakar,S.C.,Chosh,and J.T.McGuckin. A Generalized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Determination of Inefficiency in US Dairy Farm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stics,1991,9.31 Battese , G .E .and T . J . Coelli.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32 钱蓁.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SFA 方法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1).33 黄薇.基于SFA方法对中国保险机构效率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6,(5).34 王德祥,李建军. 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 技术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35 YanruiWu.I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A Productivity Analysi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11).36 刘传哲,王艳丽. 对外开放度对我国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工业经济研究,2006,(6).37 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1).38 章上峰,许冰.浙江经济技术效率估计及其历史变迁分析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3).39 吴迎新,徐淑一.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纺织业技术效率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1).40 余泳泽,武鹏. 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1).41 盛垒.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的检验J. 世界经济研究,2010,(6).42 YanruiWu.Export Potential and Determinants among the Chinese RegionsR.Clermont-Ferr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Economy,2003,43 施炳展,李坤望.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贸易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44 美舒伯利.C昆伯卡、C.A.诺克斯.拉维尔,刘晓宏、杨倩译:随机边界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浙江省出口贸易可持续性研究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