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审财政(全).doc

    • 资源ID:3825907       资源大小:119.5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审财政(全).doc

    财 政一、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一、1.1题: P109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只能是公共财政。尽管我国现在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体制转轨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财政职能缺位的问题还很严重。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关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二)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未来取向答题要点(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和特征公共财政的内涵:在我国,“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经济社会转轨中就财政转型而提出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公共财政”构成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形态。公共财政的概念可以概括为:通过开展收支活动,集中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履行应有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种经济社会活动。(2011 年已考) 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 2.以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方式, 3.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力制衡为前提的规范的公共选择,即以理财的民主化、法治化为依托,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公共需要满足的最大化; 4.以现代意义的公共性、透明度、完整性、事前确定、严格执行为基本管理运行机制,规范政府行为,贯彻公众意愿和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公共财政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公共财政投融资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等内容。公共财政体系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面临着一系列改革创新任务,自1998 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以来,我国主要推进了以下财政建设: 1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的核心要求是各部门在编报预算时,将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财力全部编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1999 年以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部门预算框架基本形成,并向项目预算滚动管理等深层次改革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使政府预算编制逐步向完整、透明、规范、公平、高效等方向发展,为建设公共财政提供了基础制度保障。2国库集中收付改革:2001 年以来,我国实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督、追求高效运作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目前,中央级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还逐步扩大到部分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并推行公务卡改革, 进一步规范收支活动。(2009 年已出题) 3“收支两条线”改革:近年来“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本内容是行使公权单位的各项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不再与本单位支出、福利待遇挂钩,而是进入财政专户,进行预算统筹,对执收单位的支出通过预算进行规范性安排。 4政府采购制度改革:1999 年,我国开始在中央单位部门预算中增加政府集中采购内容,目前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已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经济活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抑止了腐败行为,提高了调控水平。(2008 年相关内容已出题) 5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不断完善,健全了财政体制模式,增强了财政体制的系统性、合理性。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还有力地支持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新增的专项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支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要求。6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 年,我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预算收支的分类和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此后,政府不断完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为建立统一规范、各级财政共同执行的政府收支科目体系打下良好基础。7绩效管理改革:注重绩效是预算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有效性。近年来,财政部门积极研究制定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力求明确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内容,争取初步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并逐步将绩效预算理念和方法引入我国财政管理中。目前中央和地方在积极推动预算绩效评价试点,并将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改变以往预算资金安排中“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新提法)8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我国财政部门积极推动“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旨在建立一个全面反映政府财力,支撑公共财政科学决策的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的信息平台,以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部门预算编审系统的修改完善、技术支持和应用服务。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有助于显著提高政府财政收支管理水平,有助于改进规范政府经济活动,从而显著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绩效。(三)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未来取向 (2012年修订)1改进、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以更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房地产税、资源税等充实地方税体系,适当壮大地方税收收入,提高地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改进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发展健全规范的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必要的“对口支援”等形式的横向转移支付,加快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源总分制度,有效解决法人所得税制度下税源跨省市转移问题。2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的“民生”导向和“创新”导向改革,提高公共财政服务未来发展的能力。改进和优化收入分配、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构建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财产税制度框架;构建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三农”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资助重大科技实验室、基础性科技人文环境、创新产业园区等领域的建设,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税收制度,研究开征新的环保税,探索碳税,健全有利于环境改善和能源节约的能源税。3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大力推行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精细化,以创新机制和提升绩效。改革内容主要有:第一,规范预算分配机制, 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第二,通过进一步严格预算调整和加强结余资金管理来深化预算执行改革;第三,全面推进部门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第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规范公共采购行为;第五,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落实全程监督机制;第六,积极引进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第七,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预算透明度和管理水平。4推动财政“扁平化”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间事权和职责。积极推进财政扁平化改革,增强分税制体制的稳定性和内在协调性,逐步实现“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在形成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架构的基础上,应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等原则,进一步理清政府事权和职责,尽可能由粗到细形成中央、省、市县三级支出责任明细单,并逐步将其法规化。最后,公共财政建设必须得到其他方面改革的配合与协调。如分税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就必须得到行政体制改革(如减少行政层级和调整行政区划)、生产要素流动制度改革(如劳动力在统一市场中的无壁垒流动及与之配套的基本养老保障金全社会统筹)、财产制度改革(如不动产的产权登记、保护、交易制度) 等多方面的配套。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安排二、2.1 题: P114从“十一五”步入“十二五”,如果将在此期间所须经历的重大变化排序, 那么,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哪个领域看,都可以说是“十二五”时期的排序第一的重大课题。具体到财税领域,它所担负的任务,值得我们仔细权衡,周密安排。