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与疼痛管理课件.ppt
健康心理學 第5章 疼痛與疼痛管理,張朝凱2006/11/05,第5章 疼痛與疼痛管理,學習目標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1瞭解疼痛現象及相關影響因素。2認識疼痛的種類及評估方式3一般疼痛控制與疼痛管理的技術。4疼痛管理的日常應用:老人照護與親職教育。5慢性疼痛的評估與管理。,摘要(一)疼痛對人類來說,具有生存的功能,當我們的身體被燙傷或燒傷時,會送出疼痛訊息,使個人免於遭受更大的傷害,以保護生命安全,但是疼痛與生理損傷之間並不是單純的直接對應關係,疼痛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經驗,不只是單純的感覺或知覺。在疼痛刺激的層次,有疼痛的強度之分,同時有不同性質的疼痛。而疼痛刺激的神經生理傳導機制,不只是周邊神經將痛覺訊號上傳至大腦;大腦也可以回過頭來,透過內生性鴉片胜肽(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此等神經傳導物質,來抑制傳送進中樞神經之疼痛訊息的量。換言之,大腦並不是單方向的接收疼痛訊息,大腦也會進行疼痛經驗的調節與控制。接著,從心理的層面來看,相同的疼痛刺激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反應也不盡相同。疼痛的心因性相關調節因素相當多,包括注意力、疼痛閾值(threshold)、對疼痛經驗的解釋、壓力、憂鬱與焦慮情緒等。,摘要(二)此外,每個人對疼痛的忍受力也大不相同,受到文化的型塑與制約,同時也受到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影響。而從疼痛行為的社會層面來看,當一個人喊痛時,此一行為的表現具有病人角色,可以讓人獲得他人之關心注意與協助;甚至可以逃避責任,例如可以不必到校考試。由此可知,疼痛行為具有社會功能,在必要的時候,會是一個人應付日常生活壓力所需的行為。可見,疼痛是個相當複雜的現象,評估時也必須有生理、心理、與社會全方位的考量,才能有效處理疼痛。此外,本章介紹多種疼痛控制技術,包括藥物控制、放鬆技巧、生理回饋、針灸、分散注意力等;還針對疼痛管理的日常生活應用進行討論,包括老人照護與親職教育的應用。最後,說明臨床上之慢性疼痛管理方案的進行方式與療效評估。,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一、疼痛的生理心理基礎科學家區分出三種疼痛知覺,第一種是機械性痛(mechanicalnociception),是身體組織受到物理或機械性傷害所引發,例如割傷;第二種是溫度傷害(thermlal damage),例如燙傷;第三種是指polymodal nociception,指稱的是在組織受損後促發化學反應的一類疼痛(Taylor,2003)。(一)周邊神經上傳路徑痛覺經驗的產生,如圖5-1所示(請見下頁)。與疼痛知覺有關的周邊神經主要有二個,分別是A-delta纖維和C纖維;A-delta纖維是有髓鞘的纖維,傳送強烈的疼痛,特別對物理或溫度的傷害,能快速傳送短暫而尖銳的疼痛。C纖維是無髓鞘的神經纖維,傳送較不強烈的疼痛,例如腫脹的痛。(自我評量題目第1題),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一)周邊神經上傳路徑,(自我評量題目第1題),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一、疼痛的生理心理基礎(二)疼痛之中樞神經調控如前所述,大腦區域除了辨識受傷部位外,還會送出訊息下傳到脊椎,引起肌肉收縮協助阻斷疼痛。而且,痛覺的強度除了受到脊椎背角的調節外,亦受到大腦下傳路徑的調節,大腦皮質區參與疼痛的認知判斷,包括評估他的意義,大腦對於疼痛經驗的解釋,同樣會決定疼痛經驗的強度。此外,疼痛還包含有情感的向度,包括不愉快的感覺及負向情緒,而有關情感層面的心理及神經機制,主要來自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脊髓路徑(spinal pathway)及下視丘區域所輸入的訊息,這些經驗經過大腦皮質的連結與解釋,同時產生對未來的預期。