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doc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因此如何激励供应链上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成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焦点。文章通过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和激励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指出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价值;激励机制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0-0115-04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ing. Hence, how to incent supply chain members to share their inform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he valu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sharing within supply chai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he research.Key words: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centive mechanism0引言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供应链中的信息连接着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这些信息流的存在使得各节点企业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无缝衔接,方便核心企业的决策与运营。早在20世纪50年代Forrester就发现,即使微小的市场波动都会造成制造商在安排生产计划时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Sterman设计的“啤酒分销游戏”表明订货数量的变化随着向供应链上游的移动而变大。Lee等(1997)2对需求信息扭曲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将其定义为“牛鞭效应”,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深入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信息共享可以弱化供应链上不可避免的信息扭曲现象,改善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供应链失调,从而减弱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的负面影响。此外,信息共享还可以促进供应链中各成员的相互信任,有利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协同合作,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掌握客户的需求。然而,在信息共享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因此在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之前,下游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公开其私有信息3。那么,如何激励供应链上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就变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1国内外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研究现状1.1国外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由于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低效和资源浪费,国外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信息共享的价值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Lee等(2000)4在终端需求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通过给出1-1二级供应链中需求信息价值的定量模型,证明在供应链中共享终端市场需求信息能够有效抑制牛鞭效应,降低制造商的库存水平及其成本,但零售商几乎不能从中直接受益。Thonemann(2002)5通过对比高、低级需求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的影响,证明共享高级需求信息能够大幅度降低供应链的成本。Ganesh,Chakravarthi & Rakesh(2007)6研究了共享需求信息精度对制造商持有库存改进的影响,发现如果制造商选择精确的需求信息系统,即使所需成本再低,都不会选择完全共享库存信息,而制造商改进持有库存可以有效管理零售商间的相互竞争,当零售商充分细分时,制造商还可以获取一定的剩余利益。(2)库存信息和成本结构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Cachon & Fisher(2000)7通过研究需求和库存信息共享发现,在1-N二级供应链中,使用完全信息策略的供应链比使用传统信息策略的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平均降低2.2%,最大可降低12.1%。Gavirneni(2002)8指出零售商在共享其库存水平信息的同时调整其原有的最优(s,S)订货策略,可以让供应链总成本平均降低10.4,最高可达33.7%。Corbett & Groote(2000)9通过对比在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情况下,供应商针对零售商的最优数量折扣策略对其成本的影响,揭示了零售商的成本结构信息对供应商策略有重要影响。(3)上游企业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下游企业信息共享的价值深受人们关注,但是上游企业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的管理也存在不可或缺的作用。Fu & Piplani(2004)10通过对比1-1二级供应链中零售商是否了解供应商库存策略和服务水平的情况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发现供方的合作能够改善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其绩效。(4)信息共享负面影响的研究。Graves(1999)11通过建立一个单项目多阶段、共享需求信息、顾客需求为自回归的联合移动平均过程(ARIMA)的系统,发现系统成员采用的预测模式才是影响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共享信息与否对供应链费用不产生有利的影响,反而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费用。此外,Li(2002)12通过分析1-N二级供应链中如何激励相互竞争的零售商向供应商纵向共享信息,发现简单的共享信息并不总是使参与者受益,终端销售信息在1-1纵向传递中除有“直接效果”之外,还可能发生“泄漏效果”,即竞争者可以通过观察信息共享者的行为变化推测出信息共享者的私有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决策行为使其受益。1.2国内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国内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且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起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如陶文源等(2002)13认为信息共享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成本,改善了供应链的服务,但成本较高的供应商并没有从中获益。而对于信息共享的价值,王迎军(2000)14认为这不仅体现在信息的数量上,更重要体现在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强化能力上,体现在合作者从大量信息中采掘出有价值的情报上。此外,国内也有一些文献采用定量或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信息共享价值的问题。如郑欣等(2003)15通过量化供应链中采用供货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员的影响,发现共享每期的供货信息,能够使零售商获利,但供应商本身并不能因此获得显著的额外利益,反而要承担实施成本。侯世旺等(2004)16建立了一个1-N两阶段串行供应链模型,通过数字仿真分析发现影响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因素有需求相关系数、需求波动大小、供货提前期、库存成本、缺货损失费用等,其中需求相关系数、需求波动大小影响最大,前者最大可以降低60%的库存成本。 