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x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国家相关规范文件,国家相关规范文件,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2015-2018年)专项工作指导方案,职业暴露的相关概念 职业暴露的典型案例 职业暴露的特点原因 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主 要 内 容,1,2,3,4,一、职业暴露的相关概念,一、职业暴露的相关概念,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传染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安全注射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用:,清洁的手,在清洁的区域做注射准备,消毒注射安瓿,使用无菌的注射器和针头,使用后的注射器材应做正确的处理,不安全注射 没有遵循上述要求的注射,主要是指注射器、针头或二者不经灭菌而在不同病人之间重复使用。具体表现: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连续注射时共用针头或只换针头不换针管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合格的注射或穿刺器具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规定操作技术不正确注射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二、职业暴露的典型案例,在职业暴露史上,最早报道(1984)的是2名护士在护理AIDS病人过程中,不小心将含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足背皮肤,通过皮损接触血液传播HIV;文献报道:湖北省20022004年,共发生35人HIV职业暴露事件东莞市20022004年,27名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19842004年:医务人员发生HIV(美国CDC)确认感染累计59例。可疑职业感染报道为139人次。59例职业分布构成比为:护士 24人 40.7检验 20人 33.9医生 8人 13.5其他 7人 11.9其中48人是由于针刺伤导致的HIV感染。,Sheik Umar Khan塞拉利昂“埃博拉”首席医生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于2014.7.29去世,诺尔曼.白求恩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转为败血症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口村逝世,非典英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的护士长在抢救非典患者时感染2003年3月25日逝世,三、职业暴露的特点原因,需要的血量少:感染HIV只需1.4L,HBV只需0.4 L 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途径多:皮肤刺伤58.4%,割伤7.7%,皮肤接触22.7%,粘膜接触11.2%,(埃博拉-经完整皮肤传染)。发生暴露后感染几率高:HIV 0.250.4%(0.33%)HCV0.310%,HBV630%。,职业暴露的特点,我国是传染病大国:AIDS/HIV患者70万;乙肝感染者1.2亿;丙肝感染者3800万;活动性肺结核450万;医护人员每天与如此庞大的暴露源人群,进行如此“亲密的接触”,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职业感染。有文献报道,我国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比例60-98%之间,基层医院和实习护士发生率更高。资料显示,结核病院工作人员患肺结核几率是常人3倍以上。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形势严峻!,医疗机构(重点是手术室、产房、血液透析室、口腔科、内镜室、检验科和消毒供应室等);病原制备机构;血源性病原体临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单位;其他场所:采供血机构、戒毒所、殡仪馆、羁押或劳教机构等。,可能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工作场所,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包括护士、医生、急救人员、病理解剖人员、药剂师、实习学生、废物处理人员和护工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应急反应人员、志愿者等;微生物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实验人员、采血人员、技师和合同工等;其他人员:如羁押或劳教机构、戒毒所的工作人员和殡葬业工作人员等。,可能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主要人群,被污染锐器扎伤(包括针、手术刀、剪刀,玻璃碎等);眼睛、鼻子和口腔的粘膜受到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开放的伤口、裂痕、皮肤破损,甚至皮炎和痤疮都会将病原体传播入体内;非直接传播,如接触到受污染的物体或人体体表,然后将病原体转移到眼睛、鼻、口或受损的皮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常见职业暴露原因-锐器伤,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由于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几率HBV 6.0-30.0%HCV 0.3-10%HIV 0.25-0.4%国外研究:HBV感染率高于HIV55倍,高于HCV38倍,回套针帽,医疗废物二次分拣,锐器伤,静脉穿刺中或拔出输液针,不规范医疗废物处置,常见职业暴露原因-直接接触,四、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建立防控制度,完善防控流程,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定期或不定期对医务人员、保洁员、进修实习生、新上岗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安全注射及手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落实标准预防,防范职业暴露,1、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粘膜等均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接 触 传 播,(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建立隔离室 严格实施手卫生 穿隔离衣 限制病人外出 设备,飞沫传播(飞沫核 5um),(如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百日咳、支原体肺炎等),病人住单人病房 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 限制病人活动和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戴口罩,空气传播(飞沫核5um),(如结核、水痘、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设立隔离室,病人住适宜通风的单间,应有隔离标志可能时使用负压病房。工作人员在房间内戴医用防护口罩 限制患者离开隔离室。严格空气消毒。,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戴手套;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处理所有的锐器时防止被刺伤(安全注射);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3、手卫生,最可行最重要,减少耐药菌的传播,洗手是降低院内感染的措施,最可行最重要,手部皮肤微生态特点,常居菌,又称种植菌,存在于皮肤较深层不易被机械的擦洗清除数量长时间保持稳定较少成为院感致病源,暂居菌,寄居皮肤表层,常规洗手易清除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获得,与接触物品次数、污染程度和手清洁习惯相关,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一位护士手培养24小时后的结果,病原体通过手传播的5个环节,医护人员很容易被种植,不恰当的行为和习惯可能造成医护人员自身的感染 一项研究显示:人在1小时内至少会有3次用手去碰自己的鼻子、眼睛、嘴等部位,不注意手卫生会发生什么呢?,病人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自己很容易携带病菌、患病!