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绩效自评报告.doc

    • 资源ID:3776970       资源大小:153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绩效自评报告.doc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试用范本)考评类型 项目实施过程考评 项目完成结果考评项目名称 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小种与寄主品种抗性鉴定 承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公章)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填 报 说 明一、本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所有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二、封面填写说明1“考评类型”:在相应考评项目类型中划。2“项目名称”:须与预算(项目)批复文件中的项目名称一致。3“承担单位”: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须加盖单位公章。4“主管部门”:名称用全称填写,不能省略。三、报告内容编写说明1“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立项目标和总体完成情况选择相应的选项,在其后的方框内划。2“项目起止时间”:须与项目批复中的时间一致。3“项目绩效情况”:重点对项目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和实际支出情况等进行描述并自我评价。4“其它”:项目实施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有关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5“自我评价”: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总结评价。6报告中涉及的有关绩效数据和资金数据按截至2009年4月底情况填列。四、本报告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体填写,用A4纸打印、装订,用9号信封封装。五、本报告报主管部门一式三份,同时应以电子邮件或不可擦写光盘方式报送电子文本,纸质材料与电子文本内容必须一致。项目负责人/联络人姓名刘凤权职务教授联系电话025-84396726单位地址南京市卫岗号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邮政编码210095目标完成情况1.超过预期目标 2.达到预期目标 3.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4.未达到预期目标项目起止时间开始时间2007年7月1日截止时间2010年12月31日项目总投入金额1217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1217万元配套资金 0万元实际到位金额608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608 万元配套资金0 万元实际支出金额593.4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93.42万元配套资金 0万元项目绩效情况一、项目立项情况(本项满分10分,自评估得分 9.5 _)本项目以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细菌病害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为对象,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开展病原细菌小种(致病型)鉴别、寄主品种抗性鉴定、病菌抗药性监测、种子带菌快速检测、细菌病害监测与成灾规律研究、抗病品种利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技术和信息数据库及共享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研发;(2)根据不同地区地理和生态特点,集成水稻细菌病害防控关键技术,并在华南、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提出不同区域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的技术解决方案;(3)将国内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的优势单位进行有效组合,建立全国水稻细菌病害防控协作组,培养一支水稻细菌病害研发和示范的专业队伍。本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施,实施期限为年,预期投入1217万元,分年度预算分别为280万元、328万元、318万元、291万元。项目总体目标是建立区域性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防控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我国水稻细菌病害的防控水平,为我国水稻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分年度目标分别为:建立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小种和寄主品种抗性鉴定体系,明确新型栽培条件下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爆发成灾规律,集成并示范水稻细菌病害单项防控技术,提出区域性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防治技术集成方案。本项目由从事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研究与示范的10个优势单位参与相关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主持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主要负责病菌小种鉴别,品种抗性测定,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和治理,病原菌快速检测,病害灾变规律研究,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协作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负责小种毒性变异和灾变机制的研发工作;浙江大学负责病害生物防治(种衣剂)方面的工作;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和安徽省农科院分别负责华南、西南、华中、华东地区细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本项目将在华南、西南、华中、华东地区建立水稻细菌病害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4个,每个基地示范面积1.5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内单位面积病害防治成本下降50%,产量提高10%。