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doc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修改稿)北京物资学院2010年12月目 录序 言1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3一、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3(一)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3(二)物流产业规模增长快速,物流效率不断提升5(三)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城市保障能力显著提高7(四)对外经济数量质量同步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7(五)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8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9(六)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9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10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10(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11(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12(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13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6一、指导思想16二、基本原则16(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16(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17(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17(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17三、发展目标18(一)总体目标18(二)预期指标18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20一、布局依据20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22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26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6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27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28四、大力发展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29五、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物流圈服务功能29第五部分 重点工程30一、共同配送试点工程30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30三、农产品物流配送工程30四、食品冷链物流工程31五、物流科技创新工程31六、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功能转型工程32七、逆向物流工程32八、应急物流工程33第六部分 保障措施35一、进一步强化物流政策环境35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35三、加强物流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36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36五、加大物流业的人才引进及培养36序 言物流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首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首都综合服务保障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物流业有了较快发展,物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产业规模增长迅速、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流费用不断下降、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高端物流和总部型经济有一定基础,聚集效应逐渐体现。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和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的成功举办,北京市重大活动物流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城市保障功能逐渐完善,为“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物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重视资产投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重视城市物流系统运行机制建设、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城市环境与物流效率双赢的城市物流系统,突出北京市作为“首都”在物流的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实现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物流能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作出贡献。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规划期限为2011至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一、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一)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要求,北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和平谷马坊等物流基地以及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基地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专业化的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干线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0755.2公里,比2006年增长了39%;公路线路9636条,增幅156%。2009年末,限额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含仓库和货场)达到2724.7万平方米,比2006年末增长63%;拥有货运车辆4.16万辆,比2006年增长54%,其中专用车辆增长32%;拥有起重机、叉车等装卸设备为3.03万台,增长33%。(详见表1-1、表1-2)。表1-1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变化情况指 标计量单位2009年2006年增长%铁路里程公里956962-0.60%公路里程公里207551492639%铁路线路条50484%公路线路条96363767156%管道条数条131030%输油(气)管道里程公里2295.52039.813%货运车辆辆415902701154%普通货车辆306001869164%专用车辆辆10990832032%装卸设备台303492286033%自有仓储面积万平方米2724.71676.463%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套2177138657%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表1-2 2009年限额以上单位物流基础设施情况指 标计量单位合 计专业物流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自有仓库和货场面积万平方米2724.73753.901329.73641.10货运车辆数万辆4.162.341.160.66 普通货车数万辆3.061.820.720.52 专业货车数万辆1.100.520.450.13装卸设备台数万台3.031.661.060.31铁路专用线条数条6474051568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套数套21773051054818表1-3 2009年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未找到2006年投资单位: 亿元 行 业2009年 合 计228.5 铁路运输业102.0 道路运输业91.6 航空运输业21.7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0.3 仓储业9.5 邮政业3.4 较为良好的物流空间格局以及快速增长的物流基础设施为首都对外交往、城镇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提供高效、快捷、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二)物流产业规模增长快速,物流效率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物流总额达38442.7亿元,物流需求系数为3.16,随GDP的稳步增长,物流产业规模将逐年扩大。2009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27.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等传统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26.1亿元;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业等高附加值物流业实施增加值101.6亿元,且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呈快速增长趋势为64.4%。表1-4 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及构成指 标计量单位2009年2006年增速增加值亿元427.7368.016.20%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亿元326.1306.26.40%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业亿元101.661.864.40%表1-5 2009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及构成 单位:亿元指 标2009年比例社会物流总额38442.7 100%一、农产品269.4 0.70%二、工业品9577.9 25%三、进口货物11366.8 30%四、再生资源67.9 0.20%五、外省市流入物品17064.1 44%六、单位与居民物品96.6 0.30%数据来源:2010北京市统计年鉴图1-1 2009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及构成从社会物流总额的构成来看,其中,外省市流入货物占44%、进口货物占30%、工业品占25%。说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效地支撑了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支持了外向型经济以及重点产业发展。