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论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认识.doc
毕 业 论 文题目:论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认识姓 名:学 号:学院(系):经济管理系专 专 业:企业财务管理指导教师及职位:副教授所属助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 2011年7月25日论对企业财务目标的认识目 录1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 国内外现状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 对企业财务目标的一般认识 2.1 企业财务目标的概述2.2 企业财务目标应具有的特征2.3 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目标的评析3 企业财务目标的科学表达3.1 现金净流量最优化3.2 资金利润率最优化3.3 分配增值率最优化4 制定企业财务目标的基本原则4.1 相关性原则4.2 明晰性原则4.3 精简性原则4.3 可分解原则5 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5.1 影响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因素5.2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评价6. 总 结7 参考文献8 致 谢摘 要企业财务目标是什么?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几种观点。但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比较合理的财务目标,这才是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的目的。企业既要有总的财务目标,也要有具体的财务目标。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财务目标,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1 绪论所谓企业财务目标,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应达到的根本目的。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最基本、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外理论界为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探讨,形成了诸多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企业财务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企业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3.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4.企业财务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5.企业财务目标是公平和效率。除了以上这些说法,还有企业财务目标是财务状况最优化,是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是现金股利最大化,是综合现金净流量最大化,是资金运动的合理化等等,其它说法还有许多。这说明大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还存在许多分歧,值得进一步探讨,以便统一认识,指导好实际工作。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财务目标”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价值在于: 财务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方面具有评价功能,财务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是评价财务工作的最终标准,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另一方面具有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它决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它是财务决策的准绳,财务行为的依据,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明确企业的目标、对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2国内外现状财务目标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初,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就产生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产生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理论。美国与日本企业现实财务目标的选择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财务体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 是进行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企业控制权的选择依据, 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从企业外部来看, 所有者与相关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视二者的地位而定。如果公司受贷款人控制, 其财务目标必定首先注重满足贷款人的利益; 而如果所有者的资金主要来自股市, 不受贷款人控制, 其财务目标必定重视股东利益。这种现象可以在日本和美国公司中经常看到。据1995 年美国长期计划杂志发表的一份调查, 日本的不少公司受大银行控制, 其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及财务目标表现为更重视相关群体利益。在日本, 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在企业财务决策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财务决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这使很多公司将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日本公司独立性相对较差, 作为债权人的相关利益群体在公司破产时就会成为事实上的剩余财产的所有者, 因此, 对公司拥有控制权的债权人会要求公司清理时更多地考虑其利益。在美国, 资本市场发达, 公司的资金多从股市上筹集, 通常股东在财务决策中起主导作用, 使得美国公司非常重视股东利益, 而股东财富主要表现为股票价格的上涨, 因此, 其财务目标又转化为股票价格的最高。但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 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经营者主导财务控制得以保持的条件是企业财务生存能力, 当经营者偿债困难时, 银行(或其他债权人) 就会出面干预企业财务与经营。银行在企业财务出现困难时主导财务控制, 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银企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学者明茨和施瓦茨对1977 1981 年间美国主要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干预和控制工商企业的42 个案例的研究, 证明了公司相机治理(the Contingent Governance) 机制的现实性。 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 当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时, 经理人员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剩余索取者; 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时, 银行才以机构股东和治理主体的身份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即在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时, 公司治理由经理人员来进行,由主银行所代表的债权人的控制不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反之, 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 主银行对公司的控制将会变得明晰起来, 此时, 经理人员在治理结构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了。