(自我評量題目第1題),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二、疼痛的心因性調節(一)疼痛閾值(threshold)(二)注意力(三)解釋與意義賦予(四)壓力(五)焦慮與憂鬱因素(六)學習因素(請見課本P.125P126),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三、疼痛的社會文化意涵(一)文化因素 不同文化和人種,對疼痛的反應也有所不同,在較重視抑制情緒表達的民族或社會中,對疼痛的忍受度通常較高。我國傳統文化價值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上戰場是要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因此,壓抑了男性的疼痛行為表現。此外,傳統社會對於婦女刻苦耐勞的推崇,造就傳統婦女普遍對於疼痛也有相當高的忍受力,能夠忍受相當嚴重的病痛,還繼續操持家務照顧小孩。生病了也要靠自己,不要拖累小孩。前述傳統婦女的疼痛因應方式,雖然對個人的健康不利,但卻是符合社會規範的做法,往往得到相當高的社會肯定與稱讚。(自我評量題目第2題),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三、疼痛的社會文化意涵(二)責任卸除 疼痛行為的表現也受社會環境或環境壓力影響,如前述不願意到校考試的孩子一般,當他覺得考試壓力大不堪負荷時,病痛造就一個逃避的出口。如承擔過多責任,自己已無法面對處理,卻無法、或是不敢直接拒絕,或是為了逃避責任,在這些情況下,疼(病)痛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提高了。(自我評量題目第2題),第一節 疼痛的相關影響機制,三、疼痛的社會文化意涵(三)照顧要求 病痛不只造就一個逃避的出口,同時也代表一個人需要特別的照顧與關懷,或是得到更多的注意力。在一個孩子眾多的家庭中,父母無暇顧及所有小孩,體弱多病的孩子往往得到較多的關心注意;而健康沒有出現適應問題的孩子,則有可能相對上較容易受到忽略,當他需要注意與關懷時,生病或許是個好的策略。同樣的,子女成年離家的獨居老人,長年盼望孩子回來探望卻不可得時,生病同樣是個好的策略,可以合理的要求孩子回家探望。因此,病痛不僅是一個生理的問題,同時具有社會或是人際互動的意涵,它代表的是一個對他人之關心與注意的要求!(自我評量題目第2題),第二節 疼痛分類與測量,一、疼痛分類 疼痛可以依據不同的階段跟類型區分為多種。最簡單的分類方法是Keefe(1982)提出的三種階段:急性(acute pain)、慢性前期(prechronic pain)以及,慢,慢性疼痛(chronic pain)。急性疼痛是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忍受並適應的類型,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6個月。目前常見的疼痛包括:頭痛(有多種類型,例如好發於女性的緊張型頭痛與偏頭痛)、下背痛(與許多生理因素有關,嚴重時會讓人失去工作能力)、肌腱痛(最常見的慢性疼痛種類)、關節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況,嚴重時會導致關節變形、無法行動自如)、癌症疼痛(除了生理症狀之外,患者往往也因為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而惡化疼痛)以及目前研究還很難解釋、很今人疑惑的幻肢(phantom limb)疼痛。,第二節 疼痛分類與測量,二、疼痛測量(一)口頭報告 這是常見的方式,不管是疾病還是受傷,疼痛往往是病人最直接、最常見的抱怨。醫生也常參考病患對疼痛的描述,來決定如何診斷、虛理病情與傷勢。而且不同的病症通常也會有不同的形容詞,例如:腹痛如絞、頭痛欲裂、甚至是單純割傷的刺痛。(二)問卷 研究學者也發展出疼痛問卷,希望能夠提供醫生一個更客觀、有用的疼痛描述。不同病人對疼痛的忍耐度、對疼痛的形容都會有差異。問卷發展的目的在於將疼痛做分類與量化(Dar,Leventhal,疼痛的強度常見的程度分類是0到10的強度等級評量:0是完全不痛,10是痛到再也無法忍受,請病患評估自己疼痛的等級。