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oc
-
资源ID:3826862
资源大小:74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oc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基于贸易结构的视角张建清/魏伟【专题名称】国际贸易研究【专 题 号】F52【复印期号】2011年05期【原文出处】国际贸易问题(京)2011年2期第311页【英文标题】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Regional Export: Based on the Trade Structure【作者简介】张建清,电子邮箱:jqzhang,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430072;魏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水平、结构均存在明显不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对外贸易所受到的冲击也不尽相同。首先分析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部、中部和西部出口贸易的整体波动情况,发现不同地区的贸易波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然后从贸易主体、贸易方式、出口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各地区的出口表现,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 impacts of foreign trade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also differe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overall fluctuation of export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areas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fluctua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n it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regional export from trade subject, trade mode, and export market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le cause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policy suggestion.【关 键 词】国际金融危机/出口贸易波动/贸易结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export fluctuation/trade structure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冲击,2009年出口同比增速为-15.88,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家,各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和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国际金融危机给各地区带来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因此深入研究各个地区出口贸易波动的特征和原因,进而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贸易发展战略,对于保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危机对整体贸易的影响和危机的贸易传导机制。仅有部分学者针对国内某些省份所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蔡春林、陈万灵(2009),陈志成(2009),杨明强(2009)分别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浙江、湖北等省对外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建议;魏后凯(2009)综合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他指出在外贸出口方面,东部地区出口所受的影响最早、最直接,也最严重,中西部地区具有跌幅最明显、回落幅度最大的特点。但少有学者深入分析不同地区出口贸易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波动特征和深层次原因。 笔者力图从贸易结构的视角探讨金融危机爆发前(2005-2008)各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进而详细考察各地区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特征。按照一般做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鉴于有关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各地区出口大省作为分析对象。东部地区包括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山东省,中部地区包括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山西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些省份2005-2008年间出口值之和均占各地区出口总值的75以上,因此不会因为省份缺失而影响分析结果的代表性。 二、金融危机对各地区出口贸易的整体影响 1.出口总值大幅波动,总体格局保持不变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二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也使我国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图l表明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效应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显现,2008年四季度各地区的省均出口值急转直下,进入下降通道。至2009年一季度,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省均出口值进一步大幅下滑,降至最低水平,分别仅为376.20、16.77和15.16亿美元。从二季度开始,各地区出口渐渐趋稳回升,至四季度基本恢复到2008年同期水平。可见随着危机进程的演变,各地出口呈现出明显的“V”型波动。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地区出口出现了大幅波动,但并未改变我国出口的空间布局,表1清楚地表明东部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重始终远高于其他地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受我国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影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差距呈现出减小的态势,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从2007年一季度的93.79降至2008年三季度的91.62。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态势出现逆转,在各地区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时,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却逐渐增大,至2009年四季度已升至93.59,高于2008年三季度的水平。而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仅为2.99和3.42,均低于各自2008年三季度的水平。这表明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开放的前沿地区,在应对外部经济冲击时表现得更为稳定,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和开放水平的原因,其出口贸易受危机的影响更大。 2.各地区受冲击的程度和恢复速度不同 虽然各地区出口贸易均是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随后的出口同比波动情况却存在较大差异,如图2所示。 图2各地区(货源地)省均出口同比增速(单位:) 2008年三季度东部地区同比增速延续了之前平稳小幅下降的走势,为19.63,中部地区同比增速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为48.82,而西部地区则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同比增速为最高的50.32。进入2008年四季度,各地区同比增速都出现大幅回落,其中西部地区的同比增速保持在28.85的高水平上。而同期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同比增速则仅为3.48和8.28。可见金融危机初期对各地区出口的冲击明显呈现出东中部地区强而西部地区弱的特征。 2009年初,各地区出口延续了之前的恶化态势,直到三季度才趋稳回升。然而与危机初期不同,东部地区三季度的同比增速为-16.59,下降幅度远小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3.66和-30.73,仍处于深度危机之中。