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doc
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 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20世纪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造物艺术也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生活。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这一三段式发展道路,正是对20世纪中国造物艺术发展的本质描述。 关键词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2-0239-03 卢世主(1969—),男,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理论。(江西南昌 33002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CF66)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世纪。在这个急剧改变的过程中,中国造物艺术一方面借鉴和吸收西方的设计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努力维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在概念与定位上经历了一条图案(design)——工艺美术(Art and Crafts)——设计艺术(design)的三段式发展道路。 一、图案的引入与发展 图案一词是随着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从字面看,图即图样,案即方案,为工艺品、日用品和建筑装饰等所作的图样通称图案,图案最本质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预设一定的目标并为此而建立方案。20世纪初日本效法西方现代设计,接受Design的观念,用汉字图、案合成图案一词与Design对译。俞剑华在其编著的最新图案法总论中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其画法者,尚不多见……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物,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1陈之佛指出:图案在英语中叫‘design’……译意是‘设计’或‘意匠’……综合以上各种定义想来,图案是因为要制作一种器物,想出一种实用的而且美的形状,模样、色彩,表现于平面上的方法,决无可疑。2图案有两种——自然物的表象和纯粹的图案,前者指器物的造型图案,后者指装饰图案。雷圭元对图案的定义是: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3长期以来,图案的角色在它应该得到发挥的领域里发挥得不够,或者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让它发挥的条件和领域,造成人们对图案理解的不全面。图案实际接近于今天设计艺术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宽泛意义的概念。在学科意义上图案和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是对等的,是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的手段。在早期的图案著作中,图案分为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两类,从应用上又分为基础图案和工艺图案两类。所谓基础图案,指共性的图案设计,没有特定的实用价值,为设计者的基础训练之一。而工艺图案则是按照生产需要进行的专业品类的图案设计。现在大部分人对图案的理解,只限于基础图案,还有的从纹样的意义上去理解图案,这完全是对图案理论的不了解造成的。 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中的设计者即制作者,器物的形制、制作工艺等技艺往往表现为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制作技术或经验,虽然制造者制作之前的思虑和谋划表现出某种同现代设计近似的性质,但这个思虑和谋划,混杂着大量的经验内容,表现出零散化、经验化特征,从而使它在独立性和集中性两方面都不能同现代设计相提并论。工业革命带来了劳动生产新的分工,生产过程变得复杂曲折,不能再期待某个人能完成一件机器产品的全过程,于是,为产品提供设想构思的人开始与制作加工的人分离,销售也专门化了,这种生产结构的改革,导致了以工业设计为基础的现代设计艺术的产生。虽然经日本转手称为图案,但在本质上与西方现代工业设计是一致的。而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经济获得黄金时期的发展机遇,使图案观念、设计方法及艺术样式的引进成为可能,中国现代设计因此而获得了萌发和生长的土壤。 但由于中国工业落后,当时还认识不到图案对于造物的重要性,于是,缺乏运行环境的图案便努力亲近与效仿美术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无疑阻碍了图案学的发展。而对新兴的大工业和科学发展的速度缺乏预见性,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未能从历史变迁中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最终使图案边缘化。 二、工艺美术与图案 工艺美术的概念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已经形成,但工艺美术真正获得学科地位和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后,工艺美术被确定为设计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后,各地的美术院校大都设置了工艺美术系科或专业,并出现一批中等工艺美术学校和多种形式的职工工艺美术教育。原有的图案教育被改为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被全社会所接受。图案被工艺美术概念所替代,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区别,而是基于造物设计不同角度的转换。图案强调制作物品前考案一种适用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4的设计图样,而工艺品本来是从考案和制作两方面而完成的,工艺美术体现的是制作者即是考案者,不能各自分离5。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艺美术文化中图案只是工艺品设计的前半部分,即工艺品制作之前的预想和用图样显示的方案。此后图案也明确分出广义和狭义两重意义,图案从各专业名称的总合的习惯用法中淡出,形成了诸如染织、陶瓷、装潢等以工艺特征而命名专业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部分,狭义的图案概念由此产生。如果说图案学是中国20世纪现代造物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工艺美术就是向完善发展的过渡时期。 工艺美术与图案在内涵、外延和属性上虽然十分接近,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工艺美术是工艺与美术组成的复合词,工艺在中国古代指营建造物的手工艺活动,现代则泛指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装配或处理,使其成为合格产品的方式与过程,含有技术经验与制作过程等意义。在工艺美术专业研究中,工艺指产品实现艺术过程的工艺性,既包括手工工艺,也包括机器工艺。美术则是艺术的种类之一,这里主要指产品的精神审美。陈之佛认为工艺是为了满足人物质上的要求,美术则要求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美术工艺实在就是美术的工业,它的内容必定含有两个相反的因素。即是所谓自目的的‘美’与他目的的‘实用’,两者缺一便不成其为美术工艺了。5 而将工艺与美术合成一个词组,是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对象,因而划定了一个特定的范围,它是工艺美术,不同于其他美术;它又是美术的工艺,不同于一般的工艺。工艺美术强调造物活动的工艺性,体现出完整的工艺品设计。