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xx省“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doc

    • 资源ID:3748035       资源大小:131.5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xx省“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doc

    xx省“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目 录一、气象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1(一)“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成就11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初步形成12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3气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4气象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35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3(二)主要问题与不足3(三)气象科技发展形势分析4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7三、科技研发任务8(一)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81.主要任务82.关键技术9(二)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91.主要任务92.关键技术9(三)中小流域暴雨与山区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监测与预警预报91.主要任务92.关键技术10(四)客观化气候预测与定量化影响评估101.主要任务102.关键技术11(五)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管理111.主要任务112.关键技术11(六)农业气象预报121.主要任务122.关键技术12(七)粮食安全气象保障131.主要任务132关键技术13(八)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应用141.主要任务142.关键技术14(九)技术保障与信息传输141.主要任务142.关键技术15(十)专业气象服务151.主要任务152.关键技术15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任务16(一)组织体系建设161省科研所162省级业务单位173市、县气象局17(二)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171气象科技领军人才182气象科技创新团队183气象科研骨干人才184气象科技管理队伍19(三)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191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192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19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204气象科研野外试验基地205气象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20(四)气象科技管理能力建设201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202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设21五、保障措施22 (一)加强组织领导22(二)加大科技投入22(三)强化科技管理22(四)深化合作交流23(五)优化创新环境23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科学谋划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科学和技术进步,重点解决制约全省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增强科技对业务服务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四个能力”。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气象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2)、“四项研究计划”、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在分析xx省气象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2011-2015年气象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气象科技研发和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主要任务及相应保障措施。一、气象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气象科技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在中国气象局和xx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气象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开发能力持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气象科技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气象科技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升。1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强“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试验基地”、“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xx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骨干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建成由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各直属气象业务单位为主体的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在气象科技研发和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xx省气象部门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23人,其中正研级高工8人、研究员1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918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15人。均比“十五”期间有大幅度增加。初步形成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应用气象研究与服务、中尺度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化学等研究创新团队。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3气象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大幅增长,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省各类科技投入总经费4000余万元,设立和争取科技项目280余项,其中主持和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国气象局项目62项,省级科技项目18项。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取得科技成果14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国家一、二级核心期刊论文164篇,SCI收录论文12篇;登记的软件著作22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有32项成果在全国或省级气象部门推广应用,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气象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和省级气象科技投入的加大,我省气象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高密度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成了GPS观测系统、闪电定位观测系统;购置风廓线仪等设备,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建立了大气科学试验基地;购置人工气候试验箱、八要素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速测仪等试验仪器,建成了xx省气象灾害应急调查分析平台;移动式双偏振雷达、雨滴谱仪等投入业务运行;基本建成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等,为气象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5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十二五”期间,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省气象局与10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正常的合作交流机制,签订具体科研合作、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与中科院大气所、中科院合肥光机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1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开展“基于遥感和模式技术xx气象观测参量修正及响应研究”等。累计共有200余人次参加了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二)主要问题与不足面临着气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气象业务发展的新需求,气象科技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气象科技支撑作用仍然不强。气象预测预报、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等方面的一些关键科技研发进展较为缓慢,气象科技能力和水平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气象科技对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气象科技创新与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有效衔接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档次还不高,科技成果在全国影响力还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比较薄弱,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和成果的转化机制不健全,成果的业务转化率不高。