请按以下层次论述:(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二)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答题要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1资源性产品价格失真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资源配置角度,我国生产要素存在缺陷,直接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关键领域的市场机制作用偏弱,突出表现为:土地、能源、资本的要素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的干预,甚至是行政需要决定,没有与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形成匹配和协同效应。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价格构成不合理,相关补偿机制几乎没有建立,导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资源性产品的消耗巨大和开发过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受到极大威胁。价格机制缺失也导致近年来中国重化工业高速突进,国际分工中的高耗能、高资源消耗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低水平和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淘汰迟缓,中国资源性产品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压力和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遏制。2片面追求速度的政绩考核体系造成经济发展失衡。中国现有行政体制和行政体系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这个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平衡发展,舍弃全局优化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对GDP 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的崇拜, 造就了干部官员以GDP 增长和形象工程为工作目标,这不符合可持续全面发展的要求。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从初次分配来看,过去30 年,社会财富主要向资本集中,向企业集中,劳动者的工资相对较低,资本与劳动基本利益关系的格局急需调整。从再分配来看,这些年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快, 政府的收入不断上升,需要调整社会、居民和政府的关系。4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及科技创新不强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结构升级任务比较繁重,一半左右的劳动力在初级产业就业,劳动力需要大规模转移。整体来看,我国技术创新程度还很低。在未来几年能不能在“创新驱动”上有所突破,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二)财税制度安排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1财税制度安排是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推进器。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是完善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财税政策安排。在管理机制上,要形成全国一盘棋,中央、地方积极配合联动,将财税政策安排落实到每个作业层面,真正发挥破解体制和机制难题的关键推进器。一方面,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要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力,使地方政府不再通过拼命提高GDP 增速来提高财政收入和保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要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收支行为都应公开、透明,接受人大和公众监督,使地方政府不再具有随意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财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中,要重点关注并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节约使用资源的财税政策,强化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的财税扶持力度;适时调整燃油税,对浪费资源的行为采取限制性税收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消费税制,抑制不合理消费;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适当补贴的机制,增强社会公众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2财税改革方向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连。(1)经济均衡发展的财税改革。扩大内需,无疑是财税改革对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头戏。只重国际、不重国内,关注出口、轻视内销,曾是政府和企业长期的行为习惯和发展思维。改变内需的弱势地位,根本在于平等地看待和实现均衡发展的真实内涵。(2)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的财税激励。环境和资源的可承受,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也是财税改革的新着力点。财税制度安排可以对循环经济和节能产业倾斜,建立一套以增值税、消费税和附加税种协同的“碳税”约束和保障体系,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节能减排领域,关注税收归宿和转移的问题,避免节能环保的成本过多地被一般大众承载,形成鼓励节能环保和支持生态建设的良性局面。对于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需要财税改革中的战略部署与细部实施联动,不仅要形成“资源税”大类体系,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而且要对“资源税”下属的矿产、可再生和土地资源类别进行细致划分,对从价征管,从量管控和从税累进等问题,进行通盘构思和具体落实。(3)创新机制的财税支持。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需要财税改革的支持。技术创新、知识转化和技术扶持体系的财税体制和机制作用,可以进一步的发挥。目前的减税安排和支出配套,还局限在直接补偿和配套扶持领域;下一步的战略安排,应该重点关注市场机制配套和产业相关联动的关系。重点在继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同时,关注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发育维护,考虑增利减收领域的拓展,发掘投入带动与产出绩效的内在关系,增加财税支持的渠道作用和疏通功能。就财税自身来看,征管体制和机制、间接征收过渡到与直接征收结合、税负累退还是累进的设计、事权和财力的匹配等问题都是财税改革本身创新发展的领域。(4)民生、福利改进的财税配套。民生和福利改进的财税配套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反映,财税改革不容退却。对劳动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分配差距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与周密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先富阶层与后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收益差别,财税层面如何来破解。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是差距产生的主要层面,再分配领域的不完善则是百姓期望和民声呼吁的焦点。保障性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和失业救济的财税制度优化,还将继续推进。房产税和消费税的问题、养老金筹集和账户的管理、医疗保障的互通与对接、教育和失业救济的财税安排等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组成部分。形成全民福利优化的财税体制和机制格局,是一个长远规划和战略意义的布局。(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制度安排设计1“扩内需、稳外需”的财税制度安排(1)鼓励和支持“扩内需”。财政政策调整中,以存量收入和流量收入划分的绝对低收入人群,可通过财政保底的办法“直接给钱”,增加其收入规模,通过收入分配的增加来拉动需求,同时还应注意社会保障的配套,避免直补资金进入预防性储蓄和风险性保障领域,而非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对现阶段纳税主体的中等收入阶层,适时调整所得税、增值税扩围和消费税阶段性,累退的办法,增强消费预期和拉动消费行为。对高收入人群,可以采取阶段性消费税累进的办法, 筹集税收资金用于再分配领域弥补其他人群,在所得税领域也要在征管机制上结合税收体制和机制改革,重点关注这部分人群,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加强征管。(2)“稳外需”。未来一段时期需继续维持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说,关税上要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国内税收优惠上,主要在增值税环节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更广泛意义上还要在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出口信用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税政服务。 2建立健全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财政支出机制和税收制度。一是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改进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二是为部门、企业建设科技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发展产业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为导向的风险创业基金的母基金;三是通过实施政府支持性采购政策(包括首购政策),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制定、改进和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应适度前移,力求针对企业或科研单位实际科研项目投入予以鼓励。3完善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税费制度一是改革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价、税、费制度,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将矿产资源税和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形成环境修复基金、安全生产基金等这两条线索合理分离,各归其位。二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改进其税率设计。将没有纳入现行征税范围的资源品种, 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现有的某些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资源税征收机制与税率设计应体现有利于提高回采率、调节级差收益、促进公平竞争和合理对应市场周期波动、以及配合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客观要求。三是研究促进现有税制的“绿化”和开征新的环保税、探索该体系内的碳税等。一方面, 可研究开征专门的能源环境税(比如碳税),提高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之成为节能降耗、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排污的有效激励机制和重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相应降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减少来自流转税、所得税的地方投资扩张动因。