随着物流产业规模扩大,进一步带动了就业。我市物流从业人员47.5万人,比2006年增长12%,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736.5万人的6.45%,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8%。其中,代表高附加值物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较传统物流业有较大的增长,增幅为14%,对带动整个物流业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表1-6 2009年物流从业人员及构成指 标计量单位2009年2006年比06年增长从业人员万人47.542.612%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万人30.027.31%采掘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万人17.515.314%数据来源:根据2010北京市统计年鉴整理另一方面,北京市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5年的 18%下降到2009年的14.8%,低于全国3.3个百分点,物流费用呈下降趋势,物流效率不断提升,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对推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找到各年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无法描绘逐年下降趋势图。未找到各地区上述数据,无法用图表说明。) (三)城市物流体系逐渐完善,城市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加快进行城市物流体系建设,随着城市物流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的稳步提升,有利的保障了2008年奥运会以及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汲取奥运及国庆等重大事件保障物流的宝贵经验,我市在应对恶略天气和自然灾害等应急物流方面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北京市的市内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一级市场配送网络建设发展显著,专业化物流配送体系如食品、药品、农产品、冷链等逐渐建立,城市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四)对外经济数量质量同步发展,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北京产业高端化倾向凸显,截止2009年末,本市外商企业驻京机构数量达15147家,与2006年的7660家相比增幅近1倍;同时跨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世界五百强入驻数量北京已位居世界第三名,仅次于东京和巴黎,北京对外经济在数量迅速发展的同时质量也有很大提升。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增多,与国际物流相关的设施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北京空港物流基地、马驹桥物流基地和北京丰台货运口岸、北京朝阳口岸以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空港口岸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马坊物流基地加快建设,特别是天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使本市逐步具备了国际分拨中心的基本条件,国际物流服务能力逐渐提升。(五)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物流企业主体在不断壮大,“2008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有15家注册地为北京的物流企业在列,其中位居前10的有5家。而在2007年的评选中,进入前100强的注册地在北京的物流企业共21家,进入前十名的企业共5家。“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中型物流企业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2009年,我市物流业务收入合计1299.8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986.1亿元,占总量的76%。全市限额以上专业物流企业789家,其中大型企业23家、中型企业76家、小型企业690家。23家大型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442.0亿元,占限额以上物流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8%;76家中型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291.3亿元,占限额以上物流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9.6%;690家小型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252.8亿元,占限额以上物流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25.6%。表1-7 2009年限额以上专业物流企业按规模划分物流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个,亿元,%企业规模单位数收入收入比重合 计789986.1 100大型企业23442.044.8中型企业76291.329.6小型企业690252.825.6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物流领域引进了外资,多少大的外资品牌新进入的,大型快递也行。物流总部经济可以做一条。总部经济形态成为北京的一大特色,冯处。国美的分拨中心,总部经济带动了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提高。(六)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第一次发布实施了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保障措施。市政府建立了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和协调力度明显加大。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高端物流行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总部型经济形势明显,再加上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优化,为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或项目)的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北京物流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的物流要求,物流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大国际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国际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尚未形成、食品冷链断链现象还比较突出、农产品物流在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上还有一些差距,需要继续加快应急物流体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城市末端配送体系和逆向物流体系等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北京市的物流服务保障功能,满足北京市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二、“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GDP与社会物流总额关系具体数据测算过程属于研究性内容不宜放入正文,此外由于数据本身不太成熟当成结论也容易引起争论。1回归分析,做一元三次回归,解释度0.870,y=0.06x3+0.001x2-3.887,系数均不显著;此外,由于社会物流总额的时间序列数值太少,也不宜进行回归分析。2相关分析后表明GDP与社会物流总额有较大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5。详见附录)(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北京正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9年北京已成为全球第2大总部之都,全球500强企业中26家入驻北京。200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全球第3大机场。随着国际间经济往来密切,国际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基地落户的跨国企业,将会对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原料采购等相关的物流服务产生旺盛的需求。 图1-2 北京市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与产品构成北京市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达38442.7亿元,其中北京市进口货物额和外省市流入货物额占到物流总额的74%(见图1-1),北京市物流总额构成以进口及外省市进京货物为主,说明北京是个特大型商贸城市,大部分的货物是由城市外部流入的,进向物流特征明显,北京市对区域物流量的聚集作用和对全国的辐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解决大宗货物流入的物流通道,构建顺畅的区域物流网络,促进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显得非常重要。2010年01月,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世界城市”确定为我市未来发展方向,而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我市建设世界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全面服务于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200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039.1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如:电子通信、计算机、航天航空等)总产值为2764.6亿元,占总量的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行业增加值3931亿元,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的43%。新兴产业对于北京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新兴产业产品有多品种、价值大的特点,对于物流系统的精益性和响应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北京市的城市物流系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满足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需求。