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有待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气象科技领军人才不多,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数量不足,科技研发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力量较为分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仍需优化。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和定位不够明确,科研人员对业务的科技需求不够熟悉,业务人员分析科学问题、提炼科研项目的能力不足;气象科技创新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气象科技发展形势分析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气象科技发展提出高要求。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我省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地区,社会各界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这要求气象部门必须大力发展气象科技,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xx发展,为气象科技发展提供新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西大别山生态经济的建设,以及“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迫切要求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以及气象为农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生态保护等能力,这既对气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也为气象事业和气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气象局与xx省政府签署的省部共建合作协议,围绕“xx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xx省粮食增产气象保障服务工程”等方面开展合作。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紧密围绕“四个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增强气象科技支撑。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对气象科技发展提出新需求。在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气象事业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必须发挥其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增加投入,加强气象基础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制约我省省经济发展的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强对流等多种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和政府决策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交通、电力、城市、旅游等专业预报服务精细化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这要求气象部门必须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升气象科技内涵、更加注重气象“软实力”建设,充分依靠气象科技来推动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对气象科技发展提出新任务。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升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根本要求,加快气象科技发展、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争取尽快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综合气象观测、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气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面向xx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四个能力”建设和xx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需求,明确未来五年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气象科技开发的主要目标任务,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xx加速崛起、和谐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围绕中心、需求引领:以提高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为中心,以气象业务服务发展需求为引领,加强气象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科技瓶颈。强化应用、提高效益:以提高气象科技成果的业务转化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益为目标,加强气象科技与业务服务的有效衔接,健全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和成果的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制约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人才、团队、设施等各类气象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开放联合、资源共享:加强部门内外、不同层级业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开放、联合与协作,实现气象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三)发展目标建立以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局直属业务单位为核心的,符合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要求、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配置合理、高度共享的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明显提高气象科技研发能力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在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公共气象服务、新型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若干突破,取得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十三五”xx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关键气象技术有新突破。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实现短时临近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公共气象服务技术、新型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等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在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水文气象、旅游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气象综合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气象装备保障技术、气象信息处理和共享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气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有明显进展。培养10名以上国内知名、可组织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气象领军人才;培养100名以上可承担国家级、省级重要气象科研项目的气象科研骨干人才;组建5个以上能够承担重大关键科研项目的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立方向明确、结构合理、持续稳定、精干高效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有较大提升。将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建成具有明显学科优势、省内一流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成为能够承担天气气候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检测评估联合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部门重点实验室;推进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共享,加强气象科技评价体系建设,明显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三、科技研发任务“十三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且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可望实现突破的,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一)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1.主要任务开展历史强天气个例中尺度天气分析,研发江淮区域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要素特征指标,建立基于精细数值模式产品与多种探测信息融合的高影响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提升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2.关键技术研发基于精细数值式产品与多种探测信息融合的强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发展强降水、强对流、雾(霾)等高影响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短时预警技术和应急响应技术。(二)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1.