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教学ppt课件第三章-2要素禀赋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
,第三章-2 要素禀赋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目录,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 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需求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实际是一种部门间或产业间贸易理论。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部门内或产业内贸易。,第4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本章介绍当代国际贸易模式的一些理论,由于这些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故我们称之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 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需求偏好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案例,欧共体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推进经济一体化。如果欧共体贸易壁垒逐步取消,那么依据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人们有理由预期,汽车,电冰箱,时装等不同行业产品,应在不同国家通过专业化方式生产出来,不同成员国生产同类产品现象应不断减少并趋于消失。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几十年后,欧盟主要国家仍在生产功能类似但品牌不同的汽车;人们仍在伦敦,巴黎,波恩,罗马超市中购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同款式时装和生活用具;满载瑞典家具驶向伦敦的轮船与满载英国家具运往斯德戈尔摩的轮船在海上相遇。,4.1 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其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对传统国际国际贸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4.1.1 挑战之一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但二战后,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一个挑战。,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表4-1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1.2 挑战之二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占制成品贸易总额比重,表4-2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4.1.3 挑战之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图4-1 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主要代表人物:,克鲁格曼于1953年出生在纽约市,1974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他天资聪颖,年仅24岁于1977年便在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的指导下,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赫尔普曼(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合著出版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该书比较完整的体现了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产业组织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序曲。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家其因新锐的学术观点、流畅犀利的散文以及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言在学术界与社会建立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Paul R.Krugman,亚洲奇迹的迷思,Paul Krugman亚洲奇迹不是建立在它们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之上这种重视要素总量却忽视脑力的经济投入,最后终将招致失败。所谓东亚之虎其实不过是纸老虎而已。,新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基础越雄厚,其贸易形态属产业间贸易。20世纪70年末,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规模收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探索的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4.2 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的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其一,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二,规模收益不变,即不存在规模经济。正是通过修正传统贸易理论这两个假设前提,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在古典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解释的产业内贸易和同类国家间贸易的现象。,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互为条件,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和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另一方面,大厂商与小厂商相比,在追求规模经济中具有更大的优势,4.2.1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完全竞争市场 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差异产品和价格歧视 基于产品差异的国际贸易 基于价格歧视的国际贸易,A,B,C,D,规模经济,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产品市场不完全,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金德尔伯格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完全竞争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条件: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竞争地位平等 商品同质,不存在产品差别。资源自由流动。市场信息畅通、完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案例 二战后以来,美国小厂商数平均每年递增1.9%,相当于人口的增长水平,1993年以后新就业人员中,三分之二依靠小厂商。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机械工业中,小厂商所占的比重均达到75%以上。意大利被人称为“小厂商王国”,90%的工业公司是小厂商,小厂商中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84%,小厂商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小厂商之所以能在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大厂商的发展缝隙中生存和兴旺,原因很多。首先,小厂商构组的市场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无疑更趋于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而生产效率较高。其次,社会消费的多样性、多变性为小厂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不少产品或服务更适宜于由小厂商来生产和经营。,(2)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二战后,差异产品、垄断势力和价格歧视的存在使国际贸易的现实远离完全竞争假设:差异产品:产品具有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垄断势力和价格歧视:,垄断势力: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巨型企业(如美国汽车市场上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对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面对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可以实施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虽然出售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3)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矿),国际贸易中产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产业内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日本进口汽车)。,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只生产某类产品的一种或几种款式,而不是生产所有的品种;这样企业可以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以取得规模经济利益。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相互需求,从而产生国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有关的是产品零部件贸易的增长,为了降低成本,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往往通过国际合作形式在不同国家生产,追求多国籍化的比较优势。,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德国,为什么一架飞机要由许多国家共同产?,(4)基于价格歧视的国际贸易,实施价格歧视的三个条件 国际贸易中存在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 价格歧视行为与产业内贸易,实施价格歧视的三个条件,企业具有垄断势力,有能力决定产品价格;市场必须是分割的,不存在转售现象;在不同的市场上,企业面临不同的需求弹性。