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在线调查问卷的设计.doc
在线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线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在线调查问卷的设计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在线调查问卷的设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在线调查作为一种新兴调查手段逐渐应用于社会调查,设计出精良的问卷是在线调查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结合传统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网页设计的优点,充分考虑其可用性和可接近性,介绍了构建在线问卷的完整的框架。关键词 在线调查 在线问卷 设计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调查以其周期短、效率高、费用低、区域广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兴调查手段逐渐应用于社会调查。在许多网站上都设有在线调查问卷用以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但是很多在线问卷只是简单的把传统调查的问卷照搬到网上,并没有发挥网络电子媒体的优越性。由于在线调查缺乏训练有素的访问人员的指导,如果问卷设计得不好,被调查人将会误答、中途放弃甚至拒绝参与调查,那么精心制作的抽样计划、合理的数据分析和良好的编码都是徒劳。在线调查中,问卷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文介绍一个构建在线问卷的完整的框架。一、问卷的组织不考虑在线问卷的长度和细节,一般情况下它采用的组织结构如下图:1.欢迎。欢迎词可以用单独的屏幕来显示,也可以出现在短问卷第一页的上方。欢迎词中要体现被调查人意见的重要性,公开调查单位、调查目的、调查方案、完成调查所需的时间及调查结果的使用、奖励措施等信息,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取得支持与合作。同时,强调保密,尊重隐私。欢迎词页面还应该包括可以提供帮助的电子邮箱或电话号码,以便那些希望就调查的问题提问或回答有困难的被调查人与之联系。2.登录。如果对调查的样本有所限制,就需要对参与在线调查的人进行身份认证。因此当我们想调查某个感兴趣的群体时,可以给每个被调查人指定一个个人识别码(PIN)。在上网接受问卷调查前,他们必须首先输入这一识别码。识别码可附在邀请信中,也可以作为扩展名植入在一个电子邮件指定的信息位置(URL)的扩展部分。在后一种情况中,被调查人只要在网上点击信息位置,互联网的网站就会自动识别,无需被调查人从键盘输入身份识别码,从而避免可能的输入误差。此外,个人识别码(PIN)还可以防止重复回答。3.标题和问卷指导。有关如何完成填写在线问卷的指导说明显示在问卷第一个问题的上方。4.问卷主题内容。问题的设计是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问题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易懂、中立,所列答案必须互斥、全面。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丰富,访问者不可能长时间关注某一个网页,因此在问卷中要设置合理数量的问题和控制填写问卷的时间,以二十题为佳,以不超过十五分钟为宜。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设计过滤性问题。现在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有许多人闲着没事填写网上问卷,而这些人并不是问卷所针对的目标。有鉴于此,网上问卷应在开始时设置几个过滤性问题,筛选出问卷针对的确定对象。例如,想调查现有IP电话卡使用者的人口特征,可以在问卷开始提问“您使用过IP电话卡吗?”,及时“过滤”不合格者。(2)选择能引起高度兴趣的话题。因为在线调查是人主动参与的,如果调查题目与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或是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或者是比较新鲜的话题,往往会引起被访问者极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答题的积极性,问卷的应答率就会高。(3)合理地安排问题顺序。如果问题的顺序不合理,那么被调查者会毫无兴趣,容易放弃作答。具体而言可分为:先易后难,先非敏感性后敏感性问题。先以简单的问题吸引被调查者,使其产生兴趣,放下戒备心。而在后面才设计复杂的、敏感性的问题以及测量被调查者的态度或特性的问题,或是人口基本状况、经济状况等等。先总括性后特定性问题。先封闭式后开放式问题。因为开放式问题需要手写,被调查者容易放弃。(4)敏感性问题。有关个人隐私、棘手或者费脑子的问题最好放在问卷的中间或者三分之二处的位置。这时候的被调查人情绪高涨并且已经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问卷,因此极有可能会回答敏感性问题。即使被调查人在这时候放弃回答问题,我们也已经得到了许多调查信息。此外,敏感性问题还可以采用随机化问答技术。(5)备选答案顺序随机化。对于某些多项选择,由于项目较多,就可能出现一种“先入为主”的倾向,某些被调查人可能主观上认为某个备选答案排在前面或排在后面,会暗示其重要性。网上调查问卷可以设计将备选答案的顺序进行随机化调整,答案的位置对被调查人的暗示作用会得到减弱,有效的减少回答误差。 5.屏幕自动检测。在被调查人答题过程中,自动检查前后的逻辑性和完成情况,若有漏答或错答,给予一定的提示。例如:您使用家中电脑处理公事的时间占多大比例?私事呢?(两者之和应为100%)公事私事可以设计自动加和功能,如果受访者回答的两个比例之和不是100%,则会立即出现出错信息,及时提醒改正。6.帮助。由于在线调查没有调查员可以对含混不清的词义、复杂的指示或问题做出解释,如果调查比较复杂,帮助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问卷标题的右下方设置一个帮助链接,提供问卷中各种类型的问题的帮助信息;还可运用动态解释,当被调查者对某一概念不够理解时,只要将鼠标置于该概念上,就会出现一个提示窗口。7.感谢。感谢词显示在最后一屏或者在线问卷的最后一部分。感谢调查对象抽出时间填写问卷,再次说明问卷收集的信息将作何种用途,若打算进行其他的问卷调查,也可在这里略作宣传。其他信息例如调查组织者的地址和电话、被调查人的E-mail、访问时间及访问编号等也可以显示在这一页,以便被调查人可以了解到有关调查结果的信息。二、问卷的版面设计同传统调查问卷一样,在线问卷应美观大方,简单易读,问题与问题之间留有空间,避免过于拥挤,问题与答案尽量不要分离。不要要求被调查人在回答下一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前面的每一个问题,否则那些遇到了不愿回答的问题,或无法理解和回答的问题的被调查人就很可能因此而退出调查,从而导致无回答率的上升。问卷采用单页滚动式还是多页非滚动式要视问卷长度而定,通常短问卷采用单页滚动式而长问卷采用多页非滚动式设计。如果问卷包含问题的逻辑跳转,则必须采用多页显示。逻辑跳转可以在受访者选择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后,再依据预先设置好的逻辑顺序调出下一个问题,受访者不会感到丝毫的不便或受到任何无关因素的影响。例如:选择著名网上调查公司,位于硅谷的 World Research Inc.的问卷作为示例:目前您选择哪种移动电话服务品牌?(如果使用的服务超过一个,请选择使用的主要品牌。)AT&TCingularNextel其他如受访者在上述问题中的选择为第一项“AT&T ”,那么下一个提出的问题可以为:您对AT&T的移动电话服务满意吗?(只选一项)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此时受访者对前一问题的答案“AT&T”已被嵌入这个问题中,使提问过程非常连贯。在线问卷可以包含比较复杂的逻辑跳转,但无论整个问卷回答过程中出现多少次的逻辑跳转,因为跳转的指令已经编进问卷,可以自动执行,调查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均不会被减弱。例如下面是一份有关台湾的健康教育的在线问卷所用的多次逻辑跳转的流程图:逻辑跳转的问题可以单独出现在一个屏幕上,也可以紧跟着上面的问题出现在同一个屏幕上。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