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3年青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项目建设、生态治理、民生改善、作风转变等方面建设,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转调创新迈出坚实步伐,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5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57.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9.353.237.5调整为9.4:51.1:39.5,三产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平稳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一、农业 2013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全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2亿元,可比价增长3.6%,其中:粮食、瓜菜、果品、畜牧、花卉所占比重达95%以上。 主要农作物产量保持稳定。 201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4.9万亩,粮食总产量32.7万吨,单产384.6公斤/亩。蔬菜面积40.2万亩,增长7.0%,蔬菜总产量147.3万吨,增长7.6%。瓜类面积12.2万亩,与上年持平,瓜类总产量45.6万吨,增长1.6%。水果总产量10.0万吨,下降2.9%。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新增成片造林合格面积5.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60.3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5.2%。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2万吨,下降3.2%;禽蛋产量3.0万吨,下降4.2%。全年生猪出栏52.5万头,增长2.0%;牛出栏3.2万头,与上年持平;羊出栏9.3万只,增长2.9%;家禽出栏3333万只,下降6.5%。年末生猪存栏36.1万头,增长5.0%;牛存栏2.8万头,下降19.8%;羊存栏8.6万只,增长3.9%;家禽存栏835万只,下降6.3%。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2.7万千瓦,增长6.3%。其中,农用运输车45046辆,增长0.4%;农用拖拉机12808台,增长5.9%;联合收获机2420台,增长2.2%;节水灌溉类机械9916套,增长0.5%;节水灌溉面积达58.9万亩,增长0.8%;农村用电量79811万千瓦小时,增长15.0%;化肥施用量12.9万吨,下降9.2%。 二、工业及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4家(含烟厂,下同),实现总产值1509.7亿元,同比增长13.3%。主要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其中:液压元件260.9万件,增长18.3%;生铁14.2万吨,增长18.2%;铸铁件30.3万吨,增长14.8%;齿轮8.8万吨,增长10.4%;起重机9万吨,增长9.8%;卷烟225.2亿支,增长2.6%;水泥171.7万吨,增长1.9%;装载机2.3万台,增长1.3%;钢材30万吨,下降1.6%;原油加工量163.3万吨,下降26%。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3.7亿元,增长13.6%;实现利税133.8亿元,增长24.7%;实现利润70.8亿元,增长25.4%。实缴税金过千万的工业企业达到24家,比上年新增3家;实缴税金过五千万的工业企业达到6家,比上年新增1家。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 2013年,全市5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为158.3万吨标准煤,取水总量为1040.3万立方米,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增加值水耗均完成节能目标。 建筑业稳步发展。 2013年,全市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44家,签订合同额99.4亿元,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57.8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8.1亿元,增长11.4%;营业收入77.4亿元,增长20.8%,实现营业利润5.4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7.0万平方米,增长16.3%,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62.0万平方米,增长1.8%。 三、国内贸易、外经、旅游 国内消费市场平稳发展。 2013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1.1亿元(不含中石化、中百等产业活动单位的分劈数据),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批发零售业占主导地位,实现零售额144.8亿元,占总零售额89.9%,住宿餐饮业发展较为缓慢,实现零售额16.3亿元。 大众类消费增长较快。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兴消费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质量日益提升,吃穿用消费不断增长。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7.0%,服装类增长22.4%,化妆品类增长27.6%,金银珠宝类增长30.8%,日用品类增长32.7%,鞋帽类增长44.2%。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12.3%,进口0.8亿美元,增长17.7%。利用外资量质齐升,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172万美元,增长62.5%;实际到账外资4717万美元,增长14.8%。对外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全年派出外派劳务人员848人,增长22.6%。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2013年,文化旅游持续升温,新建续建文化旅游项目40个,我市被确定为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云门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古城热线”效应初步显现。全市现有4A级旅游区3个,3A级旅游区5个,注册旅行社21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8.7万人次,增长12.0%。全市旅游总收入51. 9亿元,增长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6.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投资144.4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投资208.4亿元,增长20.2%;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7:40.2:58.1。 房地产市场运行良好。 2013年,我市房地产市场完成投资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商品房销售面积1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商品房销售额46.1亿元,同比增长5.3%。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 2013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2506.3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5.3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89.4公里、省道181.7公里、县道213.1公里、乡道425.1公里、村道1597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56.8公里,一级公路118.9公里,二级公路95.4公里,其它2235.2公里。全市拥有出租车469辆,客运班车293辆,客运线路51条,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326辆(含校车、小公交),公交线路40条(含校车线路17条)。加快发展绿色交通,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528个,投放自行车10000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被列为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03689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80255万人公里。 邮政电信业健康发展。 201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675万元(不含速递),下降3.1%;电信业务总量5.8亿元,增长5.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4.6万户,移动电话105.9万部,年末互联网用户11.8万户。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201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税收收入27.7亿元,增长20.1%;非税收收入6.6亿元,增长10.4%。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国税收入完成43.2亿元,地税收入完成26.2亿元,分别增长15.6%和21.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5亿元,增长26.0%。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26.6%、9.8%、2.1%。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2013年,全市新增银行1家,总量达到13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1.1亿元,较年初增加81.7亿元,增长1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9.4亿元,较年初增加47.4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7.9亿元,较年初增加66.5亿元,增长20.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 2013年年末,全市拥有商业保险分支机构38家。其中,财产保险机构20家,人寿保险机构14家,保险代理机构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亿元,增长18.0%;人寿保险保费收入5.7亿元,增长9.3%。全年财产险业务支付赔款12232万元,增长13.3%,赔付率为33.9%;人寿保险业务支付赔给付款15746万元,增长57.3%,赔付率为5.5%。 七、科技、人才、气象 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2013年,我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年争取国家级计划项目1项,省级4项,潍坊市级28项,荣获潍坊市科技进步奖45项。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潍坊市级4家(含1家工业设计中心)。新增6家潍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市潍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6处。建设潍坊市重点实验室2处,全市潍坊市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到5处,其中企业重点实验室4处,学科重点实验室1处。