,产品的生产者在国内市场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关于定价的预言:,固定成本为200万,可变成本为0,哈利波特有10万热心读者,崇拜者愿意为该书支付30美元,还有40万不太热心的读者欢迎,他们愿意为该书支付5美元。1、垄断定价:每本书定价30美元利润=3010-200=100万2、完全竞争定价利润=5 50-200=50万3、价格歧视定价利润=(30 10+5 40)-200=300万价格歧视使厂商利润增加,消费者能买到所需要的商品。,国际贸易中存在实施价格歧视的三个条件,国际贸易中很多产品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垄断力的企业所生产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使各国市场被分割;对本国企业而言,外国市场的需求比本国市场的需求更有弹性。,基于价格歧视的产业内贸易,MC,P,P,内销Qd,出口Qf,Pd,Pf,Pf,MRd,MRf,Dd,Df,Q,Q,本国市场,外国市场,图4-3 价格歧视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价格歧视行为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企业为追求利润极大化,仍有出口动力,因为这比将这些商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要好,如果国外同类企业也采取类似行为,就会形成产业内贸易(本例中假设没有运输成本,MC为常数)。,4.2.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P.R.Krugman),该理论认为,即使两国在要素禀赋与消费偏好上完全一样,即不存在比较优势,只要存在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照样能产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规模经济的的内涵规模经济的度量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指某个产业或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国际经济学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假设有两个国家,他们具有相同的要素存量比率、相同的生产函数、相同的需求函数,即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同时,两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也完全一样。为样他们之间贸易的发生就与传统的解释是无关的。,a.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scale of economies)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即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水平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规模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b.规模经济的度量,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成本,产量,LAC,图4-4 长期成本曲线与规模经济,c.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然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案例分析在美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风险资本的企业聚集在硅谷;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企业聚集在底特律;飞机及其设计、软件、金属加工企业集聚在西雅图等等。在德国,汽车业聚集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聚集在法兰克福一带。在中国,中关村是中国信息产业的最著名的聚集地,还有许多城市致力于建设“中国硅谷”、“中国光谷”、“中国药谷”、“中国瓷都”等产业聚集区。,Example,假设第一个在中关村开业的电脑销售公司只有一间铺面,每天出售一台电脑。设在北京郊区的电脑生产基地不得不专程开一辆车将这台电脑送到中关村,收取100元。如果该公司增加了铺面扩大了规模,每天能够出售10台电脑,此时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只需用一辆车子将这10台电脑运送到中关村,那么,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就只有10元,由此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内部规模经济。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这些公司可以共同雇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支付10元就够了。由此产生的成本的下降就是外部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说明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为什么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消费者需求偏好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基本观点:即使两国各方面都相同,仅有规模报酬递增也可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导致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贸易是互利的,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照相机W,电脑T,Wmax,Tmax,E1,PPT曲线,无差异曲线I,PT/PW,图4-9 规模经济和PPT及生产模式,反映规模经济的PPT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表明增加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递减的。图4-9还假设两国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相同,表现为两国的PPT和I是完全相同的。在没有贸易时,两国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为E,两国各自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W1,T1,没有国际贸易时的生产和消费模式,(2)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图4-10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如国一国专门生产W,另一国家专门生产T,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W和T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E2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衡点E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更高。,PT/PW,(2)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开展国际贸易时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国际贸易:两产品规模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说(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A点为两国在隔离状态下的共同的生产点,国内均衡商品相对价格也相等(PA),这时并不存在比较利益,但却存在由于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所带来的潜在利益,这正是规模经济。,如果国I 试图增加X商品的生产,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稍微增加的X 便会带来成本优势,促使其进一步扩张,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运动;反之,国II也会向专业化生产Y 的方向运动。,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两国进行互利贸易并不需要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如果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出水平上存在,则会导致垄断。,两国无论在X或是Y上实行专业化分工是没有区别的,现实中这种分工模式可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或偶然造成的;,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如此。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使成本下降。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这样比美国和日本什么车都生产更有利。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案例,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良德罗克的戴尔公司协调着遍及欧洲和亚洲34个国家的全球性生产网络。戴尔在美国销售的绝大部分电脑仅仅最后的组装是在国内完成的,零部件在世界各地生产更加便宜。,案例,一些福特嘉年华轿车的发动机是在英国生产的,动力传送器是在法国生产的,离合器是在西班牙生产的,各部分的组装是在德国进行的,然后销往欧洲各地。与之类似,日本和德国的照相机往往是在新加坡组装的,以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利用外部资源往往不是为了赢得更多利润,而是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那些不从国外寻求廉价资源的公司不仅会在世界市场失去竞争力,甚至在国内市场出是如此。美国公司花费1000亿美元寻求外部资源,从而节约10%到15%的成本。日本公司的外部资源为其节约了20%多的成本。,对规模经济理论的评价,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具有大规模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家,都可能因为生产规模大而产生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的比较优势。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loyd)合著了一本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提出了产业内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4.3 产业内贸易理论,4.3.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H-O理论中的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就越大,而产业内贸易的量则在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较大;,4.3 产业内贸易理论,4.3.