到了第四季度,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同比增速虽进一步回升,但仍然为负,而同期东部地区则首先实现了3.13的同比正增长。可见在危机后期,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复苏相对东部地区更为缓慢。 三、从贸易结构视角考察各地区出口贸易的波动 图3全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图 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差异非常显著的国家,各地区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贸易结构也存在很大不同。笔者将分析金融危机爆发前(2005-2008年)各地区的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出口市场等贸易结构的特征,进一步考察不同地区出口贸易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和特点,并对各地区整体出口表现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 1.各地区的贸易方式构成差异明显,不同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中表现不同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全国层面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于2008年11月陷入负增长(比一般贸易早2个月)。虽然一般贸易出口较晚进入负增长,但在金融危机期间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加工贸易出口,而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从谷底缓慢回升期间,一般贸易出口的恢复速度又明显慢于加工贸易出口,如图3所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不能简单地根据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加工贸易的大幅下降就得出加工贸易受影响更严重的结论,而需要结合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各自的特点,在更长的时期内进行全面比较。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较短,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国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使得国内很多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而一般贸易出口由于仅在出口方面受到国外市场的直接影响,在生产原料、中间产品组织方面并不像加工贸易那样直接受国外客户需求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加工贸易出口更早地受到影响。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国外市场需求的反弹,加工贸易出口却能够更快地恢复增长,一般贸易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从各地区的贸易方式构成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特点也有较大不同(见表2)。金融危机爆发前,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占比较高,虽然比重逐年下降,但始终保持在50以上,而一般贸易比重则逐年上升,这种变化应与我国近年来大力促进贸易方式转变的政策有关。中部地区一般贸易占比较高,加工贸易占比较为稳定。西部地区一般贸易比重最大,但呈逐年下降态势,而边境小额贸易比重则不断上升,反映出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边境地区省份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也日趋紧密。 贸易方式构成的差异和不同贸易方式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地出口的波动差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东部地区由于加工贸易规模较大,受冲击的程度最为严重。中部地区由于一般贸易比重较高,所受冲击相对较小。西部地区的边境小额贸易占比达到1/3左右,其贸易对象均是周边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滞后,因此一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西部地区仍保持了28.85的高速增长。此后在危机持续期间,由于加工贸易调整更为灵活,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复苏更为敏感,因而2009年各地区加工贸易的下降幅度均小于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甚至实现了16.7的增长。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加工贸易占比较高的东部地区也率先在2009年四季度实现了出口的同比正增长,而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占比较大的中西部地区,2009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速仅为-17.05和-21.73。这也是东部地区占全国总出口份额相对提高的重要原因(见表2)。 2.各地区不同性质企业出口表现各异,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出口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划分,我国贸易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4类,表3给出了金融危机爆发前一段时期内各地区不同性质企业的出口构成情况。 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不同地区的出口企业构成有明显不同,外资企业在东部地区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私营企业则逐渐超越国有企业,成为东部地区第二大类出口企业。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其经济构成里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在出口结构上相应的表现为国有企业出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出口比重相对稳定,私营企业出口比重则逐渐增加。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出口和私营企业出口则呈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态势,而且私营企业出口已成为西部地区的出口主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地区各类企业受到的冲击也不尽相同(见表4),反映出各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特征不同。从全国层面来看,金融危机对各类企业出口均造成了明显的冲击,相对而言,私营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小,外资企业次之,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则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应与我国各类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特征有关。一般而言,规模大、决策慢、效率低的国有企业在危机中的调整难度较大,外资企业虽然会更直接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凭借其在全球布局的产品价值链和对国际市场的敏锐把握,恢复会更为迅速,而私营企业决策快、效率高等特点可以使其较迅速地做出结构性调整。 同类企业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各具特点。同样是私营企业,东部地区的下降幅度仅为-7.05,中部和西部却分别达到-28.44和-13.37,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发展时间长、较为成熟,相比其他地区的私营企业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强。中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出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却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增长,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总量少,因此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3.主要出口市场下滑明显,市场多元化战略初现成效 我国一直存在着出口目的地较为单一的问题,较高的出口集中度不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条件,也不利于在国际分工中提升地位,当主要出口对象经济发生波动时必然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因此我国在“八五”期间正式启动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此次金融危机也为检验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成效提供了样本。