总的来看, 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实践中财务目标的表述尽管存在差异, 但相机治理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于国内来说,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迅速繁荣。在九十年代以前关于财务目标的研究仅仅还只是一个起步,理论研究仍然较少,不到20篇,但是一直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整个九十年代,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发展阶段。从01年开始,年度文献总量突破100篇并于06年达到顶峰。1单一目标观点作为国内较早出现的非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之一,潘经民(1996)探讨了西方企业超利润目标形成历史和涵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体现人本思想和社会责任的超利润目标也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时期的理论尚不成熟,一些提法现在也不多见,但这些都是我国在认识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缺陷之后的有益探索也为以后的研究做了铺垫。王庆成(1999)通过对“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谋求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满意值。简言之,即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赵勇、李辰星(2005)借助财务学中基本的概念,如时间偏好投资机会等,论证了不管是确定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情况不管是信息完全还是信息不完全,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量的现值为理财目标。陈玮(2006)从概念界定人手,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可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采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结论。袁振兴(2004)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不现实性,提出了相关利益者均衡这一概念。2权变的观点张正国、侯甜甜(2004)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双维动态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雷新途、李世辉(2007)依据现代契约理论分析范式,认为冈契约不完备性出现的“剩余”问题,致使财务目标的实质应为“剩余盈余”的最大化,由此,特定状态对应特定缔约主体为主导的财务目标。在这种权变理论下,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员工工利益最大化均有可能成为企业主导财务目标。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单一目标和权变目标、多重目标与权变目标都是有交叉的。3.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文献的分类探讨,有关“利润最大化”的争论已经少之又少了。这说明, “利润最大化”的弊端已经普遍为大家所认同,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国内关于财务目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之间。1近年研究成果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仍然持有只占其一的单一观点,仅有少数支持多重目标。但是,从各学者对自身观点的论述来看,也并非绝对单一。比如王庆成(1999)虽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支持者,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仍然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一提高经济效益的、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笔者认为以某一目标为主导的多目标结合体系,更加符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有利于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另外,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权变的观点,这与企业权变理论相契合,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这相对于以前的静态目标而言,更符合财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因而更具生命力。2研究的不足与建议通观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现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出发点比较单一。要么是分析了传统目标的不足后,得出新结论;要么是根据企业目标来确定财务目标;要么仅站在企业风险承担者的角度论目标,总之,在研究财务目标的时候,前提都显得比较片面。笔者认为,财务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之一,不应该单独进行研究,在探讨企业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财务目标的时候,同时应该考虑到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对象、职能等,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第二,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最大化”这一提法是否仍然合理,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三,从内容来说,学者多集中在讨论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财务目标,而对现实生活中企业财务目标的实施研究较少。对实践指导不足。第四,从研究形式来看,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多是规范性的,讨论财务目标应该是什么样,我认为从实证的角度来证实什么样的财务目标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对实际工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 对企业财务目标的一般认识2.1 企业财务目标的多重性财务目标是财务理论讨论最多的问题,理论界为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探讨,但基本是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时间角度、尤其是从时空结合上的研究,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学术争执。现从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角度认识企业财务目标,以求得出新的结论。空间维财务目标:a、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风险的承担者由单一的股东变成了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至于职工,这里的“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及政府,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是上述各方面关系人的利益均达到最大化。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承担有稳定物价、扩大就业、保护环境、发展技术等一系列社会责任。