,第二節 疼痛分類與測量,二、疼痛測量表5-1所列的是國內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所發展的頭痛評估調查表(陳慶餘、吳英璋、陳晶瑩,1997),這裡面涵蓋其他常見的問巷內容,包括:1主要疼痛部位 2發作時之部位 3擴散部位 4初發年齡:_歲 5第一次發作到現在多久時間 6發作頻率:平均多久發作一次 7發作時段 8典型單一發作持續時間 9疼痛強度10規律性:持續性或是陣發性 11疼痛性質 12前肇因素13發作時更惡化的因素 14發作時減輕或解除因素 15相關症狀此一測量問卷不只包含有疼痛測驗,還包含疼痛的前肇因素、發作時更惡化的因素、發作時減輕或解除因素及相關症狀。甚至有些問卷還包括被評估者的心理層面資料的蒐集(McNeilOsman et al.,2000),第二節 疼痛分類與測量,(三)行為觀察 另外還有將焦點集中在疼痛行為的觀察,所謂的疼痛行為指的是,在慢性病患身上觀察到的特殊行為,被視為疼痛的展現,包括運動方式、情緒表達與因應行為。例如特殊的步行姿勢(以一種很小心、很保護的方式、走路時彎著身軀、與撫摸或握住疼痛區域)、患者的苦惱表達、沮喪、焦慮、易怒等負向情緒、還有患者平日對於活動的逃避現象(Turk,Wack,&Kerns,1985)。我們可以分析這些疼痛行為,發展出評估病人的疼痛程度以及其對日常活動的干擾程度。由於疼痛行為可被觀察與測量,常用以作為疼痛行為的功能性分析。因為疼痛不僅僅是生理病理層面,還牽涉到心理、行為與社會等多層面複雜的心理社會事件(Kroner-Hewieg et al.,1996)。(自我評量題目第3題),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什麼是疼痛控制呢?疼痛控制(pain control)可以有很多意思,一般來說是能使個體減少疼痛的感受、情緒上被疼痛影響到的能力,或者是當疼痛出現時,更有辦法去忍受它。而疼痛管理(pain management)就是我們利用神經、認知、行、為改變等治療方法,來緩和慢性疼痛對個體的影響,使得個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領域發揮其自我功能。疼痛控制的技術有許多種類,有些是生理上的作用,像是一些止痛、麻醉藥劑或針灸;有的是針對認知來做介入,以減少疼痛對心理產生的負擔,像是放鬆訓練、分心作業(distraction)與對疼痛重新定義等;另外還有結合心理與生理的生理回饋(biofeedback)。(自我評量題目第4題),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一、藥物控制藥物是目前最普遍被使用來處理疼痛的方法,主要的施予方式為注射和藥錠兩種。其作用原理是藉由阻斷神經的傳遞,而使個體不會產生痛覺。以下來介紹幾種較常使用到的化學藥品:(一)阿斯匹靈(Aspirin)(二)普拿疼(Panadol)(三)鴉片類物質(Opiate),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二、放鬆技巧 放鬆訓練(relaxation techniques)是常用的一種行為技術,利用一套程序來降低緊張與焦慮的程度,經由訓練與練習後,讓個人達到隨時隨地可以自主的放鬆,而不需要長期倚賴藥物。它一開始是被設計來減輕壓力下的生理反應,以降低焦慮所引發的交感神經反應,為心理治療常用的一種技巧,在臨床上的運用廣泛:包括心身症狀、焦慮、恐慌、畏懼症、失眠、頭痛、腰痠背痛等,放鬆訓練均有其功效。由於它的技巧很簡單,容易學會也好使用,且能夠有效降低肌肉緊張度,改善焦慮情緒,減少個人的無助感,因此目前它也被廣泛的應用在減輕病患的疼痛上。,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二、放鬆技巧 放鬆的方法很多,除了肌肉放鬆訓練、自我暗示放鬆法外,冥想、太極、瑜咖、氣功等,均是可以達到放鬆的好方式。重點在於每個人有其較適合的方式,因此練習放鬆最重要的是找到最符合自己身心狀況的練習方式。以下介紹由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吳英璋教授,指導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身心壓力衡鑑與治療室,所發展的肌肉放鬆訓練與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兩種放鬆方法。