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里昂惕夫的验证课件.ppt

    • 资源ID:3728865       资源大小:311.50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里昂惕夫的验证课件.ppt

    第五章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 第一节 资源禀赋论第二节 里昂惕夫反论第三节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资源赋予论,一、理论背景资源赋予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称“H-O模型”。资源赋予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简介。二人都是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他还曾长期担任国会议员和自由党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瑞典商业大臣。俄林由于在国际经济关系理论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从师于赫克歇尔1879-1959),与赫克歇尔一起最早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们的理论被命名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定理)。俄林早年就读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后来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 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 年8 月于书桌前逝世。,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名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俄林在这本著作中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他的理论模式称作生产要素比例模式,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中两大基本模式。,赫俄理论的出现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李嘉图学说的三个基本假定的否定上。1、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假定。俄林则认为,参与商品生产的除了劳动要素外,还包括资本和土地。他认为,仅仅分析劳动要素是不够的,必须从生产的三大要素在各国的差异分析入手,才能探寻到产生国际贸易的真正原因。,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在李嘉图的分析中,生产1吨葡萄酒在英国需要120天的劳动,在葡萄牙只需要80天的劳动,即生产函数是不同的。俄林则是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都会带来相等的产出量,即生产函数是相同的。(指生产1吨葡萄酒在两国需要同样多的劳动,只是由于劳动价格不同,才使商品的价格不同,从而发生国际贸易)3、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能在国内充分自由流动的假定。俄林认为,劳动像资本一样在国内的流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流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这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二、俄林的区际贸易理论,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仅是区际贸易的一种,是由区际贸易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二者所适用的规律及贸易理论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他所说区际贸易的地区范围可大也可小。就全世界而言,一个大地区可以包括若干个国家,一个小地区可以只是一个国家或只是一个国家中的某些部分。例如:西欧各国作为一个大地区,可算作是资本要素禀赋丰裕的地区;西欧中的葡萄牙作为一个小地区,相比较可算作是劳动要素禀赋丰裕的地区;葡萄牙的里斯本作为一个小地区,又可算作是技术劳动禀赋丰裕的地区。因此,俄林所说的区际贸易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内贸易,或者说国际贸易仅是区际贸易的组成部分之一。.,俄林又强调了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的4个不同点:(1)国界不同于地区之间的界限,它构成了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障碍;(2)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不同货币制度下的商品贸易有着本身的特殊规律;(3)各国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影响着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4)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经济特点使各国的对外贸易也各不相同。通过这种分析,俄林向人们展示出国际贸易既有别于区际贸易,又与区际贸易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受着相同的贸易规律的制约。.,三、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的实质是一般均衡论,即认为任何经济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俄林将相互依存理论运用到了商品价格的决定上,被称作相互依存价格论,或称一般均衡价格论。他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价格形成机制。1、需求:决定需求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欲望、要求和爱好;二是每个人的收入状况,也影响对商品的需求情况。2、供给:决定供给的也有两种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比如,生产中是否使用的技术设备较多而劳动力较少,等等。俄林认为,由上述四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价格机制,在同一时间内决定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四、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资源赋予论的核心理论。这种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中的价格差异。价值规律引导着各种商品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商品经营者便会从中获利。进出口国都会在这种国际贸易中获利。,(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一定能够发生,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是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是说,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为什么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证:一是证明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二是证明如果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1、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符合古典学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下面的例子,美英两国都有绝对优势),因此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举例分析:假设两个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生产两种产品如小麦和纺织品,1美元兑换1英镑,国内的价格比例如表5-1所示:表5-1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美元)英国(英镑)小麦 1.00 3.00 纺织品 2.00 1.00 美英两国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是不相同的。美国国内小麦与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12,英国国内小麦与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31。这说明在美国的国内贸易中,可以用1单位的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的国内贸易中,1单位的小麦则可以换回3单位的纺织品。可见,在美国国内小麦价格便宜而纺织品较贵,在英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便宜而小麦较贵。.,这个交换比例上的差距决定了双方若按照差距之内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易,都可获得利益,从而使两国间的贸易能够发生。也就是说,小麦和纺织品的交换比例在11/213之间,对参加交易的两国都是有利的。比如,1单位小麦交换1单位纺织品。对美国来说每单位小麦比国内交换多得12单位纺织品。对英国来说每单位纺织品能比国内交换多得2/3单位小麦,这是因为在英国国内1单位纺织品只能交换13单位小麦,而与美国的贸易中1单位纺织品则可换回1单位的小麦。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的条件下,国际贸易能使交易双方同时获利,从而使这种贸易有了发生的现实基础。.,2、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当两个国家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相同时,国际贸易不会给双方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也不会发生。下面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表5-2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 美国(美元)英国(英镑)小麦 1.00 2.00 纺织品 2.00 4.00 在表5-2中,美国在两种商品中都处于优势,但优势一样大,“两优无其重”,贸易难以发生。