该种观点认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前提,这一财务目标的确立,将有利于各方面关心企业,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协调股东与职工之间关系,有利于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关系;b、双重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采用“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其理财的目标,摈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自有其合理性,而中小企业的有效财务目标应该是“利润最大化”目标。理由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生产经营灵活多变、总体上看,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股份制企业少、更多地依赖产品的获利能力求得生存、管理水平不高等,从而形成理财上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都很高、追求盈利的倾向很明显,有了实在的利润就赢得了生存、会计信息系统简单、不完善、不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决策、计划简单化,缺乏科学性等,因此中小企业采用“利润最大化”目标更具合理性。这一目标明确并符合企业的根本目标,作为理财约束,在没有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下,是比较严格的,作为评价标准也是客观的,也能大体反映出企业资金的流转状态和企业的获利能力,能实现对企业各利益方满意的回报。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利润”对于陷入市场经济竞争海洋中的中小企业意义特别重大,其“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以“利润最大化”目标来规划企业生产、营销与理财活动,简单、明确而且操作性强,企业管理者会优先选择“利润最大化”这个很直接地与“利润”挂钩的目标,从而回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样较为间接化的目标,这其中也体现了一种管理的效率,间接化目标的理解与实施有着较高昂的成本。而“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就显得繁琐,如在具体指标的量化上没有合理的价值参照,中小企业很多没有进行股份制改组,即使发行了股票的中小企业,由于股票不上市流通,市场对企业价值合理的评价也处于缺位状态,从而导致该目标在实践中运用起来比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对于某些所有制结构单一的中小企业,如个体私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能反映企业价值最大化;国有独资企业或乡镇企业,“利润最大化”则能有效地消除“承包制”等固有缺陷,促使其进行制度创新,而不是变更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对于“放小”改革中的中小企业来说,一能评价企业生存能力,小企业在获利中才能求得生存;二能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在理财上,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优化资金使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c、管理者效用最大化:以往对财务目标的分析,都是站在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立场之上进行归纳的,是理想的财务目标,它只能说明企业理财活动“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从企业财务主管的立场上看,他在理财活动中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往往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最大化。因为管理者追求的不仅是货币性报酬,而且还有诸如休闲、豪华享受等非货币性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职工、债权人和股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它不等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由于债权人和股东之间、职工和管理者之间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 ,而且这些冲突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是很难解决的 ,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只是非常理想的目标;d、效率与公平: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效率与公平,而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目标就应当和企业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单纯强调利润最大化存在很多弊端,将效率与公平作为企业财务目标,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权益人的效率目标的衔接,而且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理财行为,进一步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效率与公平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间维财务目标:从企业寿命周期角度考察,其诞生期表现为进入市场的初期,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应是尽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强化营销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尽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此时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净现金流入量的最大化,以满足日后成长期对现金投入的需求。企业进入成长期,意味着企业已处于平稳发展时期,这时供应渠道畅通,产品已有较稳定的客户,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企业已具备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管理的重心是如何延长成长期,以便获得持久、稳定、尽可能多的利润,增强获利能力,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为成熟期的重心转移创造条件,此时的财务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与每股盈余最大化的结合,因为利润最大化表明利润的规模,说明企业的整体实力,每股盈余最大化表明利润的质量,说明企业的发展潜力,二者具有互补、借鉴的作用,缺一不可。企业进入成熟期,表明企业出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与企业环境已处于基本均衡状态,其产品销售渠道、销售量以及利润已达到最高峰,此时企业应十分注重与各方面的利益协调,以求得各个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努力拉长成熟期的平台,尽可能推迟进入衰落期,因而此时的财务目标应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进入衰落期,表明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变窄、销量下降、利润减少、现金流量萎缩、企业形象受到冲击,甚至出现偿债困难。为了抑制这一不利局面,尤其是防止债权人大批逼门讨债、甚至提出破产法律诉讼,企业应格外注意与债权人的沟通,及时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必要时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防止破产清算的厄运,此时的核心问题在于涉及企业生存的偿债能力,此时的财务目标应是偿债能力最大化。企业进入消亡期,表明企业或者将被兼并,或者将被破产清算,或者将自行解散清算等,总之将在市场中消失,此时的主要问题是如实、尽快结束未了事宜,清理和变现各项财产,清偿各项债务,向所有者分配剩余财产,并注销税务登记和企业登记,这里一方面要求提高办事效率、缩短清理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另一方面要求财产分配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使各方面的财产权利人得到公平的财产分配或财产处置,这时的财务目标应是效率与公平。