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七讲-连词.ppt
,第十七讲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等。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1、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的短语,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2)“而”字可以用於顺接,也可以用於逆接。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论语季氏),(3)“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突出主语的作用。在意思上常常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有时又含有假设的意思。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4)“而”字用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使语气舒缓。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是一种伴随或顺承关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广泛地沿用着。例如:“高而陡”“紧张而有秩序”“源源而来”,“背道而驰”,“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2、以(1)连接并列的两事物(谓语)“又又”“而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2)连接两个连续的动作,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手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彤墙。,(3)用来连接因果复句,用在原因分句的句首。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4)表假设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5)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伴随、顺承。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3、则 表示它所联系两个事物在逻辑上的关系。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例如:战则请从。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例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民贫则奸邪生。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这种“则”字,如果同时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中,那两个分句之间往往形成对比关系。例如: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 秦始皇本纪)(3)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例如: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阜!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4)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例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则”字多用在有两个以上分句的复句中,前面的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后,后面的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前。“则”字用在后面的分句里表示发现了早已发生的事情。,(5)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的意思。例如: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这种“则”字,有的语法书认为是副词,其实它用来表示让步时,仍然起连接作用,跟一般副词的作用是不同的。“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那么”,多用于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例如: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后来“然则”变为凝固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4虽,虽然(1)连词“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例如: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2)在古代汉语里,“虽”字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即使”相同。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虽九死其犹未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古代的“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例如: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中的“虽然”,都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在书面上它后面都必须用逗号隔开。5然,然而(1)“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或“然而”。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鞌之战)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分,(2)古代也有“然而”,但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是“这样,但是”、“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例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例中的“然”字都是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后面用“而”字转折,引出下文的结论或另一事实。(3)后来,“然而”成为凝固形式,逐渐变为一个词了。例如:布履(覆)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这里的“然而”就和现代汉语一样,只有“可是”或“但是”的意思了。但是,历代写古文的人常常是两种“然而”并用的,因此,读古文时要注意这两种“然而”的分别。,6之“之”字作为虚词时,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代词“之”已在“代词”一节里介绍过了,这里只谈连词“之”。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种“之”字一般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但是二者词类不同。“的”字在现代汉语是结构助词,它和前边的词或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例如“我的”、“红的”、“写的”、“人民的”、“群众拥护的”),可以作句中的各种成分用,并不限于定语。古代汉语“之”则只能和它前面的词或词组一起作定语用,“之”的后面必须有中心词,“之”所起的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的作用,因此是连词。是炎帝之少女。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2)“之”字的第二种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例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小恙)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这种“之”字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这正反映了古今语法在句法上的差别。在古代汉语里,“之”的这种用法很常见,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之”字的第二种作用实际上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只不过在没有出现“之”时,这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已。,【“之”: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是没有的,古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第三人称的概念。后代才产生的第三人称的代词,在先秦是用指示代词“之”、“其”、“彼”来表达的。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可以把它们看作第三人称代词。“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之”只做宾语,“其”只做定语。例如: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左传晏婴论季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彼可取而代也。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也可以表示特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