主要任务加强雷达、卫星、自动雨量站、GPS、雷电等监测资料融合应用,研发针对温度、降水、风、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方法,建立完善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预报系统,提供到乡镇级的天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预报产品。2.关键技术改进雷达、卫星、自动雨量站、GPS、雷电等监测资料质量控制与融合应用技术,发展数值预报产品误差动态订正技术,研发针对温度、降水、风、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发展精细化客观气象要素预报综合集成技术,研究建立到乡镇级的天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系统。(三)中小流域暴雨与山区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监测与预警预报1.主要任务研发针对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降水临界阈值,发展中小流域暴雨实时监测分析与预警预报和山洪、泥石流等气象条件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系统,发展中小河流暴雨、山洪短时临近预警业务产品。提升中小河流暴雨洪水以及山洪和地质灾害引易发区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2.关键技术发展基于多种探测资料的中小流域面雨量估算技术,研发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的中小河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技术, 建立气象-水文数值耦合模式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暴雨洪水预警模型。 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专项1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技术:研究建立精细数值模式产品与种探测信息相结合的高影响天气自动识别技术,建立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要素特征指标,发展高影响天气的临近预报技术,短时预警技术和应急响应技术。2基于数值产品解释应用和集合预报的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研发气温、降水、风等常规气象要素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建立到乡镇的天气要素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技术系统。3淮河流域细网格暴雨洪水预报:研究基于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定量降水预报技术,发展流域面雨量预报技术方法,构建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洪水预报模型。4中小流域暴雨、山洪监测预警:研发基于高密度的自动站、云图、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中小河流精细化面雨量估测和暴雨、山洪预警技术,发展中小河流暴雨、山洪短时临近预警业务产品。510-30天延伸期预报与检验技术方法:研发基于全球大气不同低频系统与本地阶段性、持续性、频发性高影响天气事件之间关系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技术和方法,建立10-30天延伸期预报与检验业务系统。(四)客观化气候预测与定量化影响评估1.主要任务研发气候模式延伸预报技术方法和滚动的季节年际气候预测模型,建立实时气候资料、物理过程分析、国家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相结合的综合气候预测技术系统,提高气候预测客观化水平。发展月季年定量化气候评价技术方法,研发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的气候影响评估模型,建立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技术系统,发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业务。2.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的降尺度技术和气候模式延伸预报技术方法,动力气候模式信息在月季节内预测中的解释应用技术,淮河流域汛期气候预测技术,研发滚动的季节年际气候预测模型。发展月季年定量化气候评价技术方法,研发农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的气候影响评估模型,建立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技术系统。(五)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管理1.主要任务研究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冻害、阴雨涝渍等重大气象灾害的致灾指标体系,建立分灾种的影响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区划模型,开展气象灾害的预评估、动态评估和综合风险分析评估。2.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致灾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发展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冷冻害、风雹等重大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灾损评估技术,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客观化气候预测与定量化影响评估专项1基于动力气候模式产品释用的气候预测: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形成机理和条件,研究确定引发干旱、洪涝、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等主要气候灾害的气象因子,开展国家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的降尺度技术研究,研发建立实时气候资料、物理过程分析、国家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相结合的综合气候预测技术系统。2主要气象灾害预警预测、风险评估:发展暴雨洪涝、干旱、渍害、高温热害、低温雨雪冰冻、雷电、风雹灾等主要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灾损评估技术,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致灾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3气候资源评估和开发利用: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和精细化评估技术,发展和完善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的综合监测、评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山区和局地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技术。(六)农业气象预报1.主要任务加强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作物产量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建立精细化、动态化的农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系统。研发农用天气预报、农作物关键发育期客观预报的方法和模型、指标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气象预报产品,建立现代农业气象预报业务,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针对性和客观定量化水平。2.关键技术研发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用天气预报技术,农作物关键发育期客观预报技术,精细化农业气象要素定量预报技术,农业气象产量集合预报技术,以及天气、气候预报产品在农业气象预报中的解释应用技术。(七)粮食安全气象保障1.主要任务加强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气象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识别、灾损评估及其应对技术研究,完善粮食作物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服务业务。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布局影响分析,发展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系统,加强人工防雹、增雨抗旱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2关键技术发展农业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害、干热风、高温热害、阴雨渍害监测预警与分析评估技术,研发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发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技术,农业生产全程跟踪服务关键技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监测、作业条件预报、作业指挥、作业效果评估等综合集成技术。研发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定损勘验技术方法,提高气候应用服务能力。现代农业气象预报与粮食安全气象保障专项1动态化农作物产量预报系统:研究农作物产量数值预报技术,农业气象产量集合预报技术,研发农作物关键发育期模型、指标体系,建立精细化、动态化的农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产品。2农用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方法和模型、指标研究,研发农作物关键发育期客观预报技术,主要农事季节、季度、年度气候预测技术,发展重大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技术,建立现代农用天气预报业务。3粮食生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保障服务:发展农业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害、干热风、高温热害、阴雨渍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成灾机理、风险识别、灾损评估及其应对技术;发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技术,农业生产全程跟踪服务关键技术。4人工防雹、增雨抗旱关键技术:开展云雾雨滴谱、气溶胶特征观测,对流云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观测;研究对流云发生、发展和维持机制以及微物理结构,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发展不同云系人工增雨、防雹催化技术及作业技术;开展人工增雨、防雹效果评估技术试验研究。