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doc

    • 资源ID:3826418       资源大小:78.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doc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阎学通 阎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管子·霸言:“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这是讲国家国际地位变化的相对性,即一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衰败。没有他国的衰败,一国是不可能崛起为世界霸权的。荀子·王制提出:“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这是讲争取人心、争取盟友和兼并土地三种不同战略所能产生的三种不同战略结果,以及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了烛之武劝秦穆公不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他以国际政治中的实力相对性原理说服了秦穆公放弃助晋攻郑的政策。P11。阎学通: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P15。有独立的结论不是指追求与众不同的看法,而是指掌握了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事实依据和完整逻辑。只要有事实和逻辑支撑,哪怕与他人观点一致也证明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P20。国际体系的性质:国际体系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支配国际体系运转的最主要规律是实力向心规律,国家靠实力聚向体系中心,各国都想占据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结果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离体系中心最近而实力弱小的国家被边缘化。P24。国际体系社会属性是等级性:有政府社会与无政府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社会等级,而在于决定社会等级的标准不同。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而在有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P26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主要区别P27国际社会国内社会性质无政府有政府等级依据实力权力行为准则丛林法契约法法律效力缺乏强制力国家机器负责强制实施军事暴力无军事垄断垄断于中央政府安全保证自助政府保证认同感缺乏全球政治认同民族国家认同国际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P27。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力: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变化源于行为体变化(这里的行为体是指行为体实力变化,而不是行为体性质变化),而行为体变化则源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变化。自由主义者利用国际规范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的改变,认为核禁忌规范巩固了冷战期间的两极国际格局,而且认为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化源于人道主义干涉规范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建构主义者也认为规范变化是国际体系变化的原因,但是他们将规范变化归结于是国家认同的变化,即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将促使国家间的社会学习和模仿,并在其中形成了国家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集体认同变迁的过程,并最终促成国际体系转换。P33-34。不同流派的国际体系观1、新现实主义者强调对国际体系结构的分析。他们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概念具体由三部分组成:(1)、系统排列所依照的原则;(2)行为体的功能;(3)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分配。新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权力结构,而权力由物质实力构成,因此国际体系层次的权力分配就体现为物质实力的分配。2、新自由主义注重国际体系变化过程的分析,这些学者强调研究行为体在体系层次上互动的权力模式。新自由制度主义者承认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的重要性,但认为国际体系层次上的人类活动(即国际体系进程因素)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将国家间相互依赖所产生的国际制度视为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3、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体系观在当代主要表现在世界体系理论中。在世界体系论学者眼中,国际体系既包括了以权力为基础的世界政治体系,还包括了以资本转移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该理论认为,世界体系可以有三种主要形式:世界帝国、世界经济和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世界帝国体系靠的是政治权力,世界经济体系靠的是资本转移,因此世界政府体系只能靠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世界政府来实现。4、建构主义者眼中的国际体系由观念构成的结构。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包括三个因素:物质结构、利益结构和观念结构。观念是无所不在的,观念使得物质具有意义和价值,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观念才能起作用。因此,利益结构是由物质和观念共同定义的,而且利益的大部分内容是由观念定义的,其余一小部分利益由根植于人性的物质力量构成。所以说,国际体系结构的本质是观念的结构分配。5、英国学派的学者认为,只要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并对各自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那么国际体系就出现了。