2国内外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2.1国外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研究通过对信息共享价值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发现,虽然实施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和降低成本,但是新增利润的分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Lee等(2000)认为零售商并没有从信息共享中直接受益4。如果没有适当的协调机制,解决新增利润的分配问题,部分成员企业将不愿意参与信息共享。因此,供应链成员间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激励彼此进行信息共享。国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订货契约激励。Tsay(1999)17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研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究了一种数量弹性契约,即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一个对未来购买量的预测计划,并承诺购买一定比例的产品,供应商也必须保证能够供应这部分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契约可以分散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零售商也愿意向供应商提供比较可靠的市场需求信息。Cachon & Lariviere(2001)18研究了使用两阶段弹性订货契约来激励零售商努力预测市场需求,即零售商通过契约先向供应商提供其初始需求预测,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原始订货。此外,文中还分析了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由双方成立监督机制以确保供应链共享真实可信的需求预测。(2)回扣激励。Taylor(2002)19使用渠道回扣来激励零售商提高市场需求预测的精度。文中对比了线性回扣和目标回扣两种渠道回扣方式对其协调性的影响,发现目标回扣比线性回扣更能够促成分销渠道的协调和双赢。(3)退货激励。Xiaohang et al.(2005)20通过研究制造商如何制定现有直接渠道下的退货策略,发现共享信息情况下采用退货策略比不共享信息的整体利润要大,而且制造商和零售商都能获利。Xiaohang & Srinivasan(2007)21又对以上结果进行了扩展,发现在制造商可承受的范围内实施完全退货策略能保证零售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利益,使得零售商愿意共享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此外,Feldmann & Muller(2003)22在假定信息共享过程中会出现投机行为并伴有不完全和虚假信息出现的情况下,给出一种激励方案,表明提供真实信息的倾向是可以建立的,并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倾向是能够得到赞同的。2.2国内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研究国内学者在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张子刚等(2004)23提出使用价格杠杆来激励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共享信息,即增大参与信息共享的零售商的利润,同时缩减没有参与信息共享的零售商的利润,从而有效刺激零售商参与信息共享,最终形成信息共享的规模效应。申悦等(2005)24通过对Bertrand价格式寡头竞争下的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成本信息共享价值的分析,认为完全的信息共享在一些条件下可以通过供应商向零售商付一定的费用来实现。王瑛(2005)25也认为价格优惠和一次性补贴可以使供应链伙伴均获得信息共享带来的收益增加,以此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使信息共享成为现实。另外,李培亮等(2007)26通过研究发现在个性化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制造商同时采用直接销售渠道和零售渠道,并且通过一定的协议价格回购零售商所有未能卖出的商品,可以使制造商和零售商双方的利润较信息共享之前都有所增加。此外,一些国内学者还运用委托-代理模型来研究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问题。如马新安等(2001)27在Holmstrom & Milgrom(1991)28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动态模型来研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其他供应商进行供应活动和信息共享活动的最优激励问题,并用它来解释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持续改善过程。通过模型推导得出:供应商努力成本的边际替代率在信息共享及正常供应活动的激励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樊敏等(2005)29在马新安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制造商角度出发,运用两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强化零售商信息共享努力水平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提出作为核心企业的制造商需要有效激励零售商与其信息共享。要强化零售商信息共享的意愿,就必须使整个系统的利润增大,从而使零售商分享的利润也增大。此外,陈长彬等(2008)30也运用这一理论,构建供应商与生产商在信息共享与信息不共享情况下的委托-代理模型,研究JIT环境下集成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发现在分配合同中包含对供应商及时供货进行奖励,可以降低制造商的风险成本和代理成本。除了上述几种激励策略,杨国栋等(2005)31还提出了六条激励策略:对供应商实行价格激励;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沉没成本;建立利益再分配机制和文化差异的克服。而王小丽(2006)32通过对阻碍供应链各企业信息共享原因的分析,也提出了另外七条激励策略:定价激励、返销方式(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订单激励(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股权互换激励、组织激励、淘汰激励(对供应链上各企业)。3研究不足与展望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己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供应链信息共享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既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不足与展望:(1)对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微观作业层上,针对宏观战略层的研究涉及较少。而且,目前对信息共享的研究以现有成熟模型的信息(如需求信息,库存信息等)为主,缺乏对非结构化信息(如新产品开发信息,财务信息,企业战略信息等)的研究。(2)供应链中信息共享水平和供应链结构优化是相互促进的。在众多可供共享的信息中,哪些信息的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有显著的作用,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与风险和成本的控制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3)该领域的研究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忽略了信息共享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激励机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信息共享的实施方式及其激励机制的设计上如何结合信息技术展开讨论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面。(4)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面对全球化的环境,供应链也向全球化方向延伸。因此,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研究也需要考虑更加复杂的系统结构,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是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5)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委托-代理这一理论模型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缺少实际环境中信息流数据的支持,没有真正融合到实际运用中。