這兩種方法在國內臨床使用非常普遍,同時有多篇研究證實其具有效果。,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二、放鬆技巧()準備事項1舒適的空間與能支撐腰部與背部的座椅2時間3衣著4光線5通風(自我評量題目第6題,請見課本P.135),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二、放鬆技巧(二)放鬆訓練程序 肌肉放鬆訓練全套8個動作,將全身8個肌肉群逐一拉緊再緩緩地加以鬆弛開來。進行過程中,不要費心背記動作,因為認知負擔會使放鬆的效果打折扣。臨床上通常經過有經驗的臨床心理師指導後,再請患者帶回錄音帶或CD,在家自行練習。表5-2(P.136P.138)與表5-3(P.138P.139)分別呈現的是肌肉放鬆訓練與自我暗示放鬆訓練兩種放鬆方法的錄音帶或CD的內容,即為放鬆訓練的指導語,依其引導即能完成整套放鬆程序:(請見課本P.135P.139),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三、生理回饋(biofeedback)什麼是生理回饋呢?它是一種藉由儀器的測量,將生理反應的數值或變化回饋給當事人,讓當事人經過多次的練習與摸索後,嘗試達到控制原本無法控制生理反應的目的。這些反應包括腦波、血壓、心跳、指溫與肌肉張力等,大多原本受自主神經控制,而非由意識所能控制或是察覺的反應。一般在臨床上使用的生理回饋有許多種,較常見的是肌電圖生理回饋(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做法是將電極貼在需要調節張力的肌肉位置上,偵測肌肉活動電位來做為回饋的訊號,當肌肉的張力越強,偵測到的肌肉活動電位則越高。此外,常用的還有膚溫生理回饋(temperature biofeedback),做法是將感應器貼在皮屑表面,感應體溫變化來做為回饋的訊號。其他還有膚電生理回饋(electrodermal response biofeedback),依據緊張下會出汗而增加皮膚表面導電度的原理,偵測皮膚電位來做為回饋的訊號;呼吸頻率生理回饋(respiratory biofeedback),偵測呼吸頻率來做為回饋的訊號;以及血容積搏動生理回饋(blood-volume pulse biofeedback),偵測血容積的變化來做為回饋的訊號。,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三、生理回饋(biofeedback)目前生理回饋的技術可以應用在許多疾病上,像是慢性疼痛、下背痛、肌肉緊繃、緊縮型頭痛、偏頭痛、高血壓、焦慮症與失眠等等。當受回饋者能夠熟練整個程序,知道如何去控制自己的生理反應時,以後就不需要儀器的輔助,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自行運用(Turk,Meichenbaum&Berman,1979),達到消除緊張壓力所導致的疼痛情形,或在遇到疼痛時讓症狀減緩下來。有許多研究指出,生理回饋比起其他的疼痛控制技術有更好的改善效果。Lehrer等人(1994)所進行的文獻回顧發現,膚溫生理回饋在偏頭痛上的效果比單純放鬆訓練來得更好。另外,Holroyd與Penzien(l986)指出,生理回饋與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對於減輕肌肉收縮性的頭痛都有效用。,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四、針灸(acupuncture)在中國或華人地區,針灸也常用為舒緩疼痛的方法。在中醫中,針灸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技術,同時也普遍用在減緩疼痛上。針灸是利用很細的金屬針插入皮膚下方的特定穴位,利用不斷搓揉旋轉細針(Melzack&Wall.1982)以及通電或加熱的方式來刺激穴位。由於中醫認為身體中的能量會順著一套系統循環流動,而這個能量(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氣)的和諧與否和健康很有關係。