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doc

    • 资源ID:3823643       资源大小:274.50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doc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第一篇1. 简述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见新编P28-P42.世界经济,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物质再生产过程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及其矛盾运动而构成的世界规模的经济体系。世界经济不仅是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的基础性前提是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产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世界经济。这是因为直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才具备世界经济的四个条件,也即国际分工、资本国际化、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世界货币:超出国家界线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媒介的货币。世界资本:世界范围内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世界经济的萌芽(1492年到18世纪60年代):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东西方新航路开辟,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交换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品交换,逐渐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这时的国际间的商品交换虽然只是个别的、局部的和偶然的现象,但却意味着世界市场的萌芽。2、世界经济形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与美国先后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大量产品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所消耗的大量原材料需要日益扩大的供给来源,突破国界实现国际间的协作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是“加工厂”,而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落后国家成了它们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种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开始把各国经济结成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初步形成。3、世界经济的成长(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阶段, 垄断资本不仅扩大了商品输出,而且开始大量输出资本。随着资本国际化 ,国际垄断资本不但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而且从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除了苏联以外,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世界经济也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殖民体系的存在割裂了世界市场的整体性,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关税壁垒的恢复,加剧了萧条和危机,限制了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联系,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欧洲、亚洲的社会生产力4、世界经济的成熟(1945年到20世纪80年代):在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使世界市场迅速发展和成熟。殖民体系的崩溃,消除了对世界市场的人为割裂,然而东西方阵营的对立又为世界经济设立了新的障碍,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共存。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机模空前扩大,跨国公司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愈益重要角色;国际直接投资迅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从恢复走向高速发展,又走向危机萧条和停滞。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后来经济体制日益暴露出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出现了经济停滞、效率不高及市场短缺等问题。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只有少数国家依靠石油资源或自身的一些有利条件,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多数国家还比较贫困。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后,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产业内分工得到更大发展,提供了全球经济合作所需要的各种手段,又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冷战结束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使世界经济逐步融合一体。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地区化大大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赖,世界经济得到极大的促进。跨国公司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合作中主要的、积极的微观主体。在信息化、全球化促进下,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九十年代走出阴影,平衡发展;苏东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入9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国家逐步走上振兴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动向,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美国等发达国家增长乏力,出现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07-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转变,世界经济还面临着体制性危机和严重的信心危机。2. 名词解释: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见新编P139-P140.(1)垂直型经济分工垂直分工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在垂直分工中一个部门为另一个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它们依生产的过程形成一定的链条,各部门就是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如金属冶炼部门,其“上游”是采矿部门、能源部门,其“下游”有轧制部门、锻造部门等。垂直分工延伸到世界经济中则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表现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高技术普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加工又分为初步加工(粗加 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经过初加工的为初级产品,经过多次加工最后成为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引致的分工。(2)水平型经济分工水平分工是指同属一大类产业的各个部门,他们生产技术和特点类似,但专业不同。例如同属制造业,有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不同部门,同属机械制造,又有机床制造业、机车车辆制造业、电机制造业等。水平分工延伸到世界经济中则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表现为相同密集度产业之间的分工,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生产上。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头企业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3. 说出当代国际分工两个最主要的变化。新编P150-P156.当代国际分工出现新变化,如下: 1)国际分工从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以水平分工为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世界范围的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已经日渐削弱,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分工日渐加强。“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格局逐渐过度到“发达国家高科技新兴工业,发展中国家高消耗传统工业”的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表现为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逐步发展起来,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有了新的发展, 2)产业化分工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兴起。工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朝着工业部门内部国际分工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出现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各国根据自身的特殊条件和优势,着重生产某种特定型号和特定用途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产业内分工,发展起产业内贸易。这种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深化、细化,不公是同一产业部门内不同产品的分工,而且是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是网络型分工。这种分工不仅能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发展起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4. 