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浅析.doc
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浅析摘要:能源安全是一个直接与能源供求比例相联系的概念,但在全球化条件下,能源安全又应当是一个处于开放体系中并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需求刚性上升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要研究分析中国能源战略问题,需从经济、政治、国防等角度全方位研究。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所以能源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能源对人类社会经济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军事影响和控制力相联系。本文即从以上三方面对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浅析。关键词:能源 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与经济 能源与政治 能源与国防一、我国能源安全基本形势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需求总量略大于供给总量,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1、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从1990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能源进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产总量已略低于国内能源消费需求总量,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迅速拉大,从1914万吨扩大到19000万吨;能源进口已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9026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992.4%和53.6%。同时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从1990年的-25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0年的-15147万吨标准煤中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范维唐:新世纪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载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9日。迅速增大。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2、清洁能源需求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生产的增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内需求。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失衡:从1980年到2000年,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23.8%下降到21.4%,而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6%,前者下降了2.3%,后者则上升了2.9%,供需矛盾突出。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 05期目前中国能源安全现状表现为如下递进式矛盾结构:(1)国内清洁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矛盾呈刚性上升。(2)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主要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引发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的品种,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二、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加入WTO后中国石化工业压力增大。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加入WTO后,将给中国的石油市场及我国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我国石化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虽大、品种虽全,但投资和技术水平、生产成本、质量均不理想,精细化工产品对进口依赖大。我国国产成油中高档润滑油仅占总量的10%,质量和品种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我国乙烯装置平规模为21万吨,最大为45万吨,张泰:WTO与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7期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成品油、润滑油市场的20%,合成树脂市场的52%,合成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市场的53%,合成橡胶市场的44%,均已被国外大公司占领。中国进入WTO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在近期内进一步下降。外商将进入市场,这将打破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大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今后国内石油石化产品市场饱和乃至过剩局面更趋严峻,一般石油化工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这将使我国石油化工工业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延长,投资风险增大。传统的、粗放型的技术发展战略,忽视了能源技术对能源安全的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粗放、低效的石化工业与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西方石化工业相比,失去竞争力,继而失去市场是必然的。在我国,能源技术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使得能源消耗量大而利用率低。显然,这样的能源技术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能源安全的需要。因此,国家应该高度重视能源技术的发展,把其提高到战略的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能源安全。加入WTO后,其他常规能源供给面临新的压力。造成上述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环保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大。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正好呈反向变化。表中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均以清洁能源消费为先。中国消费结构正好相反,原煤消费高于其他能源消费量,居于绝对优先的地位。1997年后,我国煤炭生产总量开始下滑,其原因是洁净能源供给和需求增大。这说明,环境保护的压力是能源产业面临的基本压力,也是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能源替代领域总体发展计划不够,尚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出明确的能源替代战略,能源替代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也没有明确制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因为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作保障。我国目前仍然依赖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而这些传统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安全度极低,这势必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制定能源替代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替代技术迫在眉睫。二、军事影响力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和军事问题;它不仅与国内供求矛盾及其对外依存度相联系,同时它还与该国对世界资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张泰:WTO与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7期和军事影响力相联系。对石油供给短缺国家而言,国家石油安全系数与国家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成正比,而与该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成反比。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大,而对外军事外交影响能力越小,则该国石油安全系数就越低,不安全的风险就越大。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于中国,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的影响力也高于中国,因此,美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则同样小于中国。“美国国际石油政策基本上所依靠的是维持自由获取中东与波斯湾石油的机会和波斯湾地区的出口自由地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它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及由此运输到美国的海上交通线有绝对的政治军事控制力,而“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国内的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27页。鉴于目前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走英美石油安全模式,将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在提高海外依存度的方法是绝不可取的。而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立足于科学利用本国现有能源优势,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才是降低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三、能源因素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从海外获取的能源比重大幅上升(包括进口和份额油)。为保证海外能源的稳定供应,中国必然采取包括外交政策在内的多种政策手段。能源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目标还直接影响着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能源因素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从经济军事和技术层面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全球战略对世界上所有大的能源进口国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美国在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印度洋、太平洋乃至南中国海的战略布置对中国在制定能源安全战略是不能不考虑到的因素。引用及参考书目:1、张泰:WTO与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7期2、中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3、范维唐:新世纪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载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9日。4、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 05期5、美国能源战略研究所报告:21世纪战略能源政策的挑战,2001年4月。6、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第27页。7、牛冲槐; 张蔷薇; 郭争争:我国能源安全性分析(五)能源战略安全性分析与对策,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03期 8、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9、单卫国:中国石油:事关战略安全,载世界知识,2002年 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