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探索.doc
摘 要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对于促进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实施间接管理与监控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业绩考核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现阶段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体系仍不完善,在设计方面有很多的弊病和不合理的地方。如何对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进行科学的考核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和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缺陷与不足,指出随着企业的经营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以后,单纯地以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不能适应从战略高度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进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经济环境以及国有企业的现状,本文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一先进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如何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了探索。本论文最终认为,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经营目标,应该建立一套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形业绩评价和无形业绩评价相结合、所有者利益和市场顾客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业绩考核体系,以期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评价。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业绩考核 平衡计分卡AbstractPerformance Appraisal Plan is valuable to the promotion of establishing Modern System an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With the progressing of Reform in China,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part of economy, is developing its own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However, we have to recognize that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is still imperfect, which contains dozens of defects and illogic. A scientific appraisal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aging performance is essent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losing of state assets, and to the maintenance of state assets Owners Equity. By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to the on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utiliz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developing into strategic stages, simplified financial indicator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ppraising and managing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in the strategic level. Basing on this understanding, Balanced Scorecard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pres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t is clarified that to realize enterpri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goal in long term, a set of financial indicators and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static statement and dynamic statement, materially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inmaterially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also Owners interest appraisal and Customer driven attitude are supposed to be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Key wor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Appraisal, Balanced Scorecard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II第一章 绪论11.1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的背景11.3国内外研究现状31.3.1西方国家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31.3.2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41.4国有企业实施经营业绩考核的现实意义6第二章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92.1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内涵92.2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要素92.3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基础102.3.1资本保全理论112.3.2委托代理理论112.3.3管理理论12第三章 常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163.1国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系统163.1.1业绩金字塔评价系统163.1.2经济增加值(EVA)评价系统173.1.3平衡计分卡193.2我国现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233.2.1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233.2.2国资委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243.2.3我国现行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不足25第四章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指标考核体系274.1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274.1.1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274.1.2考核指标的选择304.2.3指标权重的确定384.2.4考核体系的打分办法434.2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44第五章 构建国有企业战略性业绩考核体系465.1基于战略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475.2战略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设计原则485.3企业建立战略平衡计分卡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50第六章 案例分析526.1企业基本情况介绍526.2具体业绩考核程序536.2.1构建A企业经营业绩指标考核体系536.2.2A企业整体业绩考核结果及分析566.2.3企业业绩考核结果的沟通59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61参考文献62致谢65第一章 绪论1.1问题的提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是一项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新制度,这种制度在经济发达国家己有一定的实践,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处于探索阶段。开展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能客观、公正、准确地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水平,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者的贡献,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近年来,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经营业绩考核都是学者、咨询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热点;1995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1997年公布的新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财政部等四部委组织课题讨论并于1999年6月出台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 国有资本金经营业绩评价操作细则,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尽管如此,事实上我国目前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和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而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考虑到业绩考核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性,本文进行了对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探索。1.2研究的背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做出了重大决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两项重大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得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突出反映出来。一是由于出资人错位,造成出资人的部分职责分别被企业行使。主要表现:企业决策失误。盲目重复建设非常普遍,相当多的投资行为都是短期行为,为了做大“业绩”,上了一些不该上的项目,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的很大浪费。主要原因是出资人不明确、不到位,时间长了,企业被控制在少数人手中,而这些人的自主权又非常大,再加上外部的监督体系非常薄弱,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出现内部人控制。一些应由出资人旅行的职责,比如建立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与奖惩相挂钩的制度一直没有真正落实,因此企业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导致部分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较为混乱。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利益分配的关联性非常紧密。如果分配长时间不合理、不公平,部分企业经营者将会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再加上长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经营者将会出现寻租行为,经营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出资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出资人的职责分别归属多个部门行使。管人的,既不管事、又不管资产;管事的,既不管人、又不管资产;管资产的,既管不到人,也管不到事。