图案则是以意匠的图样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案,分基础图案和工艺图案,它们都着重于体现构思,是创作思维的表现,不是产品设计的终端。图案是工艺之母,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和主脑,它赋予工业产品以美的、合理的外形和装饰,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设计。形态的图案化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由于实用性的制约和生产性的影响,它通 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概念的嬗变与定位调整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常采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客观物象。这种图案化必须结合使用功能和制作工艺,赋予适合时尚理想的装饰风格。因而,工艺美术有关理论、美学原理、装饰法则和一般美术技能训练,都汇集于图案,图案设计可说是工艺美术的核心。 <p class=由于工艺美术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工艺美术本身又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外来语,不同的社会人群具有不同的理解,工艺美术专业人士多从实用与审美来把握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而一般社会民众的工艺美术概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随意性。20世纪30年代图案学先驱注意到骨懂与日用工艺品的差异,提出了艺术的工艺与产业的工艺概念,并以产业的工艺为基础建构了工艺美术的理论框架。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的发展实践实质上背离了图案学先驱创立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本意,工艺美术被艺术化和手工艺化,走上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工艺美术行业在20世纪基本以观赏工艺生产为主,存在片面以特种工艺换取外汇的现象,遍布全国的工艺美术企业,甚至近百所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的都是以陈设工艺为主体的生产、流通与销售工作。 三、DESIGN:返回起点再出发 20世纪80年代,由于三大构成的引入,西方现代设计观念对工艺美术的冲击,使重申图案(Design)的内涵与外延显得十分迫切。一部分学者提出以设计取代图案、工艺美术,从而引起了一场涉及设计观念和名词的变革。 考察西方现代设计史可以看出,西方有意识地使用Design表达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设计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德意志工业制造联盟的设计实践、机器美学、包豪斯设计理论与设计教育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现代主义认为机器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自我表达,产品的视觉特征应由其本身的结构和机器的内部逻辑来确定。而此前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反对机器大生产,主张用手工工艺的精致来美化、装饰工业产品。因而Design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手工业时期Design是产品的装饰,现代主义反对用传统的样式和附加的装饰,从而突破了装饰的观念,Design是造型与结构、功能的确定。如果从当代艺术设计概念去理解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那么它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和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洲的美术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思想,Design的主要目的是物的美化。所以,图案、装饰、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艺术设计的主要形态。 20世纪80年代当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被国人了解,重新审视Design的汉语翻译时,现代设计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装饰范畴,图案的概念已经不能涵盖现代设计的内容。在美化生活理论的影响下,工艺美术过多地接受了传统工艺的影响,面对工艺美术的狭隘,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人们对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开始重视起来,工艺美术迅速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化。 设计与图案都是英语Design的汉语表达方式,作为名词的design ,图案最本质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预设一定的目标并为此建立方案。但由于图案在中国不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词义越来越窄,已不能涵盖西方现代Design的含义。经过几年的论争与中国造物设计的发展,用设计艺术与Design对译以取代工艺美术成为业界的共识,1997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工艺美术被设计艺术替代。从图案Design到艺术设计Design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回归,而是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重新开始对造物本质的探索。 人类的造物活动就是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制作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造物活动既包含具体的使用目的,也包含审美的社会功能。造物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作为实用性造物它既不是一般的物质生产,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生产,而是这二者的有机互融,实用是物品作为有用之物存在的最根本属性,对于实际生活而言,由于物品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因而合乎造物的目的性,合乎人的目的性。造物活动与人类的主观情感相联系,通过艺术的方式设计,它的物质形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因此,造物艺术是实用生产与审美创造的统一体,是心理意念与物化形态的统一体。然而,中国的造物艺术在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为审美愉悦而丢掉实用功能、为实用功能而丢掉精神审美追求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相关的是形式与功能、科技与艺术、设计与艺术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说,实用和审美在不同时期的合—分—合的规律运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造物艺术的本质描述。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最新图案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2 陈之佛.图案构成法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7.3 雷圭元.基础图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4陈之佛.图案教材M.上海:上海天马书店,1935.5李有光,陈修范.陈之佛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