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税收经济学.doc

    • 资源ID:3821205       资源大小:609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税收经济学.doc

    贵 州 财 经 学 院教 案200 8 200 9 学年度第 一 学期分 院 (部) 财政与税收学院 教 研 室 税收教研室 课 程 名 称 税收经济学 任教专业年级、班级 06税收 教 师 姓 名 杨 杨 职 称 副教授 使 用 教 材 税收学 贵 州 财 经 学 院 教 务 处 制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第一章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授课时数 3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希望可以让学生对公共产品与税收的基本概念、特征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本章从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着手,阐述了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特殊性,导出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弥补市场缺陷,政府还应承担矫正外部效应、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职责。为此,政府凭借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无偿的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这就是税收。 对于“税收”这个特定的经济范畴,既要把握其定义,又要理解其本质。通过税收活动县乡理解它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并需从税收分配的目的、分配的依据、分配的层面等不同角度把握其特殊性,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自学指导法 参与式教学法 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 实物 模型 挂图 音像 其他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1 公共产品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3. 对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曾国祥、刘佐:税收学,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郝如玉等:税收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马国强:转轨时期的税收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于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张培森:中国税收经济问题计量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6.李丽、陆颖:宏观税收负担的数量分析模型,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第一章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1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1.1.1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1.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用途的产品或劳务。 2.公共产品的特征 (1)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 (2)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 (3)非竞争性 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1.1.2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1.公共产品需求 公共产品总需求曲线是将每一消费者边际效益垂直相加而得出。 2.公共产品供给 (1) “林达尔均衡” 按照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的观点,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身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支付应分担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最佳效率水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林达尔均衡”。 (2)“免费搭车”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征,那些从低呈报并少出资者并不会被排斥在公共产品消费范围之外。这样,人们完全有可能不付任何代价,而同样享受由他人出资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免费搭车”现象。 1.1.3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自身的特征及“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通过自愿缴费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又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这样就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这就是政府的税收。事实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1.1.4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 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无法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 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 市场经济中,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高低不同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数额不等的税收,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1.2税收概念与本质 1.2.1税收概念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的征收实物或者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到了现代社会,税收已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 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一,税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 第二,税收征收的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 第三,政府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或说是公共权力; 第四,税收的直接目的是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 第五,税收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 1.国外学者部分观点 亚当· 斯密:大文明国之必要费用之大半,必出自租税,即人民贡其私有收入之一半,以作君主或共和国之公共收入也。 大卫·李嘉图: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 阿道夫·瓦格纳:租税者,国家及其他强制团体,以支给一般经费之故,用其主权,在一方的所定之方法及程度内,并以对于国家给付全部之一般报酬及经费代偿之意,根据一般原则及标准,而由个人经济(个人)强制的令其分担,所征收公课也。 神户正雄:赋税为统治团体以财政收入之目的,对于团体成员立于同一地位者,以非报偿关系而课之有形财产,普遍以货币为方便。 塞里格曼:赋税是政府对于人民之一种强制征收,用以支付谋公共利益所需要之经费,此种征收,并无给付特种利益与否之关系存在。 2.国内学者部分观点 (1)国内学者部份观点 赋税论编者认为:“赋税是国家公共机关,谋共同之利益,根据于国家之总制权,遵照国家之经济政策,制定适当的方法,所征之国民之财富。”税收辞典的编著者认为:“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公共财政学教材的编著者认为:“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 (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建国后,理论界与实务工作中对于税收基本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从以往的“国家分配论”税收观向“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以我国经济模式转轨为背景的。 1.2.2税收本质 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当税收参与社会产品各部分价值分配时,必然导致政府与产品价值原拥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2.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1)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首先应从税收分配的“目的”着眼。 (2)税收分配关系特殊性的进一步理解在于税收分配的依据。 (3)税收分配关系的特殊性还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层面去理解,我们知道,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第二章 税收作用机制授课时数 3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希望可以让学生对税收的宏微观作用机制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本章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对税收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从宏观层面分析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对税收平衡作用机制、税收协调作用机制、税收稳定作用机制、税收调节作用机制和税收乘数作用机制的分析。其中既包括总量分析,也包括结构分析,同时注意了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的结合。从微观层面分析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包括税收对劳动投入、对储蓄、对消费和对投资的影响作用。