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州中心血站内阿坝州中心血站东方环宇环保科技发展血环评报告.doc
-
资源ID:3813153
资源大小:805K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州中心血站内阿坝州中心血站东方环宇环保科技发展血环评报告.doc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项 目 名 称: 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 建设单位(盖章): 阿坝州中心血站 编制日期:2015年8月国 家 环 境 保 护 部 制四 川 省 环 境 保 护 厅 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 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建设单位阿坝州中心血站法人代表唐永东联系人伍迪蓉通讯地址马尔康县马尔康镇美谷街174号联系电话18909040638传 真邮政编码624000建设地点马尔康县马尔康镇美谷街174号州中心血站院内立项审批部门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文号川卫办法2015103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其他卫生活动Q8390占地面积(平方米)317.62绿化面积(平方米)48%总投资(万元)62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23.7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3.8%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一、项目由来阿坝州中心血站是阿坝州人民政府举办的全州唯一一家公益性、公共卫生采供血机构,位于州府所在地马尔康。承担全州无偿献血宣传招募、18家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供应和全州92万常驻人口及每年2000多万来州游客应急用血保障任务。由于马尔康县特殊地理及气候条件造成境内疾病谱多而杂,加上马尔康县医疗基础薄弱,群众献血意识不足,经常导致患者用血困难,无法及时匹配和提供紧急用血,出现因用血导致大病甚至死亡的产生。为保障阿坝州患者用血情况,缓解患者用血压力,提高阿坝州中心血站医疗水平,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全面提升血液核酸检测服务能力,阿坝州中心血站拟扩建业务楼一栋,新增核酸检测实验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东方环宇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受建设单位委托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经过现场踏勘及调研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二、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及选址合理性分析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为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版),该项目未列入“鼓励类”、“限制类”或“淘汰类”,属于国家允许类。项目属于2014年中央医改补助血液核酸检测及高原病诊疗建设项目,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文件川卫办发2015103号文下达州中心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及改造资金为为122万元,专项用于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及改造。由于该单位现有业务用法无法支持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改造,特申请扩建业务用房。为保障州中心血站开展核酸检测工作,资金缺口498万元从州计委留存单位基本账户历年专项结余资金中解决,得到了州人民政府的批准。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选址和理性分析本项目为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该项目位于马尔康县马尔康镇美谷街174号州中心血站院内,占地面积为317.62 m2,本项目不新增用地。项目建设场址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设施,不增加相关成本。交通便利,工程相关物资供应和运输均方便快捷。项目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建设场地向医院输送血方便、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满足医疗功能与环境的要求。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完善,能满足项目建成后的正常运行。为此,马尔康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以“马尔建住2015选字第15号”文件出具了的选址意见书。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合理。三、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建设地点:马尔康县马尔康镇美谷街174号州中心血站院内项目性质:扩建项目投资:总投资62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医改补助资金和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金。业主单位:阿坝州中心血站建设规模:新建1栋单体楼6层(地下1层,地上5层)四、建设内容及规模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拟建在阿坝州马尔康县美谷街174号阿坝州中心血站内,项目总投资620万元,拟建业务楼占地面积317.62平方米,建筑面积1612.18平方米,主要从事采供全血及血液成分、献血、血液检测及鉴定、核酸检测、输血知识咨询服务。本项目为一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六层建筑物,地上5层,地下1层。血站业务楼的功能和内容分布见表1-1。1、阿坝州中心血站业务楼的功能和内容:建筑尺寸:建筑长24米,宽12.4米,高度:18.9米,底层层高为4.5米,其余楼层均为3.6m,地下室层高3.9米。建筑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612.18平米表1-1 业务楼功能分布序号功能分布负一层送血车车库、采血车车库、污水处理站、医疗废弃物暂存间第一层门卫、大厅、血库值班室、卫生间等。第二层采集室、成分制备间、库房、消毒供应室、办公室、卫生间等。第三层实验室、办公室、试剂室、卫生间等。第四层核酸实验室、办公室、卫生间等。第五层培训中心,质控室、办公室、机房、卫生间等。表1-2 建设规模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1总建筑面积1612.182地上建筑面积1486.183地下建筑面积1262、主要生产设备及数量表1-3 项目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台(套)数1全自动加样处理机12全自动酶免仪13大容量高速低温离心机14采血车35储存冰柜56生物安全柜27贮血设备18医用病毒灭活箱29采浆机810核酸检测仪111空气净化、消毒、防污染设备612纯水仪23、主要原辅材料及消耗量项目使用原料主要为乙醇消毒液、泡腾消毒片、碘伏消毒液、医用棉签、一次性采血器等,其原料用量见表1-4。