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写为II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因此,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或“贸易重叠”(Trade Overlap)。美国向芬兰出口移动电话的同时又从芬兰进口无线电话,日本向欧盟出口汽车同时又从欧盟进口汽车,瑞典向英国出口家具同时又从英国进口家具。,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通常这类商品是以产业间贸易的形式出现的,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发生产业内贸易:(1)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如中国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2)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等;(3)转口贸易,同类商品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当然就称为产业内贸易;(4)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往往会采取倾销的手段在对方国家市场上出售这类产品,这也是一种产业内贸易。(5)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4.3.2 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中国出口水泥,同时又进口同一标号的水泥,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地域性,季节性,一个国家处于运输成本的原因即出口有进口某种产品,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无法储存的产品如电力,产业内贸易的动因,4.3.3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差异产品分为三种类型:,美国既向日本出口别克轿车,又从日本进口丰田轿车,产品的差异性(产业内贸易研究视角)垂直差异水平差异技术差异,4.3.3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一是水平差异。从水平差异分析,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当不同的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澳大利亚与台湾在鲍鱼养殖上成本差别不大,然而,不少澳大利亚人觉得“吃鲍鱼象是在啃橡胶”,台湾人却认为鲍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滋补营养价值,因此澳大利亚与台湾之间能够进行互利互惠的鲍鱼交易。美国人不吃鸡鸭等家禽的脚蹼,把它们当作废料,或者加工成饲料,我们则发展起精湛的烹调技术,把家禽脚蹼卤制成美味佳肴,甚至创造了“凤爪”这个具有想象力的名称。二是技术差异,它是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产品生命周期带来的商品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三是垂直差异,它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产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只能偏好中低档产品。,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结果,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各国的生产只考虑本国多数消费者的口味而忽视少数人的偏好时,未满足的需求由进口商品来弥补,厂商追求规模效益,无法满足本国少数消费者的需求时未满足的需求由进口商品来弥补,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业内贸易指数(ITT)(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是用来测量国家间在同一个产业(即同类产品)内进行贸易程度的指标:其中:X和M分别为某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TT的取值范围为0到1。一般情况下,T在01之间波动。ITT0,则表明一国有产业内贸易,即一国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类产品;ITT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4.3.4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ITT=1-|X-M|/(X+M),X和M表示一国某种特定产品的出口和进口,ITT=0,表明一个国家的这种产品只是进口或出口,既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当ITT=1时,表明这种产品的进口与出口相等,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在对外贸易中产业内程度的指标,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和对策,1、我国对外贸易额从年的亿美元而上升到年的亿美元,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总体水平从年的上升到年的;,许多主导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额均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已非常明显。2、我国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19801997 年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均在0.4 以下(若等于1则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但是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上升。3、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的主要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在总的产业内贸易中只占7-14%。4、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导致出口低质、低附加值商品,而进口高质、高附加值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产生。5、导致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不是规模经济,而是人力资源禀赋、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投资方式使我国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1985-2006年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发展趋势图,4.3.5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1.产业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自由竞争、机会成本不变或递增的经济基础,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现代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产业内贸易理论破解了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现实与“对对外贸易依赖递减规律”的悖论。,3.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创造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来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4.产业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5.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国家干预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态分析。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异性,指的是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没有看到由于生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对规模经济优势的作用,应规定在什么样的范围,产业内贸易理论没有提及。,4.3.5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4.4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于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作了很好的解释,但如何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呢?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解释了这一现象。这一理论就是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随着技术扩散,一种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类型国家动态转移,完成产品从导入(创新)、成长、成熟、衰落、转让的整个生命周期。具体形式(一)创新阶段(二)成长扩张阶段(三)成熟阶段(四)衰落阶段(五)转让期阶段,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某一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创新,而后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再扩散到发展中国家。,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动态化的延伸率先研究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4.4.1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逻辑,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最初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并走向大规模生产,产品生产只需标准化技术和大量非熟练的劳动力即可,此时产品投入要素比例从资本密集型转变成劳动密集型,因此产品的生产优势逐渐由发达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正是当代国际贸易中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是二战以后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一位最多产的作者。