由于多头管理,部分职责相互交叉,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各个政府部门的形象大大受到影响,企业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政企分开成了一句空话,国有企业改革无法深入下去。三是国有资产经营效率的整体水平偏低、质量不高、资产流失严重。经营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盈利水平低,收入规模小,与外国公司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具体可以通过下列两组数据进行说明。第一组数据,2002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2384亿元,资产总额7.13万亿元,资产利润率不到3.5。2003年是中央企业实现利润3000多亿元,资产利润率只有4.2左右,尽管部分中央骨干企业盈利水平较高,但整体水平仍很低。第二组数据,2002年虽然我国大陆有11户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收入普遍偏小,经营效率差距很大。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近3800亿元,只相当于美国艾克森美孚公司的25.1;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营业收入1274.4亿元,只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8.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营业收入1637.3亿元,只相当于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22.1。国有资产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应提未提、应摊未摊、高留低转等原因造成潜亏问题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作用亟待加强。根据2002年中央企业年终决算审计报告,各项挂帐及潜亏累计达2万多亿元,其中仅2002年就新增1594亿元,而2002年当年利润只有2384亿元。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为了完成“利润”等硬性指标,保持经营者每年“政绩”,从而不惜弄虚作假,进行“利润操控”。还有,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近两年国家审计署对部分中央企业进行的审计结果表明,由于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对外借款和对外投资,已造成国有资产巨额损失。在国有企业改制当中,由于资产评估、产权转让不规范,同样造成了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产流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辅导讲座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西方国家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为了有效地监管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的考核,在西方国家己出现多年。西方国家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理论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早在150多年前,美国就产生了业绩考核的雏形一一信用评价,它主要是对企业的资信进行评价的外在评价,但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它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初具规模,1915-1918年,美国杜邦公司为适应新经济形势首创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这套体系主要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以资产报酬率为主要依据,辅之以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等指标。因此,它一经问世,便风行世界,为通用、松下等众多大型企业竞相采用,并在以后几十年中成为普遍使用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1970年美国管理学家弗里蒙特,阿尔斯沃思与詹姆斯罗森兹麦克提出了权变理论,按照该理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应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选用适合自身环境的管理方法。随后的米勒等人将权变理论运用到企业业绩评价工作之中,提出符合企业自身具体特点的业绩评价方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包括:1979年美国兰克施乐公司开展“基准研究”,即把自己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手段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并制订标准指标,以汲取他人长处,改进自己的缺点;1982年,米勒在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一书中,对业绩评价范题进行了更加广泛的讨论和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应使用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的观点。进入90年代,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如何顺应环境成为业绩评价系统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同时战略管理的出现为业绩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得到重视,形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方法体系。1992年,美国管理学家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总裁提出的综合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开辟了业绩考核的新时代,它把公司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一套系统的绩效指标,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衡量,是一种在产品程序、顾客和市场开发等关键领域有助于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今国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主要呈现三个明显特点:1、考核主体多元化2、考核目标由以利润为中心,向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中心转化。3、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由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向非财务指标转化,采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的方针。1.3.2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和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计划管理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让利时期;三是90年代以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时期。与此相对应,中国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考核方法以实物量考核为核心。在这个时期,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其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政府无偿拨付,产品、规格、数量由政府计划决定,产品和劳务由政府统一调拨和销售,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缴,亏损全部核销。在此情况下,对企业考核的重点是产品产量、质量以及节约降耗、安全生产情况。一方面,这种考核以政府为主导,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处于附属地位。这种考核实质上将政府也作为了考核对象。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一方面,企业原材料、产品价格由国家制定,企业的产值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也无法反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这种“政企不分”、“严约束”、“无激励”的考核方法,结果是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造成许多国有企业千方百计的争资金、争项目、争资源,生产不计成本,重复建设非常普遍。改革开放初期,针对经济管理者和经济理论界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的问题,国家开始逐步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改革,政府逐步放松计划控制,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步确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初步拥有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同时,国家也认识到企业经营和发展是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已不再适应于企业。1982年,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经济效益指标。这种考核方法避免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但未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当前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只是简单进行历史对比,导致“鞭打快牛”现象,越是基础差,越是容易得高分。为克服上述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实行承包制。企业按照一定的利润基数承包,超额完成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留成,明确企业工资总额、福利同经济效益挂钩,初步提出了对企业经营者要采用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政府一方面放权让利,逐步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政府对国企的监管措施并没有配套改革。结果是政企没有真正分开,承包制也没有解决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评价的问题,反而被经营者以维护企业经营自主权为由,不断侵犯所有者的权益,一定程度上诱导了企业经营者经济行为的短期化。企业经营者为完成业绩,不惜使大量损失长期趴在账上,经营潜亏逐步扩大,结果只能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这种考核方法最终演变为“无约束”、“有激励”,势必被淘汰。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这一总则,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企业监管的要求,提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95年,财政部根据国有企业监管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了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不能整体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缺乏反映企业成长性的指标;评价指标把税收指标作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管理特点。90年代末期,以财政部等五部委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吸收反映企业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的定量指标,以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展战略的定性指标。这套评价体系尽管比较繁杂,但考核指标体系相对较为完整,考核方式较为科学,评价结果主要是为政府、投资人、债权人服务。这种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解决了如何评价的问题,但它不是一套完整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缺少目标值,以及考核结果如何同企业经营者奖惩挂钩。此外,部分中央企业把财政部等五部委的绩效评价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对所属企业的业绩考核评价和经营者奖惩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4国有企业实施经营业绩考核的现实意义企业业绩考核是激励和约束的需要。