国际体系优先于国际社会而存在。在近代史上,15世纪开始的欧洲殖民扩张创造了国际体系,而一个真正的全球国家社会直到19世纪晚期才出现。布尔认为,国际社会不必在各国拥有一致文化这一基础上生成,而可以通过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共同利益观和整体归属感来塑造。P34-35。国际格局与实力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稳定不变的实力结构,而后者则涵盖了稳定与不稳定两种状态。P37。国际格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在单极格局里,超级大国受到的约束力最小,强国次之,中小国家最大;在两极格局里,超级大国与强国受到的约束大于中小国家;在多极格局里,大国与小国受到格局的影响力相似。P39。19世纪的大国战略关系主要表现为“欧洲协调”局面的出现。英法俄普奥五国。导致这一时期欧洲和平现象出现的因素有:1、“欧洲协调”实践表明了欧洲信奉基督教的白种欧洲人之间的认同,这一认同伴随各列强在欧洲以外地区的殖民过程而得到增强。2,“欧洲协调”的另一个诱因是联手镇压欧洲兴起的大众革命,如1848年爆发的欧洲革命。3,欧洲大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都在国内,如德国、意大利的统一问题,尽管两国的统一都经过了小规模的地方性战争,但成功避免了全面战争。4、19世纪后半叶,正值工业革命和欧洲列强瓜分海外殖民地的高潮时期,“欧洲协调”避免了诸强在欧陆的冲突,有利于它们在欧洲之外拓展各自的利益。P42。荀子·富国:“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P46当暴力抢劫可以在光头化日之下进行时,偷盗的人就少了。当以暴力占有财富不受法律惩罚时,所有的人都可以用暴力占有比自己弱小的人的财富,只有最弱小的人才需要用偷盗的手段获取强者的财富。P47。现代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而主权只能来源于国际承认,所以获得国际承认便成为民族国家生存的前提,没有合法的主权就成不了真正的民族国家。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后,对国家主权的承认要经过两道门槛:一是其他国家与这个国家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被联合国接受为会员国。只有经过这两道门槛,一个国家才成为合格的民族主权国家。P56。主权的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基本内容:对你的管辖权,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二是它的基本性质:对你的最高性;对外的排他性、不可干预性和不可让与性。即对内最高、对外排他。P57。合法的领土是指得到别的国家承认后的政治土地,而非人们长期居住的自然土地。P58。国家主权受限的原因:经济上,全球化下的全球规则越来越多;政治上,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使得人道主义干预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原则。P62。国际利益是指主权国家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1、国家利益不等于愿望;2、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国家利益;3、国家利益没有阶级性;4、国家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67。维护自由贸易与实现公平贸易、维护主权不受侵犯与实现人道主义干预、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尊重民族独立权,都是相互对立的国际利益,国家判断应该维护哪些国家利益主要取决于这些国际利益与本国的国家利益是否一致。P69。卖国政策源于国家利益与政权生存利益的冲突。卖国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是一国抵御外部强权的实力不足,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将会威胁到政权本身的生存。因此,为了维护政权和统治的存续,统治者可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外部强权对其执政地位的支持。P72。在国际政治中,民族被用于有权争取政治独立或自治的群体,而族群却缺少这种政治权力或政治目标的群体。在20世纪初清王朝解体时,孙中山领导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形态。P73。民族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民族认同的产生既需要生理条件,也需要社会条件。产生民族认同感的生理条件是人的群体向心本能(人的群体向心本能是一种自然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习得的。这种本能使得人类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会下意识地区分“我们”与“你们”在群体归属上的不同,并且与互称“我们”的人产生亲近感)。民族认同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人类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P75。比较民族主义与民族认同,前者是人们认识和思考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本民族归属的一种心理与社会过程。P76。关于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解释,即历史性解释和认知性解释。历史性解释认为,民族主义是在近代工业革命发生后,伴随政治社会化和大众政治的出现而产生的政治现象(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场革命既首创了大众政治,也宣告了民族主义的兴起)。认知性解释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心理现象,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即“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P76-77。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过一种思想观念的两种不同称谓。肯定某一民族认同的行为,就将这种行为称为爱国主义;反对某一民族认同的行为,就将其称为民族主义。这种使用反映了政治上的双重标准。P78。一个国家的具体国际权力是由该国与他国实力对比、当时的国际规范以及该国与他国关系三者共同决定的。国际规制制定权是国际权力中新增加的重要内容。P87。两个国家实力之差的绝对量可以表明两个国家的实力大小程度差别,但是这一差值却不能表达两国实力地位的等级差别,即一国实力等级取决于本国与他国的实力之比,而非实力之差。P88。