因此當人生病時,中醫會去找出氣失去平衡的地方,利用細針插入能量的通道,用針來操控氣的流動,使人的身體恢復原本和諧的狀態,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第三節 疼痛控制與管理技術,五、分散注意(distraction)你是否曾經發現,當你很專注的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即使旁邊的環境很吵雜,你也沒有注意或被干擾到,依舊能夠做自己的事情呢?這種專注在其他事項,而分散對疼痛注意力的技巧,也被使用在減緩疼痛症狀上。這樣的方法很簡單,也容易執行。當我們在感到疼痛時,我們可以讓自己保持忙碌,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看書、聽音樂、看電視、玩電視遊樂器、和他人聊天等等,任何不會使疼痛更加重的活動,而且是你感興趣,能讓你將注意力維持在上面較久,不會一直把焦點放在疼痛的部位而感到不舒服,以減輕疼痛。不過這樣的技巧還是有所限制,大多只能用在急性且較輕微或中度的疼痛(McCaul&Malott,1984),因為當疼痛是劇烈的時候,其實要將注意力移轉開來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在慢性疼痛中,注意力也不可能長時間的轉移。因此這樣的使用方法如果能搭配其他的疼痛控制技術,比較能夠產主止痛的效果。,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一、老人照護 我們知道當人的年紀越大,抵抗力會下降,而罹病的機率也就越多,也由於身體的機能變得比較差,因此慢性疼痛更是成為常見的老人病。但有一點必須格外注意的,就是有時候病人的疼痛,可能不完全只是在表達他身體或主觀上所受到的痛苦。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疼痛的行為與感受,可能會被某些方式所強化。由於疼痛是病人角色的一部分,他們經常會認為別人不相信他的感受,因此誇大了這些疼痛行為(Hendler,1984)。最後也因此導致他們主觀感受的改變,而加重了疼痛的經驗。(自我評量題目第7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一、老人照護 由於老人的疼痛多屬慢性,而慢性疼痛經常會讓患者感到沒有控制感,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它,因此到後來使得老人的心理也跟著受影響,產生了憂鬱或沮喪的情緒。也因為老人的行動變慢,身體靈活力下降,他們會變得比較不喜歡往戶外走,而較常待在家裡,因此不常與自己的朋友見面。如果這時家裡的成員也很忙碌,沒有機會多陪陪他們說話,聽他們的想法或安慰他們,或者老人是獨居,他們心中的不愉快以及想法,就更難向他人表達。這樣負面的情緒,可能在日常生活與家人互動、或他們去看醫生時,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或不好意思說出心理的感受,此時就會以疼痛的形式來表達,而報告出更多的生理狀況;如果是獨居的老人,可能會更經常去看醫生。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得到他人更多的關懷、注意與照顧,使得疼痛行為產生了次級收穫卜(Secondary gains),也就是剛剛所說的,疼痛行為不單只是生理的感受,也可能會被這些醫護、關愛與照顧強化,因為疼痛能使得他們得到更多的注意。(自我評量題目第7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一、老人照護 這時家人就要更經常的主動關心他們,而不要只在他們抱怨自己的疼痛時才去注意,因為這樣很有可能強化了他們疼痛的行為,最後又循環導致了主觀疼痛加深。人到了老年,總是比較容易想許多事情,就像心理學家Erikson所說的,老年是回顧一生、進行統整的時刻,重要的發展任務是接納自己生命中的成功與失意,面對自己各項功能的老化,走完剩下的人生旅途(Erikson,1950)。因此家人或親友的陪伴,對於老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有了社會支持,更能穩定老人的情緒,讓老人不會感到那麼孤獨與無助。