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联邦德国课件.ppt
伦敦股票交易所,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了解德国、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状况;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会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重点: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模式 难点: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经济模式的特征 要注意理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学习要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以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基数,年平均增长率%),从表格的数据中反映了什么?,都有不同程度增长,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学习活动一:分组学习阅读书本,分别概括战后西欧和日本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1945年的德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阿登纳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了民主化改革,推行福利政策。阿登纳还开始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战后,西德的政局比较稳定。阿登纳连续担任联邦总理,直至1963年退休。在阿登纳担任总理的14年里,联邦德国迅速崛起,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并于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为纪念联邦德国的经济部长艾哈德建立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大楼,现为柏林经济促进有限公司、工商协会和柏林股票交易所在地,上个世纪50年代,西德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了贸易顺差,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5%,远高于美国的2.2%、英国的3.2%、法国的4%,被称为增长的“黄金时期”。高增长并没有导致高通胀,70年代,虽然西方国家通胀率达两位数,但联邦德国仅5%左右。艾哈德就象一位艺术大师,将秩序融于自由之中,汲取二者精华,使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重建中,如鱼得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被誉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第二十届奥运会(1972年)-联邦德国 慕尼黑,1974年,第10届世界杯在联邦德国进行,1981年铃木善幸首相访美,提出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所谓第三个新的起点,又称“第三次开国”或“第三次远航”,第一次是指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领舰队强迫幕府“开国”后经明治维新,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第二次指二战后迅速恢复经济,并通过高速增长,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第三次从80年代开始,目标是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战后日本经济计划,上述表格材料体现出战后日本采取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所起的主导作用有哪些?,日本大阪博览会会址,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为“天宇阁”,大屋顶层层叠加,壮丽高耸,巍然屹立,充分显示出东方宫殿建筑的雄伟风格。,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相同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各国都把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相结合,重视社 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同点: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怎样处理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者说,国家或是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成为划分和评定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标准。,活动二:根据上表内容进行比较,比较联邦德国、日本经济运行模式的异同。据此你认为战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形成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其次,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第三,美国等国家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其主要特点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第四,第三产业的发展。,联邦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都经历了废墟上的重建与经济的起飞,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我国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注重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政府注意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注意完善市场经济的法规和正常秩序;注意学习和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感受与体会:,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崩溃和不复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西方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将彻底失败,结果这些都未曾出现。为什么没能出现?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感受与体会:,思考代小结:,综合本专题的学习,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来说,它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请同学们试概括这一过程。并就这一发展过程,结合今天的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谈谈你对经济体制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体会。,今天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人认为这种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有人认为福利制度造成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甚至会使国民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你的看法是什么?课后请通过阅读调查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你认为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福利制度有何借鉴之处?,课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