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要通过一定的代理合约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成代理人目标与经营者目标一致,实现委托人目标的最大化。代理合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定义代理人的经营业绩与报酬之间的对称安排。合约中规定的报酬 (福利)激励属于显性激励,如工资、奖金、股权和实物奖励等;而将具有不确定性的利益事实还原给代理人,由代理人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实现基于经营业绩基础的外在利益,称为隐性激励。不论是显性激励还是隐性激励,都要建立在对代理人经营业绩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兑现合约规定的物质激励需要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兑现合约规定的物质激励需要以企业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同时企业家的自身价值也需要通过考核结果加以证明。另外,业绩考核本身还是一种约束手段,激励的过程也是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过程。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激励和约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就企业的一般性质而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经济组织,因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必然十分关注企业绩效,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可见,经营业绩考核活动产生于人类生产活动及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需要。其次,就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殊性而言,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所有者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防止经营者的“败德风险”,需要以业绩考核为手段,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激励和约束,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相容”。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要求来看,国有资产管理既要在微观上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要在宏观上推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为此,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在维护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必须掌握所出资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运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能够对企业绩效和国有资本的盈利能力做出客观评价和判断,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国有企业实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是实行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管理和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得重要手段,有利于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国有资产经营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统一起来,从总体上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科学、有效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对推动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出资人行使选择权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人的天然属性决定拥有经营者的选择权、收益分配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出资人最关心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关键是选择经营者以及确定经营者的任期,这对维护出资者的权益十分关键。但由于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资人不拥有完全的经营过程信息,因此,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考核,为出资人决策提供较为真实、全面、有效的信息,业绩考核结果将被作为任免经营者的主要决策依据,从而尽可能避免主观随意性,更有利于经营者的优胜劣汰,也更有利于经营者队伍发展壮大。2、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不少原有的企业监督措施逐步被取消,如利润指标的下达、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批、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制度。但从出资人的角度实施的新的监管手段还不够完善,出现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约束弱化、国有资产被侵占的现象。而通过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有助于实现既满足出资人监督管理的需要,又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的双重目标。3、有利于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和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严重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逆向选择”和寻求补偿的现象大量存在。尽管国家在提高经营者薪酬收入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但相比较而言,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收入从总体上来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的报酬计划,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当然,对经营者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经营者业绩进行科学考核的基础上,否则,就可能出现激励无效,事与愿违。4、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发展战略的转变 目前,国有企业从整体上看仍然走的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道路,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某些单项指标上,客观上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片面追求规模、产值、利税等短期效益,而忽视资本质量、人才储备、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长期发展效益目标上。通过建立新型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推动企业走效益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5、有利于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体系,更是保障出资人权责的主要手段。出资人通过建立新型的业绩考核体系,势必要求企业内部管理逐渐规范化、科学化,为开展业绩考核工作提供前提保障。第二章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2.1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内涵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2.2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要素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资本、土地、技术等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它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转换。企业经营业绩并不是简单的投资与报酬、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成本的高低、收益的多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客观、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1、考核主体:就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行为主体。即由谁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通常把经营业绩评价主体定位于提供价值增值资源,委托经营者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委托人一一企业出资所有者。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公司而言,经营业绩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国有资本利益的代表者,但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故针对目前和本文来说,经营业绩考核主体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它们组织有关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对企业经营业绩实施考核。对于民营企业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业绩考核主体应该是业主和股东组成得董事会。2、考核目标:所指的是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的依据,所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进行考核。它是整个考核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具体来说,它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整体业绩优劣进行判断,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经营期间的业绩优劣进行判断。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考核客体:是指经营业绩考核的行为对象。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确定的主题而言的。与考核目标相对应,它包括两个:一是企业,即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考核对象的确定非常重要。考核结果对业绩考核对象必然会产生影响,关系到考核对象今后的命运问题。对企业的考核关系到企业是否扩张、维持、重组、收缩、转向或退出;对管理者的评价关系其奖惩、升降等一系列问题。4、考核指标:是指根据考核目标和考核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考核对象特征的因素。它是考核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也是实施业绩考核的基础。业绩考核系统关心的是考核对象与企业目标的相关方而,即所谓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具体表现在考核指标上。关健成功因素有财务方面的,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税后利润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售后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创新速度和能力等,因此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也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如何确认考核指标,将是业绩考核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5、考核标准:是判断考核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和标尺。某项指标的具体考核标准,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相对性,由于评价目的、范围和出发点不同,必然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与之相适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作为判断尺度的评价标准会发生改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核标准是相对的、发展的、变化的。