4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合理分配的财税制度一是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对医疗、社保、基础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托底事项有统一制度安排的基础上, 进而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在公民人均使用价值形态上,逐渐趋于大体一致,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生活需求,提高低中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二是构建收入分配的宏微观制度安排,完善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完善促进国民收入与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消除不合理垄断,健全社会保障。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进一步强化所得税的累进性质。逐步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 适时开征统一的房产税,研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配合社保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三、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三、3.1 题: P1182010 年3 月6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举行记者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此同时,要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答题要点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例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1950年至1994年的财政支出结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费在各项支出中处于首要位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大量用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很高。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日益下降,社会管理类支出大幅度提高的现象。1994年至2005年,此期间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所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序如下: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国防费。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占比持续下降,国防费占比缓慢下降,基本平稳。社会文教费占比平稳上升,同期行政管理费的占比则上升较快。随着公共财政目标的提出,尤其是2006年以来,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初步改变了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1.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稳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和生产流通环节;加大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环节的投入,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支出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体制。2.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缩减用于行政管理的政府投资与消费支出,加大以对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的覆盖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补助力度,切实改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考虑到社会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继续完善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对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弱势人群向上流动创造条件。3.从平衡财政职能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我国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收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要有保有压。严格控制公共资本流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基本建设,保证社会对基本公共设施的投入需求。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突出预算保证重点,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上。4.从我国既定财力约束角度来看必须注意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 确立财政支出的目标人群和重点投向。从原则上界定哪些社会群体(如老年人、失业者)、哪些事项(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作为重点支出对象,通过扩大何种类别的支出(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科技支出等)或相应缩减何种类别的支出(如一般公其服务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等)来达到目标。四、我国的政府收入体系四、4.1 题: P123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收入形式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现有政府收入来源主要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六类。此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拥有或控制土地(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及农村集体土地实质上的控制权)、资源所有权,并直接控制大量国有企业的政府而言,国有资产、资源的出让,国有经营性资本的管理,也导致政府控制下的复杂而多样的资金收支行为。温家宝总理在2010 年3 月23 日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制度,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因此,进一步改革政府收入体系,完善政府收入结构、加强对各项收入的管理,成为未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二)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三)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答题要点: (一)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现状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收入形式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按照预算管理模式,我国现行的政府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含土地出让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四类。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通常被称为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二)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收支进行有效监督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政府收入统计和预算管理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2.非税收入比重偏高,社会保障收入比重较低。 3.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 4.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收入比重偏高。 5.国有资本、国有资产(资源)收入有待加强。 6.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三)我国政府收入体系的改革目标在“十一五”时期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部门预算等改革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政府收入体系改革的目标主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政府收支统计体系。 2.稳定宏观税负,调整政府收入结构。 3.完善政府收入的分类预算管理制度。五、4.2 题: P1242008 年,中国的GDP 为314045 亿元,各项政府性收入合计为95842.95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30.52%,其中,税收收入为54223.79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17.27%,不包括债务收入的各类非税收入为41619.16 亿元,占GDP 的比重高达13.25%,是税收收入的76.75%。其中,社会保障缴费收入12259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3.9%;一般预算中的非税收入7106.56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2.26%;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地方土地出让收入)5261.07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1.68%;预算外收入6617.25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2.11;地方土地出让及新增建设用有偿使用费收入为10375. 28 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3.30%。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二)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三)加强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措施答题要点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概念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和政府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是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资金。(二)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具体内容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三)加强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措施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有助于政府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预算管理体系,促进非税收入的不断规范。