此外,我市在医药、新闻出版等领域已形成一定发展优势,产品类别丰富、辐射范围较为广泛,这对便捷畅通的区域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世界闻名的特大型城市,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并以每年50万人以上的趋势增长。每天北京市的社会零售额达145476.7万元,约每天60万吨的货物需要进出北京。特大型消费城市特征给城市物流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居民生活需要城市物流系统进行保障。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09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之首;北京已成为全球第15大购物之都,280个全球著名品牌中有136个在北京落户。从2001年到2009年间,北京市的GDP总量以及人均GDP呈现出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GDP总量以年均16.0%的速度递增;人均GDP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2009年人均GDP已达到12153亿元。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对物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图1-3 北京市2001-2009年经济总量变化趋势图同时,可以看到北京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随GDP呈逐年增加趋势(见图1-3)。消费品物流量的增加及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城市物流系统提供高效的末端配送系统,实现物流设施网络化、运行的精益化、装备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信息化。图1-4 北京市2001-2008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工业生产总值图(此图正在更新)北京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未来在确保和提升城市运行、居民消费、应急投放的基础保障能力等领域都将对城市配送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将推进末端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专栏1: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物流活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活动。 物流企业:专门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运快递)或仓储等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需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物流基地:也叫物流园区,指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物流线路共同构成物流网络的两大基本元素,是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物流处理功能、衔接功能、信息功能和管理功能等物流功能要素。物流效率的发挥依赖于物流节点的位置和功能配置。根据规模和功能差异,物流节点包括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类。 物流中心:指从事物流活动的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辐射范围大;(4)存储、吞吐能力强,能为转运和多式联运提供物流支持;(5)对下游配送中心提供物流服务。 国际物流: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上述定义均来自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物流需求系数:物流需求系数=社会物流总额/全市GDP总量。(来自于北京市2009统计年报)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物流业“便民利民,带动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北京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二、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加强规划指导,着眼长远发展。结合首都发展要求,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物流资源,统筹安排大型物流项目建设,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加速城市物流系统建设,形成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物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物流的基础保障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并在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上,加强外部协作,构建城市内外顺畅的物流网络。(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充分利用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国际交往广泛、总部企业聚集等优势和良好的物流发展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以国际化和高端化物流为主要特色的物流发展模式。以科技引领实现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从重视物流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及资产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及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精益化发展方式转变。(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强化城市物流基础运行保障能力,在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提升物流设施能力,运行保障能力,使之与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服务对象相匹配,创造物流设施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环境,服务相关产业,实现首都在物流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突出北京市作为首都在物流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倡导结构调整与产业创新,推进大型企业国际化、技术国际化、商品国际化进程,强化国际物流集疏能力,打造物流总部基地,实现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相适应的国际物流能力。推进我市物流业结构调整,依托优势资源实现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综合运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面向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协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消费者末端物流安全、时效等保障性的全面提升。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构建以特大型都市运行保障为基础,以高端化物流总部和国际物流为特色,以集约化、专业化物流为支撑的现代化、国际化物流系统,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支撑能力,基本建成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二)预期指标 物流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全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增加到700亿。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到2015年,营业收入百亿以上的国际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服务区域物流的十亿以上达到20家以上,服务城市配送的企业亿元以上40家。专栏2:物流指标体系说明 全社会物流总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社会物流总费用划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大部分核算。(来源: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物流增加值:指单位时期内(一年)某一地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在从事物流活动的过程中新创造的成果。 (来源: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社会物流总额: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的物品的价值总额。即进入社会物流领域的农产品、工业品、再生资源品、进口物品、单位(组织)与居民物品价值额的总和。(来源:物流术语(GB/T183542006))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一、布局依据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并统筹考虑北京城市发展定位以及物流需求特点,结合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人口变迁等因素,对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完善。考虑到“十二五”时期北京将建设顺义、大兴、通州新城;重点产业发展带及主要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顺义、大兴、丰台及通州,因此未来物流需求将会在东北方向、正南方向以及东南方向有所增加。特别是由于受北京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大量北上生产及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南部京开、京沪、京港澳等高速公路进入北京,而京港澳高速虽然连接省份较多但是从西南部进京则距北京城区及主要物流需求地较远,因此大量货物运输在进京前就已并入京开高速,因此在这三条高速公路中,京开高速利用率最高、流量最大。现有大中型商贸批发市场、货物配载市场也主要集中在京开高速公路及南五环交叉地带也从侧面反应了这一状况。此外,考虑到未来首都机场第二高速建设也会增加北京南部地区货物交流量。因此,综合多种因素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南部地区物流量将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北京东北部地区依托首都国际机场主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具有短、小、轻、薄的特点,依靠航空运输的货物流量与依靠公路及铁路运输方式的大宗物资相比相对流量较小。