从表中可见,美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12,英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也是12,两国商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国内1单位小麦能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国内也是1单位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这种相同的交换比例,使两国都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在上例中,对美国来说,在国内1单位小麦能换12单位的纺织品,如果与英国交换纺织品,也仍然只能按这一比例进行,不会比在国内交换的更多;对英国来说,在国内1单位纺织品交换2单位小麦,如果与美国交换小麦,也仍然只能按这一比例进行,并不比在国内交换的更多。这种不会带来更多利益的交换,两个国家都不会接受,因而国际贸易不会发生。通过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所以,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所谓的要素价格就是指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的报酬,比如劳动的工资、土地的地租、资本的利息等。各国要素价格比例,则是指这些生产要素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价格比例。所谓生产函数,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比如,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个单位的土地和1个单位的劳动。俄林的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举例说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土地和劳动)现将两国的要素价格、生产函数以及小麦和纺织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列表如下:表5-3(1)两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美国是1:2;英国是4:1)美国:土地1美元,劳动2美元;英国:土地4英镑,劳动1英镑(2)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 美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英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3)两国的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小麦:5单位土地x1美元+1单位劳动x2美元=7美元(1)纺织品:1单位土地x1美元+10单位劳动x2美元=21美元(3)英国:小麦:5单位土地x4英镑+1单位劳动x1英镑=21英镑(3)纺织品:1单位土地x4英镑+10单位劳动x1英镑=14英镑(2)两国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美国为1:3,英国为3:2结论:美英两国的两种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两国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中的丰缺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比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7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100万人口)资本较少,因此地租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所以说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俄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五)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小结,这一理论可以简化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供给)的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 商品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产生.,五、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定理的含义: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土地、资本、劳动,(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韩国:劳动力多 工资低 资本少 利息率高 于是,韩国的厂商更愿意多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愿多使用资本。结果,韩国生产并出口较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少生产多进口。日本:劳动力少 工资高 资本多 利息率低日本厂商生产和出口情况与韩国相反。久而久之,韩日两国的要素价格会趋于均等。.,(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果,1、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使国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例如韩国,以前是滥用劳动力,现在则是使用更多的机器设备武装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使国内的分配发生变化。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对国内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发生影响,改变着不同要素所有者阶层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比如在韩国对日本的贸易中,韩国国内劳动工资水平普遍上升,工人的收入得到提高;资本利率水平普遍下降,资本家的收入随之减少。在日本,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变动情况正好与此相反。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使世界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趋于均等。.,(四)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评价,作为要素禀赋理论的的推论,说明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的国际流动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其意义有两个方面:1、证明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且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直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作为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可以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最终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2、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在现实中,我们既不能全面否定这一定理,又不能完全肯定这一定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贸易使一些国家的要素收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仍然看到各国之间要素收益的巨大差异。在某些领域和国家,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怎样看待理论与现实的不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而这些假设有许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首先,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其次,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最后,各国生产技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化”字本身要阐明的一种趋势而并不是描述一种结果。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来说,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订立仍具有重要意义。,六、资源赋予论简评,(一)资源赋予论的积极意义1、这一理论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比如它从生产要素、价格、供给、需求等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2、坚持了比较成本学说的正确思想。俄林的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的论断,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具体应用。3、对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某种生产要素本国稀缺,则应进口这类要素密集型产品,而不要坚持本国生产,否则将会失去更多的利益。.,(二)资源赋予论的局限性1、资源赋予论用均衡价值论代替了古典学派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观点。2、这一学说的主要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的(例如不存在规模经济、各国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等),从而表现为一种静态分析,这就使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并产生出了各种理论漏洞,受到后人的抨击。