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通过考察西方世界数百年的经济发展史,发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诺斯等人认为,一种能够有效刺激个人努力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缺少了一个对个人的刺激,发明创造技术的动力就下降,技术发明就少。然而,一个制度能否有效刺激个人,财产关系是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当所有权不确定,私人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入都没有合法保障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制度保证个人经营收入的合法性,近代工业就无从发展。P90。综合国力是由多种实力要素构成的。若依据实力性质划分实力要素的类别,我们可以得到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四类。政治实力是操作性实力,而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则是资源性实力。实力要素的不可替代性是指综合国力的不同构成要素所发挥的功能不同,因此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对方。P91-92。软实力的衡量:软实力包括:国际吸引力(包括国家模式吸引力和文化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包括战略友好关系和国际规则制定权)、国内动员力(包括对社会上层的动员力和对社会上层的动员力)。量化指标为:1、国家模式吸引力:相似政治制度的国家数量比;2、文化吸引力:相同民族文化的国家数量比+(电影出口额比+留学生人数比)/2/2;3、战略友好关系:军事盟友数量比;4、国际规则制定权:联合国安理会盟友比+(世行投票比IMF投票比)/2/2;5、对国内社会上层的动员力:议会中执政党议员所占比例;6、对社会上层的动员力:执政党党员占成年人比例。P98。大国崛起的条件:1、安全条件:军事上无外部入侵之虞,这是一国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的条件,具备这一条件意味着一个国家已经有了基本生存保障。2、政治条件:是外部获得国际承认,内部实现政治稳定,即无内战之虞。具备这一条件意味着一个国家有了按本国意图影响世界的条件。3、经济条件:具有大规模出口能力和技术赶超能力具备这一条件,意味着一国能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力。P101。大国崛起的战略:1、兼并战略;2、结盟战略;3、搭车战略(只适用于崛起的早期阶段)。P104。战争的正义性是由战争的目的决定的,而不是由战争的胜负结果决定的。严格的说,战争是由战争的双方进行的,因此我们应该判断战争中哪一方是正义的,而不是说哪场战争的正义的。当一方的战争目的正义的,另一方的战争目的就必然是不正义的。但这种原理是不可逆的,即战争的一方是不正义的并不能说明对方就是正义的,因为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是不正义的。P110。战争的原因:1、个体层次的战争原因解释:攻击本能论、种内攻击论、死亡本能论、“挫折-攻击”论等。2、组织层次的战争原因解释: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内部组织与战争有显著的相关性。所谓的内部组织首先可以指政府的统治方式,还可以指一个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激进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组织结构使之更倾向于侵略性的外交政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产生一系列帝国主义行为的根源,这些帝国主义行为包括,对小国和弱国的政治和经济控制、政治和军事干预、军国主义以及军备竞赛。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际战争主要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特殊利益集团,如大型“军事-工业复合体”。3、结构层次的战争原因解释:现实主义理论家沃尔兹指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既定的,当国际格局是两极时,最有利于避免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并维持国际和平。P111-113。从国际格局角度解释战争原因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法分离核武器与国际格局这两个变量。无论是在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下还是在冷战后的一极格局下,国际和平都是在核威慑条件下出现的现象。如果将来出现的多极格局中都是核大国并且维持了国际和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全球性的和平是核武器维持的,而与国际格局没有直接的相关性。P114 国际安全理论:一、现实主义的国际安全理论:有均势理论、安全困境理论和威慑理论。均势理论认为,当国家间的实力相似时,各方都不敢首先发起战争。实力均衡既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政策。当主要国家的实力相对平衡时,这种实力均衡的客观状态有助于维护和平。然而大国的实力结构并不总是均衡的,于是国家决策者可以通过结盟或自保(即增强自身实力)的方法来实现各大国的实力均衡。安全困境理论认为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追求军事优势以增强自身安全,然而任何一方的军事优势都构成对他国的安全威胁,从而各国追求安全的结果是不断地进行军备竞争和国际战争。安全困境理论认为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内不会有良性的安全合作,只有竞争性的安全合作。二、自由主义的国际安全理论:以集体安全理论和国际安全机制理论为代表。集体安全理论建议以集体的力量威慑想发动侵略的国家,或制止那些正在进行侵略的国家。集体安全的目标是“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手段是“所有国家保证所有国家,所有国家对付一个国家”。简言之,集体安全就是安全共享、风险共担。国际安全机制理论认为:国家是追求绝对利益的理性行为体,建立起一种帮助国家实现共同利益的国际机制,就能促进国家进行安全合作,防止战争发生。国际机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促进国际安全合作:一是国际安全机制的规则在成员国身上发生了“内化”,使成员国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这些规则对国际冲突形成了直接限制,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P117-118。