我们不难看出,上述时间维财务目标的变化,实际上是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也是企业机体自身各个器官及其功能变化所引起的,同时也与空间维财务目标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企业财务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从长期来看是可变的、应予以适当调整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客观的评价企业的市场位置及其价值,同时也符合当代权变理论的解释。永恒的、一层不变的财务目标是不存在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至于财务目标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总目标与分目标、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所有者财务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目标、直接目标与核心目标等也同财务目标的多重性有关,但不属于本文的重点,也限于篇幅,在此存而不论。 企业财务目标应具有的特征 客观性。财务目标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效益的好坏和资产增值水平。举说,如果选择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标准(即以“股票市价最大”为目标),首先必须保证股票市价反映的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两者分别对应于公司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衡量尺度应该是市场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 可比性。作为财务目标的某一指标应在不同企业间具有可比性。比如,若用股票市场价格为目标涉及到市场的有效性。在西方,资本市场具有半强势有效性;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刚刚发育,有效性低,股票价值难以反映内存价值,价格之间也就难以相互比较。 明晰性。财务目标本身应该是明晰而不含糊、泛指而不具体,也无助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举例说,把“保持资本持续增值”、“有效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等等当作财务目标是不妥当的。 概括性。所谓概括性,指的是设计财务目标时,内容要涵盖全面,充分反映风险、成本及收益以及时间性等问题。 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目标的评析我国目前对财务目标的讨论,主要是针对西方不同时期财务理论所作的借鉴,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西方财务目标所处的时代特征,从理财环境的角度来把握其财务目标的优劣,这样才能有效地确定适合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特征的财务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根据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合适的企业财务目标被认定为利润最大化。以获得最大利润作为财务目标,尤其在科学性的一面,因为利润总是愈大愈好。在企业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也便于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系统接轨。但是企业规模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如果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就会出现以下一些偏差:(1)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等问题,在没有现金流入时仍然计算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普遍存在。(2)利润最大化有时会误导企业不顾风险大小,盲目上一些利润高而风险也很高的项目,一旦失误,企业将陷入财务困境。(3)利润最大化有时会引起企业的一些短期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赢利上,忽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其它方面和长期目标。(4)利润最大化有时还会恶化企业的财务关系,如唯利是图,侵犯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等。因此这个目标也有不科学的一面,因为,它没有订出预期利润总额的时间性,没有反映出利润总额的比例关系,也没有考虑必要的风险因素,利润的取得可能是以牺牲“资产”或“财富”为代价的,利润增长了,财富反而下降了,这样的财务目标显然有失妥当。 净现值最大化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财务理论逐步转向关注企业资本的合理分布以及在具备有效资本市场的条件下企业的作用,关注资源在各类资产之间的分配。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净现值最大目标由于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要优于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但仍然存在着与前者相同的其他种种不足。 资本成本最小化目标。五十年代后期,西方财务理论开始集中于融资决策。此时,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被认为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的资金来源结构,并把它作为企业财务目标来看待,我们认为,就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来看,资本成本最小化目标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资本成本毕竟只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减少成本也只是增加企业利润、收益或财富的一种方法,因而这一目标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六十年代,由于西方企业普遍出现了公司制度形式,财务目标也逐渐发展成为“每股收益最大”。该观点迎合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也使得每股收益成本外界市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标准,而且“每股”充分反映了所投资金额与获利之间的比较关系。这种观点认为,股东权益通过股票的市价来反映,所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也就是追求股票市价最大化。这种观点以美国为代表。在美国,企业股东以个人居多他们不控制企业财权,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职业经理的报酬也与股价直接相关,因此股票市价成了财务决策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股东权益也是股票市价的充分体现。因此,股东权益最大化理所当然成为他们的财务目标。股东权益最大化需要通过股票市价最大化来实现,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投资者心理预期及国家经济政策、政治形势等外部环境带有很大的波动性易使股东权益最大化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股东权益最大化对规范企业行为、统一员工认识缺乏应有的号召力,没有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股票市价最大目标。由于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没有考虑风险程度,继后“股票市场最大”就取代了它,成为西方企业公认的财务目标,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既考虑了公司(企业)本身的风险特征,又考虑了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对公司每股收益和红利的数量和时间的预期。这样的财务目标显得比前者更加科学合理了。