简述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经贸P26-P230.国际分工: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越国家界限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前。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扩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出现了社会大分工,但总的来说,邻近国家之间虽然已出现少量的国际交换,但只是一种偶然的局部现象,各国的社会分工深埋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世界市场出现萌芽,形成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不过在这个阶段,国际商品交换还没有成为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2)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前。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欧美国家借用大机器工业的力量,把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品销向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很快冲垮了这些国家民族工业的根基,把他们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使他们沦为只提供农副产品的农业国。这使原本在第一阶段就已经出现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国际妮莉艾露是一步加深和固定化。(3)发展阶段:从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中期的二战。以电力 和铁路运输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各种新的生产手段相继产生,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各种新兴工业部门也随之出现,社会生产力被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分工更加精细。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资本通过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际分工形式进一步扩大到世界各个国家;新的运输和通讯方式把世界更紧密地联为一体,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倾向进一步发展,各工业国之间由于科技发展上的差异而使不同的工业部门的地位很不相同;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加深了,国际分工成为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门。(4)深化阶段:即当代国际分工。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 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此外,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也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个特点,已成为国际分工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门。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5. 简述国际分工的类型。经贸P31-P34,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国际分工是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1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1)垂直型经济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 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 工。原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加工又分为初步加工(粗加 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经过初加工的为初级产品,经过多次加工最后成为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另 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 之间的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引致的分工。(2)水平型经济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 的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 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头 企业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 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 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 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3)混合型分工,即兼具垂直型与水平型分工。2按照分工是否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则分工包括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1)产业间经济分工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2)产业内经济分工产业内分工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一般来说,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而产业内部分工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在某些部门内某种规格产品的生产专业化,是部门内分工 的表现形式。第二、零部件专业化分工。许多国家为其他国家生产最终产品而生产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专业化。目前,这种生产专业化在许多种产品的生产中广泛 发展。特别体现在我国,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FDI实现了引进资本和成熟技术与国内廉价劳动力的结合,成为世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心和 OEM制造中心。在这样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中,中国承担着产品生产工序的最后一个环节加工组装,然后向全球出口产品。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 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 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化学制成品。总之,经济分工可进行如下分类:一是工农业生产的分工;二是部门间的分工,即分工处于部门一级上,主要是工业内部门间分工。三是部门内分工,表现为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分工。6. 简述以下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禀赋论; 生产要素禀赋论; 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理论。国贸P33-P55,十论P106-109自然资源禀赋论,是指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各国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基础上 的国际分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资源的“有与无”产生分工。这种有与无决定了一些国家要生产这种产品,而另一些国家根本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只 能依赖进口。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一些国家尽管蕴藏着较少的自然资源,但其需要量却很大,另一些国家尽管蕴藏量比较大,但其需要量相对比较小,这就 形成一些国家要像国内生产小于国内需要的国家提供一部分资源产品。第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自然资源禀赋论尽管直观合理,但它仅适 用于解释那种建立在自然资源条件或地质、地理条件产品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因此自然资源禀赋论只能对一部分国际分工现象做出解释。生产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 Theory),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 理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萨缪尔逊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简称 H-O-S 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成为国际分工和贸易发生的第一个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成本就低,就会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成本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地利用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来交换别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是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引起各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使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的理论。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所发生的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情况,使国际分工不 能实现专业化。因为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会阻止一国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是指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侧重于生产某种产品,另一 国侧重于生产另一种产品。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国际分工的程度,并且阐述了这种不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要素在部门 间的转移,流入生产要素部门的该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递减。