和平的基础:和平的延续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物质基础之上的。1、人们对和平的信仰是和平延续的道德基础;2、和平所产生的利益是和平延续的理性基础;3、维持和平的能力是和平延续的物质基础。 P119。延续和平的方法:1、增强和平道德观念。这是自由主义者经常提到的维持和平的方法。2、控制武器的使用。这是制度主义者提倡的维持国际和平的方法;3、建立控制暴力行为的组织机构。这是国际法学者提倡的维护和平的方法。4、降低战争利益。这是现实主义者较多考虑的办法。P121。积极和平,就是说要建立平等、协调、合作和一体化的社会。在国际关系中,最为积极和平的代表就是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和平。积极和平主义者反对政府和任何权威对其他组织和个体使用的结构性暴力,包括政治、经济和精神等领域的暴力行为。公正和平的观念是指所有的国家和个人都享有平等地位和尊严,反对国际社会的霸权现象以及国内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国际社会也应实现民主化,国家和个人都应是多元发展的。P123。···二战后,国际和平主义运动有了一个新的特点,即社会名流和科学家成为和平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和平主义运动有三个主要内容:反核、反战和环境保护。P124。国际冲突是一个国际行为体受到利益驱使而有意识地反对、压制另一个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定义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国际冲突是指有意识的对抗行为,无意识的行为构不成冲突的;第二个要点是冲突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P124。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P129.相对收益绝对收益合作领域高层政治(政治军事等)低层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合作对象敌人朋友合作期限短期长期积极安全合作指军事同盟,消极安全合作指合作安全。两者的区别有三:1、军事同盟以第三方的威胁为合作前提,而合作安全则以威胁来源的不明确为前提,因此合作原则不针对第三方。2、军事同盟具有封闭性,其扩展是有限的,不能接纳敌对国家;而合作安全组织的原则是开放性的,可以接纳敌对国家为合作方。3、军事同盟的目的是遏制敌对国家和赢得战争两项,而合作安全的目的是防止合作方之间发生军事冲突,以及应对来自合作方之外的不确定威胁。P129。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P130.多边合作双边合作官方合作军事同盟(积极)五国同盟、美澳新条约组织、美日印澳四国价值同盟、上海合作组织(准同盟)美日、美韩、美澳、美泰、美菲等双边同盟合作安全(消极)东盟地区论坛、朝鲜半岛六方会谈、朝鲜半岛能源发展组织、中印俄三边对话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高官会、中俄哈吉塔边界裁军协定、中印边境地区实际控制线协定、中美战略对话二轨非官方合作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地区合作对话会、中美日安全对话中美安全对话为什么北约东扩比北美自贸区南扩更容易?可以从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高层政治与低层政治等角度考虑。国际危机特指高强度的国际冲突事件。在判断某个具体的国际冲突是否属于国际危机时,主要依据三个特征:一是事发突然,用于解决冲突的决策时间比较有限;二是国家重大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三是冲突本身有升级为军事冲突或战争的危险。时间紧迫是危机的最突出的特征。国际危机还有阶段性的特征,有发生、高峰和结束三个基本阶段。P133。成功的国际危机管理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1、挑战方有可能部分地放弃已经获得的重大利益;2、双方或多方都有解决国际危机的意愿;3、在较短时间内,存在沟通、妥协的渠道和方法。这三个条件都是化解危机的必要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危机都会升级为军事冲突。···国际危机发生后,当事国(以及第三方)可能选择的解决方式可以分为强制式和非强制式两类。强制的方式包括报复、封锁和武装干预等;非强制的方式包括政治解决和法律解决两种。政治解决方式有谈判、斡旋、调停。P134。评价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最重要的标准不是决策者某项决策双是否正确,而是其决策的成功率高低以及纠正错误决策的速度。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1、理性分析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决策者是理性的,二是政策分析者是理性的。普世性理性也叫工具理性,即某人或组织的某个目标与其所选择的实现该目标的手段是一致的,而且这种一致性是可以预期的。特殊理性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理性排序标准是不同的。各个国家对于什么性质的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观念不同,于是有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宗教理性等不同的理性标准。2、官僚化分析法。经常用于分析一国更换领导人之后的对外政策走向。这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决策者的政策取向是由其在本国官僚系统中的具体地位决定的,可根据某一职位本身的特点来判断决策者的政策走向。3、成本-收益分析法。指一国对外决策遵循用最少国家资源实现最大的国家利益的原则。4、刺激-反应分析法。基本原理是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对外部国际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各国政府需要根据外部客观环境以及他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而对本国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5、组织-过程分析法。P139-142。决策者个性的基本类型:大众型、谦卑型、魅力型和固执型四种。大众型决策者的主要特点是,其决策倾向于舆论基本保持一致,如克林顿;谦卑型领导人的政策取向与舆论不一致,但会向舆论靠拢,最终决策会顺从民意,如老布什;魅力型领导会与舆论保持一致,但这种领导人是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自己决策的方向转变,如罗斯福和普京;固执型领导无法与舆论保持一致,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决策,如小布什。P144。意象的形成常常是一个选择性知觉、错误知觉和知觉扭曲不断发生的过程。