但是,股票市价最大化目标仍存在不足之处,因为股票市价终究是企业外部资金市场参与者的客观评价,是他们对企业管理阶层代表股东理财并执行业务的好坏以为对公司业绩大小的看法,具有极大的不确切性,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更是如此。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进入八十年代,不少公司提出了“使股东财富最大”的财务目标。这种观点认为,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企业的总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场的价值总额来代表,当公司股票市场的价格达到最高时,就说明了公司实现了财富最大化目标,也意味着股东的财富实现了最大化。这一观点起源于西方资本市场比较完善、证券业蓬勃兴起的美国。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能激励企业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它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情况,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高,进而使股东财富最大,因此,这一目标比前三种目标更具综合性。但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对上市公司而言,其财富虽然可以通过股票的价格变动来反映,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唯一的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而股票价格的高低不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的大小,这样,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就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所把握。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难以兼顾其他财务关系人的利益。由于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企业的财富最终都归所有者,而企业的财务关系人,除了股东,还包括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和社会公众等无论何种关系人都要享有企业财富的分配权这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会发生矛盾。 公司财富最大化。有些西方财务理论家,在六十年代就观察到,管理部门和股东之间在财务目标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他们认为,许多企业的行为是使公司财富最大,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最小,但不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西方经济界最近发布的研究结果再次表明,不少企业的管理者是用公司财富最大化理论来选择总任务、总战略和财务目标的。在股权分散的大公司里,管理阶层理财的所为与股东的目标要求不符的情况更是普遍。该观点在前述观点的基础之上,终于把目标定位于综合反映各产权主体利益的“公司”上,它体现了公司作为财务主体独立行使财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是西方企业较完善的财务目标模式。以上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企业的财务目标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向全面,由追求单一产权主体利益向追求多方产权主体平等利益的发展过程,与西方公司制的普遍化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息息相关。这是我国目前在选择企业财务目标时所必须予以关注的。企业财务目标的科学表达企业财务目标究竟如何科学表达?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是干什么的?在一定的环境下他们最大限度能做好哪些工作?各方面期待他们完成哪些任务?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企业财务目标是什么也就基本明确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搞好企业筹资、投资、资金日常营运和收益分配。各方面主要希望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动的质量,优化企业财务状况,配合好企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搞好企业管理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另外确定企业的财务目标,要能解决企业经常出现的主要财务矛盾。我认为企业主要财务矛盾是现金流量不足问题,因此现金净流量的优化应当成为企业财务目标。如果用一个指标来表达,我认为企业总的财务目标是综合收益率最优化,即企业全部资金内含报酬率最优化。以它作为企业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全部资金的营运效果,又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财务风险,而且在不同投资期间、不同投资规模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具有可比性。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即这一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有一定难度,且不太好理解,指标分解也较困难。当然这一总的财务目标的实现不是光靠财务部门去完成的,需要其它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但是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协调好各种财务关系,力争财务总目标的实现。 现金净流量最优化现金净流量最优化,实现这一财务目标,投资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职工的利益,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才能有所保障。没有现金流量的最优化,各方面的利益要求都很难满足,帐面上的利润只能画饼充饥。 资金利润率最优化资金利润率最优化。单纯追求现金流量最优化也是缺陷的,这会鼓励企业搞扩张性筹资投资活动,忽视筹资投资效益。因此企业财务目标还要用资金利润率最优化作为约束指标,提高单位资金的利用率,这也符合企业目标。 分配增值率最优化分配增值率最优化。即实现投资者收益率最优化,职工分配增长率最优化,债权人利益满意化,国有利益合法化。制定企业具体财务目标的基本原则企业具体财务目标既要体现总的财务目标,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一刀切。具体财务目标要定量化,要责任化。企业筹资活动要有财务目标,投资活动也要有财务目标;日常资金管理工作要有财务目标,收益分配工作也要有财务目标。至于各个具体的财务目标是什么,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应当强调,即具体的财务目标要能真正指导和激励企业有关部门去搞好财务工作。具体财务目标不要定得时间太长,当然也不要太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关部门完成了财务目标,及时加以奖励,对今后制定具体财务目标意义重大。 企业在制定具体财务目标时,要注意协调好各种财务关系,不要把它与投资者、债权人的目标尖锐对立起来,不要把财务部门的财务目标和其它业务部门的业务目标对立起来,财务经理人员的财务目标要与企业经理人员的财务目标协调统一,不能各自为政。具体的财务目标是死的,而理财活动是活的,因此具体的财务目标一旦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应当及时加以修正。在正常情况下,筹资成本最小化应当成为筹资的财务目标。但当企业面临很好的投资机会时,考虑的就不是成本最小化,而是筹资数量最大化。 企业具体财务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各种理性因素的影响,又要考虑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特别在国有企业,许多经营者的财务目标,既不是国家资本收益最大化,也不是职工收益最大化,而是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或自己的乌纱帽最大化。因此,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应当作为一个特殊问题专门加以研究。既不是投资者说了算,也不是经营者说了算,同样也不是职工说了算。