表1-4 主要原辅材料及消耗量序号设备名称消耗量备注1各类试剂(主要为乙醇消毒液、泡腾消毒片、碘伏消毒液)1批外购2医用脱脂棉8卷/年外购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真空采血管1批外购4口罩10包外购5一次性采血器4000外购4、项目产品方案见表1-5。项目的产品主要为血浆,可达到年采集血浆1吨的规模,产品方案见表1-5。表1-5 项目产品方案序号产品单位数量1血浆吨/年1五、项目组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项目组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见表1-6表1-6项目组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表项目组成内容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运营期主要环境问题主体工程血站业务用房扩建1栋单体楼,建筑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共六层: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612.18平米施工扬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水;建筑垃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噪声;水土流失。医疗废水、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噪声辅助及公用工程施工场地在血站院内设一处施工场地,占地50平方米,不设拌合站,购买商品混凝土。/施工营地就近租用民房,不新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本项目利用原有道路,不设专门施工便道堆料场原辅材料在施工现场临时堆放环保工程景观绿化绿地面积为150平方米,绿化率为48%。枯枝、败叶等;配套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系统一套,处理量为10立方米/日废水、噪声、臭气医疗废弃物处置在项目负一层设医疗废弃物暂存间,并做防渗。医疗废弃物六、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本项目劳动定员36名,全年工作300天,实行一班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项目每天可接待采血浆人次为10人,一年接待3000人。七、公用设施1、供电由市政10KV供电网引入回路,经10KV/0.4KV/0.23KV变压器降压后供给其他业务用房各用电设备。各业务用房进线电压等级为380V/220V低压接入,原有变压器可以承受新建业务楼负荷。拟建项目用电量为88.6kWh。2、给水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供水水压按0.30MPa考虑。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可以满足5层中心血站业务楼用水水压。给水管网接入一根DN60给水管,室内形成管径DN60的生活给水管网。本项目生活消防管网由现在的室外管网接入,室内给水管线采用PVC塑料管DN60,室外给水管采用聚乙烯塑料给水管DN60,室外给水管埋入地下0.8米处。本项目用水为检验科仪器设备冲洗水和生活用水。检验科仪器冲洗用水为医用蒸馏水,蒸馏水均为外购,每天用量约为62.5 L/天,则纯净水年用量为18.75 m3/a。生活用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和采血浆的流动人员的生活污水。项目劳动定员36人,职工生活用水量按60 L·人/天计算,则职工生活污水量为648m3/a;项目每天接待采血浆的人数为10人,生活用水量按10 L/人·次计算,则外来采血浆人生活用水量为30m3/a。则项目生活用水量为678 m3/a。3、排水拟建项目的排水主要为检验科设备使用产生的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医疗废水量为用水量的80%,则设备废水量为15m3/a,设备废水经收集后排入初次消毒池,经消毒池消毒后和生活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量为用水量的80%计算,则项目生活污水总量为542m3/a。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4、消防本项目消防设计根据有关消防规范设置消火栓系统。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本工程设置消火栓灭火系统,消防干管组成环状管网。消防控制中心内设火灾自动报警和联动系统一套,包括火灾自动报警、手动报警、各种联动控制、水流指示器及安全信号阀显示、消防水池,水箱水位显示、消防电话、紧急广播等功能。采用总线制报警,总线制控制与多线制控制相结合的方式。5、制冷:项目设置冷库一座,主要功能为保存血浆。制冷剂代码为R22,制冷剂用量为35 kg。八、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本项建设内容较为简单,从整幢楼房的功能布局看,功能分区明显,空间利用合理。污水处理站位于血站西南角、医疗废物暂存点位于本项目地下负一层。总体上讲,本项目的总平面布置是合理的。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原阿坝州中心血站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7。表1-7 建设前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产生的环境问题主体工程1#楼:采集室、试剂室、成分制备间、检验科等设施。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医疗废水、设备噪声2#楼:标本室辅助及公用工程原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为10m³/d。但因设备陈旧已无法满足现有污水处理要求。废水、污泥、恶臭应急发电机1台废气、噪声医疗垃圾暂存间1个,地面全部做防雨防渗处理。医疗废物1、原有废气产生和排放情况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来自柴油发电机废气。原血站配有应急发电机1台,使用轻质柴油做燃料,安装有消烟装置,废气由排气筒引至屋顶排放可达标排放。原有项目产生的废气产生量较小,对周围环境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2、原有废水产生和排放情况项目的排水主要为检验科设备使用产生的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血站污水较一般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复杂,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等,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污染环境。原血站污水排放量为生活污水520m3/a,医疗废水为15m3/a。表1-8 原有项目废水产生及排放情况一览表单位情况用水量(m3)排水量(m3)总计(m3)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原血站采血量为1吨/年,接待量3000人/a650520155353、原有固废产生和排放情况固体废物主要是各种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医疗废物主要包括抽血及血液检测的医疗用品废弃物、变质血液及血袋。