按每亩直接经济效益(降低防治成本和挽回经济损失)200元计,则4个示范基地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1200万元以上;技术成果将辐射80万亩以上,按每亩间接经济效益100元计,则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可达到8000万元以上;示范区内农药使用量下降60%,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项目绩效情况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本项满分20分,自评估得分_ 18 )本项目实施两年来,承担单位和各协作单位通力合作,按计划要求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项目总体进展良好,未对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进行调整。项目已取得的成果,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提供给技术用户的简化技术如下:1、建立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标准技术体系,明确了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数量、类型及其与国际上已知抗病基因的对应关系。“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划分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已用于各稻区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监测,以及水稻主栽和后备品种的抗性鉴定。2、建立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明确了各稻区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病原细菌的抗性谱,筛选并获得了了一批适合于各地推广应用的品种资源,为生产上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提供了依据。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已被江苏、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用于品种区试的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正在形成中。3、开发了水稻病原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自行设计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专化性引物,分别建立了PCR分子检测体系。利用padlock探针结合Macroarray技术,建立了可同时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的双重PCR技术体系。基于padlock探针的水稻病原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用于种子调运和商用种子检测,以及病原菌越冬场所和病害田间监测。4、研发了水稻病原细菌抗药性监测技术:分别建立了水稻病原细菌对链霉素和噻枯唑的抗性测定方法,明确了抗性菌株、敏感菌株的判别标准。利用建立的方法对来自各稻区的上千个细菌菌株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初步明确了噻枯唑施用较为频繁的地区(如江苏)不仅抗性菌株比例高,而且抗性程度高,已成为局部地区白叶枯病暴发成灾的重要因素之一。5、开发了带菌种子处理技术:在药剂室内筛选的基础上,选择浸种灵、强氯精、抗菌素402等药剂作为种子处理剂,明确了种子处理程序、技术要点和处理效果,初步形成了种子处理技术规程。带菌种子处理技术已在各示范区广泛用于细菌病害的防控,如2008年与江苏省宿迁市植保站合作,在该市推广使用浸种灵种子处理技术20万亩,平均防病效果达到了70%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6、建成了中国水稻细菌病害防控协作网(网址:),实现了联机检索、远程诊断和咨询、资料上传等,可解答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数字化。7、在各稻区分别建立了个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示范基地,并在各基地开展了抗病品种利用、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单项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辐射面积达到20万亩。正在进行相关单项技术的组装集成,并形成适合各稻区的细菌病害防控技术规程。此外,两年来项目还完成了下列工作:测定了793个白叶枯病菌株,320个条斑菌株的小种(致病型)的分化状况,明确了我国南方地区病菌优势小种(致病型)以及各稻区小种(致病型)组成。测定了670份主栽或后备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657份对条斑病菌的抗性,获得了一批适合于各稻区推广应用的品种名录。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不同稻区细菌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初步明确了区域性水稻细菌病害暴发成灾的机制。建立了华东稻区白叶枯病中长期预测的数学模型和田间早期预警的噬菌体预测模型。初步完成了各单项防控技术的室内、温室和田间试验,今年将进行单项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完成了种衣剂(ZJUS2006)新型配方筛选、室内防效测定、大田的试验示范以及抑菌机理的研究;筛选出对水稻病原细菌具优良特性的生防菌种200株,建立了水稻细菌病害生防资源库,形成了细菌病害生防菌筛选和评价技术体系;筛选获得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17种,对条斑病菌抑制较好的药剂10种,对两者都有效的药剂10种,开展了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大田小区防效试验和20%龙克菌悬浮剂田间试验示范;分别选用4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和1个地方糯稻品种(黄壳糯),以不同品种组合和不同行比种植,进行了田间水稻白叶枯病生态防治试验。以项目的名义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大会,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2次计68人,编辑出版水稻细菌病害识别和防控技术张贴画一张。项目共申报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制定技术规程1项,发表和完成相关论文11篇,培养研究生19名。本项目进展顺利,对照合同任务书,项目组按计划圆满完成了2007年和2008年的各项研究任务。后续工作主要是对水稻细菌病害单项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和熟化,并在各示范基地扩大示范面积,形成各稻区水稻细菌病害防控技术规程,并通过宣传和培训,在各稻区进行示范推广,使农户不断提高防控水稻细菌病害的水平,为水稻安全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本项目是根据当前我国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的技术需求来设置的,预定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不需要对目标、计划进行调整。在项目各单位和所有研发人员的努力下,项目目标可按计划完成。三、项目组织管理情况(本项满分10分,自评估得分_ 9 )本项目依靠专家进行项目管理,管理机构即为以首席专家为组长的专家组。