家人可以多鼓勵老人去公園散步,或者是參加一些活動(例如:與公園的老人下棋、或是去跟其他的老人學跳舞、晨間運動等等),與他人多接觸,加大他們的社會網絡。有一個以社區中近兩千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調查發現,如果給予這些長輩更多的社會支持,他們的憂鬱程度會比較低,而且情緒上的支持能提供他們更多的保護作用(OXman,Berkman,Kasl,Freeman,&Barrett,1992)。另外,因為老人彼此間比較懂得對方的心境,透過互相交流與訴說心事,使他們能過得更充實和快樂,進而減少疼痛對他們的影響,也較不會有憂鬱的情形發生。(自我評量題目第7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二、親子教育前面我們提到疼痛行為可以被強化,強化的方式除了在病人想要得到更多的關懷與注意之外,也可能是為了想要免除一些責任與不喜歡做的事情,因而報告更多的喀痛經驗與強度,以得到附加的好處,這也是所謂的次級收穫。例如有疼痛情形的患者,他可能本來就不喜歡幫忙做家事,或是不喜歡去上班,但因為他有這樣的疼痛,所以家人就免除他要幫忙做家事的責任,或是就不會太勉強他一定要去上班,這時就會強化他的疼痛行為,使得疼痛變成他不想做事的藉口或理由。(自我評量題目第8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二、親子教育所謂的強化,其實就是一種學習,當我們將這種模式套在親子互動上時,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小孩子也會學習到這樣的行為。當小孩可能在一兩次的生病中,發現自己生病時,爸媽不會逼他去做功課或要他去上學,還會一直照顧他。之後他就學會了只要是他生病時,爸媽就會較容易答應他的要求,而在以後當他不想要做某些事情時,就開始用生病或哪裡痛當藉口,想逃避他不想做的事情。這樣經常會帶給父母困擾,因為兒童的表達能力不及成人好,此時父母會擔心小孩是否真的生病了,或單純只是想偷懶。在這個部分,我們將把焦點放在孩子已經學會用疼痛來當藉口,且經常性發生,並說明如何運用行為改變技術,去除兒童這種不良的習慣。(自我評量題目第8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二、親子教育負增強指的是,在某一行為反應出現之後,移除(removal)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因而強化了行為的出現。而所謂的負增強物(negativereinforcer)可以是任何當事人不喜歡的刺激,在某一行為反應出現之後,接著它便從環境中被移除,就可以增加行為再出現的機會。以疼痛的例子來說,當小孩說自己肚子痛時(行為),父母會讓他在家裡休息,不用去(移除)上課或寫功課(負增強物)。如此一來,之後肚子痛的行為,出現的頻率就會增加。由於這些不適應行為都是透過學習而獲得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反過來利用這樣的行為增強原理,來將行為加以矯正。當我們在開始進行行為改變的方法前,我們必須先找出增強兒童出現不適應行為的東西是什麼,以及有什麼增強物是可以增強我們想要塑造的行為,當然這不會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我們要在生活中多去觀察,經過一些嘗試後應該就可以確立出來。(自我評量題目第8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二、親子教育(一)消弱不要的行為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減少兒童出現這些不適應行為,第一個方法是消弱(extinction)。原則是取消原本在當事人出現行為後會出現的增強物,也就是沒有辦法繼續增強這樣的行為,之後就可以使行為出現的機會下降。運用在兒童的疼痛行為上,每當兒童說自己的肚子痛或頭痛,但父母發現沒有那麼嚴重時,可以帶他去看醫生後還是去學校上課,而不是回家休息(減少負增強)。或者是當他說不舒服時,父母可以對他說,那既然你不舒服不能做功課,那就去房間躺著休息,等一下電視也不可以看,玩具也不能玩(減少正增強)。