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

    • 资源ID:3823694       资源大小:68.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

    目录目录I摘要II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11.1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11.2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11.2.1难在初次就业率越来越低11.2.2 难在毕业生工作不稳定21.2.3难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21.2.4难在高职专科生的就业22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32.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32.2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32.3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42.4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42.5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42.6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53从经济学角度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53.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53.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数量。53.3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63.4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63.5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64结语6参考文献8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摘要: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各方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经济学分析对策Abstract:The university began to expand employing since 1999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 in employment was becoming serious day by day, the rate of graduate's first employment allows of no optimism, which have received the general concerns of the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This thesis synthesizes the views of each side in the society, and has analyzed the proper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question in terms of economics, so as to expecte to form a relatively dear upstanding for the problem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Look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s, it is reflected on these five pochts. First, the unbalanced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overall market of labor; Second, the high-education is in short of effective support and it has an unbalanced structure; third, the different incoming rate between investment and expectation of the high-education; forth, the employing elasticity of economic increscent is in view of the competent difference of employing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who wants to be out os job, etc Moreover, this paper would expound the strategy that how to due with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job for college student, from the economic view.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Low employment; Analyses of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中国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根据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1.1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据专家预测,按照目前人口政策,中国人口规模大约在2045年时实现极大值,峰值人口约为15.34亿;然后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规模略有减少;在21世纪80年代实现相对静止人口,并在15亿的规模上趋于稳定。预计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持续整个21世纪。按最严格的劳动力统计标准计,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也要持续30余年,其中最严重的时间是2000-2005年,过剩劳动力达1.54亿,年均剩余3,000余万人,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使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就业的地域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和沿海地区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区域,工作环境好,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和企业成为他们首选的理想职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给过剩、过度竞争和过度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表现冷淡,不愿意选择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的职业。尽管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大量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选择到这些地区和岗位就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面临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缺乏竞争和过度稀缺的态势。二是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很多高校一味地强调培养人才与市场接轨,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但今年缺的专业人才,并不代表三、四年以后也同样缺,等到毕业时,就业市场已经人满为患。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几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的波动,与热门专业的转移是有直接关系的。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1.2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1.2.1难在初次就业率越来越低自从高等教育并轨后,大学生就业由计划分配就业模式转向了市场自主就业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自 1999年以来的高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尽管各高校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这样那样的办法,也无法阻止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下滑。由于当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有人把这种现象叫“毕业即失业”现象.下表是对最近几年大学生人数及就业率的统计表一 2001-2006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毕业生数(万)114145212280338413就业率(%)8080757372.672.6从表中可以反映出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到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并在以后几年,高校毕业生持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了46.2%的高峰;2004年的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2006年突破400万大关,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同时加上国有 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但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相对的却是就业岗位增长的缓慢。这就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地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1.2.2 难在毕业生工作不稳定 相当部分毕业生尽管在当年找到了一份差事,但却相当不稳定,随时都有下岗失业的可能。一半是来自学生自己的原因,他们遵照“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先投身于社会锻炼,而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扎根工作的打算,常常会引起雇主的不满,随时有放弃现有工作去寻找新的工作的可能。一半是来自用工单位的原因,他们出于行业的特点,出于生产和经营的季节性的原因,出于对大学毕业生的潜能不甚了解,出于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用工单位随时有可能解雇大学毕业生。这部分大学生属隐性失业者群体。1.2.3难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按理说,按“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是比较理想的工作,而按“先就业,后择业”模式找到工作的,相当多的则是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有着较大差异。在当前就业市场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只能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减少了自愿性失业,但却是以牺牲自己的理想为代价的,其中隐含了许多隐性失业者。我认为理想工作的标准是:一是相对于自己的智力投资成本来讲,要找到符合价值规律的劳动力价格;二所找工作要符合自己兴趣、爱好;三是要符合自己专业特长。1.2.4难在高职专科生的就业 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进入了买方市场,多数用人单位把高学历文凭作为招聘人才的首选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毕业文凭的名牌效应就显示出了其威力。而高职毕业生入校录取分数一年比一年低,给人的感觉是总体就业竞争力差,除了一些特色突出、专业匹配的高职专科生受社会欢迎以外,许多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相当数量的专科生不得不屈就到生产流水线或打零工性工作。2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毕业生人数节节攀高,从2001年的90万人到2006年的413万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而毕业生签约率,却从2001年的90%,到2005年还不到70%,2007年签约率更是低于往年水平。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明显过多,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就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政府各级部门。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所需要雇佣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作为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也要按照各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结构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考虑不同职位的具体需要来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就会实现供求均衡。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2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2.3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对于同一岗位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他们就没有理由去招聘一个学历较低,又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招来的职工马上能为企业所用,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学的人更高的成本。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需要获得较高收入、较好待遇的工作岗位。但是事实上,根据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结果,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趋同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中的“无差异特征”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岗位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力。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个人意愿和现实差距较大,出现了找不到较理想的工作的现象。2.4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人力资本产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权利,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承认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重要反映。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2.5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着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就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 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就业状况。(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但其水平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的吸纳能力。同时考虑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他们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2.6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自愿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其一、大学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其二、保留工资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即保留工资。按照保留工资理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简单地批评大学生的偏高就业预期是不理性的,批评是诸如“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大学生保持偏高的期望值并非不理性,相反,保持偏高的保留工资仍然符合预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假设。3从经济学角度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3.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因此,必将导致不同行业对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所以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对就业情况连续不好的专业要停招或隔年招生,对市场需求的专业要适当地增加招生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3.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数量。政府相关部门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努力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有待提高。国家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并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一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服务业发展开辟新的领域;四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3.3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具有启动资本小、经营灵活、创造就业岗位等优势,1997年经合组织国家中小企业新创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创岗位的60以上。因此,各国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放宽准入标准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比如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逐步将向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发放奖金改为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鼓励中小企业增加雇佣人数,扩大就业机会。二是提供信贷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如提供财政补贴和低息长期贷款、提供科研和技术补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3.4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各国政府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他们也不断提高用于实现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旨在构建良好的就业外部环境。现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措施是劳动力市场培训、补贴就业、公益部门就业和青年计划。1996年经合组织各国实行的积极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开支占其当年GDP的平均比例为0.9,欧洲国家超过1.2。除了中央财政正常年度拨款以外,有的国家还针对失业高峰期,采取专项筹款的方式促进就业,英国实施“新政”促进就业计划,19982002年投入35亿英镑专项资金,把改善劳动力供给和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作为重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3.5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发达国家很重视职业培训,把造就高素质和多技能的劳动者、促进人力资本投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等,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总之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将增加就业提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重要的高度。就业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政治稳定,这正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充分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中央、地方、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 4结语按照经济学原理,稀缺资源的市场一定是卖方市场。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结构性失衡和个人偏好性失衡的存在,多数人集中在热门专业和大城市的一些待遇优厚的行业。而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毕业生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的策略,希望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 郑春梅:政府“关注”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经济学消息报,2005.4.12 (美)Elbert Hubbard 著,陈书凯编译:你属于哪种人,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3 (美)Elwood N.Chapman著,韩经纶、曾辉译:职业生涯发现方案,天津:南开大学4 罗双发:从人力资本产权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青年探索,2004年第3期,第1620页。5 岳昌君、丁小浩.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2127页。6 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711页。7 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3期,第3页6页,第28页。8 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第1315页。9 李丽霞: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学海,2004 年第5期,第169171页。10 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3月,第3841页。11 中国大学生就业网12 蒲建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注意事项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