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课件.ppt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2012版),第一节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等。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心理咨询师要准确掌握并熟练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性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K.Lewin,1936)提出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B-behavior,行为 P=person,个体 f=function,函数关系E=environment,环境 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群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专栏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关注的中心是个体 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 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解释社会行为 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 美国社会学会(ASA)的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季刊,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艾宾浩斯(H.Ebbinghaus,1908):“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霍兰德(E.P.Hollander,1976):三阶段说: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经验描述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特里普力特(N.Triplett,1897)F.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瑟斯顿(L.Thurstone,1928)、李科特(R.Likert,1932)谢里夫(M.Sherif,1935)莫里诺(J.Moreno,1934)勒温(K.Lewin)二次战后,社会心理学特征: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心理咨询中如何处理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三)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1.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干预。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此外,它也可能提供一些其它的经验数据。自然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2.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二)调查法 亦称询问法。1.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特点: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若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访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这是为了保证访谈的客观性、科学性及有效性。访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2.问卷法 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叫问卷法。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二是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问卷的构成 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三)档案法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咨询中经常需要进行产品分析,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考察求助者的成长报告,实际上就是档案法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档案法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夸大研究结论的应用范围。,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是经验研究的总结,是概括化和一般化的经验。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理论一样,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科学的理论应该有较多的信息量;具备可验证性;有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长时间的适用性。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领域出现过许多理论和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二、社会交换论 三、符号互动论四、精神分析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概述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终身社会化 再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五、几种主要的社会化类型 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语言社会化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自我的定义: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 镜我,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 份 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身份的特点: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三、自 尊 自尊的定义: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四、自尊的测量,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二、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图式的作用 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四、印象管理,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定义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业余社会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经验归纳出来的,关于行为原因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四、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不变性原则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二)折扣原则 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三)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二)自我价值保护(三)观察位置(四)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动机过程示意图,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一)亲合的起源:依恋。,(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某些社会性的需要,比如交往与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等等。2.获得信息个体在孤单环境中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安全的感觉。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排解忧愁。4.避免窘境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中,如果无人做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这种情况下,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 外在压力,悲惨情境2.情绪因素 恐惧、焦虑3.出生顺序,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2.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二)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它与个体的实际成就可能会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很有把握的事情,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无获胜机会的事情,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这两种情况下,目标的价值都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要培养儿童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应注意以下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这就是权力欲或权力动机。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温特(D.G.Winter,1973)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个,首先是社会控制的需求。其次是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一)侵犯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洛伦茨,2.挫折侵犯学说(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1977)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比如恶劣的心境),会直接导致个体的侵犯行为的增加。而特异性情绪的唤起(如性唤起),也可能增加人们侵犯的可能性(侵犯性)。2.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难以发生。3.自我控制能力 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4.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5.大众传媒的影响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五、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利他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至于人类是否存在先天的利他性,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人类社会还存在另外一种普遍的规范: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社会责任规范可以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起源。,(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 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2)社会情境 他人在场 情境的社会性意义(3)时间压力(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则会导致利他的减少。(3)人格一些人格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定义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二)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1具有针对性 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如才能、吸引力)的现实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2具有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具有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别人成功,他们就会不满和愤恨,并可能用极端的手段来破坏或伤害他人。4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当然这种情绪也是可以克服的。,(三)羞耻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四)内疚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等。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二)态度的成分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C)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A)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倾向成分(B)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三)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二、态度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atz,1960)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四)认知功能,三、态度的属性(一)方向 即态度的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的是这个属性。它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等。(二)强度 即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三)深度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四)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五)外显度 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四、态度的形成(一)依从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二)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三)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转变。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霍夫兰德等人(C.Hovland,1959)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如下图所示: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 2.畏惧 3.信息倾向性 4.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1.预先警告2.分心 3.重复,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F.Heider,1958)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三)社会交换论 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得到。,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定义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他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始发沟通过程。(二)信息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个体的感受要为他人接受,就必须将它们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三)通道 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的各种感官都可以接受信息。人接受的信息中,通常视听信息的比例较大,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四)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五)反馈 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六)障碍 人际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七)背景 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三、沟通的功能(一)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三)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五)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可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及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这是以信息源及接受者的位置关系来区分的,二者位置不变的是单向沟通,而不断变化位置的是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这是两种基本的语词沟通形式。(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五、沟通网络人际沟通往往有群体背景。群体成员间的沟通模式组合起来形成沟通网络。(一)正式沟通网络,(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不仅有正式沟通,也存在着非正式沟通的各种情况。,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 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二)面部表情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一)身体运动是最易为人发现的一种体语(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 三、姿势与装饰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 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也都能透露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情感、态度、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人际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四、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二)社交距离(4-12英尺)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三)个人距离(1.5-4英尺)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四)亲密距离(0-18英寸)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一)个体性(二)直接性(三)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1.定向阶段包括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情感联系。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此阶段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沟通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4.稳定交往阶段在此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奥特曼(I.Altman,1973)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第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等。,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1958)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一)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2.支配需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比如精神崩溃等。(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这样,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再加上主动与被动的满足方式,就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5.主动情感式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6.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与邻近(二)相似与互补(三)外貌(四)才能(五)人格品质,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定义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互动是一个过程,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第七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单元 从众,一、从众的定义二、从众的功能三、从众的类型四、从众行为的原因五、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一、社会促进二、优势反应强化理论三、社会懈怠,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二、暗示三、社会感染,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的定义二、爱情与喜欢三、爱情的发展阶段四、爱情的形式,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第二单元 婚姻,一、婚姻的定义二、夫妻关系的类型,第三单元 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二、离婚的原因,第四单元 家庭,一、家庭的定义二、家庭的功能与结构三、家庭生命周期,谢谢大家!,1、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2、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3、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4、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5、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6、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永远没有回报。7、成功就是你被击落到失望的深渊之后反弹得有多高。8、为了照亮夜空,星星才站在天空的高处。9、我们的人生必须励志,不励志就仿佛没有灵魂。10、拼尽全力,逼自己优秀一把,青春已所剩不多。11、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12、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伤痕,时间才是最好的疗剂。13、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14、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旳阳光。15、没有爱不会死,不过有了爱会活过来。16、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17、当我微笑着说我很好的时候,你应该对我说,安好就好。18、人不仅要做好事,更要以准确的方式做好事。19、我们并不需要用太华丽的语言来包裹自己,因为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20、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无法带给别人信心。21、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22、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23、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24、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25、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26、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27、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28、青春如此华美,却在烟火在散场。29、生命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捷径可言,只有脚踏实地走下去。30、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31、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而用心却可以做到完美。32、如果上帝没有帮助你那他一定相信你可以。33、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34、珍惜今天的美好就是为了让明天的回忆更美好。35、只要你在路上,就不要放弃前进的勇气,走走停停的生活会一直继续。36、大起大落谁都有拍拍灰尘继续走。37、孤独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可怕的是害怕孤独。38、宁可失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恶的事情上。39、我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