首席专家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协调项目的运转,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专家组负责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和咨询、各单位研究任务的分解和落实,以及与各单位的沟通和交流等。同时,专家组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管理机构完善,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专家组由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的主要研发人员组成,成员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刘凤权,高学文,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何晨阳,江苏省农科院陈志谊,广东农科院曾列先,云南农业大学姬广海,湖南农科院李彦宁等,专家组设专职秘书一名,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专家组既有研发人员,又有管理人员,既有从事共性技术研发的人员,也有从事技术集成和示范的人员,知识、年龄、层次结构合理,保证专家组有关意见能够在各单位落实。项目实行目标管理。承担单位与协作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子项目合同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各方的责职、任务和权利。通过合同任务书,将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任务合理分解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并要求各单位对相关研发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汇报。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制定了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包括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在内的一些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单位严格按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和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到承担单位后,负责人和承担单位财务部门立即按照项目任务书和农业部与财政部批复的经费预算将项目经费进行分解,下拨到各协作单位;承担单位由财务部门单独建账,并按照批复的经费预算规定各科目的最高使用额度,对项目经费使用实行监督管理,确保按预算专款专用。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提供了开展本项目研发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温室试验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条件,并在人力、物力以及其它方面均提供了必要保障条件。由首席专家牵头成立的专家组,以合同书的形式规定协作单位任务和经费等,同时通过会议和现场检查的方式每年对各协作单位的研究进展进行考评和考察,形成了有效监督机制。各协作单位根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批复的经费预算和各个科目经费预算合理使用经费,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各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与当地政府和基础植保部门合作,有效的发挥了各单位的优势,保证了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项目绩效情况四、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本项满分20分,自评估得分_ 18 )项目实施两年来,相关技术成果在4个示范基地共示范3万亩,每亩增收或挽回经济损失约167.1元,直接经济效益约501.3万元,具体计算如下:(1)提高产量:在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平均提高水稻产量13.4%,以1元/公斤计算,每亩平均增收=650公斤/亩×13.4%×1.0元/公斤=87.1元;(2)挽回损失:水稻细菌病害一般年份可使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6070%,个别地方甚至绝产绝收。在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平均挽回经济损失10%左右,则每亩可挽回经济损失650公斤/亩×10%×1.0元/公斤=65元;(3)降低生产成本:在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平均降低生产成本35%左右,减少农药施用量45%左右,每亩降低生产成本约15元。通过示范区带动,相关技术成果辐射20万亩,显著提高了农户水稻种植及病害防治技术水平。以辐射区每亩效益为示范区的1/3(55.7元/亩)计算,则项目实施两年来的间接经济效益约1114万元。通过示范区建设和试验示范,并辐射周边地区,提高了农户对病害的防治水平,推动了示范区水稻的安全生产和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一支由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组成的水稻细菌病害研究和防控技术研究队伍,重新成立了全国水稻细菌病害防控协作组,并在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促进了示范区植保推广队伍的成长。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或使用不当易造成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不仅严重影响了水稻质量,而且对水稻种植区的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较大污染,成为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项目通过抗病品种利用、种子处理、生物防治、栽培技术与合理使用农药等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65%左右),减少了农药对稻谷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生产者收入水平,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本项目以水稻细菌病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为中心,通过试验示范以及与基层植保部门的密切合作,可以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水稻细菌病害防控新技术;以开展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及现场指导相结合,使生产者真正掌握水稻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同时促进水稻细菌病害防控技术的辐射和扩散,从而带动各稻区水稻细菌病害防控水平的整体提升。五、项目资金落实情况(本项满分10分,自评估得分_ 10 )本项目共收到中央财政资金二笔,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分别为2007年11月280万元,2008年7月328万元。