笔者选择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5大出口对象和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3国作为分析对象,这其中既有传统的出口伙伴,也有新型经济体。利用HH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来衡量各地区的出口多元化程度。该指数把各成分占总量的比重进行平方再加总,具体公式为: 可以看出,2005-2008年间,各地区的HH指数基本呈现下降态势,表明出口多元化进程在不断推进。金融危机期间,各地区对上述出口对象的同比变动情况如表5所示。 从全国水平看,我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均出现了下滑,说明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在5大主要出口对象中,对东盟的出口最为稳定,全国层面仅下降6.9,东部地区的这一数据为-7.3,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则实现了对东盟出口的正增长,特别是西部地区,同比增幅达到8.6。从地区表现看,中部地区对主要出口对象的同比降幅一般高于东西部地区,整体下降幅度达到-32.3,远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与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和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的贸易结构有关。在金砖3国中,对印度出口优于其他两国,东部地区甚至实现了对印度的正增长。就下降幅度而言各地区对俄罗斯出口下降幅度较大,这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资源商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而巴西、印度的经济发展相对更具有可持续性。 上述分析表明,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均受到严重冲击,给我国出口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我国实施多年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东盟、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各地区出口均带来了显著冲击,但各地区的出口在危机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动特征,东部地区最早受到危机的冲击,但比中西部地区的恢复速度更快,这与各地区贸易方式和贸易主体的不同有着密切关系。从出口市场的情况来看,各地区出口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分散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风险。 虽然近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态势,但我国各地区出口贸易仍然面临着国内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确保我国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帮助我国各地区更好应对当前危机的同时,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1.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的区域布局 作为占据我国出口90以上份额的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提升出口价值链。同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向东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把转移加工贸易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一是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同时建设国家级大型物流集散中心,提高国际贸易通关效率,降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二是继续实行地区差异政策,在出口退税、加工贸易产业目录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倾斜性政策,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增强出口贸易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要把产业转移同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结合起来,避免中西部地区走粗放型贸易增长的老路,实现跨越式承接。 2.通过实施“FTA”战略,建设国际大通道,大力发展同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贸易 在形成国内各地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同时,减少对于欧美市场的依赖,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一是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利用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加快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的外贸发展;二是进一步整合海峡两岸和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三是建设东北亚经济圈,进一步密切我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与日本、韩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联系;四是加大对边境口岸和国际通道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边境小额贸易的优惠政策,提升新疆、内蒙古等地与邻国的经贸发展水平。 3.加快部分地区外向型民营经济的发展,实施贸易主体多元化战略 各地区要广泛培育各类出口主体,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资,不断优化外资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并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的相关立法和服务,加强外资引进的区域平衡,大力引导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步伐,鼓励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注释: 学界对东中部地区划分标准较多,由于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部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本文以此类规划为准进行划分,中部地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涉及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为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西部12省区市,其余为东部地区(由于省份特征能被其他区域省份替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未单独考察)。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为消除各地区省份个数的影响,使用省均出口数据进行分析。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是加工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因此本文统计的加工贸易数据仅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此外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边境小额贸易也是其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我国总出口中占比很小。 【参考文献】 1蔡春林、陈万灵,(2009)“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外贸强省的冲击及对策分析,”对外经贸实务第11期。 2陈至成,(2009)“当前形势下浙江外贸出口的思考,”浙江统计第2期。 3胡求光、李洪英,(2010)“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3期。 4黄静波、孙晓艳,(2009)“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2期。 5钱龙,(2009)“金融危机的新变化与中国应对之策,”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6期。 6田苗,(2009)“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第9期。 7魏后凯,(2009)“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经济与管理研究第4期。 8吴义杰、洪银兴,(2009)“浅析金融危机下江苏软件产业逆势增长之谜,”产业经济研究第6期。 9周玉翠,(2009)“我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