项目对固体废物进行了分类处置。具体分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包括抽血及血液检测的医疗用品废弃物;变质血液及血袋和污水处理设施清掏污泥),根据两类废弃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处置。原血站设置了1个医疗垃圾储存站,对医疗垃圾进行暂存。原有血站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产生及处置情况见表1-9。表1-9 原有血站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一览表固体废物类别产生量(t/a)处置措施医疗垃圾0.5暂存于1#楼负一楼医疗废弃物暂存点,送往州院集中运送至具有资质的单位处理。生活垃圾1环卫部门清运4、噪声污染项目原血站的噪声主要是社会生活噪声以及医疗仪器运行噪声。医疗设备基本上均是低噪声设备,噪声源强值比较低,加之置于室内,可以达到排放标准。5、原有项目存在的环境问题项目生活废水、医疗废水污水处理设施陈旧,已无法满足本项目废水的处理,故本次环评将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本次以新带老措施为新建污水处理系统一套,处理量为10立方米/日。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阿坝州州府马尔康,位于自治州中部。东与红原、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小金相邻,西与壤塘接壤,北与红原、阿坝相连。地理坐标,北纬30°35'32°24'、东经101°17'102°41'。东西长134公里,南北宽90公里,面积6632.73平方公里。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区。二、地形、地貌、地质马尔康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区。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位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及松潘地块交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境内最高峰海拔达5000米左右,最低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马尔康处于构造侵蚀高原中、高山区,地形切割较大,谷岭高差200600m,山高坡陡,植被较发育,多以灌木为主;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河谷比降较大,水流较急,冲刷能力较强。地形受地质构造制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5301m之间,形成高山峡谷区。境内东南部梭磨乡道沟山高5301m,南边党坝乡克尔苦沟河坝仅2180m,山岳纵横,地势高耸,山河相间,山峰林立,岭谷高差悬殊达1800-2300m。山川走向为南北向和东西向,构成丘原、山原、极高山、高山、中山为一体的高原山地。境内地貌以梭磨河一线为界,可以分为山原、高山峡谷两大地貌单元。山原地貌区,以梭磨河一线为界,西北部的日部、康山、草登、龙尔甲、大藏、沙尔宗、脚木足、木尔宗等乡一带,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4.6。高山峡谷地貌区,包括梭磨河以南的梭磨、卓克基、木尔宗、松岗、白湾、党坝一带,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5.4。总面积中,林地占23.6,草场占15.8,荒山占59,农耕地占0.9(约55530亩,人均1.02亩)。马尔康县地质构造复杂,矿藏丰富。县域属四川西部地区槽区,位居北西向鲜水河大断裂带与北东向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带之间的金汤弧形构造带之北侧。大地构造为紧密线状弧形褶皱,有背向斜40余条,均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的线状褶皱组成,称之为马尔康北西向构造形迹群。同时,伴有数条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带,承受过两次以上不同方式和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作用,导致老构造成分歪曲,改造、转化和新构造运动的迭加,促使复合现象频频出现。岩石多为侵入岩、变质岩,裂谷带锂、铜、铍、钽、铌、锡、钨、金等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白云母矿、斜长石、石灰石、花岗石也有一定储量,尤以锂辉石矿、锡矿、花岗石储量为优。该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属青藏高原隆起带的边缘,为一系列的复背斜和向斜。岩层倾角一般大于60°,构造较发育,岩层较破碎。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板岩、千枚岩。场地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以整体抬升为主,断裂较发育,断裂活动较频繁。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及钻探揭示,场地内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耕表土层(Q4pd)和坡洪积层(Q4dl+pl),主要有耕表土、粘质土、角砾和碎石。现将各层的物质组成和岩土工程特性分述如下:1、第四系耕表土层(Q4pd)耕表土:黄灰色,低液限,松散。主要由粘质土和少量碎石、角砾组成,土质不均。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0.300.60m,平均厚度0.52m。2、第四系坡洪积层(Q4dl+pl)粘质土:灰色、黄灰色,中高液限,可塑。主要由粘粒组成,含粉砂和细砂1020%,含碎石和角砾1030%。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碎石层表面或碎石层中,层厚1.907.50m,平均厚度3.70m。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34击。角砾:灰色,低液限,松散。原岩主要为板岩,中微风化。碎石占2030%,角砾占4060%,粉质粘土占2030%。角砾粒径0.52.0cm,碎石粒径37cm,呈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好。分布于碎石层表面或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碎石层中,层厚0.402.90m,平均厚度1.12m。N120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14击/10cm。碎石:灰色,低液限。碎石原岩主要为板岩、灰岩,中微风化。主要由块石、碎石、角砾和粉质粘土等组成。碎石直径310cm,个别达20cm,块石直径2040cm,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根据密实程度和各组分的含量划分为稍密碎石和中密碎石。稍密碎石:块石占1020%,碎石占4050%,角砾占2030%,粉质粘土占1020%。碎石与碎石之间的间隙较大,碎石与角砾和粉质粘土之间的结合较差。主要分布于钻探深度中、下部,揭露厚度0.701.10m,平均厚度0.97m。N120动力触探锤击数36击/10cm。