本项目在预算过程中,没有配套资金的要求和预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单位和各协作单位均以人力、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等形式对项目进行配套支持,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项目承担单位在收到中央财政资金的当月,即向各协作单位足额支付项目资金,资金金额以财政部批复的经费预算和各单位预算额为准。2007年和2008年拨付给各协作单位的资金如下: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分别为15万元和16万元;浙江大学分别为15万元和16万元;华中农业大学15万元和16万元;湖南农科院分别为15万元和15万元;云南农业大学分别为24万元和28万元;广东农科院分别为15万元和1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分别为15万元和15万元;江苏农科院分别为15万元和15万元;安徽农科院分别为20万元和20万元。由于2007项目立项较晚,中央财政资金下拨也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对于本项目来说,7月份在许多地区早已过了水稻的播种期,必然会对一些田间试验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同时2007年的经费也无法完全按照批复的预算使用完,致使经费略有余额。项目绩效情况六、实际支出情况(本项满分20分,自评估得分_ 18 )到2009年4月,本项目中央财政到位经费608万元,实际支出593.42万元。项目承担单位及各协作单位基本按照批复预算规定的各科目经费额度使用经费,偏差基本控制在10%范围内。各项经费实际支出情况,与预算批复的经费内容基本相符。各科目具体支出情况如下:设备费(含大型仪器租赁使用费)41万元;材料费228.1万元,主要用于各种与项目有关的试剂和材料;测试化验费35.42万元,主要用于基因测序、探针合成;燃料动力费37.15万元,主要用于温室和菌种资源库水电费;差旅费34. 24万元,供水稻细菌病害考察、标本采集、项目现场检查等;会议费21.85万元,年度总结会和防控示范现场观摩会;国际合作费12.22万元,主持和参加国际会议;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35.12万元;劳务费59.12万元,供参与本项目的无固定收入的研究生劳务费;专家咨询费5.8万元;管理费22万元,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用于与本项目研究用的管理费;其它60.2万元,用于温室与试验用地租赁费、示范区建设补偿费及其它支出等。本项目各项经费支出符合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及其他相关财经法规的规定,但由于物价普涨,人工费、差旅费、燃料动力费等项费用的支出比例增高,这是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存在出入的主要原因。 到2009年4月,本项目经费略有结余,主要是因为2007年项目经费直至2007年11月份才到位,致使2007年的经费使用时有结余,但是随着项目的进行,这些经费将全部使用在本项目上。七、财务管理情况(本项满分10分,自评估得分_ 9 )本项目承担单位会计机构的负责人为张兵,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计财处处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农业院校分会副会长。本项目采用单独核算,单独列帐,建立备查簿;按照有关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制定了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项目会计核算方式及内控制度设计符合现行会计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项目资金收入、支出采取课题组会签的办法,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不被挤占和挪用。实物资产严格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统一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卡片,专人使用和保管。定期检查资产使用状况。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确保管理流程完整和连续。建立健全了单位会计、出纳和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明确了物品采购、报销的签字审批程序。依照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颁布的相关制度,详细制定了本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由内部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和检查,相关内容基本完善。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开支,采取责任领导与课题组主要执行人集体评估论证的办法。资金使用过程中,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规定审批权限,重大支出项目必须领导集体审批。对资金申领、询价、采购、验收、审批的各个环节都做了相应规定。由单位主要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财务人员组成的内部审计委员会不定期查看有关票据、凭证、账簿以及合同等资料,对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其它项目实施的经验: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即主持单位与参加单位签订了子项目合同任务书,进一步明确了各方的责职、任务和权利。要求各单位对相关研发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汇报。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专家组主要负责对项目总体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检查和咨询、各单位研究任务的落实和实施、项目日常管理和各单位的沟通和交流等。重视项目内部协作和交流,努力使技术、资料和其它资源在项目内共享,并通过召开课题汇报和研讨会,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拿出具体解决方案。注重政府行为,项目与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植保人员保持密切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本项目采取边研发,边试验、边示范的方式进行推进,有些研发工作难以象工程类项目一样在一年中完成。经费不足,特别是参加项目实施的基层植保人中的利益往往无法保证和维持。在项目实施中,由于物价上涨和不可预见性,在经费支出中不能完全按照项目资金批复的预算内容执行。有个别预算项目超支,个别项目没有按预算时间进度开支,形成结余。由于项目涉及到的研发单位较多,各协作单位的研发工作基础不一,致使各协作单位的研究进度有一定差异。个别单位未按预算如期使用经费,使经费结余较多。