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气类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书.doc

    • 资源ID:3746984       资源大小:406.5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气类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书.doc

    学科门类(二级类):工科-电气信息类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申 报 等 级新增R原有省级省级省级和国家级R国家级团 队 名 称电气类系列课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曲永印所在院校北华大学推荐部门北华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一年一月填 表 说 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一、团队结构、依托、任课北华大学电气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在长期进行教科产一体化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而形成的,团队由16人组成,其中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师德标兵,2名省优秀教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吉林省高级专家,2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名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8名省优秀课负责人。职称结构为:教授10人,副教授5 人,讲师1 人;学历结构为:博士8人,硕士3人;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4 人,35岁至49岁9人,35岁以下3 人。团队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团队依托校内“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重点学科和“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北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吉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大电气公司、吉林市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机电设备拆解中心、铝箔轧制实训中心”;校外“吉林丰满发电厂”、“广州亦高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这些实习、实验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主要讲授“电路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电气类系列课程。团队的教师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老中青相结合,不断研究教学,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中年教师学历高,科技能力强,引领学科前沿和新技术,青年教师精力充沛,相互取长补短,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二、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曲永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首批创新拔尖人才、吉林省电工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省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带头人,“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39篇,其中EI等收录20篇。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青年标兵、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市劳动模范、吉林市“十大”科技标兵等称号。已完成国家科技部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校企合作项目百余项,创直接产值超亿元。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等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3项,年科研经费达500万元。三、团队教研成果1、 团队积极进行教科产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完成教研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21篇。目前在研的教研课题国家级5项、省级1项。2、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将科研成果和工程实例引入教学并写进教材中,近年来公开出版教材 21 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教材18 部,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2 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4 部,教材使用效果好,发行量较大。其中 2 部获得省优秀教材奖。3、电气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课程建设,所主讲的系列课中“PLC应用技术”被评为省级精品课。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电路基础”、“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PLC应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4、 在专业建设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团队科研成果1、 团队成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跟踪领域动态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依托省重点学科和省科技创新中心,近5年团队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6项,横向课题经费近500万元/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出版专著8部,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12篇,其中EI检索36篇,SCI检索10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863项目1项、省级以上项目12项。2、 团队在做科学研究的同时,依托省工程研究中心积极为行业、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尤其在解决企业节能降耗方面成效显著。为有色行业设计的大功率绿色整流电源节能效益显著,巳应用于湖北大冶有色公司、甘肃金川有色公司、上海鑫冶有色公司等;为通钢设计的转炉炼钢自动化系统节能上亿元;科研成果“网络化智能变频吊车”转化,己应用于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为吉化公司、通化啤酒厂设计了能源计量与管理系统等降耗节能装置;有力的支持了行业、地方的经济建设。3、团队依托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在国家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全国电子竞赛一等奖等成果。五、教学工作1、 树立工程教育的质量观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授人以渔,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订中,贯穿工程教育,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并转化为能力。2、坚持工程环境育人观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根据服务于地方、行业特点,注重工程意识,营造真实工程环境,将理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应用,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建有铝箔轧制实训中心,设备和控制系统与工程实际相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可以完成学生学校学习与现场无缝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团队教师跟踪专业前沿动态,在加强科研的同时,将科研成果和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融入教学和自编教材中,例如,为通化钢铁公司研制的高炉上料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和现场实例引入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中。团队成员中的杨忠利老师为2003年引进来的教师,在工厂任总工程师多年,现场经验非常丰富。从事教学工作后,开发出将现场设备、现场控制技术一体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也促进了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利用科研收益,购进现场模拟轧制机构、锅炉水位、温度控制,自制控制系统设备,供课程实习、课外学生实践。3、实现多样性人才个性观教学团队采用“基地+项目+导师+创新团队”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的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心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真正地实现了按个性培养学生。4、 建设系列课程的整体观教学团队长期以来承担着电气类电机控制系列课的建设,按照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电路、电子、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系列课程,在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坚持精理论、重实践、强能力、拓素质的理念。