他的著作反映了他多方面的职业生涯,包括将近20年在政府部门供职,短时期从商,担任过3年“纽约市区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从1959年开始与哈佛大学有成果的合作,先是在商学院,在那里他是国际商业的教学和研究骨干,后来是在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管理学院,在那里直到退休他一直是克拉伦斯狄龙(Clarence Dillon)国际问题讲座教授。,4.4.2 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因此此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也很高,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但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第四阶段:产品衰退期,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第五阶段:产品让与期,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Product Cycle(four stages)产品周期(4阶段),sale销售量,t1,R&D研发期,Introductory推广期,Growth成长期,Maturity成熟期,Decline衰退期,Their characteristics特点,导入阶段:技术尚未成熟,小规模生产,比较优势体现为技术和资本;因此,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成长阶段:技术趋于成熟,规模经济开始显现,比较优势体现为技术;该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构成成本,发达国家在该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并扩散,生产达到适度规模,比较优势体现为资本、管理水平、营销技巧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衰退阶段:产品高度标准化,比较优势体现为品牌让与期:创新国退出市场,劳动力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本主要决定因素与比较优势的变化,t0,t1,t2,t3,t4,E,-E,创新国,其它工业国,发展中国家,t,阶段:产品流向:产品类型:,I,II,III,导入创新国出口技术密集型,技术扩散其他工业国出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停滞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向前传递和推进。近年来,新技术的扩散滞后期大为缩短,使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4.3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的图示,进口,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进口,0 T1 T2 T3 T4 T(时间),Q(产量),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出口,图4-12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不同时期的进出口情况和贸易模式改变,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抓住转移的机会2、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的好处:节约时间、节约费用、减少风险。1950年-75年,日本用57亿美元购买先进技术250700项专利,这些技术如果自己研制需要12-15年时间,费用2000亿年。3、早引进比晚引进好4、中国可以当二传手,在技术贸易上有所作为。,对发达国家的启示,1、通过转让技术弥补开发费用的损失。2、该放弃的就放弃。当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的时候,试图通过国贸易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是靠不住的,该放弃就要放弃。英特尔公司最早开发生产存储器,1984年,由于日本倾销,英特尔公司存储器市场占有率跌到两成。尽管英特尔公司要求动用“301法案“制裁日本的倾销行为,并促成了著名的美日半导体贸易协定。但终归时比较有时已动态转移,无力回天,于是痛下决心放弃本来由自己发明的计算机存储器,英特尔公司总裁格罗夫语气沉重地说:“决定的做出艰难异常,我们一直希望能重振往日的雄风,可是现在不的不承认,我们输掉了这场战役!不过相对而言,这可能也将使我们做出的最好的决定,我们从此将集中全部力量发展微处理器,就是cpu“。英特尔公司相继开放了私人电脑286、386、486、586,保住了硬件大王的地位。,案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两国在无线电产品上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由于真空管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垄断了无线电产品的世界市场。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由于其低价的劳动力,日本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市场份额。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领先。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获得了这一技术,又一次可以用低价和美国竞争。而美国又通过对印刷电路的使用再一次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占了上风。生产无线电的最新技术究竟是劳动力密集型不是资本密集型,决定上着美国是否能在世界市场中占一席之地,以及美国和日本最终会不会被诸如韩国这些成本更低的生产商所代替。,案例: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转移情况,资料来源:宋立刚贸易自由化与商品结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我国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卡尔马计算机公司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产品,其功能比现有产品稍有改进,但是外观作了很大改动。其实际生产成本并不比现有的产品高,公司却决定将现有产品转移到新加坡和韩国等地生产,而在美国的工厂生产这种新的产品。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公司的这一决定进行分析。,4.5 基于需求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之前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或供给方面来分析这种差异的。由于商品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需求差异也是导致商品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也可以从需求差异的角度来探询国际贸易的可能性。,根据要素禀赋论,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接近,比较成本的差异将越小,两国的贸易将越小。但根据偏好相似说,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接近,表明两国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越接近,因而人均收入的差距将越小,重叠的市场部分将越大,两国的贸易量将越多。因此,需求偏好相似说更适合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最早试图对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他在l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偏好相似理论,又叫重叠需求理论,第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出作出分析。林德认为,一国经济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提高会使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或奢侈品移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与改进技术,结果产量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林德的基本论点是: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4.5 基于需求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斯特凡林德Staffan B.Linder,解释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不断上升的现象,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出口的商品,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林德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这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4.5 基于需求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两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越相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下图:,商品档次,D,C,A,B,I1,I2,人均收入,a,b,0,BC部分重合,表示两国会就BC范围内的商品进行贸易。两国对产品需求的档次变动范围重合部分越大,表示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国内市场需求决定厂商的生产,人均收入决定一国需求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两国需求结构相似,两国都需要的商品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贸易关系越密切,需求重叠理论分析过程,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对同一档次产品的共同需求,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主要是工业品贸易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互相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内的贸易主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需求重叠理论适应性,一种非代表性需求的商品能否成为贸易品的必要条件,是出口国和进口国都存在对该产品的需求,重叠性需求商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使贸易双方产生相互的贸易,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评价,该理论作为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