但是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考核标准必须是一定的,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6、考核报告,是业绩考核系统的输出信息,也是业绩考核系统的结论性文件。业绩考核人员以业绩考核对象为单位,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获取与考核对象有关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出业绩考核对象的考核指标数值或状况,将该考核对象的考核指标的数值状况与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差异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责任及影响,得出考核对象业绩优劣的结论,形成业绩考核报告。以上六个要素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对象、指标和标准的选择,其报告的形式也不同。可以说目标是业绩考核系统的中枢,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业绩考核系统将处于混乱状态。在本文对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中,其目标是定位于企业整体和经营者业绩的优劣进行考核。后面的论述也是以此为出发点。2.3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基础2.3.1资本保全理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是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因此,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就构成了业绩考核的重要理论依据。资本保全有其法律渊源和经济渊源。从法律上看,整个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转,需要法律来维护财产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资本保全的法律意义在于保护财产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从经济上看,资本的本性和本质是其运动中的增值性。要增值必先保全,没有资本保全就无所谓资本增值,资本保全是资本增值的内在要求。因此,资本保全的经济含义在于维持资本的增值能力。企业资本保值与增值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树立资本保全观念,有利于维持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实物资产的重置与更新,从而提高资本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资本的积累。所有者拥有企业(其价值以净资产表示),企业拥有资产资本,保全企业净资产就等于保全所有者的资本及其增值能力。因此,企业资本保值增值,实际上就是保护所有者权益,有利于落实企业的法人财产和自主经营权,并明确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与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的标的形式上看是企业,实际上看是资本。因此,企业资本保值增值是所有者的利益、经营者的责任所在,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依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就是要考核企业资本是否保值与增值,所有者权益是否受到保护,并以此作为评判标准之一。2.3.2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与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订立或明或暗的契约,所有者授予经营者决策权和执行权,经营者代表所有者从事经营活动。从道理上讲,经营者理应做出经营决策以达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强制解除契约关系的威胁,会迫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来调整他们的行为,同时客观存在的代理争夺和企业收购与接管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制了代理人的过分不良行为。但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追求的目标经常是不一致的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希望实现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从而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和剩余收入,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自身人力资本(社会地位、才能等)的增值和自身利益(报酬)的最大化。比较典型或极端的情况是出于对个人私利的考虑,代理人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公司的短期利益,从而放弃那些短期内会给公司财务状况带来不利影响却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计划:如公司购并、重组以及长期投资等。 契约经济学原理显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全的。换句话说,如果委托人可以不花费任何代价就能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那么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因为委托人可以判断代理人是否按他们的最大利益的方式来经营。然而监督是有成本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像代理人本人一样了解代理人所采取的行动,而且由于代理人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来逃避监督,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所以试图对代理人的任何一个决策进行完全的监督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就给代理人决策时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使得代理人的某些决策可能不符合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这就是人们舆论的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它一方面表现为偷懒行为,即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获得的报酬;另一方面表现为机会主义,即代理人作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到所有者的利益。 由此可见,克服或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人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诱导(或强迫)代理人为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而工作。在设计这一个激励激制时,委托人面临的约束是代理人不至于投靠另一个委托人或拂袖而去(参与约束),并且从自已的利益出发心甘情愿地做委托人希望做的事,因为这是他自已的最佳选择(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或约束是基于代理人的业绩表现的。因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委托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它是委托人为了达到与代理人激励相容的目的来测定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并将这种努力程度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主观效用的行为。委托人希望通过业绩评价来度量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这种度量越准确,越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代理人行为选择的信息,从而使激励与约束更加科学可信。因此,可以看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下,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控制的一种必然行为。2.3.3管理理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并且本身也是一种管理制度。通过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使管理者明确应努力的方向,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显而易见,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变化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早期的管理理论是随着早期的经济发展形成的,一般还是以单纯的成本指标、标准成本指标及销售利润率等为业绩考核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受到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此时管理理论界出现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相应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由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各个要素 (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系统,即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它同外部环境 (顾客、竞争者、供货者等)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 ,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企业本身的需要,从而达到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求得不断发展的目的。系统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它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和管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资源按照系统的要求运行。其基本特征是:重视目标;重视整体,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分系统的最优化;重视责任,强调任务的明确以及任务的完成能够被衡量:重视人,强调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系统投入产出过程进行设计、组织、控制和联系的管理,达到系统最优化,整体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根据系统管理理论,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其经营既受外部因素影响,又受内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也要受到外部经营环境(包括顾客、竞争者、供货者等等)的重大影响。与此同时,由于企业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经营业绩受系统内部各种因素 (包括生产过程、管理水平、职员的素质等)的影响。因此作为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系统,这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全面考虑各项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立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考核的结论才具有客观性、正确性。二、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要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合理。企业管理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时,是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企业必须适应并寻找适应环境变化的途径,以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权变理论还认为,要使一个企业组织有效地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则应使其各个子系统要素的设计与环境的变化保持连续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技术条件、组织规模等具体情况而进行。根据这种观点,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设立,应有权变的思想。实践中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每个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体系。但这并不是否定在同类企业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