应当在多方利益代表谈判的基础上,形成规范的有约束力的财务目标契约,以此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保障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制定企业具体财务目标是应该遵循以下4个原则:4.1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即与企业目标相关,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与财务关系人的利益紧密相联。4.2 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即企业财务目标是清晰的,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容易计算和考核。 4.3 精简性原则精简性原则,企业总的财务目标指标数量不宜太多,但也不能只用一个指标来表达,要有几项主要指标。 4.4 可分解原则可分解原则,企业总的财务目标必须是可以分解的,是可以控制的,是有人负责的。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5.1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目标理想模式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价值”的理解,在会计学与经济学之间很大差异,“会计人员一般喜爱用实际成本或过去成本来衡量物品的价值”。对“企业价值”的理解,经济学也一般表述为“企业所筹资金总和的市场面值”。根据我们上述的“客观性”要求,取企业的“市场价值”比较符合财务目标的要求。这样,对现代上市公司而言,其市场价值就可以表现为公司股票和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综合。而对一般企业而言,企业价值则可表现为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在这里,我们“企业价值”而不用“公司价值”,更能反映我国企业公司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对企业价值增值和价值最大化的理解,又涉及到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分歧。会计学收益表现为收入与费用的差额,而经济学收益最早被亚当斯密定义为“财富的增加”,也就是价值的增值最大化目标与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是等同的。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收益概念更加支持了“收益表现为价值的增值”这一命题。这样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解,也就是企业的“经济学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会计的“利润最大化”。前者比后者要丰富得多。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优越性: 1、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价值”增减的管理来衡量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作为考核财务管理的标准,显然是恰如其分。而“利润”只是价值的一部分,用“财富”二字又不符合财务学概念的习惯。 2、克服了“会计学收益”片面,符合“经济学收益”精神,有利于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为经济学要求“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的基础上来增进企业的财富,所以这一目标已经涵盖了理论界所提出的“资本保值和增值”财务目标的基本思想。如果用“利润最大化”或其他目标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3、符合现代企业的产权特征。一方面,根据现代企业产权关系多元化特征,要求企业不仅要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而且要照顾多方产权主体的共同利益。但是产权主体多元化并不表示财务目标的多元化,而只需找到一个能代表对方产权主体共同利益的代表即可,这一代表便是企业。可以说,企业价值或财富的增加,余股东(所有制)、债权人、雇员等产权主体利益均呈正相关关系。如果单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则会导致公司的经营或投资计划难以得到职工及其团体的认同和支持,不利于企业发展,最终也难以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要求。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独立产权和财权的取得,使得“企业法人实际上处于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主导地位”,也就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更能成为现实。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助于增进社会财富,符合经济学规律的要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实现的条件是资源优化配置,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把资源分配到生产效率最高,能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的企业中去。所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想目标有助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此外,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如果每个企业都以整体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会给我们带来社会经济的稳定、繁荣。5、“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制度,以市场经济为经济模式的国家,现代企业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的公司制强调职工利益与职工权利(包括参与决策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利益差别、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所以如果在选择财务目标时,眼光仅局限于股东这一个集团是不符合国情的,把整只蛋糕做大一点才是我们应提倡的目标。 综上所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特征,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是我国企业的理想财务目标模式。5.2业财务目标选择的因素一是企业的所有者 现代企业股东主要包括国家、企业法人等大股东和个人中小股东。企业法人等大股东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主要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以投票表决的形式进行。中小股东远离股东大会,但他们往往会联合大股东以其他形式,如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式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监督。 二是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为了达到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目的,除了寻求法律保护外,更多的是在合同上规定借款的用途,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介入程度不断加深。 三是企业经营者和员工 企业的经营者直接行使经营权,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财务事项决策和管理:企业的员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劳动,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财富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政府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公众利益的法律,如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合同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和有关产品质量的法规等。政府为企业提供了服务。理应分享企业的收益,即要求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