中密碎石:块石占2030%,碎石占4050%,角砾占1020%,粉质粘土占1020%。碎石与碎石之间的间隙较小,被角砾和粉质粘土充填,充填较紧密。呈透镜体状分布于钻探深度下部,仅在ZK1中见到该层,揭露厚度1.102.20m,平均厚度1.70m。N120动力触探锤击数610击/10cm。马尔康处于构造侵蚀高原中、高山区,地形切割较大,谷岭高差200600m,山高坡陡,植被较发育,多以灌木为主;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河谷比降较大,水流较急,冲刷能力较强。场地处于梭磨河北岸陡坡地带,坡度25°,场地内地层主要为粘质土、角砾和碎石,层位较稳定。场地内及附近无活动断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作用。三、气候、气象马尔康县域属高原大陆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干雨季明显,四季不分明,大部地区无夏,日照充沛,温差较大,干季大风日多。全年平均气温89°C,一月平均气温-1,七月平均气温16.5,10活动积温2258,年降雨量753毫米左右,日照达20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左右,17ms以上大风雪每年出现40次左右。土壤主要为山地灰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高山草甸土等。马尔康具有山区季风气候特点。受青藏高原和北面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降雨稀少,夏季日照充足、蒸发量较大。昼夜温差大,灾害性气候较多。多年平均气温8.6,11月至次年3月为低温季节,最低温度-17.5,79月为高温季节,最高温度34.8。年平均降雨量786mm,多集中在59月,最大降雨量1057mm,最小降雨量636mm,最大蒸发量1537.5mm。区域处于冻土地区,属季节性冻土,基本冻土深度0.80m。四、水文马尔康县河流分属长江一级支流大渡河河源,县境内有梭磨河、茶堡河、脚木足河三大河流,以及其它一些小支流河渠。马尔康县的河川径流,汛期以降水补给为主,枯期以高山融雪补给为主。马尔康县境内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65亿立方米,水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由于马尔康县处于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家生态保障功能地位显著,因此,依据国际公认对区域地表水资源30%40%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要求,本规划取马尔康县的地表水资源总量(35.65亿立方米)的30%,即10.70亿立方米,作为马尔康县的实际可供水资源总量。目前由于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与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仅有2座自来水厂和为数不多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不足。未来随着相应的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与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本区域最大供水量以10亿立方米计,根据马尔康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均用水量变动情况,以及国内外人均综合用水标准,确定未来马尔康县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00立方米/人,按此推算,马尔康县水资源可承载人口约为250万人。五、生态环境马尔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原山地,现状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良好,境内山岳纵横、地势高耸、山峰林立,岭谷高差悬殊,是大渡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障区,其水质状况关乎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但生态保护不等于无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充分挖掘马尔康县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以旅游、民族特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主的高效生态经济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高山高原民族地区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积累新经验。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1.1%,林草综合覆盖率达95.32%,水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高。低等级高密度的交通体系使城市形态更加密切,城市用水、用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居住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生态环境日渐显现。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已经具备很好的条件和基础。马尔康县依山傍水,景观资源得天独厚,民族风情独具神韵;作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地域之一,文化遗产丰富;又是阿坝州政治文化中心,商贸繁荣。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优势,完全可以把马尔康县打造成具有绮丽山水风光、浓郁民族风情、厚重文化底蕴、鲜明时代风貌的生态宜居城市。六、土壤土壤母质,主要为山地灰褐土、山地棕色森林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高山草甸土。溪沟及河谷地带,大多是砂壤土和冲积土,土质肥沃;半山、高山一带,多为白砂和细砂土,土层簿、肥分低;海拔3000m以上,主要为棕色粘土、黄泥粘土及高山腐植土。高半山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半山怕旱、高山怕涝、河坝缺肥”的特点。农作物以山地旱作物为主,主要有小麦、葫豆、青稞、玉米、洋芋、碗豆。经济作物有大麻、油菜子。经济林木有苹果、核桃、花椒、梨。七、森林植被、动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覆盖率达61,活立木蓄积有4906万m3,素有“川西药山”之称的野生中药材主产区,境内有中药材200科、596属、1303种,其中植物药材147科、521属、1190种;动物药材63科、75属、92种;矿物药材21种,蕴藏量2304万公斤。名贵药材有鹿茸、麝香、熊胆、牛黄、虫草、贝母等,大宗药材有羌活、大黄、秦艽等。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14种,二级保护的17种。马尔康县地处生态良好的川西北高原,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就有14种,二级保护的动物有17种。八、矿产资源特殊的地质构造,使马尔康县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锂、硅、钽、铌等共计17种,其中硅矿储量达387万吨,SiO2的含量达99以上。