3、这一学说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只强调了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忽视了“市场扩张”这一重要内容,而后者正是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增加工人就业,有些产品不具比较优势,政府也鼓励出口。.,第二节里昂惕夫反论,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简介:西里里昂惕夫(WLiontief)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祖籍俄国,在前苏联受过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1931年加入美国国籍,长期任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他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87年,里昂惕夫曾随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他很欣赏中国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回国后发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行得通的评论文章,高度地评价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篇评论轰动了西方世界,对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是与俄林资源赋予论密切相关的。按俄林理论,去推论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结论是相当明确的: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从理论上也相信这一结论,可是当他利用大量统计资料来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应如何解释这个被普遍认为正确的理论却又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这就成了一道人们多年争论不休的难题。因此,理论界称其为里昂惕夫反论,或称里昂惕夫之谜。.,二、谜的产生,里昂惕夫为了验证赫俄理论的正确性,于50年代初收集了1947年美国200种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他假设: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减少进口品的数值都是100万美元,他要分析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类生产要素在美国出口品和进口品中各占多大比重。他具体要考察:(1)当减少100万美元的出口品,美国有多少劳动力和资本会剩余;(2)当减少100万美元的进口品时,会相应增加100万美元进口替代品的生产,美国有多少劳动力和资本会因此而增加。然而,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的结果却与他的预期恰好相反。,表5-4: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2550780 3091339劳动(人/年)182 170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14015 18184 0.771(每百万美元所投入的要素量)由此可见,出口品部门中的人均资本量少于进口替代品部门,只有进口替代品部门的77.1(1401518184)。这意味着,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研究结果是里昂惕夫所始料不及的。.,三、谜的验证,里昂惕夫之谜对当时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资源赋予论无疑是个明显的挑战,立即在西方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经济学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1、里昂惕夫的验证:谜仍然存在表5-5:里昂惕夫对1951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2256800 2303400劳动(人/年)174 168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12970 13711 0.946,2、鲍德温的验证:谜也存在表5-6:鲍德温对1962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1876000 2132000劳动(人/年)131 119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14321 17916 0.799(每百万美元所投入的要素量).,3、惠特尼的验证:谜不存在 表5-7:惠特尼对1899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2621200 2589700劳动(人/年)1122.5 1240.2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2335 2088 1.118(每百万美元所投入的要素量)表5-7说明1899年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谜”并不存在。然而,有人对惠特尼的验证结果提出了这样的诘难:人们并不认为1899年时的美国已经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了。.,四、对谜的解释,(一)劳动力不同质论他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而且工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好,就使得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人,并认为大约要高出3倍。这样,把美国的劳动供给按照劳动效率的高低加以调整,即把现有的劳动量乘以3,美国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二)人力资本论这种论点是通过把熟练劳动资本化来解释谜的产生。这种论点认为,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熟练劳动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这里是把人力资本作为无形资本来看待。这样,在计算某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时,就不仅要计算有形资本,而且要计算该部门中熟练工人所包含的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经济学家凯林(PBKenen)更进一步地直接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作为资本和劳动力比例(资本密集度)中的分子。按这种方法处理,里昂惕夫之谜便消失了。比如,熟练劳动年工资3万美元,简单劳动年工资1万美元,熟练劳动工资中高出的2万美元算作人力资本计入资本密集度公式(资本劳动力)中的资本部分,便会使熟练工人较多的部门资本密集度增大。以此种方法计算,美国出口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比里昂惕夫计算的要大得多。.,(三)需求偏好论此论点认为,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上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显得稀缺起来,进而引致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比如美国,国内资本要素虽然很丰裕,但国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很高的需求,美国可能就会进口这类产品。(美国消费者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量很大,引致了进口).,(四)要素密集转化论这种论点认为,把某种商品定为资本密集型的,把另一种商品定为劳动密集型的固定不变的划分方法是不妥当的。实际上,某种商品在甲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在乙国可能就属于资本密集型的。比如农产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则应该被看作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为美国农业生产中,花费在农业机械、农药、化肥、良种及社会化服务上的投资相当大,而花费的人力并不多。从这一论点出发,我们就不应把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简单地说成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五)自然资源论美国的进口品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初级产品主要是木材和各种矿产品。这类初级产品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本人也认为,如果验证中去掉资源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外贸结构也就不会存在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状况了。比如,加拿大50年代前后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加拿大的外贸对象以美国为主,加拿大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六)跨国公司的影响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所生产的产品约有一半返销美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相当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这类产品的返销,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波音飞机零部件的返销、石油开采与提炼后的返销。,(七)贸易壁垒的限制假如各贸易参加国没有设任何贸易壁垒,商品便会按赫俄定理所揭示的规律在各国间流动。但现实并非如此。比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工人就业,对那些雇用大量不熟练或半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较严厉的保护主义政策,有意地筑起各种壁垒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例如:美国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五、简评,1、里昂惕夫反论成为了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里昂惕夫反论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引起震动,而且还带动起一场持续多年的理论争论和探讨,从而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向纵深发展。2、方法上的创新。创立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胜于得出一个结论。