西北部地区主要通过京藏高速进出京,辐射区域主要是内蒙、山西等地,辐射范围相对南部地区较小,主要产品以煤炭及农牧产品为主,产品类别与南部地区相比相对单一。同时,未来随着国家层面的煤炭运输方式的改进,对京藏高速的交通压力有望减缓。因此,从总体上看,北部地区货物流量较南部地区相对较少。 “十二五”期间货物方向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正南、东南、正东、西南、西北、正西,比例依次为:24%、22%、14%、13%、13%、8%、6%。具体方向预测量见下表。表3-1 “十二五”期间货物方向量预测正西方向西南方向正南方向东南方向正东方向东北方向西北方向108国道、109国道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京开高速公路和106国道京沪高速(原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高速、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公路、103国道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原京哈高速)、102国道机场高速、京平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101国道、111国道G6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公路、110国道6%13%24%22%14%8%13%图3-1:“十二五”期间流量及流向预测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 “十二五”期间空间布局以城市物流系统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为出发点,在“三环、五带、多中心”空间布局基础上,将原有物流节点功能进行改造提升,深化内涵、延伸发展,以支撑国际物流、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以及城市末端物流需求,支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图3-2 “十二五”时期我市物流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立体化:依托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三级物流节点与航空、海运、铁路及公路运输网络的无缝衔接,构筑能够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接轨的、能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立体化网络平台。多组团:依托“十一五”空间布局规划,以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商贸流通特征、以及城市人口迁移特征为导向,以加强货物运输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强化物流保障能力、减少对城市环境影响为目标,依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沿高速公路及城市主干路网,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形成不同功能的现代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不同行业物流需求相对聚集、特色物流企业相对聚集的七大物流组团。组团内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产品、医药、快速消费品、食品冷链、家电、图书、汽车、农产品、服装纺织等高端行业物流,以提高城市运行的保障性。正西方向:依托108国道、109国道,以服务于西部发展带为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建材物流等,逐步形成西部组团。 西南方向:依托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以服务于西部发展带为重点,发展大型商贸、会展、电子商务、图书、医药物流等,逐步形成西南部组团。正南方向:依托京开高速公路和106国道,以服务大兴新城、大型商贸批发及消费品物流为重点,发展国际农产品商贸展示交易物流、食品冷链、农产品、服装纺织品、快递物流等,逐步形成南部组团。东南方向:依托京沪高速(原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高速、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公路、103国道,以服务于通州新城、朝阳CBD为重点,发展快速消费品、电子商务、家电、医药物流等,逐步形成东南部组团。正东方向:依托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原京哈高速)、102国道,以服务于通州新城为重点,发展农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家电物流等,逐步形成东部组团。东北方向:依托机场高速、京平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101国道、111国道,以服务顺义新城为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大型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等,逐步形成东北部组团。西北方向:依托G6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公路、110国道,以服务于北部发展带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快递、汽车物流等,逐步形成西北部组团。通过“立体化、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共同构建面向国际贸易和世界城市的国际物流网络、面向全球供应链的高端行业及区域物流网络,以及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末端物流网络。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造、提升物流节点功能,提高物流效率,形成层次分明、运转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立体网络。充分发挥城市物流基地在城市物流系统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物流基地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优化提升其物流功能。继续推进物流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物流基地功能,提高物流基地的公共性。天竺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空港物流基地要发挥北京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体现首都特色和优势的航空物流。将京南物流综合物流区升级为物流基地,依托铁路专用线及主要进京公路货运通道承担北京南部货运集散功能。针对近年来自发形成的铁路、公路货运市场和仓库区等物流设施大规模聚集区进行规范改造,处理好自发物流聚集区与北京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县功能定位规划之间的关系。强化物流设施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物流效率。重点抓好物流基地与交通干线以及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缓解交通拥堵。依托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选择综合交通枢纽和需求集聚地区建设转运设施,打造以物流基地、高速公路和主干路网为主的快速物流集散系统。专栏3:物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情况 1、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地处首都临空经济核心区范围内,总体规划面积5.944平方公里,包含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航空货运大通关基地和空港口岸等几部分。2009年7月28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一期)3.177平方公里通过海关总署等十部委联合验收。2、空港物流基地:位于顺平路北侧,占地155公顷,总投资8亿元。 3、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位于六环路北侧、京津塘高速公路以东,占地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15亿元。 4、平谷马坊物流基地:位于平谷马坊镇,京平高速公路南侧, 规划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目前,36000平方米监管堆场、16000平米监管、保税仓库已建成,具备使用条件。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加快口岸与保税物流体系发展。推进多式联运,提升口岸功能,推进区域间口岸合作,加快“大通关”建设。充分发挥海、空、铁与公路的联运资源优势,提升通关、商检、保税等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吸引国际物流企业,鼓励国内物流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物流支撑保障能力,使北京成为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核心贸易区和国际分拨中心。重点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发展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保税展览、特色金融等业务,使之成为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核心贸易区和国际航空货运分拨中心。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吸引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入驻;把天竺综合保税区打造成国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体制创新的改革试验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家空港型自由贸易区、以保税功能为特色的国际空港综合服务示范区,成为北京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开放型平台。空港物流基地要加快拓展用地,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马坊物流基地要加快完善设施和功能建设;马驹桥物流基地要加快实现朝阳口岸功能平移;加快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专栏4:保税物流 保税区:在境内的港口或临近港口或国际机场等地区建立的在区内进行加工、贸易、仓储和展览,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定义来源于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按照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行业物流。通过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重点推动IT、汽车、医药、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高端行业物流的创新发展,形成创新示范基地。积极引进高端物流服务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北京,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