建立在机会成本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高特·哈伯勒提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现实中多数国家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之中。然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某些部门生产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国际分工趋向于完全专业化。规模经济:指当企业或生产部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扩大生产规模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节约或单位生产要素产出量的增加。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它认为,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产品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这与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产品规模收益不变有所不同。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后,国外需要的引入,使企业面临的市场扩大,生产增加。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取得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扩大了产品出口。产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就这样形成了。差异产品:指在同一行业中由产品在设计、品种、档次等方面形成的差别。对差别产品需求的贸易理论则从需求的角度回答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它认为,十论P1087. 国际贸易“乘数原理”的含义是什么?国贸P101-P105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对外贸易乘数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胜于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学派看来,一国出口的增长,代表有效需求的增长,如同国内投资一样,它可以一轮一轮地引起与这一出口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国内其他产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 国贸P103-105.8. 简述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存在及发展的大致情况。经贸P204-P208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指一国政府不对商品的进出口进行限制,也不给予特权和优惠,保持对国际贸易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竟争。主要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 绝对成本说: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因而该国可以生产并出口这种商品。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较利益说)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劳动成本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交换哪种产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1)19世纪英国主导的自由贸易政策:(2)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 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由贸易政策为经济实力强制国家所采用,为国内成长产业集团所推动,它们是主要受益者。对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及幼稚产业,却意味着市场被外国占领,它们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贸易被认为是"强者"的政策。英国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它最先完成产业革命,是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 家,1850年其工业产量占世界30%。同时英国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国,版图占地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积超过本土10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销 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购自全世界。这就决定英国必须冲破国内保护贸易的限制,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从世界范围来看,18601880年这20年间,是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它是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相适应的。随着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自由贸易又逐 渐为保护贸易所代替。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60年间,是自由贸易衰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美国竭力鼓吹贸易自由化, 主张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实行无差别待遇的互惠原则,在它的影响下,建立起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为中心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 经过40余年的矛盾与冲突,从世界范围来看,关税壁垒大为削弱,贸易数量限制有所放宽,贸易自由化取得进展。但其他各种形式关税壁垒却大为加强,新贸易保 护主义势力有增无减,贸易自由化成为经济大国进行贸易扩张的工具。2)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 补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 表现方式主要有:出口补贴,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 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9. 简述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更重要。主张通过实行保护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以发展本国的生产力。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外贸政策。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批评:<1>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际竞争实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独立<2>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及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程度 ,国家经济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 (1原始为开化时期 2畜牧时期 3农业时期 4农工业时期 5农工商时期)<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部分限制,保证国家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个人持久利益 (举例风力与人力对森林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护对象与保护时间 1农业不需要保护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国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 ,如果在此期限内,被保护的产业始终发展不起来,那就放弃保护保护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方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10. 简述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格局与特点。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各种类型的服务业的“产品”越出一国国界而在国际间进行的交易活动,包括过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格局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并远远优于其在国际货物贸易中所出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发达国家以输出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为主,发展中国家以输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的服务为主。3)国际服务贸易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移。4)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存在顺差,发展中国家存在逆差,并有扩大的趋势。11. 简述当代国际货物贸易的格局与特点。国际货物贸易是指在国际市场上货物的交换,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受国际分工的影响.国际货物贸易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国际货物贸易的格局与特点如下:1)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而初级产品比重相应下降。2)初级产品贸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原材料及食品贸易的比重下降,燃料贸易比重上升。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石油除外)的出口增长慢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初级产品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比重减少。初级产品价格存在不稳定性和长期下降的趋势。3)工业制成品贸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上的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比重减少。