由于农业科研工作和工程类项目不同,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实验可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可能成功,建议资金管理上采用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在保证研究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否各科目之间经费使用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对本次绩效自评表格及指标设置感觉较为繁琐,个别条目语义不详,不同人理解可能有差异。自我评价内容:本项目以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细菌病害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为对象,通过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示范,提出不同区域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的技术解决方案,进而建立区域性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防控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我国水稻细菌病害的防控水平,为我国水稻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项目实施两年来,在承担单位和各协作单位通力合作下,进展顺利,按计划圆满完成了2007年和2008年的各项研究任务。建立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标准技术体系和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开发了水稻病原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水稻病原细菌抗药性监测技术、带菌种子处理技术,建成了中国水稻细菌病害防控协作网,并在各稻区分别建立了个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示范基地,对细菌病害防控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此外,初步明确了区域性水稻细菌病害暴发成灾的机制,完成了种衣剂(ZJUS2006)新型配方筛选、室内防效测定、大田的试验示范以及抑菌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水稻细菌病害生防资源库,形成了细菌病害生防菌筛选和评价技术体系;筛选获得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承担单位和各协作单位的科技支撑条件,建立了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建立了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项目责任制。在资金使用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已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使用。项目资金由财务管理部门管理,做到单独建账,专款专用,账目清楚,笔笔有据。 本项目从项目方案设计到到项目组织实施,从技术研发、示范、宣传到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项目组都力求作到按计划、按标准、按要求执行,为保质保量完成合同指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签字: (公章)年月日附表:附表1项目绩效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对照表附表2项目经费到位情况表附表3项目经费执行情况与预算对照表附表4 项目绩效自评表需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1项目立项评审材料(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任务书等);2项目承担单位有关项目管理的制度;3项目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证明材料;4有关科技成果证书复印件或相关证明材料;5与绩效考评指标相关的其他资料。附表1:项目绩效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目标对照表项目名称: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小种与寄主品种抗性鉴定立项目标完成情况主要技术指标1获得一套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和条斑病菌致病型划分的鉴别品种体系2病原细菌小种(致病型)划分和区域性小种(致病型)组成3每年明确150个以上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明确3060个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4建立快速、有效的病原菌抗药性监测方法1种。测定400个白叶枯病菌和200个细菌性条斑病菌单菌落分离物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敏感性5.建立水稻病原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1套6区域性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7水稻细菌病害区域性灾变监测预警模型8区域性病害暴发成灾机制9单项防控技术开发与田间试验示范10申报专利或标准24项,发表相关论文610篇,培养研究生1014名。1分别建立了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和条斑病菌致病型划分的鉴别品种体系2测定了793个白叶枯病菌株,320个条斑菌株的小种(致病型)的分化状况,明确了我国南方地区病菌优势小种(致病型)以及各稻区小种(致病型)组成3测定了670份主栽或后备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657份对条斑病菌的抗性,获得了一批适合于各稻区推广应用的品种4建立了水稻病原细菌对链霉素和噻枯唑的抗性测定方法。监测了各地分离白叶枯病菌株707个,条斑病菌株754个对农用链霉素,白叶枯病菌株340个对噻枯唑的抗性监测结果。5建立了PCR分子检测体系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细条病菌的padlock探针及多重监测方法6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不同稻区细菌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7建立了华东稻区白叶枯病中长期预测的数学模型和田间早期预警的噬菌体预测模型。8初步明确病原细菌毒性变异导致品种抗性丧失是区域性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病菌抗药性产生也是区域性病害暴发的重要因素。9基本建立了种子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控制等单项防控技术体系,开发了ZJUS2006种衣剂,生防菌剂稻丰灵和有效化学药剂各1种,并在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示范。10申报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制定技术规程1项,发表和完成相关论文11篇,培养研究生19名。主要经济指标1示范区内单位面积病害防治成本下降50%,农药使用量下降60%,产量提高10%,每亩经济效益200元。