通过课程整合,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在系列课程设计中,采用理论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的方法,增大综合性、设计性比例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很强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5、 改进方法手段的实效观教学团队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对多种媒体、仿真手段资源的利用。系列课均开发出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并且将MATLAB仿真软件应用于“自动控制原理”的课堂教学,将仿真与理论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网络教学。6、 构建立体多层的实践观构建了一条主干线六结合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工程实际出发,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设置电气类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做到课内、课外、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六结合,实现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基础层次,侧重基础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着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拓展层次,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层次,侧重综合素质训练,面向工程实际,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在实践内容设置上,抓住自动化应用技术主线,设定项目,分解实践任务到系列课中,通过系列课的实践,完成由单元®系统®系统集成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点线面知识,达到具有设计、调试、安装、维护能力。立体多层的实践观示意图见图1。创新意识、能力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验集中实习满足需求,平滑就业设计、安装、调试、维护专业能力设计、调试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仪器仪表操作技能实践基地实验室真实工程环境工程实践图1 立体多层实践观示意图六、教学制度在教学工作中,制定了听课、评课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制度,教学信息学生反馈措施等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并坚持了长期执行,动态跟踪评价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 名曲永印出生年月1959.1参加工作时间1978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 族汉性 别男最终学历(学位)博士授予单位东华大学授予时间2006.6高校教龄28职 称教授行政职务副校长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市华山路3999号 132013办公电话0432-64608008移动电话13904413748电子邮件地址Qyy1217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科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课题“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与实践” 2005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省级课题“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青年标兵、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市劳动模范、吉林市“十大”科技标兵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89.9 1992.3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10 2006.6东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1980.91999.8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1999.9现在北华大学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5 姓 名白晶年 龄43参加工作时间1990 年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高校教龄19年职 称教授职 务院长姓 名宋宏年 龄54参加工作时间1973 年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学士)专 业工业自动化高校教龄28年职 称教授职 务教学副院长姓 名弭洪涛年 龄46参加工作时间1985年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学士)专 业工业自动化高校教龄23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孙和平年 龄56参加工作时间1968年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学士)专 业工业自动化高校教龄33职 称教授职 务系主任姓 名曹艳年 龄48参加工作时间1983.8最终学历(学位)本科专 业自动化仪表高校教龄25职 称讲师 职 务姓 名郝万君年 龄46参加工作时间1986 年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控制科学与工程高校教龄25年职 称教授职 务科研副院长姓 名宋文绪年 龄52参加工作时间1973.1最终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专 业工程物理高校教龄23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张建民年 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88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高校教龄20职 称教授职 务教办主任姓 名宋艳霞年 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87最终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专 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高校教龄21职 称教授职 务姓 名杨忠利年 龄55参加工作时间1968.10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学士)专 业自动化高校教龄11职 称副教授职 务铝箔轧制中心主任姓 名王铁光年 龄49参加工作时间1974最终学历(学位)本科(学士)专 业工业自动化高校教龄28职 称副教授职 务教研室主任姓 名刘德君年 龄34参加工作时间1994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校教龄14职 称副教授职 务姓 名王洪希年 龄35参加工作时间1994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高校教龄14职 称副教授职 务姓 名姜生元年 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2 年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高校教龄17年职 称教授职 务院长姓 名刘强年 龄34参加工作时间1993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 业控制工程高校教龄17职 称副教授职 务大学生创新基地主任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06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自动化专业导论曲永印2006.3-2006.718工厂电气及PLC曲永印2006.9-2007.190电力电子技术曲永印2007.9-2007.1254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白 晶2006.9-2007.1160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白 晶2007.9-2008.1180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白 晶2009.9-2009.1290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宋 宏2006.9-2007.1120工厂电气及PLC宋 宏2006.9-2007.190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宋 宏2007.9-2009.12180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孙和平2007.9-2007.12218计算机控制技术孙和平2008.9-2008.12170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孙和平2009.9-2009.12140PLC应用技术弭洪涛2006.3-2006.784工厂电气及PLC弭洪涛2006.9-2008.190PLC应用技术弭洪涛2008.3-2008.790工厂电气及PLC弭洪涛2008.9-2008.12180PLC应用技术弭洪涛2009.3-2009.784自动控制原理曹 艳2006.9-2007.1180自动控制原理曹 艳2007.9-2008.1180过程控制系统曹 艳2009.3-2009.12190自动控制原理宋文绪2006.9-2007.190自动检测技术宋文绪2007.9-2008.190计算机控制系统郝万君2007.9-2008.190计算机控制系统郝万君2008.9-2009.190电子技术宋艳霞2006.9-2007.7240数字信号处理宋艳霞2006.9-2009.12290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宋艳霞2007.9-2007.12144自动控制原理张建民2006.9-2009.12540自动控制原理杨忠利2006.9-2007.1180自动控制原理杨忠利2007.9-2008.12180电机拖动基础王铁光2006.9-2009.12402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王洪希2006.9-2009.12360自动控制原理刘德君2006.9-2009.190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宋文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国家级“十五” 规划教材自动检测技术宋文绪林 澄曹 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8第三版.