新增潍坊市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到2家,潍坊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 201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8.3亿元,同比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7.8%,比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 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 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726件,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发明专利487件,增长66.2%;专利授权量830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2.9%,其中发明79件,同比增长102.6%。 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3年,全市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75人,其中博士生52人,建成了我市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盛农业博士后工作站。评选青州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人、首席技师10人。面向社会公开考选公务员2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0名。 商标注册和质监工作成效显著。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山东著名商标35个,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全年新增山东名牌4个,累计拥有16个,办理企业标准登记2048次。全年共对277家企业的475批次产品进行了抽检,其中对158家食品企业进行了检查,抽检食品样品299个,查处违法案件28起,有效地遏制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气象服务保障到位。2013年,全年共进行各类气象服务795次,接受电视新闻天气预报专访6次,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53次,编发灾害预警决策服务短信36次,重要天气预报26次,撰写农气服务材料17篇,收到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年平均气温13.3,最高气温38.6,最低气温16.2,累计降水量706.1mm。 八、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013年,全市教育系统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扎实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中8处,在校生2.1万人;职业学校3处,在校生1.7万人;初中33处,在校生3万人;小学101处,在校生5.1万人;幼儿园204所,在园幼儿1.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生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3年,全市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人民医院自2013年1月1日起,先行先试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0.4万人,参合率100%;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不断提高,封顶线由去年的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对全市300处村级卫生所进行了改造提升。益都中心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新院建设顺利推进。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39个,其中县及以上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4个,妇幼保健院1处,疗养院1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防治站所3处,门诊部、所101处,村卫生室679处,其他卫生机构12处、个体开业人员24处。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99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552人,护师3935人;床位5042张,其中医院4035张。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提高。 2013年,新成立古城艺术团,全市专业艺术团体达14个,专业文艺人员710人,进行文化惠民演出1208场次。举办各种大型展览121次,组织大型文艺活动260次,送戏下乡1059场次。目前,青州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并全部对外免费开放;全市13处镇、街道、开发区全部建有文化站;31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放映电影10000余场。成功举办“翰墨青州”书画年会,荣获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非遗保护取得新成绩,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三五”模式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2013年,全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9项,潍坊市级29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3年,我市输送的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获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参加潍坊市2013年锦标赛获得奖牌108枚。2013年新成立青州市明生花键俱乐部等5家俱乐部协会,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余人;建成120处村级体育广场,并且体育器材配套到位。2013年新增体彩站点5处,我市现有体彩销售站点83处,全年完成体育彩票发行1.01亿元。 九、城乡建设 城建工作成效显著。 2013年,全市建成区面积49.3平方公里。东部新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企业总部中心、电力调度中心、中晨大厦等16个项目、39个高层楼座先后落户并顺利启动建设。南阳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全面竣工,完成河道防渗35万平方米,建亭榭、桥坝52处,栽植绿化乔灌木3万余株,新建沿河绿道8.6公里,形成了一条横贯中心城区的休闲游览景观带。同时,加大古城的保护,重点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历史街区初具景观效果,并于2013年11月18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3年,全市城区新增道路面积46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59.4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面积982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55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698.6公里。建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6.2%和25.5平方米。城市供热面积不断扩大,新增供热面积53.9万平方米,年末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791.6万平方米;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新增天然气管道95.3公里,达525公里,天然气用气人数达26.1万人。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 2013年,全市小城镇建设投资24.6亿元,其中公共基础设施投资9.8亿元,新增排水管道128.8公里,新增绿地60.1公顷,新安装路灯1032盏。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9平方公里,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9%。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366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5245户、危房改造858户。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实施,普及率达到95%。邵庄镇被列入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第二批示范镇。 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2013年,全市以“三八六”环保行动为契机,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和协调督促工作力度,强化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日平均分别为0.056mg/nm3、0.048mg/nm3、0.036mg/nm3,达到国家控制标准。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0.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2013年,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我市入选全国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和首批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项目,弥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成功跻身国家湿地公园行列,弥河、阳河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 2013年,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5起,死亡13人,同比分别下降42.6%和48%。 十一、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65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00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72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299人,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5598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险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5.5万人和13.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8955人和5809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4万人、10.5万人和7.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650人、1416人和3202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敬老院8个,敬老院床位1960张,收养各类人员1461人。年末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153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215元提高到267元。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952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17元提高到14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提高到不低于4800元,农村分散供养标准由不低于2200元提高到不低于3600元。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核算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4、2013年粮食相关数据为县级粮食抽样调查数据。 5、由于部分指标数据年度间存在调整因素,造成公布增幅与实际计算存有差异。二一四年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