这些矿藏资源分布在全县81个地方,与水电资源的分布相匹配。丰富且组合良好的水电、矿产资源,为马尔康县适度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九、旅游资源马尔康县历史悠久,早在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并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古代文化,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地域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化为东部藏区以墨尔多山为中心并区别于其他藏区(卫藏、安多、康巴)的嘉绒藏区的文化中心。近代,马尔康县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亲历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以厚重的嘉绒藏族文化(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农耕文化、土司文化、民居民俗等),悠久的历史文化(哈休遗址、松岗直波殷商遗址、莫斯都岩画、保宁都护府婆陵甲萨遗址等),光辉的红军文化(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军坪、红军树等),神秘的宗教文化(昌列寺、大藏寺、查果寺、毗卢圣窟及不同教派文化)为代表的四大文化旅游资源。马尔康县地处雄奇壮美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境内山川俊美、风景宜人,生态良好,夏季气候清凉,为消夏避暑的胜地。丰富多采、独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以及地处西部旅游环线和藏羌风情走廊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把马尔康县打造成嘉绒文化的旅游基地、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区划及人口马尔康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部与红原县、理县连界,南部与金川县、小金县接壤,北部与红原县、阿坝县相连,西部连接壤塘县。地处东经101°17一102°41、北纬30°35一32°24之间,东西长134km,南北宽90km,幅员面积6639km2。辖3镇1l乡、105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户籍人口55099人,其中少数民族43773人。自治州首府和县人民政府驻马尔康镇,距成都市346km。县域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现有G317(川藏公路北线)、209、S210、S211过境。2 .二、社会经济概况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47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经济总量位于全州第四,增长速度位于全州第六。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649万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044万元,比上年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6:14.5:73.9调整为10.7:15.1:74.2。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2012年,全县户籍人口总数56021人,其中:男性28818人,女性27203人;农业人口31708人,非农业人口24313人。人口出生率为5.75,人口死亡率为2.74,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比上年增长15.1%,绝对额位于全州第一,增长速度位于全州第六。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30元,比上年增长23.2%,绝对额位于全州第二,增长速度位于全州第十一。2012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47万元,比上年增长31.5%,总量位于全州第八,增长速度位于全州第三,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4447万元,农户投资45600万元。2012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114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公里。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1123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1.2%;完成货运周转量2003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4%。2012年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7692万元,比上年下降11.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213户,移动电话用户73864户,互联网用户10720户。马尔康县境内西南部沿河谷地区人口稠密,东北部高山峡谷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最大为马尔康镇,70.98人km2,密度最小为梭磨乡,2.28人km2。全县平均人口密度8.30人km2。县境内各地区间,人口分布差异较大。马尔康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牧业占相当比重的亦农亦牧区。马尔康从五十年代,就积极筹备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国家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内外工业发达的地区也从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上各族人民的不断探索总结、艰苦奋斗,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单一行业到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1978年后,工业战线经过调整,不断深化改革,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了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因地制宜择优发展突出本地资源优势的林畜产品加工、采矿和民族特需用品等工业。经“十一五”期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以“木材”工业为主的单一工业发展路子,以电力及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柱的工业经济呈现出运行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新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马尔康镇为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金融、文化等中心,因而第三产业相对较发达。