因此,如何在实际中灵活运用这一理论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探讨。(6)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都是假设供应链中各成员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以非理性行为为前提的方法和模型同样值得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最后,该领域的模型研究以二级供应链下的线性模型居多,这对于供应链的局部研究问题不大,但是当面临供应链整体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模型的量化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如何将其他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模型(如模糊推理技术,灰色理论,神经网络技术等)引入到该领域的模型研究当中,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 Lee H.L.,Padmanabhan V.,Whang 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J. Management Science,1997,43(4):546-558.3 Erengue S S, Simpson N C, Vakharia A J. Integrat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Planning in Supply Chains: An Invited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5(2):219-236.4Lee H.L.,So K.C.,Tang C.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wo-Level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5):626-643.5 Thonemann U.W. Improv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by Sharing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2:81-107.6 Ganesh Iyer, Chakravarthi Narasimhan, Rakesh Nirajv. Information and Inventory i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n Distribution ChannelsJ. 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0):1551.7 Cachon G.,Fisher M. 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8):1032-1048.8 Gavirneni S. Information Flows in Capacitated Supply Chains with Fixed Ordering Cost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5):644-651.9 Corbett C.J.,Groote X.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44-450.10Fu Y.,Piplani R. Supply-side Collaboration and its Value in Supply Chai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004,152(1):281-288.11Graves S C. A single-item inventory model for a non-stationary demand proces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1):50-61.12 Li L.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with Horizontal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9):1196-1212.13 陶文源,寇纪淞,李敏强.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影响J. 系统工程学报,2002,17(6):486-490.14 王迎军. 供应链管理实用建模方法及数据挖掘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5 郑欣,张诚,凌鸿. 评估供货量信息的共享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价值J. 中国管理科学,2003,3(11):23-29.16 侯世旺,马锡琪.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库存成本的价值分析J. 科技与管理,2004(3):105-109.17Tsay A.A. The 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 and Supplier-Consumer IncentivesJ.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10):1339-1358.18Cachon G.P.,Lariviere M.A. Contracting to Assure Supply: How to Share Demand Forecasts in a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2001,47(5):629-646.19Taylor T.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Channel Rebates with Sales Effort Effect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8):992-1007.20 Xiaohang Yue,Dong-Qing Yao,Xiaoyin Wang et al.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on a returns policy with the addition of a direct chann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7(2):196.21 Xiaohang Yue,Srinivasan Raghunathan. The impacts of the full returns policy on a supply chain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007,180(2):630.22 Feldmann M.,Muller S. An Incentive Scheme for True Information Providing in Supply ChainsJ. Omega,2003,31(2):63-73.23 张子刚,刘开军. 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定价激励策略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50-53.24 申悦,于瑞峰,等. 零售商Bertrand竞争下的供应链成本信息共享价值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11):1581-1584.25 王瑛. 供应链伙伴信息共享的博弈与激励J. 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61-66.26 李培亮,黄立平,周欢,等.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5):219-226.27 马新安,张列平,田澎.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动态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01,9(1):19-24.28 Holmstrom B, P Milgrom.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 Journal of LawJ.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24-52.29 樊敏,艾兴政.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05(6):162-164.30 陈长彬,杨忠. JIT环境下集成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8(1):59-61.31 杨国栋,王兆君.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0-42.32 王小丽.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研究J. 管理纵横,2006(2):19-2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