分析是按照税收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同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展开的,同时阐述了由于不同经济行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因此税收对某一经济行为的作用不可避免的对其他经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自学指导法 参与式教学法 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 实物 模型 挂图 音像 其他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1如何理解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2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3. 如何理解税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曾国祥、刘佐:税收学,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郝如玉等:税收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马国强:转轨时期的税收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于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张培森:中国税收经济问题计量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6.李丽、陆颖:宏观税收负担的数量分析模型,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第二章 税收作用机制 2.1税收宏观作用机制 2.1.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 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在总供求失衡时,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消费总量或投资总量,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均衡。即: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需求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减少民间消费,或削减企业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下降,消除通货膨胀,缓解过旺需求对供给的压力。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政府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或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民间消费能力,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水平上升,防止通货紧缩,抑制经济衰退。 2.1.1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 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说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 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税率,使这类商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供应市场,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税率,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政府财政,防止过高收益对社会资源流向的不合理诱导。 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 在税制的规定中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税收是国家贯彻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经济手段。它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生产力合理布局方面的作用,已为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八年来以来,中央对于西部的支持力度持续不断加大,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不但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加快西部的发展速度,有效地提高了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介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过大差距,政府仍需执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的税收政策,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各地投资者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带动该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3.税收促进资本市场结构协调 税收对不同投资方式的制度规定不同会引起资本不同方向的流动。如我国自1999年11月1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4月24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从3下调到1,受证券交易印花税调降利好政策刺激,沪深股市2008年4月24日放量大涨,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双双出现9以上的巨大涨幅,创下近七年来最大单日涨幅。 2.1.3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 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税收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税收随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递减,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财政部对今年上半年税收增长进行的结构性分析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31425.75亿元,同比增长33.5%,增收7890.94亿元。2008年我国税收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税种对应税基较快增长、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管,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税收的“相机抉择”作用机制可以理解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可以人为的选择增加税收的抑制性政策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而由于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对经济作用的环节和层面是不同的,因而政策手段的选择可以有明确的针对性。 2.1.4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 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洛伦兹曲线 图中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积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OL为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OL。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将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推进。其主要做法,如在个人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的方式,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从而使高低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税后所得差距缩小。再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生计费用扣除等的规定也可以提高其调节收入的有效性。 2.1.5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 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作用。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扣除,税收高低会影响到投资并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税收乘数又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的公式为: Kf=Y/T 其中Kf表示税收乘数,Y表示收入数量,T表示税收变动额。 根据投资乘数理论,并把消费支出看成投资,则Y/C=1/(1b),Y=C/(1b),其中C表示消费增量,C/Y表示边际消费倾向。由消费增量和税收增量的关系可知,征税额变动消费变动额之绝对值应为征税变动额乘以边际消费倾向,即: C=-b·T,T=C/(b), 因此,Kf=Y/T=C/(1b)/C/(b)=b/(1b) 税收乘数要比投资乘数小,而且是负数。这是由于税收的最初影响可支配收入,而投资乘数的最初影响是国民收入,因此,税收乘数的可这样表示:Kf=(K1)=1K 其中K表示投资乘数。 税收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增加税收,就会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其投资与消费的数量,并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反之,亦然。而每一轮投资或消费又是下一轮收入的取得,这样,一轮一轮运转下去,初始一个单位收入的增减会使国民收入产生几倍于此的效应。 2.2税收微观作用机制 2.2.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 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国家征税会直接压低纳税人的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而倾向更勤奋地工作,以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即征税会促使劳动投入增加。收入效应的大小,由纳税人的总收入与其缴纳税金之比例即平均税率决定的。 