在国家领导人的对外决策中,有五种常见的意象影响他们的基本判断:1、敌人意象:即把其他国家视为威胁;2、退化意象:即自我感觉具有文化优越性,认为对方国家为其提供了可利用的机会;3、殖民意象:即把别的国家看成弱小的和文化上低劣的国家;4、帝国主义意象,即认为对方是实力比自己强大并富有侵略性的国家;5、盟友意象:即认为加强使双方都能获利的联盟与合作最为主要,将实力和文化与自己差别较大的对方视为盟友。在这五种意象中,敌人意象又常被称为镜子意象,在镜子意象中敌对双方眼中的形象都视己方是有道德的和有魄力的,而敌人是不道德和邪恶的。于是,双方都认为自己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对方。P145。零和博弈的一个典型是胆小鬼游戏。非零和博弈的实例有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智猪博弈反映的是国际关系中大国与效果进行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常表现为大国为了更大的利益不得不对小国做出让步。此外,这一游戏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国际援助中受援国往往不感激援助国的援助。因为,受援国往往认为,援助国如果不为其提供援助,援助国将要遭受更大的损失。P150-152。协作型博弈所对应的国际合作的结构条件是:博弈双方有比现有次优选择(不合作的博弈均衡)更好的选择(合作的博弈均衡)。“协作”的意义是通过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来保证各博弈方克服彼此欺骗的担心,从而实现合作均衡。在协作型博弈中,理性的个体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即使面对共同利益,也并不一定采取合作性的集体行动。个体理性往往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在协作型博弈中,国际制度主要解决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问题。P153。协调型博弈所对应的国际合作的结构条件是:博弈双方有多个纳什均衡可选择,最终选择哪一个需要各方为此进行协调。剧场博弈是经典的协调博弈。P153。保证型博弈所对应的国际合作的结构条件是:博弈是一种合作性的博弈过程。在保证型博弈中,所有博弈者的偏好结果都是相互合作,个体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基本上一致的。经典例子是猎鹿游戏。P154。劝说型博弈所对应的国际合作的结构条件是:博弈是一种不对称博弈,存在单方面的权力支配作用。霸权状态下的合作可以说是劝说型博弈的典型例证。P155。对军备使用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完全禁止使用、负面安全保证、限制使用、限制部署、降低戒备和建立信任措施等。P163。战略稳定性包括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两方面,是经典军备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危机稳定性表现为“先发制人”核战略与“后发制人”核战略两者之间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差别。如果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差别较小,则危机稳定性高,意味双方首先发动核打击的意愿较低;相反,如果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所造成的后果差别较大,则危机稳定性低,双方首先发达核打击的可能性增大。···某种军备行为是否会引起对手加强军备竞赛的状态,被称作军备竞赛稳定性。P163。确保核武库的足够规模和相互平衡 是实现有效威慑的根本保障。相反,不审慎的核裁军行动飞弹不能带来和平,反而有可能成为诱发核战争的因素。P172。核扩散有水平扩散与垂直扩散之分。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获得核武器是水平核扩散。核国家不断提高核武器质量则是垂直核扩散。P177。朝鲜核问题:冷战后,朝鲜感觉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原因有三:1、前苏联对朝鲜的安全承诺不复存在,同时朝鲜对冷战时期达成的中朝友好合作条约的有效性也产生怀疑。2、美国在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霸权外交,将朝鲜列入其“邪恶轴心”国家的名单。3、由于长期孤立于国际社会和西方世界的封锁,朝鲜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加重。···朝核危机给中国的安全造成多方面的威胁:1、如果朝核危机引发战争,会使东亚地区的和平被破坏,破坏中国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周边安定环境。2、如果朝核危机引发战争,还可能导致难民潮进入中国,将破坏中朝边界地区的安定。3、如果朝核危机引发战争,还会破坏中国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中国政府对朝核问题采取的基本立场是:1、中国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并保持半岛和平与稳定;2、中国愿意积极推动六方会谈,以推动朝鲜核问题的政治解决;3、中国促进对话、反对挑衅,同时对朝鲜施行警告性制裁和人道主义援助。P178。伊朗核问题:伊核问题对中国的影响由几个方面:1、伊朗核政策与国际核不扩散条约相违背,中国坚持核不扩散原则,中国与伊朗之间的政治关系受到影响,双边经济合作也要受影响。2、美国威胁对伊朗使用武力,如果发生军事冲突,将影响中国在该地区的能源供应安全。3、伊朗核计划得到中东一些反以色列国家的支持,因此中国参加联合国制裁伊朗的决议,也影响中国与中东一些国家的关系。···中国对伊核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中国主张在相互尊重、对伊核计划和平性质建立国际信任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和开展合作。中国还希望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来主持该问题。如果伊朗坚持其核计划,中国同意制裁伊朗,但是要求制裁“有限、可逆”。P179。战略威慑的效率是由战略力量和战略决心两个要素构成的。威慑战略有:1、大规模报复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是美国50年代主导的威慑战略,提出该战略的背景是担心苏联在欧洲的扩张。2、灵活反应战略:其实质是有限核威慑,依据是有限核战争的概念。该战略由肯尼迪于1961年提出,是美国60年代主导的威慑战略,目的同样是应当苏联在全球特别是在欧洲的渐进扩张。3、相互确保摧毁战略:指两个国家的关系因为某种冲突而陷入危机时,如果两国的核武器数量满足最低威慑的标准,彼此将不愿意向对手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也不担心对手会发动这种核打击,理解这一战略的基础是“不可接受的损失”的概念。