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非税收入的综合预算,增强非税收入统筹管理能力。2.执行收支“脱钩”,逐步建立非税收入分类预算管理。3.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力度,强化非税收入预算约束。五、我国的税收制度六、5.1题: P130近年来,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税收对财政收入的保障功能和对经济的调节功能显著增强。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城市房地产税、修订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改革车船税和房产税等,基本统一了各类企业税收制度,促进了公平竞争。多次上调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扩大消费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购进的机器设备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消除了生产型增值税制的重复征税因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进一步理顺税费关系,建立筹集公路发展资金的长效机制和税收引导能源消费的新机制,推动了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不断调整完善进出口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外贸发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车船税改革立法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首次针对地方税种进行立法,对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深化税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 答题要点 (一)目前我国税收制度的现实格局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和近年来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共设有19种税,按照其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五类。Ø 流转税,具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Ø 所得税,具体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Ø 资源税,具体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Ø 财产税,具体包括房产税、车船税;Ø 行为税,具体包括契税、印花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船舶吨税。其中,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其他税种主要由税务机关征收。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房产税并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加直接税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最终实现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均衡布局。从而,建立起一个融收入与调节、稳定功能于一身的“功能齐全”的税制体系。 (三)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任务Ø 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稳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将部分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Ø 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Ø 开征房产税,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Ø 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推进环境保护税相关立法工作。Ø 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塑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建立快捷的电算系统,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七、5.2题: P131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几经调整和完善,并加强了征管工作。(1)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2006年1月1日起,该标准从800元调高至1600元;从2008年3月1日起,该标准再次调高至2000元;2011年9月1日起,该标准调高至3500元。(2)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减轻进而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2007年8月15日,将税率下调为5%。从2008年10月9日起,又暂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3)开展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2007年首次要求2006年所得在12万元以上的个人自行纳税申报。(4)从2011年9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由九级超额累进调整为七级超额累进,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和税率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措施 答题要点: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名义上是一个税种,实质上分作11个征税项目: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对上述不同征税所得项目,采取的是不同的计征办法、适用的是不同的税率表格。这样的税制安排格局,其优点是便于征管,可以从源征税,代扣代缴,有助于防范偷漏税。但也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不利于其除组织收入之外“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这一个重要功能的发挥。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目标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措施 要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能满足于“小步微调”,还得下大决心,着眼于做“大手术”。这就是:瞄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目标,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尽快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 具体而言,除一部分以个人存款利息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项目继续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之外,将其余的收入统统纳入综合所得税制的覆盖范围。以此为契机,在整体上构建一个适应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的现代个人所得税制格局。围绕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乎所有的问题,还是要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框架内加以解决。未来围绕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的争论,似有转换聚焦点的必要从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转换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实现”上,从而形成一股加快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八、6.1题:P141目前被统称为“预算内”的政府收支,是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预算收支。表面上,这两部分预算收支都纳入国库管理并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在实质层面,只有属于前者的收支,既可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又经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能够算得上完全意义上的“预算内”。属于后者的收支项目,其调配权或决定权则分别归属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仅财政部门没有典型财政意义上的统筹权,而且,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只有知情权而非实质的审批权。正因为如此,目前对外发布的财政收支指标,仅限于一般预算收支。所以,即便是已经被视为“预算内”的基金预算收支,也存在一个“转正”(由非完全意义上的“预算内”转为完全意义上的“预算内”)的问题,在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问题上,也有必要同时确立两个互为关联的“验收标准”:财政部门在行政层面对所有政府收支的“全口径”管理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层面对同级政府所有收支的“全口径”控制和监督。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 (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三)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四)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框架设计与改革路径(五)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答题要点(一)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 1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指的是一般预算,它是财政部门最常用的预算形式。中央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公布的财政收支数据大部分指的是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我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各级政府编制年度预算草案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1)中央政府预算。中央政府预算(以下简称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中央预算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中央预算编制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部门预算,中央对地方返还、补助以及地方向中央上解预算,债务项目的预算。 (2)地方政府预算。地方政府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以下简称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下一级只有本级预算的,下一级总预算即指下一级的本级预算。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包括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 2政府性基金预算 政府性基金是各级人民政

    注意事项

    本文(高审财政(全).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