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doc
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 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区域性应急物流由于其本身特性、物流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与常规物流有着明显的区别,应急物资的管理方式与常规物资管理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从采购、储备、运输到配送都体现出区域性应急物流的特点。研究应急物资管理,对于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物流、使物资发挥最大效用有很深的意义。关键词 区域性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物资管理 应急物流中心应急物流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在应急物流的实现中,应急物资的管理是核心环节。研究和探讨应急物资管理的有效对策,提高物流系统应急能力,提高应急物流水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实用价值。管理应急物资必须正确认识应急物资的特点。只有对应急物资的特性需求、供应商、地理分布等非常了解,才能保证在事件发生时,迅速、可靠地筹措到必需物资。与普通物资相比,应急物资具有以下特点:(1)不确定性。由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产生原因和影响范围通常难以预测,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数量、发放范围、运输方式等不能确定。(2)不可替代性。许多应急物资的用途非常特殊,是在特定环境下启用的特殊物资。如疫情发生后使用的疫苗,战场救护用的血液等都不能用其他物资代替。(3)时效性。应急物资要发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就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送达需求者手中,才能发挥其效用和价值。超过时限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4)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是在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产生的原因、强度、波及范围而使用,时间上滞后于灾情的发生。一、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管理的要求应急物资的管理是对应急物资在需求分析,筹措,储存,保障运输,配送和使用直至消耗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对应急物资进行妥善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物资理化性质的影响,保证其价值的充分发挥,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各种物资的合理配发和使用。是实现应急物流快速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应急物流保障水平的显著标志。应急物资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管理。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应当视质量为生命,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应急物流。要根据应急物资所处的具体自然环境,保持其自身的理化特性,为物资储存、运输、搬运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安全性。是应急物流和应急物资管理的根本要求。安全工作是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应急物流追求高速度,因此在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做到安全稳妥,无事故发生,确保万无一失。(3)存放合理。要求对应急物资存放的空间位置合理化,便于快速搬运、配送和管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4)流程优化。是应急物资管理的内在要求。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环节,节省物流时间,符合应急物流追求时空效益最大化的特点。(5)准确率。是体现应急物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应急物流的高速高效运转绝对不能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而是要求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数量、规格、品种、型号等信息,对应急物资的储存、配货、发放等过程做到绝对准确,严防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严肃认真,做到不错、不乱、不差。(6)有效监控。是指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运输、配送到消耗整个过程进行动态和静态监督控制,收集应急物资的实时信息,为指挥机构判断情况,做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应迅速启动应急系统,包括启动应急物流中心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并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的产生原因、大小、性质、影响范围等,对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初步的需求分析,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查询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品种、规格等具体情况,决定应急物资的发放、数量、种类等,随后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应急物资,组织运输与配送,直到送达需求者手中。应急物流中心利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存、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并将应急物资的相关信息反馈于信息系统,以供指挥机构分析情况得出决策。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内含应急物资数据库,可供查询搜索应急物资的各种信息,还可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对应急物资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为应急物资的调度、运输、配送提供优化模型,为指挥机构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以便应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运送到需求者。应急物资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物流中心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应急物资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反馈并得出决策的过程。因此应急物资的管理必然依赖于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必须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二、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采购一些大型的突发事件,如地震、SARS、禽流感、突然爆发的战争等,由于其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在短期内对一些特殊物资产生了大量需求。但某些特定的资源(如某一传染病的专科医生、专用的药物等),平时的储备难以满足应急的需要,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其供应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限,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因此需要对应急物资进行有效的采购。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应当开辟多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企业,必要时通过海外市场采购,保证物资的质量。应急物资一般用于防止突发事件的蔓延和后期的重建工作,也包括民众基本生活物资的及时补充。采购量一般相当大,对时间要求比较高。应急物资的采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时间短,采购质量高。应急采购活动关系到人民财产生命安全,有着强烈的时效性,要求采购时间越短越好,采购程序也要紧凑且简单。但采购时间短和采购程序精简并不代表着对采购对象要求降低,恰恰相反,由于应急采购自身目的的重要性,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并不会低于常规采购活动的要求,在某些特殊方面(如救伤用的药品、血液制品等)甚至可能要求更高。(2)供应商多元化。应急物资的采购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且短期内的需求极大,单一的生产或销售企业往往无法完全供应,通常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这样又为应急采购的最后选择和质量控制造成了困难。(3)采购方法与采购行为规范的矛盾。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时间的紧迫性,采购部门会根据采购时限的要求有选择地利用相应的采购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采购法规建设的加强,一方面加强了采购活动的规范性,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能僵化采购模式,迟滞采购活动的开展,如在应急物资的采购中明显不适用招标采购法。采购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包括合理的采购量及采购时间,它直接影响到库存成本的高低。对于应急物资,虽然不能像普通物资一样通过产品结构分析来完全确定所需各项物资的相互匹配关系,但是事件发生后所消耗各项物资的数量都应该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统计来确定各项物资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然后根据库存文件(包括内部可供利用的资源信息,即回收复用、改制等方面的物资数量)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提供应急所需各项物资,既保证了应急活动顺利进行,又使采购成本最小化。 三、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 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众所周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粮食的储备,主要是应对突发性的饥荒、战争等事件的发生。