···美国防长麦克纳马拉在1967年详细阐释了不可接受的损失,他认为为有效慑止苏联的进攻,不可接受的损失被估计为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二分之一的工业。P180-182。美国实施的导弹防御计划对全球的安全形势产生的影响:1、导弹防御计划降低了危机稳定性,扩大了美国首先打击与他国报复打击之间的差别。2、导弹防御计划降低了军备竞赛的稳定性。···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深远:首先,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一旦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美国对台湾分离主义运动的支持就会变得更加公开和具有实质性。其次,削弱中国第二次打击能力的可信性,扩大中国与美国在战略安全力量上的差距。最后,如果美国拉大了中美之间的战略实力差距,美国在与中国政治安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会更加强硬。P186。中国的核战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64年之前,是心理性威慑或抵消性威慑,即将美国的核力量视为“纸老虎”,使美国的核力量对中国不形成战略威慑效力。第二阶段在1964年之后,是存在性威慑,中国开始拥有核武能力,但还没有可靠的运载能力或有效的报复手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时期的战略被称作最低威慑,其威慑力主要建立在核武器数量不确定的基础上。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最低可信威慑,这时中国核威慑的可信性是建立在核武器的机动能力上。P187。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国家如何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两者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在哪里。P193。学术界经常把一个社会的非官方思想观念称为政治文化,而将被政府支持的思想观念称为意识形态。在一个具体的政治环境下,或在一个具体的政治问题上,激烈要求改变现状者被称为“左派”或“激进派”,愿意对现状进行温和改良被称为“中间派”或“改良派”,而主张维持现状者通常被称为“右派”或“保守派”。···在当代政治学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被认为是影响最大的意识形态形式。其中,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欧洲近代启蒙主义思想的继承,而保守主义则是对这一思想传统的背离。P194。自由主义:1、平等观念。这里的平等观念是机会平等而非分配平等,即自由主义者并不主张在所有公民中平均分配社会物质财富和产品。2、个体理性观念。个人完全能够了解和掌握周围的社会和物质现实,但对集体是否具有理性能力持怀疑态度,在国政中表现为不相信独裁政府是理性政府。3、自由权利。最好的社会应当允许理性个体拥有最大的自由。4、私有财产权利。···边沁是早期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其最大贡献是区分了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支持边沁的古典派要求严格区分政治和经济领域,而要求改革的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需要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发挥积极的管理作用。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体现在防止分配领域产生的社会不公正,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环境保障。改革派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得到了较大发展,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或福利自由主义。P195-197。保守主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国内社会利益冲突。在对外政策上,主张建立意识形态相同的同盟,经济上采取保护民族主义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增强军事实力来维护国际安全。早期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有:1、集体主义:集体的利益应该优于个人的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在对外政策制定中,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成为一种道德原则。2、重视传统和权威。3、悲观的人性观:各竞争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这种观念在国政中的表现是:所有国家都在怀疑别国的意图是否出于善意,承诺是否可靠。保守主义者往往是现实主义者。4、等级制:保守主义的等级观念对现代国家选举原则有重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水平成为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5、私有权。···在国关领域,早期保守主义者的重要贡献是他们发现了国家利益是国家政治行为的根源,外交政策的必要性来源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维持主要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还需要有共同的国际法规则、共同价值观以及文化上的相似性。这种保守主义思想在近代国政中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西方中心主义,即以西方观念作为衡量世界各国行为合法性的标准。···新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批评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政策及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新保守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基本主张的重新论证和回归。P197-201。激进主义:1、人性观。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人基本上是善良的并拥有自由的天然权利。与政治自由主义不同,激进主义者认为人具备的只是发展理性的潜能,但这一潜能依赖于人类所处的社会的性质。激进主义者把私有财产视为最重要的导致腐败的因素。这种人性观在国政中的表现是:支持他国的反政府组织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政权。2、对社会的批判分析。