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论文.doc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作者姓名 考号 完成时间 2010 年 10 月 28 日 目 录 一、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5二、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端6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变革73.1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73.2 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73.3 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73.4 改革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83.5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8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8(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9(二)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10(三)完善行政监督机制1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剖析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几点看法。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前各国行政环境变迁的一个日益显著的特征,它对民族国家政府的地位、作用、职能、权力、自主性及行政行为的灵活性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对这些挑战的回应,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行政应该向更积极、更有力、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行政管理、挑战、行政改革与发展、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空间日益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版图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及趋势。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市场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市场经济的本性之一是其具有内在的扩张冲动。现代市场经济从其萌芽、诞生之日起,便以冲破封建割据,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用各种手段将世界各地不同形态的民族经济席卷其中,最终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为己任。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多年前就生动地指出,现代市场经济“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全球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今天,由于信息革命所引发的第四次浪潮的推动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溢出民族国家疆域,以汹涌澎湃之势侵蚀着地球每一个角落,改造和重塑地球上的生产、经营、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种密不可分的“地球村经济”。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就显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必须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变革。以认真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一、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政府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二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变革 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3.1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 政府职能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经济、监管市场,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3.2 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 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3.3 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 3.4 改革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 长期以来,有些行政机关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 其次,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现代行政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与合作关系,政府应当与相对人加强沟通与交流。 改革行政管理模式,要求我们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更好地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通过民主、透明、高效的行政程序,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3.5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在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中,要重视行政立法和经济立法,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但目前更需重视执法和司法环节,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如果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不满意,会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这些都凸现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7。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过程。为配合这一过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国际大潮中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虽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多次被强调,但总体来说进步不大,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自己改自己,削弱自身部分权力,当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并不能因困难重重而止步不前。政府准确定位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职能转变是政府准确定位的具体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 政府行为”成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2005 年 12 月 12 日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系统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很多学者在对此进行分析时都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实现政府要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在我国,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缩减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管理过多的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一方面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从而减轻政府负担,缩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人员,以及将部分职能向公有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转移,另一方面将政府的许多职能下放到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将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于服务方面,为公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二)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管理方式是指行政管理的形式和方法,是政府职能履行方式的另一种说法。管理方式的改革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在我国由于有着行政至上以及官本位的传统,尤其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管理方式上带有强烈的行政强制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仍然习惯于按照内部文件、行政命令等随意性大、透明度低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自由裁量权很大,暗箱操作,行政管理不规范;二是政府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刚性方式进行管理,容易使人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形成平等协商的政府关系;三是政府干预过多,行政审批事项过细,行政程序过于繁杂,所以必须更新观念,改革管理方式,实现行政管理手段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现代化。(三)完善行政监督机制行政运行不规范,行政管理人治色彩浓厚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也是我国未能构建比较完善的官僚制范式行政体制的主要表现15,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立法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构建法治型政府,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政府运行的监督,建立法治政府,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适应世界局势,与国际接轨的现实需要。首先要加强组织立法,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我国行政机构在设置上存在因人设事,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历次机构改革循环往复的原因。加强组织立法,用法律的标准来规范行政机构的设置,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提高组织效率是今后机构改革中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其次要加强行政程序立法。行政程序不规范,办事手续繁杂,既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又容易滋生腐败。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行政程序立法,用法律来规范行政权力的运用17。第一,要对各行政部门的职能、权力和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各部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要用法律规范各级政府的关系,这既包括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对各级政府的权限,行使程序和失职追究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保障相关部门的人权、事权、财权,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同时也防止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最后,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要真正实现行政权力的依法行使,防止腐败,还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完善各种监督机制。在我国,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督机关和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独立地位,所以要加强监督,必须对监督主体提供必要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才能够保证监督的切实有效。尽管无论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的需要来看,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的新形势,特别是有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成功也是可以预期 参考文献: 1 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年 第21卷 第02期. 2 唐晓阳.“入世给中国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200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4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载美国研究,年第期张幼文:“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载学术月刊,年月5刘靖华: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年版,第页,第页,第页,第页。6畅征、王杏芳等:国际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