1项目实施两年来,相关技术成果在4个示范基地共示范3万亩,产量提高13.4%,挽回经济损失10%,每亩增收或挽回经济损失约167.1元,直接经济效益约501.3万元;相关技术成果辐射20万亩,每亩效益55.7元/亩计算,间接经济效益约1114万元。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65%左右,示范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过程指标1在华南、西南、华中和华东等水稻主产区分别建立病原细菌小种(致病型)监测圃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监测圃4个。2在四个水稻主产区分别建立水稻细菌病害防治技术集成和示范基地。3. 建立中国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控技术和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做好技术推广。1共建成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小种(致病型)监测圃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监测圃4个。2共建成示范基地4个,2007、2008两年示范面积达3万亩。3. 建成“中国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控协作网站”。制作并散发“水稻白叶枯病与细菌性条斑病田间识别与防控技术”指导宣传张贴海报。4. 育成并通过品种审定高抗白叶枯病(型)水稻品种1个。其它应考核指标编制人:注:“实施过程指标”: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及试验示范基地等;“立项目标”:按照项目批复中项目主要考核指标分条说明;“完成情况”:对应“立项目标”逐条说明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未尽事宜可另附书面说明和补充。附表2:项目经费到位情况表单位名称预算批复经费到达备注时间(年月)金额(万元)时间(年月)金额(万元)南京农业大学2007.11.163007年11月08年7月13217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2007.11.16207年11月08年7月1516浙江大学2007.11.16307年11月08年7月1516华南农业大学2007.11.16007年11月08年7月1515华中农业大学2007.11.16107年11月08年7月1515云南农业大学2007.11.110207年11月08年7月2428江苏省农科院2007.11.15907年11月08年7月1415安徽省农科院2007.11.16007年11月08年7月2020湖南省农科院2007.11.16007年11月08年7月1515广东省农科院2007.11.16007年11月08年7月1515编制人:注:“经费到达”的时间和金额按资金到达项目承担单位和协作单位资金到账实际情况填写; 经费未及时到达影响项目进展的,应在“备注”中加以说明。附表3:项目经费执行情况与预算对照表单位:万元项目预算批复数经费到位数实际支出数合计专项经费配套资金合计专项经费配套资金一、经费来源合计12171217060860801中央财政专项拨款12171217060860802地方财政专项拨款03单位自筹04其它来源0二、经费支出合计593.421设备费646403232041其中:购置费646403232034试制费升级改造费租赁费77072材料费50550502532530228.13测试化验费737303737035.424燃料动力费686803434037.155差旅费606003030034.246会议费404002020021.85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202001010012.22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676703434035.129劳务费12512506363059.1210专家咨询费111105505.811管理费454502222022.012. 其它13913906868060.2编制人:项目承担单位财务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财务公章: 附表4:项目绩效自评表一、业务自评得分合计54.5自评意见本项目实施两年来,在承担单位和各协作单位通力合作下,进展顺利,按计划圆满完成了2007年和2008年的各项研究任务。建立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标准技术体系和水稻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开发了水稻病原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水稻病原细菌抗药性监测技术、带菌种子处理技术,建成了中国水稻细菌病害防控协作网,并在各稻区分别建立了个水稻细菌病害防控示范基地,对细菌病害防控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承担单位和各协作单位的科技支撑条件,建立了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建立了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项目责任制。各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和基础植保人中密切配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财务自评得分合计37自评意见项目承担单位在收到中央财政资金的当月,即向各协作单位足额拨付项目资金,拨付金额以财政部批复的经费预算和各单位预算额为准。项目承担单位及各协作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基本按照批复预算规定的各科目经费额度使用经费。各单位建立了项目资金监管制度,并由财务管理部门管理,做到单独建账,专款专用,账目清楚,笔笔有据。各项经费实际支出情况,与预算批复的经费内容基本相符。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个性问题和特殊问题)项目实施中,由于不可预见的,如工时费、试验用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及人员工作行程等时间的调整,不能完全按照项目资金批复中的预算内容执行。有个别预算项目超支,个别项目没有按预算时间进度开支,形成结余。由于农业科研工作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实验可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可能成功,而且项目采取边研发、边试验、边示范的方式进行,有些研发内容需要在不同年份或整个实施期间进行,因此有些考核指标如示范面积、经济效益需要经年积累才能完成,这类项目管理与工程类项目管理方式应有区别。四、绩效自评组人员姓名专业职称单位签字刘凤权植物病理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范加勤植物病理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何晨阳植物病理研究员中国农科院谢关林植物病理教授浙江大学陈志谊植物病理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高同春植物病理研究员安徽省农科院曾列先植物病理研究员广东省农科院姬广海植物病理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李彦宁植物病理研究员湖南省农科院绩效自评组组长(签字):自评日期:2009年5月15日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绩效自评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