(八)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应用1.主要任务开展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信息标准技术研究,开展不同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环境变动后观测资料的分析评估和序列数据差异的检验,开发高分辨率、格点化、标准化的自动雨量站、GPS、雷电等气象观测资料业务产品,逐步提升气象综合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2.关键技术研发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信息标准技术,发展气候要素非均一性检测、识别和订正方法,开发高分辨率、格点化、标准化的自动雨量站、GPS、雷电等监测业务产品。研发多源资料的再分析技术和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应用技术,研究建立xx及淮河流域气候观测资料集和再分析数据集。(九)技术保障与信息传输1.主要任务开展中小尺度站网业务布局技术研究,研发综合气象观测装备保障业务技术平台,研发综合观测数据应用平台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气象观测系统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2.关键技术加强3G移动通讯在气象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研究,研发中小尺度站网业务布局技术,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仪器设备计量和标定、仪器装备保障技术,综合气象观测数据信息标准技术,研究制定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规范。气象观测技术保障与资料综合应用专项1综合气象观测资料处理及综合应用技术:开展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信息标准技术研究,发展多种大气探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误差分析技术,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应用技术;开发气象观测资料处理分析产品,高分辨率、格点化、标准化的自动雨量站、GPS、雷电等监测业务产品,建立xx及淮河流域气候观测资料集和再分析数据集,提高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2气象观测系统保障技术系统研究: 研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技术平台,开展中小尺度站网业务布局技术研究,研发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仪器设备计量和标定、仪器装备保障技术,完善综合观测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提升气象观测系统能力。3气象信息传输与技术保障系统:研究3G移动通讯技术在气象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构建应急气象保障业务的3G通讯网络,开展省级气象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研究,制定省级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规范,完善省级气象网络安全系统。(十)专业气象服务1.主要任务发展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旅游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城市天气气候、大气污染的特征,发展精细化的城市气象要素预报和高影响天气影响预警评估业务,研究雷击灾害定量分析方法,发展农村雷电预警预报产品。2.关键技术研发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旅游气象预报服务指标,水文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测预报技术,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及传播技术,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方法; 发展农村雷电预警与防护技术。研究城市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大气污染物扩散过程关系研究;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监测、预测预报技术与方法。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研发专项1专业气象预报技术研发:发展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旅游气象、健康气象等领域的预测预报技术与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城市天气气候、大气污染的特征,发展精细化的城市气象要素预报和高影响天气影响预警评估技术。2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测技术:城市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大气污染物扩散过程关系研究;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监测、预测预报技术与方法研究;城市大气环境对人居及健康影响研究。3专业气象预报与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技术:研发水文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测预报技术,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及传播技术,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方法。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任务(一)组织体系建设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由省科研所、局直业务单位、市县气象局科研力量组成。以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坚持气象科技优势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任务集中的原则,优化功能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合作高效、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1省科研所完善学科结构、强化支撑功能。根据我省特色和省所优势,完善省所学科结构,持续发展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等优势领域,加强天气气候领域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对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支撑。成为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试平台。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持续发展。加强省科研所分析实验仪器和野外试验设备配置,明显改善省所科技基础条件。保持省所功能定位和岗位设置稳定,持续支持省所开展科研开发,保证省所承担的业务运行维持经费,促进省所优势、特色领域的稳定与发展。2省级业务单位强化省级业务单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组建精干高效的研发团队,以主导业务领域为方向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集成工作;完善对业务单位的科技评价机制,引导省级各业务单位凝练提出业务服务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激励业务单位科技力量更加自觉地开展技术研发和最新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发挥省级业务单位在业务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中的主力军作用。3市、县气象局建立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平台,加强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开展水、土、气、生物各相关要素观测与试验,为省级科研创新提供基础支持。针对当地业务服务需求,积极开展指标体系、预报订正以及中小尺度天气分析等技术研发,加强具有本地特色的业务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本地化业务试验与转化应用。(二)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气象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重点抓好气象科研领军人才培养、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结构,深化科研岗位设置管理,建立以岗位为主、以项目为辅的分类考核、科学评价及有效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沉下心来,在扎实深入的科研实践中健康成长;培养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建成方向明确、结构合理、持续稳定、精干高效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为气象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1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在解决制约气象业务发展关键科技难题的实践中,培养、引进10名以上被国内同行公认、有一定竞争力、可组织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实施重大项目总工程师和首席专家制度,实行特殊人才待遇,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其在气象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并以此带动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2气象科技创新团队依托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行业专项和重大业务技术开发专项等,培育形成5个以上专业方向明确、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承担重大关键科研项目的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建设,明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3气象科研骨干人才在省级业务科研单位、市级气象部门,围绕科研重点领域,通过参与省级创新团队、重大业务科研项目及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在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人才。