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doc

    • 资源ID:3824988       资源大小:102.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doc

    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811目 录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1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11.2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11.3 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1.4 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2 1.5 从工业内部结构,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 3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31.7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4二 、 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4三 、 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5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64.1 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64.2 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74.3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84.4 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8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苏州通过引进外资,成功的将土地转变成资本。经济发展处于重要阶段,苏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处理好这些问题,苏州经济发展将会站上更高的台阶。关键词苏州;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对苏州经济状况的分析1.1苏州经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发展显著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九五”期间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1%,电子行业逐渐进入主导地位,工业化道路从初级向中级迈进。“十五”期间,外资和民营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渐确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速15.5%,跻身全国前五,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5.3%。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确立,工业化进程向中高级迈进。进入“十一五”以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苏州追求的新目标。 对苏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1.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基本且最为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就越高。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以上美元。为了准确衡量我市所处的阶段,需要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美元为单位,按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8.2791:1计算(采用1998年年平均汇率),2007年苏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根据数字判断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1.3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比重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升幅大于第三产业。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比重转入稳定或有所下降。2007年苏州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7:63.7:34.6。根据西蒙.库兹涅茨判断标准,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1.4从就业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当工业化进入中期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处于31.4%-24.2%之间、第二产业处于36.0%-40.8%之间、第三产业处于32.6%-35.0%之间。从苏州市的情况看,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构成为 7.0:63.5:29.5,对应于工业化进程,就业结构状况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下图为1978 - 2007年从事三次产业人数比例)年份比值产业19781990200020062007第一产业62.329.721.08.47.0第二产业27.151.349.861.463.5第三产业10.619.029230.229.51.5从工业内部结构特征,对苏州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析按照产业经济的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将出现阶段性变化:在重工业化阶段,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工业为重心;在高加工度化阶段,工业则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消费资料工业的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之间的比值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根据霍夫曼工业化发展四阶段经验学说,霍夫曼比例系数(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第一阶段为5(±1),第二阶段为2.5(±1),第三阶段为1(±0.5),第四阶段为1以下。很显然,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业比值为68.7,呈现重工业化。近似霍夫曼比率(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45,可见,我市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中第三阶段中、后期。1.6 城市化率及其发展特征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2.0%以下;工业化初期在32.0-36.4%;工业化中期在36.4-49.9%;工业化成熟期在49.9-65.2%;工业化后期在65.2%以上。2007年,苏州市的城市化率为65%左右,参照标准,可以看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1.7 对苏州市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定以上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评价方式对苏州市工业化目前所处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不难看出,从各个指标来看,苏州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二苏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健康的经济结构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将占有较大比重,甚至超过第二产业。然而,在近几年苏州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却一直徘徊在37左右,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超过了20个百分点。即使与无锡相比,苏州经济的一些指标要好于无锡,但三次产业发展不如无锡均衡。跟南京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长期依靠外资维持经济高速增长集聚了一定的风险。 近年来苏州经济增长的70以上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0以上,地方政府对外资的财税需求依赖性日益加深,2002年苏州外资依存度高达144.8。一旦全球经济有大点波动,外交政治发生突变,苏州经济会有较大风险。 三,跨国公司促进本土产业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 首先可以肯定外国公司不会把核心技术给你,要掌握主动权需要我们自己去消化人家的技术由于外资企业技术先进也由于我们技术差,很难衔接的上,没有很好的技术转化载体所以我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赚点劳务费,眼睁睁的看人把钱卷走没办法 四,外资企业发展形式喜人,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快 在苏州的各开发区你会发现,外资企业遍地皆是,但私营经济却不怎么样由于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给予的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太多,使本土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面临较为不利的竞争环境,发展较为困难要藏富于民,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主要依靠的还是本土企业的,比如温州 五,与苏州较高的人均GDP相比,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并不是很高。 苏州实际利用外资、经济增长率、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但老百姓的口袋却没有相应的鼓起来GDP虽然在深圳前面,但人均收入却相去甚远大部分钱让外国人拿跑了,自己只拿点加工费外界称”苏州模式”为”打工经济”,虽不好听却有道理的三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和分析2007年苏州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苏州GDP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中工业跃居全国第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等等。 但对苏州经济发展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批评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一点,那就是苏州名声响不实惠,引进外资多,GDP增长快,但人均收入与GDP大不相称,增幅远远低于GDP增幅,老百姓从引进外资和经济增长中得益不多。其主要依据是:苏州人均GDP超过上海,但人均收入只有上海一半;在长三角15个大中城市中,苏州GDP总量超过浙江任何一个城市,但论人均收入浙江几个城市全部高于苏州;在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方面,苏州甚至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较迟缓的成都。为此,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市的一位领导公开质疑“苏州模式”,认为这是典型的“只长骨头不长肉”。 从理论上讲,经济总量较多地区的居民就该有较高的收入,但苏州GDP总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却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吃惊。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关专家归因于以下两条:一是苏州外资带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苏州成了全国引进外资的典型,媒体称苏州已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但一些专家认为实际上只是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出口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连做衣服都是贴的人家的牌子,赚的是极其低廉的加工费,扮演的是挣钱最少的打工者的角色。