国家级“十五” 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张建民曹 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评为省优秀教材电力拖动制动控制系统白 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国家级“十-五” 规划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宋文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国家级“十-五” 规划教材电力拖动制动控制系统白 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国家级“十-五” 规划教材PLC应用技术弭洪涛孙铁军曹晶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第一版。2007第二版.部级“十五”规划教材PLC应用技术要点与题解弭洪涛王忠礼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与拖动王铁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部级“十五”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张建民曹 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部级“十五”规划教材PLC实用技术弭洪涛王忠礼科学出版社2005部级“十五”规划教材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孙和平白 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部级“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流调速控制系统白 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FID技术与应用刘 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电力拖动制动控制系统白 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电力电子变流技术曲永印宋 宏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张明君弭洪涛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智能控制原理及应用张建民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电气控制技术弭洪涛宋 宏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电器学弭洪涛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程宋艳霞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科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创建省级大学生科技示范基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科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应用型工科人才技术创新与一线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创建省级大学生科技示范基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工科电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CBE/DECUM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模拟电子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04年自动控制原理优秀教材2007年PLC应用技术优秀教材2007年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万国家教育部2007-2012高等教育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本科)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3万国家教育部(孙和平第一、白晶第二、曲永印第三)2004-2008应用型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万国家教育部2000-2003基于工程对象,面向工程实际,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1万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2007-2009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和实践1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006-2007基于工程对象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1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8-2012信息化立体交叉式电子电气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0.5万中国第四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立项课题研究项目2008-2010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0.5万吉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06-2007“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20万吉林省教育厅2007-2012“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30万吉林省发改委2007-2012“自动化技术”吉林省大学生创新示范基地20万吉林省教育厅2007-2012“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40万吉林省科技厅2008-2013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毕业生就业对等的研究与实践0.3万吉林省教育厅2005-2007应用型本科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0.3万吉林省教育厅2008-2010PLC应用技术省精品课 1万吉林省教育厅2009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一、团队设置特色1、以团队成员讲授的课程组成闭环反馈自动调节系统,如图2所示。图2 系列课程闭环系统结构图其特点为: 系列课程设置可使各门课有机衔接,避免断点与交叉重复。 各门课的衔接一环扣一环,后续课对前序课进行接续和教学效果检验,最后通过用人单位对整个系列课授课质量进行检验和反馈控制。2、以人才培养各环节组成反馈自动调节,如图3所示。图3 人才培养控制双闭环系统结构图团队带头人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各教学环节。成员中主讲教师对各门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成员中教办主任主抓对授课质量、授课效果评价工作,实现内环反馈,并进行及时调节。通过毕业设计对人才质量最终优化。3、团队由省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成员由“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 “省精品课和优秀课负责人”等组成,其中有2名省重点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精品课负责人,8门省级优秀课负责人,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机制,进行强强联合,进行优势互补,针对电气类系列课程,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电气类教学研讨和交流,加强教学、科研、创新三者的结合,加强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起到示范作用。4、学院创建了铝箔轧制实训中心,设备和控制系统与工程实际相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可以实践在校学习与现场无缝连接。围绕铝箔轧制生产过程展开自动控制技术教学,与电气系列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改革密切相关,电气系列课教学团队成员杨忠利老师曾在东北轻合金厂任总工程师多年,对铝箔轧制现场经验非常丰富。电气系列课教学团队以杨忠利老师为引领,研究与探索将铝箔轧制控制为主干,系列课中每门课为枝,分解控制技术,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及实践内容,完成面向工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实现由单元®系统®系统集成工程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问题。5、强强联合的结构促进了电气类系列课程教材建设,团队教师相互合作,将科研成果和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融入教学和自编教材中,使教材具有工程案例多的特点。团队自2000年以来公开出版教材 21 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教材18 部,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2 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4 部,教材使用效果好,发行量较大。 自编教材中有 2 部获得省优秀教材奖。二、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1、面向工程开展教学,抓住工程目标主线设置实践过程,按照三个层面设计,如图4所示。图4 面向工程三层实践教学结构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元(微观)、系统(中观)、集成(宏观)三个层面的原则进行构建系列课的工程教学体系。2、通过系列课程将人才培养与学校教学、科研和产业三项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形成了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将能够满足职业技能型、社会活动型、科技创新型以及科技创业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校在人才质量、科研水平以及产业水平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系列课程的建设体现了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实现了产学研用相结合,如图5所示。图5 系列课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示意图3、重视具有工程环境的教学基地建设,我校在我院建有铝箔轧制实训中心,引进一套铝箔轧制生产线,营造了真实工程环境,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校先后投资30万,教师自己动手,对轧制的控制系统进行了三次改造,紧跟不断发展的控制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工程化实践和学生到厂矿实习难和不能动手的问题。