4气象科技管理队伍通过开展战略研究、规划计划编制、项目管理、专题研讨等活动,加强对气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逐步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气象部门科技管理队伍,提高气象科技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强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建设, 推进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加强农村综合信息化工程中心建设,做好寿县气候观象台等野外试验基地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检测评估实验室、气象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改善气象科技基础条件,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1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按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加强“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的建设,形成开放合作,资源共享,创新发展的科研与技术开发研究平台;围绕重点实验室专业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支持应用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研究,形成我省的优势专业和有影响的关键科学技术成果。2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设依托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将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建成应用试验和业务转化基地、科技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开展xx省和淮河流域天气气候预报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为xx省与淮河流域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报与预警业务提供科技支撑。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发挥xx省气象局、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优势,补充仪器设备,强化技术力量,制定技术规程,完善检测评估技术,形成实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检测评估业务能力,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建成xx省农业气象灾害检测评估和勘灾定损认证基地,力争建成部门重点实验室。4气象科研野外试验基地基于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逐步加强科研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地球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开展长期、连续、立体和综合观测的能力;开展气候系统中气、水、土、生物各圈层要素观测及科学试验,加强宿州、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观测试验能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指标、灾害指标、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试验、示范。5气象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气象科技信息和气象文献资源,完善气象科技情报的搜集、整理、共享机制,详细收集登记各单位的各类气象科技资源,构建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气象科技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气象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立气象科技资源信息汇交制度,制定气象科技资源信息规范与标准,加强气象科技管理,建立气象科技管理平台。(四)气象科技管理能力建设1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面向气象业务服务直接应用需求的立项机制,预先明确其成果转化应用考核目标;制定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的相关程序与标准,建立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认证与准入机制;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与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投入机制。2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气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加强气象科技绩效管理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科技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改进气象科技活动的依据,作为被评价对象晋升、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依据。气象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工程:通过购置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完善科技研发办公场所、提高科学计算能力、健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xx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淮河流域中尺度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能力的建设,改善科技创新条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及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建设,补充仪器设备,制定技术规程,完善检测评估技术,形成实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检测评估业务能力。2气象科研野外试验基地建设工程:逐步配备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气、水、土、生物各圈层要素观测及科学试验设备,加强野外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体化的数据采集、质量控制与分析应用平台,提高野外试验观测能力;基于宿州、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配备农田小气候、人工气候箱等现代化的农业气象观测设备,农业气象实验分析设备等,建立宿州、宣城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基地。3气象科技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建立气象科技资源信息数据库、科技资源信息发布网络,以及科技资源信息发布共享系统软件,实现对全省气象科学仪器设备、气象科学研究实验设施、气象科学数据、气象科技成果、气象科技文献等气象科技资源进行管理和共享。五、保障措施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完成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机制,制定和完善有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有利于气象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局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局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气象科技工作计划和目标,做好任务分解,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确保任务完成。各市气象局要按照“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本市“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中国气象局、省政府的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争取各类科技研发和科技条件建设经费,在各类重大气象工程项目和业务建设项目中设立配套的气象科技研发经费。进一步加大省级气象科技专项经费投入,气象科技专项经费投入保持逐年稳定增长。省局直属业务单位、各市气象局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的需要投入资金,设立科研开发课题和项目,实现业务、科研互动。各市气象局平均年气象科技经费的投入原则上不少于科技服务收入的2%。全省气象部门“十三五”期间每年气象科技的投入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三)强化科技管理进一步规范科技管理的工作流程,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气象科技工作动态,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加强科技工作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强化气象科技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实施的目标考核。健全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完善气象科技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业务转化应用。严格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四)深化合作交流积极推进跨部门合作,集中相关部门的人员、技术、资源优势,通过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点、科学研究计划,加快多部门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协调和完善科技合作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断探索科技合作工作的新机制,构建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交流。(五)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科技评价、绩效奖励,调动广大气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经费支持力度。依托重大科研和业务建设项目、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和科学道德,建设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营造有利于气象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注意事项

    本文(xx省“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