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国家征税会降低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或者说,个人将以更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与未征税时相同的劳动收入。由于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纳税人在两种商品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闲暇,而减少对劳动的投入。即征税会造成劳动投入下降。替代效应的大小,在所得税情况下,由其边际税率决定。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反方向运动,在收入效应下,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是一种激励。在具体过程中,则要取决于纳税人对税收收入的需求弹性。若需求弹性小,则征税会增加其劳动投入的愿望,即是一种激励;若需求弹性大,则征税会消弱其劳动投入的愿望,即是一种反激励。 2.2.2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 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如果仅对个人现实收入征税,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等比例的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 2.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国家对纳税人的利息所得征税或增税,会减少纳税人利息收入,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降低储蓄的吸引力,导致纳税人以目前消费替代将来消费,从而不愿增加储蓄。 2.2.3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 1.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 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可理解为:由于纳税人可支配的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大用途,个人用于消费的收入等于其总收入减去储蓄后的余额。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实际上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即增加储蓄的效应就是减少消费的效应;减少储蓄的效应就是增加消费的效应。 2.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的。政府对某种商品征税后,当生产经营者意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消费者负担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改变这种商品与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从而造成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买量。 2.2.4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 1.税收对投资总量的影响 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从总体上讲,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政府在运用税收对投资总量的调整中,既可以采取直接减免税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再投资退税等方法。 2.税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在统一税制下,政府对不同投资项目征收相同的税收,此时,税收只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会引起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投资结构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如果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那么,税收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水平,而且会影响其投资方向。引起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变化的税收政策可以体现为征税模式、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征税依据、税收优惠的变更。 授课内容(教学章节或单元):第三章 税收原则授课时数 3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目的是希望可以让学生对税收古代、近代、现代原则的发展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本章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税收原则思想和西方的税收原则的发展。我国古代的理财家和思想家多主张薄税敛这一税收原则。西方税收原则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过程。西方古代税收原则中,介绍了代表人物威廉·配第、尤斯蒂和亚当·斯密的观点;西方近代税收原则介绍了代表人物西蒙斯第和瓦格纳的观点;现代西方税收原则一般包括公平、效率和稳定三方面内容。此外,本章还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税收原则的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原则应包括四个方面: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自学指导法 参与式教学法 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 实物 模型 挂图 音像 其他板书设计:讨论、思考题、作业:1简述我国古代的主要税收思想原则。2试述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3瓦格纳的税收原则主要有哪些内容?4. 分别说明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的主要内容。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曾国祥、刘佐:税收学,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郝如玉等:税收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马国强:转轨时期的税收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于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张培森:中国税收经济问题计量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6.李丽、陆颖:宏观税收负担的数量分析模型,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第三章 税收原则3.1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 3.1.1我国古代税收原则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搞好生产和轻赋税是富民的两个条件,因此主张轻税政策,并把它列为仁政的一项内容。孟子认为,应减少赋税的征收品种,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关于农业税税率问题,孟子认为征十分之一最为恰当,即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 管子是一部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论述集,托名管仲所作,它包含着丰富的财政经济思想。管子主张“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即要减轻赋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 战国末年的荀子提出了反映经济和财政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节流即是指撙节税收,裕民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薄税敛。荀子认为财富的生产是本,是源,官府储藏财富和征收赋税是末,是流,因此,要多生产、少征税,将收获的农产品尽量保留在民间。 韩非提出“均贫富”的税收原则,把“论其赋税以均贫富”定为“明主之治国” 的政策之一,即富人和穷人的赋税负担要合理。韩非也主张薄税敛、轻徭役,他认为赋税的轻重会影响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应该对农民实行轻税的政策。 淮南子提出一个征税原则说,“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谨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 西晋时期的傅玄提出至平、积俭、有常的征收赋役的三原则。 唐代的杨炎创立了两税法。之所以称为“两税”,是因为税收每年分夏、秋两季缴纳。 陆贽则反对两税法,坚持要量入为出 明代的丘浚在其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丰富的财政税收思想。丘浚反对聚敛,认为取得财政收入即征税时,应遵循“征敛有其艺”、“取财有义”、“取之有度”的原则。 3.1.2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 1西方古代税收原则 (1)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配第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 (2)尤斯迪的税收原则 税收应该采取促进国民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 税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课税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之处。 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 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方便的时候、并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 (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税收四原则,即: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他认为平等是指“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受益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斯密的公平包括四层意思:(1)取消免税特权,即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使他们与普通国民同样依法纳税;(2)税收中立,即税收不改变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不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3)按负担能力征税,即按国民各自的纳税能力征税;(4)按受益比例征税,即按每个国民在国家保护下所得的受益的多少课征。