另外,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已顺利起步,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马尔康县2012年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来看,马尔康县第三产业产值在本县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约74.2,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三、土地资源与利用现状根据马尔康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当前马尔康县有牧草地约294752公顷,按照我国各类草场的分布与载畜量标准对川西北地区的要求,即108亩羊单位,马尔康县可载养羊的总量约为52.2744.21万羊单位,按1头牛=4个羊单位换算,又可换算为11.0513.05万头牛。1000克牛肉能提供3777千卡的热量,1000克粮食(大米)能提供热量3541千卡。一头牛平均按300公斤计,则11.0513.05万头牛可换算为粮食3536.744175.93万公斤粮食。另外,马尔康县有耕地6400公顷,即96000亩,以种植青稞为主,青稞平均亩产按300公斤计,总产量为约为3072万公斤。通过上面的折算,马尔康县年均出产粮食总计可达5237.295876.48万公斤。温饱型以人均粮食综合消耗300 kg计算,小康型以人均粮食综合消耗400 kg计算,则可得出马尔康县在粮食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为:温饱型,22.0324.16万人;小康型,16.5218.12万人。四、水 电马尔康县水电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40万KW。双江口水电站装机容量200万千瓦,预计2015年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脚木足河的巴拉水电站(70万千瓦)、达维水电站(30万千瓦)、卜寺沟水电站(36万千瓦)等也将陆续建设。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水泥、钢材等各类建筑材料,这将直接刺激马尔康县物流业及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拉动马尔康县第二、第三产业的建设,众多机电设备等也需要在当地组装,进一步为马尔康县提供了众多相关就业岗位。但是,随工程建设的完成,与之相关的岗位将不再存在,大批劳动力除小部分留在马尔康县从事旅游、商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活动外,其余部分将转移至其它地区。依据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水力发电厂劳动定员标准,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上水电站本身约能提供就业岗位600个。目前已初步确定梭磨乡上寨(冬牧场)工业集中点和大水沟工业集中点总面积约45公顷,按1公顷工业用地提供120个就业岗位计算,约能提供5400个就业机会,马尔康县第二产业约能新增6000个就业机会。综合以上分析,至2030年,马尔康县就业岗位总量约为6.7万个,单身职工比取40%,带眷职工比取60%、带眷系数取1,则常住人口规模为10.72万人。五、卫生事业状况根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1年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1个,妇幼保健站14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292张,卫生技术人员363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65人,注册护士904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孕产妇死亡率60.88/10万、婴儿死亡率16.44,比全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低24.31/10万和5.3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9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75.1%,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城乡卫生面貌得到较大改善,甲、乙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下降18.97%,死亡率下降25.8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0.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5.8%。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52.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10年至2012年底,国家通过中央投资项目等投入1.67亿元,实施卫生项目249个。全州医疗机构床位3672张,全州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05张。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124台。2012年,全州核定卫生系统人员编制7167名,依托医改和十年行动计划项目,以及直选、公招引进566人。签订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培养协议160人、民族地区定向专科医学生培养协议66人。为了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卫生队伍,阿坝州实施定向学历教育、人才强化培养、人才定向引进、对口强化帮扶、人才激励稳定等计划,培养、培训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8574人次。全年抽派 552名医技骨干,组建医疗队116支,组织开展了两轮大规模义诊巡诊活动,实现所有乡镇村全覆盖,累计免费义诊7.2万人次,发放各类药品价值146.6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保障了阿坝州农牧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根据项目所在位置,环评采用资料收集和复用的方法,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资料的来源于阿坝州妇幼保健院,离本项目为3公里,该借用项目于2013年8月1016日在阿坝州妇幼保健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对梭磨河地表水和当地大气环境的监测数据、鉴于工程周围污染源基本没有变化,两个项目间相隔距离较近,本评价引用资料有效,声环境质量现状采用实测,具体如下:一、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1地面水环境现状监测 监测断面设置借用项目在梭磨河设置3个监测断面,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见表3-1。表3-1 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断面编号断面所属河流监测断面位置、距离(m)备注(流域所在地)1#梭磨河借用项目排污口上游500m美谷街2#梭磨河借用项目排污口下游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