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ppt
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一章 建安文学,兴安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范冬梅,教学目的任务:了解建安文学的年代断限及其社会背景,掌握“三曹”,“七子”和蔡琰的代表性作品,领会“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教学重点难点:建安诗歌教学方法:讲授,作品赏析,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二节 三曹,一、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曹操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也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述志、游仙、咏史)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诗歌选讲: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自然。,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凶吉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感。”,二、曹丕,1、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曹丕在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2、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3、曹丕诗的风格,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沈得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歌选讲,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属于乐府诗题。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诗以细腻的感情、缠绵委婉的语调表现了旷妇闺思的幽怨哀婉之意。艺术特色:此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华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曹丕此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三、曹植,(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二)、曹植的诗歌创作,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2、后期创作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B、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C游仙诗 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三)、曹植的文学成就,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上品”,并称赞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f f)。”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张戒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曹植诗歌选讲,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此诗着力描写并强烈歌颂的是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青春气息浓厚。诗通过描述“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赠白马王彪 本篇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诗歌中的佳篇。从序言可知,这是诗人在处境险恶、心情悲痛的情况下,于兄弟被迫分手时所写的一首长篇赠别诗。题材较大,内涵丰富,思想深沉,强烈的悲痛震撼人心。通过抒情和写景,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与哀伤,真实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写作特点:1、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重在抒情。2、在章法(句法)上,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1)采用首尾相衔的承接法(顶针格),使感情的表达曲折而深入。(2)多次采用问答的句式来推进诗思,表达深情。,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一、建安七子概说“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1、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字仲宣,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存诗首。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之作。,王粲七哀诗,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诗从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写起,按照事态发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深切感受进行布局,汇成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本诗意境苍凉,抒情真挚,感慨深沉,文约意广。,三、蔡琰,1、蔡琰的身世、生平 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后来汉朝与南匈奴矛盾缓和,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重嫁陈留董祀,整理父亲遗文。,2、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 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体悲愤诗比较可信。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不合之处,许多学者认为非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亦被怀疑是后人伪托。,3、五言悲愤诗,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长108句,540字。它通过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悲愤诗既“真情极切,自然成文”,深得汉乐府叙事诗风致,又笔调深曲,善摹情景,结构浑成,具有文人诗歌的特点。悲愤诗叙事而兼抒情,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后来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贺贻孙:“叙事长篇动人啼笑处,全在点缀生活。文姬悲愤篇,苦处在胡儿抱颈数语,与同时相送相慕者一番牵别,令人欲泣。”(诗筏),第二章 正始文学,第一节 正始文学的背景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2、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3、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二、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第二节 阮籍的咏怀诗,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2、阮籍的思想性格,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二、阮籍的咏怀诗,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三、咏怀诗的艺术特征,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阮籍咏怀诗风格:隐晦曲折 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李善文选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百代以下,难以情测。”,2、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严羽沧浪诗话),3、阮籍咏怀诗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受其影响。,第三节 嵇康,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绝与之合作。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二、嵇康的文学创作,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风格爽利、清峻。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第三章 两晋文学,第一节 两晋文学总体特征一、晋人之文,趋向雅化 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晋世文人务为博闻多识,其于为文或清谈,炫博学识,务求典雅。南渡以后,玄言诗、赋畅谈玄理,虽不同于西晋文人的博奥典雅,但作者炫耀学问、追求雅化的心态,与西晋文人亦非常相似。,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三、晋人之文,更尚真情,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哀乐过人,不同流俗”(论和晋人的美)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的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陈祚名采菽堂古诗选:“(潘)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第二节 太康诗坛,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0-289年)。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二、陆机与潘岳,(一)陆机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四十三。,2、陆机的诗文创作,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余首。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辞隐。,张华:“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章传)“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文心雕龙熔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文心雕龙体性)“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陈绎曾诗谱),陆机的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如其二: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二)潘岳,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少以才颖知名,举秀才,十年不得官。后出任河阳、怀令,郁郁不得志。又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元康中,与石崇等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2、诗文创作,潘岳长于哀诔,晋书潘岳传云:“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绝少生韵”(古诗源)但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如其一(略):亡妻逝世周年,潘岳万感交集,乃有此作。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深婉动人。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清人陈祚名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于乐府古诗含蓄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三、左思,(一)生平: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左思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谧,预“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居冀州,病卒。,(二)文学创作,1、三都赋 左思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2、咏史诗八首,左思的代表诗作是咏史八首,其主要内容是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风格豪放、浑成,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咏史(其五)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钟嵘诗品评其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沈德潜古诗源卷七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张玉谷古诗赏析:“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第三节 东晋玄言诗,一、玄言诗的兴盛二、玄言诗的特点 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三、玄言诗的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