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病人护理查房课件.pptx
,急性心梗病人的护理查房心内科2018.2,目 的,床号:36床 姓名:代国云性别:男 年龄:72,入院时间:2018年2月3日入院主诉:反复胸痛两天,加重5小时,入院体征:T:36.8R:20次/分 BP:104/66mmHg HR:108次/分,诊断:冠心病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史简介,病史简介,病史简介,病史简介,诊疗计划,主要治疗,目前患者胸痛缓解,诉轻度胸闷不适,继续给予抑制心室重塑,营养心肌,抗血小板凝集,调脂稳定斑块,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监测血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主要护理问题,疼痛与心肌缺血有关 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坏死泵血功能下降有关活动无耐力与疼痛和心肌缺氧有关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焦虑、恐惧、知识缺乏,主要护理措施,评估患者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用药效果持续低流量吸氧,增加心肌供氧,减轻缺血和疼痛,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生活护理.少食多餐易消化饮食,限制探视,记录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 生活用品放于患者易取用之处,嘱家属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活动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与病人沟通,做好生活护理态度和蔼,取得病人的信任,心肌梗死的概念,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心肌梗死的诊断,(1)出现典型的胸痛,起病急骤,疼痛持续时间长,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颈、左臂放射,疼痛呈压榨性,常伴有濒死感。这是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中比较典型的(2)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典型的心电图演变过程是:起病时(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和ST段明显抬高,后者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呈单向曲线,R波减低或消失;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显示R波增高和ST段压低。在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亚急性期),面向梗塞区的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显着倒置;背向梗塞区的导联则T波增高。发病后数周至数月(慢性期)T波可呈V形倒置,其两肢对称波谷尖锐异常,Q波以后常永久存在,而T波有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恢复(3)血清酶学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随后降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心肌梗死的术后护理,协助病人取平卧位,检查穿刺部位及术肢有无出血及血肿、观察术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功能等是否正常。术后24小时术侧腕部避免做屈腕动作,禁止术侧肢体测血压,采血、输液等操作。若穿刺部位有渗血、周围有瘀斑或血肿,发现皮下血肿应给予标记,动态观察血肿有无扩大,必要时重新压迫止血;观察肢端血运及皮肤温度。穿刺股动脉注意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8小时,术肢制动。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心电图与之前比较,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变化,血压不稳定者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直至血压平稳。观察病人有无心包填塞、出血、血肿、迷走神经反射等情况,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采取积极措施,心肌梗死的术后护理,指导合理饮食,注意少食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进食牛奶、豆浆等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等不适。保持大便通畅。术后鼓励 病人少量多次饮水,24小时饮水量应为1500-2000ml促使造影剂排出,同时关注病人尿量情况。术后应用抗凝药物者,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尿血等,如有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调整用药。,思考?心肌梗塞病人术后血压低的 原因?,血压低的原因,1.右室心肌梗死:急性右心衰竭导致右心房的压力升高,从而使左心室充盈障碍,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2.药物因素:心梗后常用的硝酸酯脂剂,利尿剂等均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合用时影响更大。3.血容量不足:心梗心功能障碍,胃肠道黏膜水肿,患者纳差,并恶心呕吐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4.心律失常:心梗后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均影响心脏射血,导致低血压。5.心梗再灌注发生低血压,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肌收缩力低下,肺毛细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减少,导致血压降低。,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