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储存仓库的合理布局、修建的数量和容量、物资的种类、长期和中期的储备量,以及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我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当的差距,近些年才加大了储备力度。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反映了我国在医疗物资储备方面的许多不足。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首先,应做到区域布局合理。布局合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储备层次上要合理;二是储备的方向和地点要合理。其次,要做到规模适度。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本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最终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总的规模和各级各层次的合理标准。最后,还要注意对储备结构进行优化。一是可以利用ABC分类法将救灾物资划分为重点物资和一般物资,分类管理;二是依据市场供货情况分为长线物资和短线物资,对重点物资,短线物资合理储备,对其他物资少储备或不储备,使储备结构更加合理。应急物资装备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应急物流能力,国家民政部于2008年5月7日下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切实增强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很多城市已经着手组建应急物资装备库,一旦发生社会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事件,救援物资可以和急救人员同步调配到位,这将大大提高面对公共灾害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地方减灾规划要求,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科学编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要根据本区域内易发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规模,因地制宜,可以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县级以上区域一般应设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场所,乡镇和村可结合避灾场所建设,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扩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库存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牵涉到很多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作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库存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有待研究,需求信息瞬息万变,以及某环节不能及时供货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与方法还不完善。(2)对库存物资的分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库存物资的分类是对其进行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的基础。当前物料的分类仅用传统的基于物料数量和占用资金比例作为分类指标,很难反应市场供应情况,实际应用中很难发挥作用。(3)对库存物资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不够,物资需求的研究是进行库存控制的基础,科学准确的需求预测模型能为企业库存控制与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四、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运输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对物资的需求往往是突发性的、局部的需求,从总体能力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物资准确、快速地运到某个特定地点。应急物流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五、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配送突发性的事件一般扩展比较迅速,通常是区域性的。为了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和救灾机构中去,应该充分做好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因此,合理设置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物流中心可以将物资进行分拣、包装,甚至简单的加工,将救灾物资有效的分类,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目的地。应急物流中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专门建设应急物流中心将占用大量的成本,一般地,各级政府灾害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所辖地区的一些物流中心作为备用应急物流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或者预知灾害时,可以将一些大型的区域物流中心暂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进行物资的中转。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资供不应求的特点容易产生物资在各个受灾点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即当某些受灾点的物资仍然供不应求时,有些受灾点的灾情已经逐渐得到控制,其物资的拥有量超过了需求量。特别是在实施由应急物流中心向受灾点的资源配送策略中,在各个受灾点,可重复利用物资的资源总量都是单调上升的,但是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使得灾情的连带危害程度不断发生变化,即各个受灾点对物资的需求量并不都是单调上升的。故可重复利用的物资更容易导致供需关系的不协调,使得灾情处理过程中物资在各个受灾点分布不均衡。同时,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决定了其利用率的提高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内资源的总量。所以,可以通过转运处于库存状态的物资、提高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和不可重复利用资源的服务水平来协调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为了减少由于缺少应急物资而引起的风险,根据物资的特性,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在利用现有配送系统的基础上保证物资的快速流转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应急物流的配送系统中,应急物流中心不仅承担着一般配送中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各个受灾点之间抗灾物资的转运问题,是整个应急管理系统的中枢。当某一受灾点的灾情突然加重,而该地区的抗灾物资无法从库存中得到满足或病人需要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医生或医疗器具进行诊治时,通过应急物流中心及时在各个受灾点之间进行协调,使得位于某个受灾点库存中的抗灾物资可以被其他受灾点共享。这种建立在各个受灾点之间的风险共担的受灾点物资一体化与供应链一体化相结合的应急物流配送系统,符合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抗灾的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抗灾物资严重供不应求的困境,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为了易于协调和指挥受灾点之间资源的转运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在若干受灾点组成的系统内只设置一个应急物流中心,即一个受灾点只接受一个应急物流中心的资源递送。考察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二是加强军地联动,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事 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时特别要加强军地联系,5.12地震中就明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利用电子商务的先进理念,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四是加大动员力度,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五是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在应急物流配送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研究用户需求特点,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科学确定权数,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指标确定三级预警体系,分别为一般级、严重级、紧急级。“非典”危机爆发时,疫情来势凶猛,如果不对医院及居民需求采取超常规的应急物流配送,一旦疫情大面积扩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可把“非典”时期应急物流配送确定为紧急级,对每个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配送方式,实施有效配送服务,具体实施应急物流配送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灵活的配送方式,如伴随式、跟进式、空中定点投送等。参考文献:1计国君朱彩虹: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2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5583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4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 2007,(6):17195雷玲:应争物流初探J.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