即使拿苏州、昆山那里密集的电脑生产企业来说,名义上是高科技产业,实际上与研发、设计无缘,装配女工长时间坐着一动不动,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装配工作,只能说是高科技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部分。这种经济模式的增长给百姓带来的福利不及经济本身增长的幅度,更比不上外资在中国的收益增长,中国遭外资掠夺太重。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下过多依赖外资的经济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有必要引起人们对外资主导型经济的反思;第二个原因是苏州以二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第三产业比重高,百姓收入一定高。工业增长带来的GDP增加值仅30是职工收入,60是税收、折旧和利润,因此尽管工业增加值巨大,但老百姓的收入不一定高。有的专家还提出,纯粹地依赖工资性收入难以迅速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地方经济一旦患上“外资依赖症”,将对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但是,对于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这种非议,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成绩还是显然的,苏州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在全省都是领先的,这几年苏州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日益完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迅速,取得这些成就,外资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苏州经过近几年的改制,企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发展后劲更为强劲。当然,也要正视外资带动型经济带来的老百姓直接得益较少的弊病。今后,苏州引进外资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变“苏州制造”为“苏州创造”。要注重把外向型经济与本地经济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本地企业为外资配套,拉长产业链,以外资带动民资,而不是外资代替民资。 苏州从历史上来看,实业发展一直是以工业为主,同时,正是因为苏州有着较好的工业产业基础,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形成了目前引进外资中上海以三产为主而苏州以二产为主的分工格局。对于苏州人均收入增幅与GDP不相称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江苏尤其是苏州一向是中央政府财政的重点来源地,目前各地税收上交政策不一样,江苏上交比例高于别的省市,苏州上交又是全省最高的。如果各地实行一样的税收上交政策,苏州现在可能比新加坡还要富裕。苏州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支援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却反而受到人们批评,被指责为盲目引进外资,片面追求GDP增长,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即使如此,苏州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均收入,以及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在全国都是先进的甚至是领先的。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更能体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宗旨。今后,无论是苏州还是全省其他地区,仍然应该大力引进外资。当然,像苏州这样的地区在引进外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要及时实行转型,引资方式上要从以资金换市场向以技术换市场转变,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同时,项目引进上要从引进生产型项目向生产与服务结合型项目转变,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带动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以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快地促进百姓收入的增长。 四加快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一)转换发展思路,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使苏州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以更高的目标和定位来引领发展方向成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瞄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未来苏州发展的目标。1.巩固小康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苏州已于2005年基本完成了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具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从苏州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仍存在着“惠及面”不够宽、“达标率”不平衡、“全面性”有差异等矛盾和问题。因此,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苏州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的新发展,也是对全面小康建设的补短、补软、补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小康社会建设经验的同时,开阔思路、开阔眼界,有针对性地完善现代化发展思路和目标,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升华,争取在2010年达到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2.换一种方式加快发展。按照现有速度,苏州人均GDP每五年实现翻番,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仅仅要在经济实力上瞄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如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发展方式。(二)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1.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发展方式转变拓展产业空间。服务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是苏州产业结构的弱项。在服务业发展中尤其要重视政策引导、服务业投入、老城区和部分零星工业用地腾退这些关键环节。抓住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服务业国际转移逐渐加快的机遇,依托苏州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抓紧培育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2.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太湖蓝藻危机,虽然没有影响到苏州饮用水,苏州敲响了警钟。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是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要大力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三是加快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以太湖、阳澄湖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全市水环境保护,以加快“绿色苏州”建设为抓手,建成全市绿色生态系统,创建“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让苏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甜、空气更清新。(三)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进度,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整合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资源,在不断拓展城市功能的过程中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辐射能力。苏州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上海的辐射与带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这也为苏州中心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机遇,苏州中心城市完全可以在接受辐射带动中构筑配套互动、错层发展的经济格局,从而增强中心城市的“二次辐射”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城市功能。城市功能依附于各种基础设施,苏州的高速公路密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工程建设,将进一步优化苏州对外交通格局,苏州要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使苏州发挥好长三角中心地段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功能。大力开发苏州港太仓港区,创造苏州的“江海时代”。加快金鸡湖CBD等商贸载体建设,拓展金融、贸易、研发、商务、文化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加快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区和国际教育园的开发建设,加快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使苏州的城市功能更为完善,更富吸引力。3.大力发展现代城市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苏州城市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并进格局,从而确立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的高端优势。要依托区位优势,发挥苏州港和长三角陆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面对国内市场的商贸业,依托苏州信息和比较优势,面对国外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要整合苏州现有资源,把旅游、文化等各类要素整合包装,以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提升消费、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从而形成各种板块优势和集聚优势。(四)大胆改革创新,增强苏州经济发展活力1.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职责分明的公共管理模式。在国有资本已经基本从竞争行业中退出的基础上,继续加快社会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建设项目规划和管理,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项目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制。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授权来进行,政府干预不仅不能违背而且必须服从市场规律,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的转变。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企业投入成为科技进步的投资主体;根据苏州产业基础和科技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快建设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有机光电、纳米应用技术等新兴技术产业,大力弘扬和倡导创新文化,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域。参考文献:1. 苏州局统计,苏州统计年鉴20072. 苏州市人民政府文件,2007

    注意事项

    本文(苏州经济发展分析报告.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