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比重不断提高。世界需求从粮食、原材料转向资本货物,使总的贸易方向发生了更有利于发达国家之间内部贸易的变化;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差别为基础的贸易。4)国际货物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发达国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贸易大国。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中的不平衡规律,既表现在发达国家内部,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关系进一步加强,南北之间贸易关系相对削弱。发展中国家贸易地位有所提高,但严重依赖发达国家12. 当代国际贸易摩擦激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贸易不平衡是贸易摩擦的首要原因。2.贸易战和贸易摩擦常常是贸易领域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3.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泛滥,促使政府采取进攻性的贸易政策。4.经济贸易实力地位的变化是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5.冷战后各国战略中心转移中,各自利益相互冲突,战略中心向经济利益转移是贸易摩擦增多的重要原因。6.国内政治压力是贸易冲突的原因之一。7.主要贸易伙伴之间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的高度相似是重要原因之一。1)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是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工业化是现代世界各国的生产现状或发展目标,它的特点是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因而,工业化要求完全开放的经济体系,不但需 要产品销售市场的开放,而且还需要原料供给市场的开放。很显然,封闭和半开放(只有原材料市场或产品市场的开放体系)的经济体系无法满足工业化要求。因为 如果缺乏原材料供给市场,经济必然会受到资源匮乏的约束;如果没有广阔的产品市场,必然会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导致生产链的中断,发生经济危机。因此,大 规模工业化生产需要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同时,以交换为生产目的工业化生产必然带来原材料供给紧张和生产的相对过剩,引起原材料和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进 而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者之间和国家之间不断产生贸易摩擦。2)利益分配的偏向性是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学家们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国家间通过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与国都有好处,是一种“非零和博弈”。但是,对现实国际贸易 过程中存在的国际利益分配问题,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给出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实践中,具体的利益分配取决于参与国的交易实力,而交易实力是由很多因素 构成的,主要有:贸易条件、产品结构、该国的谈判能力、交易商的交易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等。交易实力的诸多差异,引起国际贸易利益分 配的偏向性,大量的利益流向产品结构优化和交易能力较强的国家,交易能力较弱的国家只得到很少的国际贸易利益。利益分配偏向性的存在是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 原因。3)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是贸易摩擦产生的重要原因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导致国家间相对经济实力不断发生变化,相应地,对世界经济利益的分配也要求不断进行调整。经济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 强的国家会要求更多的国际经济利益;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则会要求维持既得的国际经济利益。这样,由于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引起的世界经济利益调 整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程度不一的贸易摩擦。所以,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也是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4)竞争激化是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根据林德(Staffan B.Linder)的重叠需求理论,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发展水平越相近,所生产的产品结构就越相似或接近,彼此产品的相互替代性越强,竞争越激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厂商都同时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两个市场上都面临激烈的竞争,相互间不断地发生摩擦。在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转化周期缩 短、产业结构趋同的现代生产条件下,开放的市场体系必然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收入、发展水平越是接近的国家,需求结构越相似,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激烈,相互 间的贸易摩擦就会越多;反之,收入、发展水平差异越大,需求重叠部分越小,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空间也不大,相互间的贸易摩擦相对就会越少。换个角度来看, 就是生产水平、产业结构越是接近,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强的国家,竞争越是激烈,贸易摩擦就会越多;生产水平、产业结构差异越大,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弱、互补性 越强,国家间贸易摩擦就会相对较少。总之,需求结构重叠的程度和产品相互替代性的强弱决定着国家间贸易摩擦的程度和性质。因此,一些处于二元结构的发展中 大国(如中国),由于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的二元性,在工业化过程中,不但会与发展中国家发生激烈贸易摩擦而且同样也会与发达国家发生大量的贸易摩擦。13. 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年来,中美两国间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自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后,双方间贸易差额不断扩大。贸易差额引起美国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恐慌,成为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摩擦的口实。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美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为保护某些国内的幼稚产业,还不能完全开放本国市场。所以在市场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样不可避免。(三)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由于劳产商认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纷纷转向政府寻求保护,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四)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应从战略。而不是从市场考虑来推动,华盛顿不能阻止中国上升到强国地位,但多少总能控制中国成为强国的速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但对试图维持单极世界的美国却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美国向来有运用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行复合遏制的历史。(五)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1.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3.企业低价竞销现象严重。企业为了抢占出口市场而不择手段竞相降价,造成出口几乎无利可图,同时遭受外国反倾销。4.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中国在音像、出版、软件等领域存在较严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盗版产品问题,在药品、化学品、信息技术、专利产品等领域的商标和技术侵权的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利益,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中美两国经济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14. 简述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大致历程。近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经历了三大变化:从金本位制到美元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一超(美元)多强(英镑、欧元、日元)”的牙买加货币体系。一、金本位体制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 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为黄金。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金块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则是本国货币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 金币,流通中只使用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兑换指定国家的外汇,用外汇才能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殖民地性质的货币 制度。1、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 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随后,德国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 制。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