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doc
-
资源ID:3824035
资源大小:2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doc
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现提出以下意见。一、 明确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方向,主攻集聚和培育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充分发挥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的主阵地作用,努力保持市场份额不减少、工作位次不后移、质量效益有提升,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开发区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开发区发展新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坚持协调发展,加快开发区结构调整,构建产业新体系和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型园区,增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开放发展,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共享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开发区服务民生的功能。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二)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引导开发区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鼓励开发区联合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开发区建设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联合创新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大力推广以企业为核心的委托研发、技术转让、组建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鼓励区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在海外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三)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引导创新要素向开发区聚集流动,鼓励开发区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对接机制,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若干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创新中心。鼓励发展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等创新促进机构。加快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联盟,实施专利导航工程,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区产业发展智慧化、运行管理智慧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创建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试验(示范)区。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载体功能,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四)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支持开发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鼓励开发区在高端人才境外股权投资、返程投资及人员落户、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方面加大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通过多种形式设立综合性大学的分支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和兴办产业研究院。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外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开发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三、推动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五)发展智能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光伏发电、工业物联网应用、云计算服务等一批重点示范应用工程。实施#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推进区内企业智能化升级,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集成应用,加快自动识别、人机智能交互、分布式控制、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普及。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实现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监控,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六)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中心建设。实施#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加快运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开发区内传统产业,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进开发园区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动行业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特色交易平台,促进行业B2B电子交易平台、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壮大。完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七)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开发区发展壮大平台经济、创意设计和共享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知识产权服务、会展、融资租赁、信息、商业和人力资源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服务环节,引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跃升。促进与制造业相关联的检测、维修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四、主动融入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八)打造实施自贸协定示范平台。积极参与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工作,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中德太仓国际创新园等合作平台,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境金融等方面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参与国家自贸谈判的预案研究和政策咨询,争取纳入地方合作、产业合作、发展合作、全球价值链等经济技术合作议题。(九)提升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经验,重点做好深化集中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与扩大开放措施相适应的专业监管制度和市场监督体系。全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全面推广外资项目“单一窗口、并联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十)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借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经验,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吸引各种社会资本以PPP、BOT等模式参与开发区建设,按市场化原则研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创新投资基金和政策性扶持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运营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给予信贷支持。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不断扩大跨境金融创新试点范围和规模。(十一)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和联动发展。依托综保区平台,全面深化与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对接合作,争取在服务业开放、金融开放和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加工制造中心、贸易销售中心、交易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等方向转型发展。扎实推进苏州工业园综保区贸易多元化试点,完善贸易功能,争取将一般纳税人资格等政策向省内其他综合保税区推广。五、实施外贸优进优出战略(十二)稳定外贸发展。深入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让品牌产品成为“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的引领者,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托各类产业园,促进产业和贸易良性互动,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产业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做大做强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进口创新示范区、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进口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拓宽进口渠道,提升进口综合效应。(十三)优化贸易方式。做大做强一般贸易,推进外贸提质增效。引导加工贸易向全产业链延伸,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发挥苏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效应,拓展加工贸易外延,引导加工组装企业向技术、品牌、营销型企业转变,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进苏州、南京、无锡、连云港、宿迁等国家级和省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促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激发外贸发展新动能。(十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对外文化贸易、国际会展、技术贸易、中医药服务等重点行业服务出口。支持苏州市、江北新区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六、创造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平台(十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积极参与境外合作园区的投资、建设和管理,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开发区加快品牌、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走出去”。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围绕轻纺、石化、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型电力、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制造领域,鼓励区内企业适度转移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及优势产能,优化制造业布局,规避贸易壁垒。实施本土跨国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区内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十六)优化外资结构。聚焦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注重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企业项目。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促进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开发区产业增值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引导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积极鼓励养老、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民生服务业利用外资。鼓励外资通过合资、参股、并购、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和渠道。(十七)创新招商方式。以产业规划为指导,整合招商引资资源,提高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水平,加强对境内外重点招商活动的组织,灵活运用网络招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手段,实施精准招商。围绕“目标精准化、考核精细化、队伍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投资促进平台和专业招商队伍的投入,对出国(境)招商团组的审批给予重点倾斜。(十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外资在开发区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扩大认定范围,为企业及其人员的出入境、居留、健康、教育、货物通关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务,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将其先进的生产和研发、营销等环节在开发区布局。七、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十九)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强化环境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环保科技创新,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实施开发区绿色发展评估,鼓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开展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积极支持中瑞(士)镇江生态产业园、中奥苏通科技产业园、中意海安生态园、中瑞(典)扬州生态产业园等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外合作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引入国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二十)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强化产业规划与两个规划的协同衔接,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提升开发区用地效益,开发区投资强度应高于省定投资强度。加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成果更新工作,优先保障开发区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推进开发区去产能,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工业用地挖潜增效,兴建高标准厂房,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形成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果集显的发展格局。 八、科学统筹规划(二十一)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开发区发展规划的制定流程,保障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连续性,鼓励开发区建立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完善开发区布局规划,借鉴广州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经验,鼓励实行一区多园,对全省开发区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二十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苏南开发区先行先试,提升开放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引导苏中开发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苏北开发区加快制造业升级,推进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等对外开放新平台。完善南北挂钩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南北共建园区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南北开发区跨区域资源整合,引导苏南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优先转移到苏中、苏北地区。进一步发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东中西地区良性互动,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二十三)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开发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人口与产业集聚相协调,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就业创业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构建宜居宜业的良好区域,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九、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二十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扩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审批权限,负责审批和管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包括增资)10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和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的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加快制定各类开发区建设条例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类开发区的地位和管理权限,科学配置职能机构。推行开发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改善发展环境,提升行政效能。(二十五)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综合治理工作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推进开发区和谐稳定发展。(二十六)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省各主管部门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考核评价,研究出台#省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引导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约束和倒逼机制,逐步做到有进有出、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支持经济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高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对年度考核评价全省排名靠后和部分重要指标排名靠后的开发区,予以通报和约谈;对连续两年考核评价结果全省靠后的开发区按规定予以摘牌。十、加强组织保障(二十七)加强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党组织建设作为开发区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组织保障,健全开发区党组织机构,认真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制度。加强开发区班子建设,选用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的人进入领导班子,完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升领导班子整体效能。(二十八)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以提升投资者满意度为中心,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开发区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弘扬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提升开发区全方位管理服务的能力。(二十九)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适时开展实施情况评估。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