带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如果他们免疫力低下时,很快就可能发病!,手清洁消毒的分类,99.9%微生物,6090%微生物,90%微生物,洗手时机,洗手方法,手部无可见污渍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代替洗手,整个过程需要20-30秒!,洗手用水:流动水水龙头:非手触式清洁剂:皂液手消毒剂:酒精性无水洗手液干手设施:纸巾、小方巾注意事项:钟、洗手指示图,注意: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洗手设施,错误干手?,200名医务人员作3组实验:白大衣 染菌量增加37.77倍公用毛巾 染菌量增加59.57倍个人毛巾 染菌量增加5.06倍,擦手用具选择不当手会再次污染,正确的干手措施,如何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改善手卫生设施在工作的地方张贴提示标记教育、培训和推广洗手配备免洗手消毒剂监督与指导,4、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手套隔离衣和防护服鞋套防水围裙帽子,口 罩,保护病人工作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在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时,在进行体腔穿刺时都要戴口罩。(外科口罩即能满足需要)保护工作人员当护理经空气传播的感染病人时,当做支气管镜或类似检查时,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推荐使用高效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由3层无纺布构成,符合相关注册产品标准(YZB),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或者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低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对致病性微生物的防护作用不确切,可用于普通环境下的一次性卫生护理,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颗粒如花粉等的阻隔或防护。,不能用于手术室和有创性操作,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符合ISO 13485-200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医用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大于5m颗粒,细菌的过滤效果不小于95;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实际使用时一定要分清医用外科口罩的内外面,不能反戴;一般鼻夹结构是在外面的。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在感染性疾病科以及发热门诊等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符合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定口罩的过滤效果要达到N95要求(对非油性0.3m颗粒的过滤效率大于95%),同时还要具备表面抗湿性、合成血阻断性能等医用防护要求。医用防护口罩用于空气隔离的防护,一般要求肺结核门诊和收治病区的医务人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切记必须在安全区域摘除口罩!,摘口罩方法,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受污染的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应戴无菌手套。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前戴手套 即使检查或治疗同一病人,接触了受污染的物品后仍要更换手套 手套使用后立即脱掉,并即洗手 不同病人间的接触应更换手套 双层手套可以降低暴露风险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护目镜、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患者时。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防护服/隔离衣,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防护服:接触经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防护服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剌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脱掉防护服后应洗手。,研究发现手术后约31%的鞋里面有肉眼可见的浸湿的血液。日本Yoshikawa等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日本医务人员锐器伤中脚的比例(1.5%)显著高于美国(0.6%)防护鞋要求:前有头、上无孔、底防滑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防护鞋,锐器伤防护,医疗废物处置,无菌技术操作,1,2,3,5、安全注射,无菌操作技术,注射前需确保注射器和药物处于有效期内且外包装完整。疑似有污染的药品不可以使用。消毒剂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及针头不能重复使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皮肤消毒后应完全待干后再进行注射。使用同一溶媒配置不同药液时,必须每次更换使用未启封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抽取溶媒。注射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皮肤消毒后不应再用未消毒的手指触摸穿刺点。必须使用多剂量用药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次使用。,锐器伤防护,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采用“单手回套针帽”法,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建议使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注射、采血器具,医疗废物处置,锐器盒需防渗漏、防穿透,正确使用锐器盒,6、职业暴露处理程序,步骤1:局部应急处理步骤2:报告与登记步骤3:风险评估步骤4:暴露后预防步骤5:随访和咨询,步骤1:局部应急处理,遵循“一挤二洗三消毒”原则。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冲洗后,应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步骤2:报告与登记,报告时间:立即(上班、下班)电话。报告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部位、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紧急处理方法和经过等。报告给谁:科主任、护士长、院感科及相关科室。注意: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事件后,由预防保健科上报自治区指定处置机构(宁医大总院预防保健科),对暴露级别进行危险性评估、预防性治疗、实验室检测和随访工作等。,步骤3:风险评估,评价源患者:1.对已知源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和艾滋病病毒检测。2.对于未知源患者,要评估接触者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3.不应检测被废弃的针具或注射器的病毒污染情况。评价接触者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反应评估接触者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步骤4:暴露后预防,乙肝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丙肝,梅毒,暂无指导意见,参考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240万U/次,每周1 次,连续23周,HIV,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干扰素300U/次,3次/周HIV暴露源为HIV阳性者,预防用药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目前尚无统一预防用药标准。医生指导下应用干扰素300U/次,3次/周,步骤5:随访和咨询,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随访及检测。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6周、4个月、6个月随访及检测。梅毒接触者应在3个月、6个月后随访及检测。艾滋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8周、12周、6个月时由自治区指定处置机构进行随访及检测。,谢谢观赏,THANKS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