里昂惕夫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和统计数据全面验证贸易理论的道路,为后人的理论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3、对贸易理论有双重推动作用 一是推动了H-O定理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二是推动了战后贸易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一、动态周期说动态周期说从技术、原料和产品的周期性变化来分析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动态周期说主要分为三类:(一)技术周期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MAPosner)。他认为,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波斯纳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需求滞后,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和消费到别国开始进口该类商品这段时间;模仿滞后,指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到别国已熟练掌握这段时间。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段时间。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这段时间;掌握滞后,是指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再进口这段时间(见图).,图5-1中的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曲线B是B国生产线。,B国,影响滞后长短的因素:,在模仿滞后中,反应滞后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家对新技术的认识以及决策意识;掌握滞后的长短取决于引进技术国家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如科技人员素质和配套设备水平等;需求滞后的长短则取决于两国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水平在这里的作用十分重要,有了一定的消费水平,才有了对新产品的消费,也才有了该类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的引进。.,(二)原料周期说,该理论认为,原料的生命周期特点与工业制成品是很不相同的,从而使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他们把原料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的发展使原料的需求迅速增加,原料的价格也急剧上涨。(例如工业革命使得煤炭价格大涨).,第二个阶段为“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由于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方面消费者(进口国)会去寻找较为便宜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又会促使更多的国家开发该项原料,供应世界市场。这种供求的变化使原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得到抑制,并逐渐出现下跌势头。(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相互替代)第三个阶段为“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在研究与发展中,人们一方面研制出了能够替代初级原料的合成代用品,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节约使用初级原料的新方法,这样,初级原料便从兴旺期进入了生命的末期。(例如欧洲研究出了用压缩空气驱动的汽车,以及核能、风能的使用).,受生命周期所制约的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特点:初期,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原料出口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是原料的主要进口国。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原料替代品的出现,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进口,反而还向国际市场供应各类合成原料。例如,化纤原料取代棉麻原料,已在当今的世界市场上成为了各种纺织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化纤的生产与出口中,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例如日本。.,再以橡胶为例:第一阶段(1885-1910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天然橡胶价格上升78%,巴西和非洲占据着世界产量的61%;第二阶段(1910-1940年)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等新的橡胶来源国已占有世界产量的92%,使价格稳中有降;第三阶段(1940年之后)人工合成橡胶占世界橡胶的消费量由1940年的20%上升到1970年的70%。致使马来西亚改种棕榈树。,棕榈树,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种,能部分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常被当作人造奶油来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进健康。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主要的棕榈油生产国,这两个国家的棕榈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中国是棕榈油的完全进口国。,(三)产品周期说,产品周期说是由雷蒙德弗农(RVernon)提出的,用以解释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贸易格局变化原因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细分为两种:三阶段论和交错发展论。第一种:三阶段论弗农认为,随着美国所发明的新技术的向外扩散,产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美国与别国的贸易格局也发生着变化。(见图5-2).,1、新产品阶段。(1)新产品的性能还不稳定。此时的产品还很不完善,还需要反复的试验和改进。(2)生产技术还没扩散。不很成熟的生产技术仍垄断在美国企业手中,没有向外扩散。(3)产品价格还很高。由于还没形成大规模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的售价也很高。(4)产品主要是内销,也部分出口到发达国家。此时,产品主要是提供给国内少数高收入阶层消费。同时,也出口一少部分,供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消费。.,2、成熟的产品阶段。(1)国内外需求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由于消费的示范效应,美国国内的需求增长很快,国外的需求也明显增加。需求的增加刺激着生产的发展。(2)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者增多。由于技术已成熟,研究开发要素已不重要,国内很多生产者涌入这一部门,市场竞争明显增强。此时,生产技术已开始扩散到别的国家。(3)由于外国同类产品的生产,使美国的出口日益减少。.,3、标准化产品阶段。(1)标准化生产使技术竞争减弱,成本竞争加强。生产成本尤其是工资水平成为了生产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2)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理想投资场所。尤其是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因为在这类产品上发展中国家更具优势。(3)产品返销美国。如果出现了这种生产布局的调整,美国国内便会压缩这类产品的生产,改为从国外进口价格更便宜的产品。.,第二种:交错发展论,当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技术发明国结束后,随着技术的转移,这一产品的生命周期又会在技术引进国开始和继续着。例如,产品创新首先出现在技术水平最高的美国,然后被发展水平接近的西欧国家学习和模仿,继而又被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所学习和模仿。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就是这样一波接一波地从发明国向其他引进国扩散和转移,新产品的消费也逐渐在更大的范围里被各国所接受。这就是技术交错发展论。如下图:,图5-3中,t0为美国新产品开始生产的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西欧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西欧国家开始出口时间,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到进口,产品模仿国由进口到出口,新技术和新产品如同波浪般地在传递和扩散中向前发展和推进。(图5-3),二、偏好相似说,按俄林等人的传统贸易理论,大量的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资源赋予不相同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然而,战后的国际贸易状况却是相反的。偏好相似理论就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偏好相似说认为:(一)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着本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国内需求国内生产出口贸易)(二)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偏好就越相似。偏好是指人们对某类商品的偏爱与否,需求偏好受到人们支付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三)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发生贸易的机会就越大。(见图5-4).,三、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当代社会大量存在的各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理论。