斯密的公平原则考虑了人民的负担能力和受益大小,成为后世负担能力说和受益说税制的理论基础。斯密的确实原则认为征税日期、征税方法等征税内容应明确告诉纳税人,不得随意变更。斯密的确实原则认为税收制度要简易可行,即有效的税收要容易计量和收纳。斯密认为政府应当是仅仅充当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守夜人”的“小政府”,应尽可能消减政府支出。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指税收管理的经济效果要好,即政府应该只用所收到的税中很少一部分支出用于管理税收。 2西方近代税收原则 (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 第一,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第二,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第三,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第四,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 (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即财政收入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可具体分解为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两个方面来理解。瓦格纳认为,税收的主要目的是为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筹集经费,因此,必须有充分的税收收入来保证这些支出的需要,这就是充分原则;同时,如果政府的支出需要增加(各种原因)或者政府除赋税以为的收入减少时,赋税应能依据法律或自然增加,即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政府的收支变化,这就是弹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在税收制度设计时,必须体现出来。 国民经济原则。即是国家征税应该考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应尽可能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培养税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税源选择与税种选择两项原则。税源选择原则,就是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源,以发展经济。一般来说可以作为税源的有所得、资本和财产三种。从整个经济方面考虑,选择所得作为税源最好,如若以资本和财产作为税源,将损害税本。但又不能以所得作为唯一的税源,如果出于国家的经济、财政或社会的政策需要,也可以适当地选择某些资本或财产作为税源。税种选择原则,就是税种的选择主要考虑税收的最终负担问题。因为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分配和税收负担是否公平。瓦格纳认为,税法预先规定税收的负担者,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经济交易中将发生税负转嫁的情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税收的转嫁变化规律,最好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对转嫁方向不明确的税种,也可适当地采用,以实现税负的公平。 社会正义原则。指税收负担分配于纳税人时,应遵循普遍和平等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1)普遍征税。瓦格纳认为,社会上的人都必须纳税(都有纳税义务),不能因为身份不同,地位特殊而例外。(2)税负平等。瓦格纳认为,税收的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所谓平等,并非指每个人应缴纳一样多的税,而是应该按照各个人的能力大小来缴税,并实行累进税制,做到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对处于最低收入以下的免税,这样才符合社会正义,亦即公平原则。瓦格纳是从社会政策的观点来研究税收的,他的社会政策的核心是利用税收来调节各阶级、阶层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税收的社会正义原则理论意义在于矫正私有制下的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对以后的公平税负的理论和所得税制度的发展,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税务行政原则。在税收制度设计时,有关税务行政方面应体现的原则。这其中包括确定、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实际上是瓦格纳将亚当·斯密的四原则中的三条归纳为税务行政原则。 3现代西方税收原则 (1)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横向公平”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税收横向公平的衡量标准有三种:一是按照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来衡量;二是以纳税人的消费或支出为标准;三是以纳税人取得的收入所得为标准来测定。从各国税制实践来看,大多采取较为现实可行的第三种标准。一般认为,横向公平至少具有下述几方面的要求:(1)排除特殊阶层的免税;(2)自然人与法人均需课税;(3)对本国人和外国人在课税上一视同仁,即法律要求课税内外一致。 “纵向公平”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 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主张: 一种主张税收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纳税; 另一种主张税收应遵循支付能力原则,即按能力纳税。支付能力原则又分为支付能力客观说和支付能力主观说。客观说主张根据纳税人对财富的拥有程度;主观说主张根据纳税人因为国家纳税而感受到的牺牲程度即对纳税人使用财产的满足度的影响。事实上,所谓的税收纵向公平就是指税法对不同收入水平(支付能力)的纳税人的收入分配应如何干预才是公平的。以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为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使高收入者负担比低收入者更高比例的税额,从而在再分配中影响高、低收入者之间在初次分配时形成的分配格局;后者使高、低收入者负担相同比例的税额,对初次分配格局影响不大。由此看来,适用累进税率比适用比例税率更符合税收纵向公平的要求。但即使如此,美国当代经济分析法学家波斯纳对累进税制也提出了批评,认为累进税制“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管理问题”。他举例说,对一个第一年赚1万美元、第二年赚10万美元的人和一个两年中每年赚5.5万美元的人来说,依比例税制,两人缴纳的总税额是一样的;但依累进税制,第一个人就要比第二个人缴纳更多的税款。同时,他还论证了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和赞成累进税制的得益理论都无法证明累进税制的合理性。所以,波斯纳认为,如果我们“将比例税制(这可能会比累进税鼓励更多的生产活动,同时管理成本也较节约)和向低收入团体提供转移支付相结合,可能会使最贫困的人受益。”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横向公平要求同等地对待所有情况相类似的人,那么纵向公平则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上述两部分内容共同作为税收公平原则的组成部分,在理论上是一个整体。 (2)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小,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 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对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税收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影响或很少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超额负担越小,税收的经济效率越高;反之,税收的经济效率越低。 税收的行政效率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税收的行政效率越高,反之,税收的行政效率越低。 (3)稳定原则 “内在稳定器”作用 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它是依靠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收到稳定经济的效果。 “相机抉择”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当经济萧条时,应实行减税政策,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以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则应增加税收,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等,以抑制社会总需求。 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 3.2.1财政原则 第一,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 一方面,开征一些新的直接税税种,如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征收社会保障税,对遗产和赠与行为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对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开征证券交易税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直接税税种的征收管理,减少税收流失,从而逐步提高直接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 第二,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 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和可能,做到取之有度。 3.2.2公平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公平原则应具有两层内涵:税负公平、机会均等。 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这既要求做到税收的横向公平,又要求达到纵向公平。要实现税负公平,就要做到普遍征收、量能负担,还需统一税政、集中税权,保证税法执行上的严肃性和一致性。 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

    注意事项

    本文(税收经济学.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