4、 在真实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建立面向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将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安排到校内工程训练中心、铝箔轧制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结合具体的工程和科研项目来完成,边实践边学习,扭转学生在电脑上做毕业设计和论文纸上谈兵的现象。5、“基地+项目+导师+创新团队”个性化培养,成果突出。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的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心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真正地实现了按个性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工程项目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航天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如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007年获得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在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实践性教学1. 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解决理论实践教学相脱节问题。针对“PLC技术、单片机原理”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将这些实践性较强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合并,统一安排实验室进行,老师边讲,学生边练,使学生学得扎实,也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独立与统一。选择经典工程教学案例,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实验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了本门课程的基础实验内容。学生完成每个子实验模块都是对综合设计实验的积累,待各子模块实验完成后,再将各子实验模块连在一起进行综合调试,项目完成,学生就能基本上系统而全面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3.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实验项目考核。针对以往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上较单一,主要用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问题,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采用“平时实验考核+集中实验考核”的办法,并按15%-20%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资源建设1、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拥有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自动化技术实验室、PLC及拖动技术实验室、微控及测控实验室4个实验室,校内“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北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吉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大电气公司、吉林市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机电设备拆解中心、铝箔轧制实训中心7个校内实习基地,还有1个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自动化技术创新基地。2008年又争取到中央地方共建项目500万元资金,新建了“工业网络智能控制系统实验中心”,构建起智能网络监控平台、运动控制系统平台、电气设备实验平台、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平台、过程检测与控制平台、智能信息处理平台等6大工程案例实训、自主创新性实验、跨学科综合开放性实验(或实训)平台。2、图书资料除学校具有的图书馆外,学院自2005年建立了图书室,图书来源于学院和各出版社的合作,很好的满足了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参考需要,目前图书资料与专业相关的藏书共有6456册,其中中文5306册,外文1150册,电子读物1080盘,拥有期刊150种,其中中文110种,外文20种,电子刊物20种,近三年图书购置费为14.5万元。五、网络教学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电气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着力进行网络教学建设,系列课程都具有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电子习题,2门课程进行了部分内容视频教学录像,“PLC应用技术”教学网站(网址:)已运行多年,网站的点击率达8万余次。目前“PLC应用技术”课程已建设成省精品课。自2002年起我们陆续制作了PLC应用技术网络课件及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实现了在网络环境下的辅助教学。学习指南介绍了课程每章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典型例题解析及相关参考文献和网上资源),理论教学(展示了PLC应用技术理论课程全部电子教案),专题讲座讲述了典型工程案例,实验教学(展示了实验中使用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技能、实验讲座等内容),习题集(每章节的习题及答案),还有教学动画,教学录像等。网络课件的开放和使用,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微控及测控实验室的计算机联网条件,可同时容纳3个班进行网络教学;系列课程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开展网上答疑等教学活动。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团队主持的教育部国家级教研课题“高等教育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本科)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填补了国内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规范与评估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空白;其研究成果被编入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执委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启迪教授在2006年10月对该报告的书面评价是:“针对新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该专业发展的改革思路与建议。研究报告做了系统的分析,提供了详实的素材,不仅局限于自动化专业领域,有些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具有普遍性,可供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与管理人员参考。”本课题对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本科)规范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规范,并形成报告。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电气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近几年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在校内机电类专业、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推广,受益学生达1600人,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在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电气专业、南方冶金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推广收到了显著效果,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爱岗敬业精神大为增长,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推广专业有6个,学生数达2000人。3、团队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检测技术、PLC应用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系列课程教材,不断进行再版。近几年,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优秀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21部,发行量超过21万册,国内多所高校采用。4、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研究会、教育部全国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第五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参加会议代表共700多人。大会邀请团队的白晶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系列课程改革实践”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示范作用辐射到全国多所高校。5、PLC应用技术、变频调速等课程受到企业培训机构青睐,团队教师接纳多批企业员工培训。6、2008年6月,学院承办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北华大学主办的“电气类教材建设研讨会”,与会代表来自吉林省有关电气类课程教学的高校,就电气类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18期2007年9月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一线

    注意事项

    本文(电气类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书.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