(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所谓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比如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二)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1、产品的差异性。这是从生产方面来看的。由于进行国际贸易的各国企业通常不是处于纯粹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于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而使各国的产品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比如录像机,各国生产的录像机在功能、外型、质量等方面各不相同。2、消费结构的相似性。这是用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不同国家需求偏好的相似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引起了产业内贸易的大量发生。3、规模经济。也称规模效益,是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使产品成本降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该理论认为,企业将销售市场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可以大大提高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四、新要素理论,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迷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冲破了赫俄理论的三要素论,试图从更广的范围里探寻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要素,这就形成了新要素理论。新要素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研究与发展论 这种理论认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是否有竞争力,与该国投入该类商品生产中的“研究与发展”这种新生产要素的多少密切相关。研究与发展要素是指在研究、设计、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项目中的投资。比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与就业人员的比例等。.,(二)熟练劳动论 这种理论是由基辛等人提出的。基辛把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分开,作为单独的生产要素提出来。他在谈论熟练劳动问题时主要讲了以下几个论点:(1)熟练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之一,熟练是不能够轻易和迅速地达到的。(2)熟练对于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成长同贸易又有密切关系。(3)初级产品的贸易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则取决于劳动力的熟练程度。发达国家在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比较优势。.,(三)人力资本论,其中心论点是把资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物质资本或称有形资本,如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第二种是人力资本或称无形资本,表现为职工的文化素质、劳动熟练程度、管理才能等。人力资本的高低取决于对人力投资的程度。一个国家对人力的总投资等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实际支出加上个人为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人力资本比较丰富的国家一定是那些重视教育投资的国家。.,(四)其他要素论 西方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信息、管理等因素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也应被作为生产要素对待。例如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它和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影响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又例如管理,使用完全相同的有形资源,不同的国家由于管理水平上的差异,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就会很不相同。这说明,管理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在创造着价值、创造着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四)其他要素论,西方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信息、管理等因素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也应被作为生产要素对待。例如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它和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影响着一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又例如管理,使用完全相同的有形资源,不同的国家由于管理水平上的差异,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就会很不相同。这说明,管理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在创造着价值、创造着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47)在其相继出版的系列著作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的三部曲著作为: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1980)、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1985)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迈克尔波特在他的著作中所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归纳了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各种观点,综合分析了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一种较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家竞争优势、创新机制与影响因素,波特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住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而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该国就要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竞争机制构成:1、微观竞争机制。企业具有活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应该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和环节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2、中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产业因素与区域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一个企业在其经营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因素,而且也受制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影响,同时还受制于企业的区域战略与政策。企业应把自己的不同部门(如设计、原料、部件、组装、销售部门等)依据资源合理配置原理设立在恰当的地区,以此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3、宏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乃至对国家的竞争优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其中起决定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四项,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这四项因素互相发生着作用,共同决定着国家竞争优势。这就是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又称其为“波特菱形”(见图5-6)。,(1)生产要素。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类: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比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是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比如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精尖技术、高质量人力资本等。波特认为,战后在科技革命和自由贸易(加快了基本要素的国际间流动)的推动下,基本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而高级要素的影响因素则在不断的上升。因此,获得高级生产要素是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2)需求状况。波特在这里分析的需求状况是指国内需求,认为这是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竞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内需求是否具有持续的增长性,这对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采用新技术至关重要;(比如藏富于民政策)第二,国内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这将引导企业积极从事新产品的研发,以不断升级换代的产品走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前列;(马上

    注意事项

    本文(里昂惕夫的验证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