3、政治行动主义:反对民族主义,提倡国际主义。倡导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革命,而且主张暴力革命。4、社会进步观念:他们认为社会进步意味着贫富差距会不断扩大。···在国关方面,激进主义认为阶级而非国家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P201-203。恐怖主义常常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卡尔·海因茨在刺杀一书中总结到:对民众起义来说,统治当局太强大、太残忍了,不会有任何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者必须接受刺杀作为历史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也是“为实现历史目的而需要的不可避免的工具。”P211。国际组织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由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和国家之间高度频繁的多边交往。国际组织的三个最基本构成要素:政治理想和目标指导下的政治原则、制度化的组织机构、组织活动的程序规则。P215。联合国改革的方向是增强联合国的权威、增强民主化和关注发展与非传统安全三个方面。需要改革的内容包括:1、安理会和其他重要机构的组织改革,这关系到权力分配问题。2、维和原则与危机处理机制改革,这事关主权让渡的范围和人道主义国际干预的实施等问题。3、财政改革,这涉及联合国的资金来源以及如何分摊和管理经费的问题。P220。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区别P226国内法国际法法律关系一国境内的自然人和法人主要是国家;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某些特定政治实体也是国际法主体。调整对象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系立法方式一国立法机关依一定程序制定;在大陆法系国家多表现为成文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多表现为判例法。国家之间在平等基础上以协议方式共同制定。协议既可以是成文公约、条约、协定,也可以是不成文的习惯法。法律强制力依据国家意志,即国内占统治地位的政府意志国家之间的意志协调,属国家的共同意志,而非某个国家的意志。强制方式通过国家司法机关、执法机构的强制力来保障和实现。通过国家本身单独的强制或若干国家集团的行动来实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有: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互不侵犯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和平共处原则。P227。东京审判对当代国际法的贡献:首先它确立了侵略罪和反人道罪是国际法上的重大犯罪。其次,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是东京审判对国际法发展的另一大贡献。···东京审判在法律适用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援用传统的国际法,二是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国际法。P229。分配的正义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等因素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而矫正的正义则是指无差别地对一切人给予均等的对待。···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1、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可以平等享有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权利,因此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必须对某些人的自由加以必要的限制。2、公平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即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满足下述条件时,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A.它必须能够为社会中的弱者提供获得最大利益的机会;B.在公正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社会应该向所有人平等地开发职业和机会。P234。历史上出现了三种或三代人权观:第一代人权观是伴随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而出现的,属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第一代人权观由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主导,人权指的是诸如自由集会、自由发表言论和出版、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等权利。第二代人权观强调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这属于马克思主义和激进社会主义的思想传统。这种人权观念认为,国家应该为个人提供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当年的苏东国家以及当今的很多欧洲社会福利国家都持有这种人权观念。第三代人权观念出现于世纪之交,强调“集体权利”,即强调保障各国内部的各个种族、少数民族、土著族裔以及妇女和儿童等人群的集体人权,还包括和平和人类安全的权利、生活在民主政体的权利以及安全环境的权利等。P235。在国际人权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达国家强调人权的普遍性,主张天赋人权观念;发展中国家则强调人权的特殊性,认为人权进步依赖于经济发展并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不过,双方在人权的内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人权包括安全、无饥馑、无恐惧和信仰自由。2、发达国家强调主权的相对性,认为主权对内最高,但对外应受到国际规范的约束;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国家主权对外独立,国家行为只受国际条约的约束。3、发达国家主张,为了国际社会的进步,应该对失败国家进行人道主义干预;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现在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关系分析笔记.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