如果孩子這時說自己好像沒有那麼不舒服的話,父母就可以藉此機會跟他說,那只要你先把功課做完,等一下我們再來一起看電視,或給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增強做功課的行為)。如果孩子不是為了逃避不想要的責任,而是想多得到一些注意與照顧,則就要在他又開始抱怨哪裡痛時,不要給太多的注意或對行為做出反應(減少正增強)。當他行為消失一陣子後,再給予他關心(請特別注意這個部分,一定要在行為消失後一陣子才可以給予關心,如果是在行為一消失馬上給予關心,則會導致增強,使得行為更常出現)。這時孩子會發現原本疼痛行為後的好處不見了,而開始減少出現利用疼痛來逃避或獲得增強物的舉動。(自我評量題目第8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二、親子教育(一)消弱不要的行為注意事項:1在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時,請記得除了需要改變的人以外,其他相關的人都能夠溝通且一起配合,當所有人都用一樣 的模式在對待他時,他才會學到此行為已不能得到以前有 的好處。2如果有許多不適當的行為需要被矯正,請一次對一個行為 進行矯正,而不要同時進行。3在施行消弱或增強行為前,請記得先確定施行的地點是否 可以讓你貫徹你的改變技術,因為在矯正行為的過程中,當行為在變好之前會先變的更糟糕、更壞,也就是兒童可 能會變本加厲,這時絕對不能因為這樣而停止你的計畫,如果停止了會更增強小孩出現不好的行為,因此確認地點 能讓你不會中斷你的計畫是很重要的。(自我評量題目第8題),第四節 疼痛控制之日常運用,二、親子教育(二)增強好的行為 當我們已經將不好的行為漸漸減弱之後,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如何維持這些改變後好的替代行為,才能使好的行為更持久。例如當小孩開始不再以疼痛拿來當做逃避學業或責任的藉口時,則父母可以立即用某些方式獎勵他,例如讓他吃他喜歡吃的東西,或者是讓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並且對他說你這樣乖乖寫功課很好之類的話,讓他知道他是哪裡做得好。如果之後他都很乖的聽話做該做的事,則要開始漸漸將這些正增強物改變,變成可以維持較久、較自然而且他也不會感到過多的增強物,例如:稱讚他、摸摸他的頭,或者是尋找環境中的自然增強物等。久而久之,好的替代行為就會成為他平時的表現了。(自我評量題目第8題),第五節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的疼痛。雖然在改善疼痛問題上,發展出許多技巧;但是如果沒有讓這些技巧有組織、有系統的整合起來應用,單一的疼痛處理技巧,可能無法對病人提供有效的幫助。或者有些技巧可能一開始有效,但就長期而言,結果不一定是好的。例如:依賴止痛劑而導致藥物成癮(例如用嗎啡止痛);接受外科手術,卻不一定能完全解除疼痛。目前已經發展出一套有系統性的疼痛控制方案,這個方案可以提供病患有效的幫助。原先這個方案是應用在住院病人的身上,因為這些住院病人長期受到疼痛困擾,現在門診病人也開始採用這套經濟有效的方法。1960年代,美國JohnBonica醫學博士開始倡導這個有系統地結合神經病理學、行為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心理學的疼痛管理方案(Rains,Penzien,&Jamison,1992)。(自我評量題目第5題),第五節 慢性疼痛管理,目的在於幫助病人減輕疼痛,使得病人能獲得活動上的改善,並能減少心理的無助感,而盡可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進而重拾有意義的生活。以下介紹方案步驟:一、初始評估二、個別治療三、疼痛管理的多重控制方法四、家庭問題五、預防復發六、對於疼痛管理方案的評估(自我評量題目第5題),第五節 慢性疼痛管理,疼痛管理方案給予許多受到疼痛困擾的一些正向的信念,但是疼痛管理方案並不只是給予希望,而是透過患者自己能夠實際控制疼痛、帶來信心,以及減少對疼痛的依賴和沮喪,而能重新自在地過生活!,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